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11.4 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電壓表和電流表的電路結構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知識回顧1.什么是電路的串聯 把幾個導體元件依次首尾相連的方式。2.什么是電路的并聯 把幾個元件的一端連在一起另一端也連在一起,然后把兩端接入電路的方式。一 串并聯電路的特點1.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串聯電路各處的電流相同并聯電路:并聯電路的總電流等于各支路的電流之和0123串聯電路:2130串聯電路兩端的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并聯電路的總電壓與各支路的電壓相等0123并聯電路:2.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串聯電路:3.串并聯電路中的電阻串聯電路:0123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部分電路電阻之和3.串并聯電路中的電阻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支路電阻的倒數之和并聯電路:2130練一練:例1:L1UL3L4有四盞燈,接入如圖的電路中,L1和L2的電阻均為2Ω,L3和L4的電阻均為4Ω,把電路接通后,四盞燈的電流之比I1:I2:I3:I4= 。3:2:1:3L2二 電壓表和電流表的電路結構(3)電路圖符號:G1.小量程電流計(表頭)(1)作用:測量微小電流和電壓表頭就是可以測量電流或是電壓的特殊電阻。=表頭內阻:電流計內阻 Rg滿偏電流: 指針偏轉到最大值時的電流 Ig滿偏電壓:電流表通過滿偏電流時加在它兩端的電壓 Ug(2)三個參數0123mA在表頭串聯一個阻值較大的電阻2.把表頭改裝成電壓表R①改裝原理:給電流計串聯一個分壓電阻,分擔一部分電壓,就可以用來測量較大的電壓了.并在刻度盤上標出電壓值,就把電流計改裝成了電壓表②分壓電阻的計算:由串聯電路的特點有:U=IgRg+IgR,此時該電壓表所能測量的最大電壓為U=Ig(Rg+R),即電壓表的量程為U,刻度盤的最大值處標為U.練一練:例2:有一電流表G,內阻Rg=10 Ω,滿偏電流Ig=3 mA.要把它改裝成量程為0~3 V的電壓表.(1)應串聯一個多大的電阻?(2)改裝后電壓表的內阻是多大?[解析] (1)由題意知電流表G的滿偏電壓Ug=IgRg=0.03 V,改裝成量程為0~3 V的電壓表,當達到滿偏時,分壓電阻R的分壓UR=U-Ug=2.97 V所以分壓電阻R== Ω=990 Ω.(2)改裝后電壓表的內阻RV=Rg+R=1 000 Ω.3.把表頭改裝成電流表R在表頭上并聯一個阻值較小的電阻①原理:給小量程的電流表并聯一個分流電阻,就可以用來測量較大的電流,即擴大了電流表的量程,如圖所示.②分流電阻的計算:由并聯電路的特點IgRg=(I-Ig)R,解得 ,此時該電流表所能測量的最大電流為.該電流表的量程擴大為I,刻度盤的最大值處標為I.練一練:例3:有一個電流表G,內阻Rg=30Ω,滿偏電流Ig=1mA。要把把它改裝為量程為0~0.6A的電流表,要并聯多大的電阻?改裝后的電流表內阻多大?練一練:1.有一滿偏電流Ig=5mA,內阻Rg=400Ω的電流表G,若把它改裝成量程為10V的電壓表,應 聯一個 Ω的分壓電阻,該電壓表的內阻為 Ω;若把它改裝成量程為3A的電流表,應 聯一個 Ω的分流電阻,該電流表的內阻為 Ω。串并160020000.6680.667小結:串并聯電路特點1.串聯電路2.并聯電路小結:1.表頭G: =電表的改裝2.表頭改裝成電壓表:串聯大電阻3.表頭改裝成電流表:并聯小電阻練一練:1.在圖的電路中,A 、B 之間的電壓為 U,定值電阻的阻值為 R ,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 R1 。在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端移動過程中,R 兩端電壓 UR 的變化范圍是多少?練一練:2.(1)如圖, 電壓之比與電阻R1 、R2 的值有什么關系?請推導出這個關系式。練一練:2.(2)如圖的電路常被叫作分壓電路, 當 A 、B 之間的電壓為 U 時,利用它可以在 C、 D 端獲得 0 和 U 之間的任意電壓。試說明其中的道理。練一練:3.如圖畫出了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導體電阻的兩種電路圖。圖中電壓表的內阻為 1 kΩ,電流表的內阻為 0.1 Ω,被測導體 R 的真實電阻為 87.4 Ω。測量時,把電壓表示數和電流表示數之比作為電阻的測量值。如果不考慮實驗操作中的偶然誤差,按甲、乙兩種電路進行實驗,得到的電阻測量值各是多少?你能從中得出什么結論?練一練:4.如圖是有兩個量程的電壓表,當使用 A 、B 兩個端點時,量程為 0 ~ 10 V ;當使用 A 、C 兩個端點時,量程為 0 ~ 100 V。已知表頭的內阻 Rg 為 500 Ω,滿偏電流 Ig 為1 mA,求電阻 R1 、R2 的值。練一練:5.如圖是有兩個量程的電流表,當使用 A 、B 兩個端點時,量程為 0 ~ 1 A ,當使用 A 、C 兩個端點時,量程為 0 ~ 0.1 A。已知表頭的內阻 Rg 為 200 Ω, 滿偏電流 Ig 為2 mA,求電阻 R1 、R2 的值。感謝傾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