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檢測試卷(一)(課件 試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檢測試卷(一)(課件 試卷(含解析)2份打包)高中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簡介

模塊檢測試卷(一) (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8小題,每小題3分,共54分)
1.(2023·新課標,4)為了研究和保護我國東北地區某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哺乳動物資源,研究人員采用紅外觸發相機自動拍攝技術獲得了該保護區內某些野生哺乳動物資源的相應數據,為生態學研究提供了相關依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了解保護區內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物種豐富度
B.與標記重捕法相比,采用該技術進行調查對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干擾相對較小
C.采用紅外觸發相機拍攝技術可調查生活在該自然保護區內東北豹的種群密度
D.該技術能調查保護區內東北豹種群中成年個體數量,不能調查幼年個體數量
2.觀察圖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種群呈“J”形增長的前提條件是環境、資源非常優越,生存空間無限
B.呈“S”形增長的種群,有K值,并且K值可隨環境的變化而出現變化
C.種群增長的“J”形曲線有K值,只是K值較大,圖中沒有表示出來
D.在自然界中,種群的增長曲線一般是“S”形曲線
3.(2024·昭通高二期末)種群數量會呈現增長、減少、波動等多種變化,凡是影響種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會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所處環境的溫度
B.混合培養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大草履蟲數量減少是因為被捕食了
C.氣候、干旱、傳染病、火災等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D.食物和天敵等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密度是相關的
4.(2023·江蘇,14)在江蘇沿海濕地生態系統中,生態位重疊的兩種動物甲、乙發生生態位分化,如圖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為食,乙主要以植物b為食,兩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動物c為食。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a、c分別處于第一、二營養級,其生態位重疊
B.a、b中的能量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最終以熱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種的生態位受生物因素影響,也與非生物因素有關
D.生態位分化是經自然選擇形成的生物適應性,提高了生物對環境資源的利用率
5.(2024·內江高二期末)下列關于群落種類與其環境特征的組合,錯誤的是(  )
A.荒漠——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物種少,群落結構單一
B.濕地——物種豐富,兼具水生和陸生生物
C.草原——季節雨量均勻,植物葉片狹窄,動物挖洞或奔跑能力強
D.熱帶雨林——分布在濕潤的地區,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葉片
6.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水禽數量時標記物部分脫落,所得數值比實際數值要高
B.調查某草地蒲公英種群密度時要避開其中的小路,否則結果會偏低
C.物種的生態位越接近,種間競爭越激烈,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越充分
D.群落的演替總是向著自然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結構更完善的方向進行
7.(2024·保定高二期末)某草原的部分食物網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最長的食物鏈有5個營養級
B.食物網中的生物之間可能同時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
C.在食物網中,占據營養級越多的生物獲得的能量越多
D.圖中未呈現的生態系統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及分解者
8.(2024·南寧高二期末)如圖1為某池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圖2為d種群中不同體長個體的食性占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c和d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體長為1.4 cm的d種群個體,一定時間內a、b種群數量會增加
C.若d種群中所有個體體長均為6.5 cm,則該種群同化量增加1 kJ時至少需要消耗第一營養級生物的能量為10 kJ
D.該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由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
9.生態系統碳匯是指生態系統從大氣中消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較強,可能與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強有關
B.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治理,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C.碳匯造林一定程度上可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說明碳循環具有全球性
D.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
10.(2024·泰安高二期末)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上的相鄰物種之間存在著“食”與“被食”的關系,相鄰物種的某些個體行為與種群特征為對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信息傳遞除需要有信息源之外,還需要信道和信息受體
B.用大功率音響播放猛禽的叫聲屬于機械防治
C.有些信息是我們人類肉眼看不到的
D.人類可以利用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
11.(2024·重慶高二期末)利用植物固沙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但是人們在半干旱區種植高密度固沙林進行治沙時,卻出現了固沙林大面積衰退或死亡的現象,同時還會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等嚴重的生態問題。為研究不同密度的固沙林對植被修復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相關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高密度固沙林可能因超出該地區的水分承載力而導致生態衰退
B.低密度固沙林中良好的林下光照條件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長
C.與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抵抗力穩定性更強
D.種植低密度固沙林更有利于半干旱區荒漠化的防治
12.(2023·河北,11)氣候變暖使某地的歐洲白頭翁提早開花,而為其傳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開始采蜜,造成該植物主要傳粉途徑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須向成年蜜蜂學習。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幼年蜜蜂學習采蜜技巧依賴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B.該地歐洲白頭翁的提早開花促使其種群數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過程中發生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D.調查歐洲白頭翁的種群數量可采用樣方法
13.林麝具有特殊的腹腺,可以分泌一種具有特殊香氣的分泌物,陰干后是名貴的中藥材——麝香。由于棲息地破壞、非法狩獵等因素的影響,其野外分布區和種群數量銳減,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存林麝主要分布于少數自然保護區內,數量稀少,極度瀕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林麝自然棲息地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易地保護
B.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各自然保護區內林麝的種群密度
C.對林麝種群密度變化起決定作用的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D.麝香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14.(2024·常德高二期末)海南五指山牙胡梯田歷史悠久,被譽為“海南第一梯田”,當地居民在利用土地資源時,充分考慮了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森林、梯田、村寨、河流為一體的生態環境。當地的“稻—魚”生態種養模式久負盛名,稻田抓魚等已成為吸引廣大游客的一張名片。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稻田中的魚屬于消費者,其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B.梯田觀光、稻田抓魚等旅游觀賞價值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C.稻田中魚的糞便中的有機物可直接被水稻吸收,實現了對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
D.牙胡梯田生態模式充分利用了環境資源,主要遵循了整體、協調等原理
15.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已知兩種群的初始種群數量相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種群呈“J”形增長,乙種群呈“S”形增長
B.P點時,甲種群的種群數量大于乙種群
C.乙種群在t4時的種群數量約是t3時的2倍
D.在t3時,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穩定型
16.(2024·天水高二質檢)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壞,經歷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恢復。如圖為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階段及其植物種類數。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地火災過后發生的群落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
B.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會下降
D.Ⅳ階段中三類植物自上而下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17.(2024·珠海高二期末)“恐懼生態學”認為恐懼能影響捕食者的捕食行為。某島嶼上中型肉食動物浣熊的天敵——大型肉食動物被人類捕殺殆盡后,浣量捕食蟹類(如紅黃道蟹)和魚類(如線鳚),導致該島嶼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為探究恢復該島嶼生態平衡的對策,研究者在觀測區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大型肉食動物)和非捕食者的叫聲,一段時間后調查統計觀測區相關數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大型肉食動物的存在會導致該島嶼的物種多樣性降低
B.恐懼使浣熊躲避或離開觀測區,并減少了捕食時間
C.該研究說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D.播放浣熊捕食者叫聲的對策有利于恢復該島嶼的生態平衡
18.桑基魚塘利用桑葉喂蠶,蠶沙(蠶糞)養魚,魚塘泥肥桑,桑、蠶、魚之間形成良性循環。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桑基魚塘中生物組分通過合理布設,互利共存,遵循自生原理
B.蠶沙所含能量來源于桑樹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C.桑樹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桑基魚塘通過延長食物鏈的方法提高能量利用率,獲得更多生物產品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4小題,共46分)
19.(12分)(2024·延安高二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國以羌塘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區,雄性有角,雌性無角。回答下列問題:
(1)科研人員對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種群特征進行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圖中Ⅰ、Ⅱ、Ⅲ、Ⅳ分別對應大(5~8齡)、中(3~5齡)、小(1~3齡)、幼(0~1齡)四個年齡等級(藏羚最長壽命約8年)。據圖預測一段時間后,圖1中____________地藏羚種群數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2)圖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變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時段藏羚種群數量變化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d時,有少量藏羚從其他地遷入該地,則該地藏羚的K值____________(填“減少”“不變”或“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導致藏羚死亡的因素中,狼的捕食占比較高,狼的捕食屬于影響藏羚種群數量發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約因素”或“非密度制約因素”)。
(4)研究人員通過航空遙感技術監測藏羚數量變化,主要操作流程: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藏羚并計數。與標記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點即可)。
20.(10分)(2024·湖北,19)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態系統,多年來受氣候變化和生物干擾的共同影響退化嚴重。高原鼢鼠廣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棲息于地下。有研究發現,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時形成的眾多土丘,能改變丘間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狀,進而對該棲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空間結構以及物種組成等產生顯著影響。隨著高原鼢鼠干擾強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樣地內植物物種數明顯增多,鼠丘間原優勢種在群落中占比減少,其他雜草的占比逐漸增加。
回答下列問題:
(1)(1分)調查鼠丘樣地內高原鼢鼠的種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分)高原鼢鼠干擾造成微生境多樣化,為棲息地植物提供了更豐富的________________,促進植物群落物種共存。
(3)(2分)如果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以及人為干擾如過度放牧等影響,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發生逆行演替,其最終生態系統類型可能是__________。與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相比,演替后的最終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是________(填序號)。
①群落結構趨于簡單,物種豐富度減少 ②群落結構不變,物種豐富度增加
③群落結構趨于復雜,物種豐富度減少 ④群落結構趨于簡單,物種豐富度增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擾的地區,如果需要恢復到原有的生態系統,從食物鏈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說明,除了人為活動、氣候變化外,群落演替還受到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響(回答一點即可)。
21.(12分)露斯塔野鯪魚個體大、生長快、蛋白質含量高。為提高露斯塔野鯪魚產量,研究人員對人工養殖魚塘中露斯塔野鯪魚的食物來源進行分析,如圖甲所示。圖乙是能量流經羅氏沼蝦和露斯塔野鯪魚的部分圖解。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逐級遞減形成金字塔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態金字塔除能量金字塔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乙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研究一個月內羅氏沼蝦所處營養級的能量去向,圖乙中缺少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出現這一能量去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2024·新課標,33)廈門筼筜湖經生態治理后環境宜人,成為城市會客廳,是我國生態修復的典型案例。
回答下列問題:
(1)(3分)湖泊水體的氮濃度是評價水質的指標之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湖區的紅樹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凈化水體。在湖區生態系統中,紅樹植物參與碳循環的主要途徑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3)湖區水質改善后鳥類的種類和數目增加。鳥類屬于消費者,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4)生態修復后湖區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增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D [該技術能調查保護區內東北豹種群中各年齡段的個體數量,D錯誤。]
2.C [種群增長的“J”形曲線沒有K值,C錯誤。]
3.D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強度,A錯誤;混合培養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大草履蟲數量減少是因為其在種間競爭中占劣勢,B錯誤;傳染病屬于密度制約因素,C錯誤。]
4.A
5.C [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C錯誤。]
6.A [由標記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第一次捕獲數/種群中個體數=第二次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總數,可得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總數÷第二次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若標記物部分脫落,則第二次捕獲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偏小,故所得數值偏大,A正確;調查某草地蒲公英種群密度時要隨機調查,B錯誤;兩個物種的生態位越相似,它們之間的競爭越激烈;而生態位差異較大時,不同生物分別利用不同的資源空間,能提高資源空間的利用率,C錯誤;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演替才向著自然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結構更完善的方向進行,D錯誤。]
7.C
8.D [若池塘中投放大量體長為1.4 cm的d種群個體(100%肉食性),則這些個體只捕食c,不捕食a、b(生產者),故一定時間內a、b種群數量會增加,B正確;求至少需要消耗低營養級生物多少能量時,能量傳遞效率應按20%進行計算,個體體長均為6.5 cm的d種群同化量增加1 kJ(25%來自c,75%來自a和b)時,至少需要消耗第一營養級生物的能量為1×25%÷20%÷20%+1×75%÷20%=10(kJ),C正確;該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食物鏈和食物網,D錯誤。]
9.A [生態系統碳匯是生態系統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而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強會導致二氧化碳過多進入大氣中,A錯誤。]
10.B [用大功率音響播放猛禽的叫聲是物理信息的應用,屬于生物防治,B錯誤。]
11.C [與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物種豐富度指數較低,營養結構相對較簡單,其抵抗力穩定性更弱,C錯誤。]
12.B
13.C [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A錯誤;林麝屬于瀕危動物,個體數量較少,可以采用逐個計數法,避免對其生命活動造成影響,B錯誤;麝香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錯誤。]
14.C [稻田中魚的糞便中的有機物不能直接被水稻吸收,而是先被微生物分解,C錯誤。]
15.A [由圖可知,甲、乙種群的增長速率都是先增大后減小,因此甲、乙種群都呈“S”形增長,A錯誤;P點時,甲、乙種群的增長速率相等,但P點前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始終大于乙種群,且二者的初始種群數量相同,因此P點時甲種群的種群數量大于乙種群,B正確。]
16.C [由圖可知,隨著演替的進行,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C錯誤。]
17.A [據圖可知,在觀測區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聲后,浣熊的捕食時間與平均出沒時間都減少,而紅黃道蟹和線鳚都增多,說明大型肉食動物的捕食不會導致物種的多樣性降低,對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有積極作用,A錯誤。]
18.D [桑基魚塘實現了對能量的多級利用,從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沒有延長食物鏈,D錯誤。]
19.(1)丙 (2)先增加后減少 不變 K值是由環境、資源決定的,與種群初始數量(或遷入率)無關 (3)密度制約因素
(4)不需要捕捉并標記藏羚,操作更便捷;調查周期短;對藏羚的干擾小等
解析 (1)據圖可知,在三地種群中,丙地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其種群數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2)由題意可知,R值大于1時,出生率>死亡率,R值小于1時,出生率<死亡率,所以b~c時段藏羚種群數量變化最可能是先增加后減少。K值是由環境、資源決定的,與種群初始數量(或遷入率)無關,所以若在d時,有少量藏羚從其他地遷入該地,則該地藏羚的K值不變。(3)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這樣的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
20.(1)標記重捕法 (2)土壤物理性狀 (3)荒漠 ① (4)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敵 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人為地增加有益生物的種群數量,從而達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效果 (5)動物數量
解析 (1)由于高原鼢鼠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所以調查鼠丘樣地內高原鼢鼠的種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標記重捕法。(2)由題干信息可知,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時形成的眾多土丘,能改變丘間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狀,進而對該棲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空間結構以及物種組成等產生顯著影響,所以高原鼢鼠干擾造成微生境多樣化,為棲息地植物提供了更豐富的土壤物理性狀,促進植物群落物種共存。
21.(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2)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中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能被下一營養級利用 數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3)羅氏沼蝦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 在研究期間,羅氏沼蝦同化的一部分能量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個營養級和分解者利用
22.(1)氮元素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含量過多會使藻類等水生生物的生長過快,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從而引發水華等環境問題 (2)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使制造的有機碳流入消費者;以枯枝落葉的形式,使制造的有機碳流入分解者 (3)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 (4)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間接價值等(共48張PPT)
模塊檢測試卷(一)
1.(2023·新課標,4)為了研究和保護我國東北地區某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哺乳動物資源,研究人員采用紅外觸發相機自動拍攝技術獲得了該保護區內某些野生哺乳動物資源的相應數據,為生態學研究提供了相關依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了解保護區內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的物種豐富度
B.與標記重捕法相比,采用該技術進行調查對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干擾相對較小
C.采用紅外觸發相機拍攝技術可調查生活在該自然保護區內東北豹的種群密度
D.該技術能調查保護區內東北豹種群中成年個體數量,不能調查幼年個體數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該技術能調查保護區內東北豹種群中各年齡段的個體數量,D錯誤。
2.觀察圖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種群呈“J”形增長的前提條件是環境、資源非
常優越,生存空間無限
B.呈“S”形增長的種群,有K值,并且K值可隨環
境的變化而出現變化
C.種群增長的“J”形曲線有K值,只是K值較大,圖中沒有表示出來
D.在自然界中,種群的增長曲線一般是“S”形曲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種群增長的“J”形曲線沒有K值,C錯誤。
3.(2024·昭通高二期末)種群數量會呈現增長、減少、波動等多種變化,凡是影響種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會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所處環境的溫度
B.混合培養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大草履蟲數量減少是因為被捕食了
C.氣候、干旱、傳染病、火災等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D.食物和天敵等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密度是相關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強度,A錯誤;
混合培養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大草履蟲數量減少是因為其在種間競爭中占劣勢,B錯誤;
傳染病屬于密度制約因素,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2023·江蘇,14)在江蘇沿海濕地生態系統中,生態位重疊的兩種動物甲、乙發生生態位分化,如圖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為食,乙主要以植物b為食,兩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動物c為食。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a、c分別處于第一、二營養級,其生態位重疊
B.a、b中的能量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最終以熱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種的生態位受生物因素
影響,也與非生物因素有關
D.生態位分化是經自然選擇形成的生物
適應性,提高了生物對環境資源的利用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2024·內江高二期末)下列關于群落種類與其環境特征的組合,錯誤的是
A.荒漠——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物種少,群落結構單一
B.濕地——物種豐富,兼具水生和陸生生物
C.草原——季節雨量均勻,植物葉片狹窄,動物挖洞或奔跑能力強
D.熱帶雨林——分布在濕潤的地區,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葉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C錯誤。
6.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水禽數量時標記物部分脫落,所得數值比實際數值
要高
B.調查某草地蒲公英種群密度時要避開其中的小路,否則結果會偏低
C.物種的生態位越接近,種間競爭越激烈,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越充分
D.群落的演替總是向著自然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結構更完善的方向
進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標記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第一次捕獲數/種群中個體數=第二次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總數,可得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總數÷第二次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若標記物部分脫落,則第二次捕獲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偏小,故所得數值偏大,A正確;
調查某草地蒲公英種群密度時要隨機調查,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兩個物種的生態位越相似,它們之間的競爭越激烈;而生態位差異較大時,不同生物分別利用不同的資源空間,能提高資源空間的利用率,C錯誤;
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演替才向著自然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群落結構更完善的方向進行,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2024·保定高二期末)某草原的部分食物網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最長的食物鏈有5個
營養級
B.食物網中的生物之間可能同時存在捕食和
種間競爭關系
C.在食物網中,占據營養級越多的生物獲得的能量越多
D.圖中未呈現的生態系統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及分解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8.(2024·南寧高二期末)如圖1為某池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圖2為d種群中不同體長個體的食性占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c和d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和捕食
B.若池塘中投放大量體長為1.4 cm的d
種群個體,一定時間內a、b種群數
量會增加
C.若d種群中所有個體體長均為6.5 cm,則該種群同化量增加1 kJ時至少需要消
耗第一營養級生物的能量為10 kJ
D.該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由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若池塘中投放大量體長為1.4 cm
的d種群個體(100%肉食性),則
這些個體只捕食c,不捕食a、b
(生產者),故一定時間內a、b種
群數量會增加,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求至少需要消耗低營養級生物多
少能量時,能量傳遞效率應按20%
進行計算,個體體長均為6.5 cm
的d種群同化量增加1 kJ(25%來自
c,75%來自a和b)時,至少需要消耗第一營養級生物的能量為1×25%
÷20%÷20%+1×75%÷20%=10(kJ),C正確;
該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食物鏈和食物網,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生態系統碳匯是指生態系統從大氣中消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較強,可能與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強有關
B.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治理,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C.碳匯造林一定程度上可抵消全球的碳排放,說明碳循環具有全球性
D.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態系統碳匯是生態系統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而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強會導致二氧化碳過多進入大氣中,A錯誤。
10.(2024·泰安高二期末)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上的相鄰物種之間存在著“食”與“被食”的關系,相鄰物種的某些個體行為與種群特征為對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信息傳遞除需要有信息源之外,還需要信道和信息受體
B.用大功率音響播放猛禽的叫聲屬于機械防治
C.有些信息是我們人類肉眼看不到的
D.人類可以利用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用大功率音響播放猛禽的叫聲是物理信息的應用,屬于生物防治,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1.(2024·重慶高二期末)利用植物固沙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但是人們在半干旱區種植高密度固沙林進行治沙時,卻出現了固沙林大面積衰退或死亡的現象,同時還會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等嚴重的生態問題。為研究不同密度的固沙林對植被修復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相關
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高密度固沙林可能因超出該地區的水分承載
力而導致生態衰退
B.低密度固沙林中良好的林下光照條件有利于
草本植物的生長
C.與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抵抗力穩定性更強
D.種植低密度固沙林更有利于半干旱區荒漠化的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與低密度固沙林相比,高密度固沙林的物種豐富度指數較低,營養結構相對較簡單,其抵抗力穩定性更弱,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2023·河北,11)氣候變暖使某地的歐洲白頭翁提早開花,而為其傳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開始采蜜,造成該植物主要傳粉途徑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須向成年蜜蜂學習。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幼年蜜蜂學習采蜜技巧依賴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B.該地歐洲白頭翁的提早開花促使其種群數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過程中發生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D.調查歐洲白頭翁的種群數量可采用樣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幼年蜜蜂需要觀察成年蜜蜂采蜜的動作來學習采蜜技巧,該過程依賴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A正確;
由題意可知,該地區歐洲白頭翁的主要傳粉途徑受阻,使其繁殖受到影響,因此該地歐洲白頭翁的提早開花會使其種群數量減少,B錯誤;
蜜蜂采食花蜜過程中能量從花蜜進入蜜蜂,因此發生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C正確;
歐洲白頭翁為植物,可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林麝具有特殊的腹腺,可以分泌一種具有特殊香氣的分泌物,陰干后是名貴的中藥材——麝香。由于棲息地破壞、非法狩獵等因素的影響,其野外分布區和種群數量銳減,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存林麝主要分布于少數自然保護區內,數量稀少,極度瀕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林麝自然棲息地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易地保護
B.可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各自然保護區內林麝的種群密度
C.對林麝種群密度變化起決定作用的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D.麝香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建立自然保護區,屬于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A錯誤;
林麝屬于瀕危動物,個體數量較少,可以采用逐個計數法,避免對其生命活動造成影響,B錯誤;
麝香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4.(2024·常德高二期末)海南五指山牙胡梯田歷史悠久,被譽為“海南第一梯田”,當地居民在利用土地資源時,充分考慮了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森林、梯田、村寨、河流為一體的生態環境。當地的“稻—魚”生態種養模式久負盛名,稻田抓魚等已成為吸引廣大游客的一張名片。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稻田中的魚屬于消費者,其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B.梯田觀光、稻田抓魚等旅游觀賞價值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C.稻田中魚的糞便中的有機物可直接被水稻吸收,實現了對物質和能量的多級
利用
D.牙胡梯田生態模式充分利用了環境資源,主要遵循了整體、協調等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稻田中魚的糞便中的有機物不能直接被水稻吸收,而是先被微生物分解,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已知兩種群的初始種群數量相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種群呈“J”形增長,乙種群呈“S”形增長
B.P點時,甲種群的種群數量大于乙種群
C.乙種群在t4時的種群數量約是t3時的2倍
D.在t3時,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穩定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圖可知,甲、乙種群的增長速率都是先
增大后減小,因此甲、乙種群都呈“S”形
增長,A錯誤;
P點時,甲、乙種群的增長速率相等,但P
點前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始終大于乙種群,且
二者的初始種群數量相同,因此P點時甲種群的種群數量大于乙種群,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6.(2024·天水高二質檢)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壞,經歷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恢復。如圖為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階段及其植物種類數。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地火災過后發生的群落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
B.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
豐富度會下降
D.Ⅳ階段中三類植物自上而下的分布體
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圖可知,隨著演替的進行,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2024·珠海高二期末)“恐懼生態學”認為恐懼能影響捕食者的捕食行為。某島嶼上中型肉食動物浣熊的天敵——大型肉食動物被人類捕殺殆盡后,浣量捕食蟹類(如紅黃道蟹)和魚類(如線鳚),導致該島嶼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為探究恢復該島嶼生態平衡的對策,研究者在觀測區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大型肉食動物)和非捕食者的叫聲,一段時間后調查統計觀測區相關數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大型肉食動物的存在會導致該島嶼的
物種多樣性降低
B.恐懼使浣熊躲避或離開觀測區,并減
少了捕食時間
C.該研究說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能調
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D.播放浣熊捕食者叫聲的對策有利于恢
復該島嶼的生態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據圖可知,在觀測區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聲后,浣熊的捕食時間與平均出沒時間都減少,而紅黃道蟹和線鳚都增多,說明大型肉食動物的捕食不會導致物種的多樣性降低,對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有積極作用,A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桑基魚塘利用桑葉喂蠶,蠶沙(蠶糞)養魚,魚塘泥肥桑,桑、蠶、魚之間形成良性循環。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桑基魚塘中生物組分通過合理布設,互利共存,遵循自生原理
B.蠶沙所含能量來源于桑樹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C.桑樹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桑基魚塘通過延長食物鏈的方法提高能量利用率,獲得更多生物產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桑基魚塘實現了對能量的多級利用,從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沒有延長食物鏈,D錯誤。
19.(2024·延安高二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國以羌塘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區,雄性有角,雌性無角。回答下列問題:
(1)科研人員對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種群特征進行
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圖中Ⅰ、Ⅱ、Ⅲ、Ⅳ分別對
應大(5~8齡)、中(3~5齡)、小(1~3齡)、幼(0~1齡)
四個年齡等級(藏羚最長壽命約8年)。據圖預測一段時間后,圖1中____地藏羚種群數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據圖可知,在三地種群中,丙地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其種群數量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圖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變化(R=出生率/死亡率),
b~c時段藏羚種群數量變化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若在d時,有少量藏羚從其他地遷入該地,則該地藏
羚的K值________(填“減少”“不變”或“增加”),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先增加后減少
不變
K值是由環境、資源決定的,與種群初始數量(或遷入率)無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題意可知,R值大于1時,出生率>死亡率,R
值小于1時,出生率<死亡率,所以b~c時段藏羚
種群數量變化最可能是先增加后減少。K值是由
環境、資源決定的,與種群初始數量(或遷入率)
無關,所以若在d時,有少量藏羚從其他地遷入該地,則該地藏羚的K值不變。
(3)在導致藏羚死亡的因素中,狼的捕食占比較高,狼的捕食屬于影響藏羚種群數量發展的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約因素”或“非密度制約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密度制約因素
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這樣的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
(4)研究人員通過航空遙感技術監測藏羚數量變化,主要操作流程: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藏羚并計數。與標記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2點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不需要捕捉并標記藏羚,操作更便捷;調查周期短;對藏羚的干擾小等
20.(2024·湖北,19)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態系統,多年來受氣候變化和生物干擾的共同影響退化嚴重。高原鼢鼠廣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棲息于地下。有研究發現,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時形成的眾多土丘,能改變丘間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狀,進而對該棲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空間結構以及物種組成等產生顯著影響。隨著高原鼢鼠干擾強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樣地內植物物種數明顯增多,鼠丘間原優勢種在群落中占比減少,其他雜草的占比逐漸增加。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調查鼠丘樣地內高原鼢鼠的種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于高原鼢鼠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所以調查鼠丘樣地內高原鼢鼠的種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標記重捕法。
標記重捕法
(2)高原鼢鼠干擾造成微生境多樣化,為棲息地植物提供了更豐富的________________,促進植物群落物種共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由題干信息可知,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時形成的眾多土丘,能改變丘間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狀,進而對該棲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空間結構以及物種組成等產生顯著影響,所以高原鼢鼠干擾造成微生境多樣化,為棲息地植物提供了更豐富的土壤物理性狀,促進植物群落物種共存。
土壤物理性狀
(3)如果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以及人為干擾如過度放牧等影響,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發生逆行演替,其最終生態系統類型可能是_____。與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相比,演替后的最終生態系統發生的變化是_____(填序號)。
①群落結構趨于簡單,物種豐富度減少 ②群落結構不變,物種豐富度增加 ③群落結構趨于復雜,物種豐富度減少 ④群落結構趨于簡單,物種豐富度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荒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擾的地區,如果需要恢復到原有的生態系統,從食物鏈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說明,除了人為活動、氣候變化外,群落演替還受到______
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響(回答一點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敵
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人為地增加有益生物的種群數量,從而達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效果
動物
數量
21.露斯塔野鯪魚個體大、生長快、蛋白質含量高。為提高露斯塔野鯪魚產量,研究人員對人工養殖魚塘中露斯塔野鯪魚的食物來源進行分析,如圖甲所示。圖乙是能量流經羅氏
沼蝦和露斯塔野鯪魚的部分圖解。
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態
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逐級遞減
形成金字塔形,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
態金字塔除能量金字塔外,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中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能被下一營養級利用
數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3)圖乙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
研究一個月內羅氏沼蝦所處營養級
的能量去向,圖乙中缺少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出現這一能量去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羅氏沼蝦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
在研究期間,羅氏沼蝦同化的一部分能量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個營養級和分解者利用
22.(2024·新課標,33)廈門筼筜湖經生態治理后環境宜人,成為城市會客廳,是我國生態修復的典型案例。回答下列問題:
(1)湖泊水體的氮濃度是評價水質的指標之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區的紅樹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凈化水體。在湖區生態系統中,紅樹植物參與碳循環的主要途徑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還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氮元素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含量過多會使藻類等水生生物的生長過快,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從而引發水華等環境問題
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使制造的有機碳流入消費者;以枯枝落葉的形式,使制造的有機碳流入分解者
(3)湖區水質改善后鳥類的種類和數目增加。鳥類屬于消費者,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出2點即可)。
(4)生態修復后湖區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增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
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間接價值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额尔古纳市| 灵武市| 太湖县| 延庆县| 钦州市| 松原市| 民乐县| 菏泽市| 仙游县| 桦甸市| 邹平县| 准格尔旗| 唐河县| 东乡县| 泽普县| 竹北市| 揭阳市| 富川| 龙江县| 思南县| 乌拉特后旗| 辽阳市| 延川县| 慈溪市| 分宜县| 梁河县| 石阡县| 衡东县| 景德镇市| 开封市| 海伦市| 富川| 灵台县| 孟津县| 谢通门县| 义马市| 海口市| 冕宁县| 富平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