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修理玩具(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青島版(2024)科學一年級上冊課題:《修理玩具》科目:小學科學年級:一年級上冊版本:青島版(2024)課時安排:1課時一、教材分析1. 教材特點- 情境性強:以修理玩具這一真實情境為背景,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科學知識和技能。- 綜合性高:課程涉及到多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如對玩具結構的認識、工具的使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 實踐性突出:通過實際動手修理玩具,讓學生親身體驗修理的過程,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感。2. 教學地位- 在本單元“使用工具”中,是對工具使用的進一步拓展和應用。學生通過修理玩具,不僅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還能體會到工具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對工具的理解和認識。- 在一年級科學課程體系中,起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重要作用。為學生今后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一種實踐探索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和生活能力的全面提升。二、課文教學設計理念1. 基于生活,學以致用- 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玩具修理為出發點,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應用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2. 問題導向,探究學習- 創設玩具損壞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思考和創新。3. 體驗為主,注重過程- 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踐過程,讓學生在修理玩具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科學的樂趣和價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耐心和細心等品質。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收獲,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4. 合作交流,共同成長-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修理玩具,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完成修理任務,體驗合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三、教學目標1. 科學知識目標- 認識一些常見玩具的基本結構和組成部分,如玩具車的車輪、車身、車軸,玩偶的肢體、頭部等。- 了解一些簡單的修理工具,如螺絲刀、扳手、膠水、剪刀等的名稱和用途。- 知道玩具損壞的常見原因,如零件松動、斷裂、磨損等。2. 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通過觀察、檢查,發現玩具損壞的部位和問題。- 學會根據玩具損壞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材料進行修理。- 經歷嘗試修理玩具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科學態度目標- 對修理玩具有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勇于嘗試和探索。- 培養學生認真細致、耐心專注的科學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在修理過程中,遇到困難不放棄,能夠積極思考,尋找解決辦法。4.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修理玩具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義,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體會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修理工作的價值和重要性。- 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在使用工具時注意正確的操作方法,避免發生意外。四、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 掌握常見玩具的結構和修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能夠準確找出玩具損壞的部位和原因,并進行有效的修理。2.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修理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損壞情況制定合理的修理方案。- 讓學生在修理玩具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細心。五、教學準備1. 教師準備- 收集一些損壞的玩具,如玩具車、玩偶、積木等,種類盡量豐富。- 準備各種修理工具,如不同型號的螺絲刀、扳手、膠水、剪刀、針線、錘子等,并確保工具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制作相關的教學課件,包含玩具的結構介紹、修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演示、玩具損壞原因分析等內容。- 準備一些修理材料,如螺絲、螺母、輪子、布料、填充物等。- 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張修理記錄單,用于記錄玩具的損壞情況、修理方法和過程等。- 展示臺,用于展示修理好的玩具和學生的優秀修理成果。2. 學生準備- 每人準備一個自己損壞的小玩具(如果沒有,也可以由教師提供)。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 教師展示一些損壞的玩具,如斷了一條腿的玩偶、輪子掉了的玩具車、散架的積木等,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這些玩具怎么了?它們還能玩嗎?” 引導學生觀察玩具的損壞情況,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想要修理玩具的愿望。2. 講述一個關于玩具小熊被損壞后又被修好的故事(可以自己編一個簡單的故事),如:“有一個小朋友非常喜歡他的玩具小熊,但是有一天小熊的胳膊不小心被扯斷了,小朋友很傷心。后來,小朋友的爸爸用膠水和針線幫小熊把胳膊修好了,小熊又可以陪小朋友玩耍了。” 通過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修理玩具的意義和樂趣。3.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修理玩具,讓我們的玩具重新變得好玩起來。” 教師展示損壞的玩具并提問,講述故事,學生觀察、傾聽,然后引出課題。 通過展示損壞的玩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讓學生對玩具的損壞情況有直觀的認識。講述故事營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感受到修理玩具的價值和樂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認識玩具的結構 1. 教師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玩具,如玩具車,將其拆開,展示給學生看玩具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車輪、車身、車軸、座椅、方向盤等,向學生介紹每個部分的名稱和作用。- 車輪:是玩具車行駛的關鍵部件,它與地面接觸,通過轉動使玩具車移動。- 車身:承載著其他部件,保護車內結構,同時也影響玩具車的外觀和穩定性。- 車軸:連接車輪和車身,使車輪能夠在車身上自由轉動。- 座椅:為玩具車的 “乘客” 提供座位,雖然在運動功能上不是關鍵部件,但也是玩具車結構的一部分。- 方向盤:控制玩具車的行駛方向。2. 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玩具,觀察自己玩具的結構,找出各個主要部分,并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和作用。教師巡視,傾聽學生的交流,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3.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不同類型玩具的結構示意圖,如玩偶、積木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玩具結構的認識。同時,提問學生:“這些玩具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它們和我們剛才看到的玩具車結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師拆開玩具車介紹結構,學生觀察自己的玩具并與同桌交流,教師展示課件提問,學生思考回答。 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和多媒體圖片,全面認識玩具的結構,了解各個部件的名稱和作用,為后續修理玩具打下基礎。同桌交流和比較分析不同玩具的結構,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認識修理工具 1. 教師將準備好的修理工具一一展示給學生,如螺絲刀、扳手、膠水、剪刀、針線、錘子等,介紹每種工具的名稱、形狀和用途。- 螺絲刀:有不同的型號,用于擰緊和松開螺絲。讓學生觀察螺絲刀的頭部形狀,了解它是如何與螺絲匹配的。- 扳手:用于擰緊和松開螺母,適用于較大尺寸的螺母。向學生演示扳手的使用方法,讓學生感受其工作原理。- 膠水:用于粘貼一些塑料、木材等材質的部件,具有粘性。展示不同類型的膠水,如普通膠水、502 膠水等,讓學生了解它們的適用范圍。- 剪刀:可以用來裁剪布料、紙張等材料,在修理玩具時可能用于修剪多余的部分或制作一些簡單的配件。讓學生嘗試使用剪刀剪紙,感受其鋒利度和使用技巧。- 針線:用于縫合布料類的玩具,如玩偶的衣服或破損的部位。向學生示范如何穿針引線和基本的縫合針法。- 錘子:用于敲擊一些需要安裝或固定的部件,如釘子等,但在一年級學生使用中要特別注意安全,一般僅作簡單介紹,不建議學生實際操作。2. 教師發放一些簡單的材料,如螺絲、螺母、小塊塑料板等,讓學生用相應的工具進行簡單的操作練習,如用螺絲刀擰螺絲、用扳手擰螺母等,親身體驗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師在旁邊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正確使用工具。3.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一說自己在使用工具過程中的感受和發現,如哪種工具使用起來比較容易,哪種工具需要注意什么等。然后請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正確使用工具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項。 教師展示工具并介紹用途,學生觀察學習,教師發放材料讓學生練習操作,學生小組討論分享,教師指導、總結。 通過展示和介紹修理工具,讓學生認識各種工具的名稱和用途,為修理玩具做好準備。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練習,親身體驗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小組討論和分享讓學生交流使用工具的感受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的總結和補充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工具使用的正確認識和安全意識。探究玩具損壞的原因及修理方法 1. 教師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損壞玩具放在桌子上,仔細觀察玩具的損壞情況,思考玩具是怎么損壞的。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和分析:- 零件是否松動或脫落,如玩具車的輪子是否掉了,玩偶的胳膊是否脫線等。- 部件是否有斷裂或破損,如玩具的車身是否有裂縫,積木是否斷裂等。- 是否有磨損或變形,如玩具的輪子是否磨損不均勻,玩偶的填充物是否變形等。2.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玩具損壞的原因,并嘗試提出修理的方法。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學生的討論,傾聽學生的想法,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啟發。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不合理或不實際的修理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改進。3. 教師邀請幾個小組代表分享自己小組討論的結果,將玩具損壞的原因和修理方法寫在黑板上。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對這些方法進行分析和評價,討論其可行性和優缺點。對于一些常見的損壞情況,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教學準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更合理、更有效的修理方法和技巧。4.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常見玩具損壞情況的圖片或視頻,并講解相應的修理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修理過程。同時,提醒學生在修理玩具時要注意安全,如使用膠水時不要弄到眼睛里,使用工具時不要弄傷自己等。 教師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玩具,組織小組討論,小組代表分享,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評價,教師展示課件講解并提醒安全事項。 讓學生觀察自己玩具的損壞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玩具損壞的原因和修理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小組代表分享和師生共同分析評價,讓學生相互學習,拓寬思路,同時教師可以糾正和補充學生的想法,傳授更專業的修理知識和技巧。多媒體課件展示進一步直觀呈現修理方法,提醒安全事項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修理玩具實踐 1. 學生根據自己玩具的損壞情況和討論確定的修理方法,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材料,開始動手修理玩具。教師在教室里巡視,密切關注學生的操作情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如果學生遇到困難,教師要鼓勵學生先自己思考解決辦法,實在解決不了的,再給予適當的提示或幫助。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正確使用工具,保持教室的整潔。2. 在學生修理玩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如互相借用工具、分享修理經驗等。對于一些修理得比較好或有創意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3. 當學生完成修理后,讓學生自己檢查玩具是否修理好,能否正常使用。如果玩具還存在問題,鼓勵學生繼續思考和改進,直到玩具能夠正常使用為止。 學生動手修理玩具,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交流合作并表揚鼓勵,學生檢查玩具。 通過實際修理玩具,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交流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及時表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讓學生檢查玩具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完善能力。展示與評價 1. 每個小組將修理好的玩具放在展示臺上,進行展示。2. 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自評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修理玩具的過程和體會,包括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對自己修理的結果是否滿意等。互評時,讓學生觀察其他小組修理的玩具,從修理的效果、創意、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選出自己認為修理得最好的玩具,并說明理由。3. 教師對學生的修理成果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績,對學生在修理過程中表現出的耐心、細心、創新精神等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也指出學生在修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如工具使用不當、修理不夠牢固等,并提出改進的建議。最后,評選出幾個優秀修理小組和優秀修理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如小貼紙、小獎品等。 學生展示修理好的玩具,進行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并評選優秀進行獎勵。 通過展示與評價,讓學生分享自己的修理成果,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自評和互評能夠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欣賞他人,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審美意識。教師的評價和獎勵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同時指出問題和不足為學生提供改進的方向,促進學生不斷進步。課堂總結 1.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內容,包括玩具的結構、修理工具的認識、玩具損壞的原因及修理方法、修理玩具的實踐過程等。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總結自己在知識、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收獲,如認識了玩具的結構和修理工具,學會了修理玩具的方法,體驗到了動手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等。2. 強調修理玩具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可以讓我們的玩具重新變得好玩,還可以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節約環保的意識。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玩具或其他物品損壞,要積極嘗試自己修理,養成勤儉節約和熱愛勞動的好習慣。3.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繼續觀察自己身邊的物品,看看有沒有需要修理的,并嘗試自己動手修理。同時,讓學生將自己在修理過程中的照片或視頻分享到班級群里,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和分享修理的經驗和樂趣。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總結,教師強調意義價值并鼓勵學生,布置課后作業。 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鞏固所學內容,強化記憶。強調修理玩具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的節約環保意識和勞動習慣。布置課后作業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繼續實踐和探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通過分享交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班級凝聚力。七、板書設計- 修理玩具- 玩具結構:(舉例畫出玩具車的結構并標注名稱)車輪、車身、車軸等- 修理工具:螺絲刀、扳手、膠水、剪刀、針線等- 損壞原因及修理方法:- 零件松動:擰緊螺絲、重新縫合等- 部件斷裂:粘貼、更換部件等- 磨損變形:修復、調整等- 注意事項:安全使用工具、保持整潔- 學生提出的不同玩具損壞情況及修理方法- 重點工具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項的強調- 學生在修理過程中的優秀表現和創意點記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