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2.通過實驗,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一、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體從____________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______環境濃度的現象。2.物質種類(1)________:如鉛、鎘、汞等。(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DDT、六六六等。(3)一些放射性物質。3.實例4.原因形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且分布于生物體的多種組織細胞中,________被生物體排出,______在體內。5.特點(1)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________,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______。(2)具有________。判斷正誤(1)生物富集的物質會沿著食物鏈、食物網在生物體內聚集( )(2)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富集的有害物質的濃度越高( )任務:分析鉛循環的特點及成因1.如圖為不同采樣點中水、水底沉積物和中國血蛤體內鉛濃度。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對比碳循環,分析鉛在生物體內富集的原因。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圖為水體和多種水生生物體內的鉛濃度示意圖。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物富集現象也具有全球性嗎?說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何有效地減少生物富集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3·三明高二期末)在煤燃燒、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鉛會以微小顆粒被排放進入大氣,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鉛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后將不易被排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鉛能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鉛含量越高B.鉛隨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生態系統中鉛循環具有全球性C.鉛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返回非生物環境D.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清潔能源是減少鉛的生物富集現象的有效措施2.下列有關生物富集的敘述,錯誤的是( )A.鎘、汞等重金屬、DDT等有機化合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現象B.鐵進入生物體內不易被排出且難以被降解,因此會出現生物富集C.出現生物富集的元素或化合物,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內含量最高D.生物富集現象具有全球性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實驗原理(1)土壤中生活著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絲狀真菌和呈放射狀的放線菌等微生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主要充當分解者。在不同的氣候與環境條件下,落葉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時間也不同。(2)淀粉還原糖磚紅色沉淀。2.案例設計提出問題: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嗎?分解過程中物質發生怎樣的變化?項目 案例1 案例2實驗假設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葉使之腐爛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實驗設計 實驗組 對土壤進行處理 (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 A燒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淀粉糊對照組 對土壤______處理(自然狀態) B燒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與A等量的淀粉糊自變量 土壤中________________ 是否加土壤浸出液實驗現象 在相同時間內實驗組落葉腐爛程度______對照組 A A1 不變藍A2B B1 變藍B2結論分析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試劑并加熱。判斷正誤(1)可采用直接加熱烘干的方法除去實驗組中的土壤微生物( )(2)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土壤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 )(3)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 )(4)實驗組和對照組可以分別選擇不同種類的落葉進行實驗( )3.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 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組別 1組 2組 3組 4組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B.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C.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組和3組D.預期結論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4.一位同學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農藥,并盡快得出實驗結論,用“敵草隆”(一種除草劑)進行實驗:取等量沙土分裝于相同的兩個容器中,a組高壓滅菌,b組不滅菌。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向a、b中噴入等量的“敵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溫箱中培養相同時間B.檢測“敵草隆”的消失情況,預計a的“敵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變C.只用沙土實驗效果比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組作為對照,不噴入“敵草隆”,其他處理與a、b組相同答案精析一、梳理教材新知1.周圍環境 超過2.(1)重金屬 (2)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4.不易 積蓄5.(1)聚集 頂端 (2)全球性判斷正誤(1)√ (2)√探究核心知識1.鉛在中國血蛤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濃度2.鉛在生物體內形成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被排出3.鉛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沿食物鏈不斷升高4.生物富集現象也有全球性。富集的物質可通過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具有全球性。5.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垃圾分類,種植能吸收有害重金屬元素的植物等。落實思維方法1.C [鉛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被分解,不能最終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環境,C錯誤。]2.B [鐵在動物體內構成血紅蛋白,易被代謝、排出,不存在生物富集現象,B錯誤。]二、梳理教材新知2.不做 30 mL蒸餾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小于 產生磚紅色沉淀 不產生磚紅色沉淀 微生物對落葉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判斷正誤(1)× (2)× (3)√ (4)×提示 (1)對實驗組的處理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可以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2)實驗組和對照組土壤都不能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隔絕空氣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正常代謝活動。(4)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無,放入土壤中的落葉的種類和數量屬于無關變量,應保持相同。落實思維方法3.C [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則1、2組對照可探究濕潤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3、4組對照可探究較干燥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其中2組和4組均為未經處理的空白對照,屬于對照組,1組和3組為實驗組,C錯誤;1、3組的土壤經滅菌后,其中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充當分解者,因此預測這兩組的落葉不被分解,而2、4組的土壤中含有微生物,但是土壤濕度不同,所以落葉被分解的程度不同,D正確。]4.A [實驗組為a組,對照組為b組,控制單一變量,保證無關變量相同且適宜,A正確;a組滅菌后無微生物存活,“敵草隆”的量應該是不變的,b組“敵草隆”可能會部分減少,B錯誤;因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實驗效果比只用沙土的好,C錯誤;a、b組已形成對照,沒有必要再加和本實驗無關的c組,D錯誤。](共59張PPT)第2課時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2.通過實驗,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內容索引一、生物富集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課時對點練生物富集一1.概念:生物體從 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 環境濃度的現象。2.物質種類(1) :如鉛、鎘、汞等。(2) :如DDT、六六六等。(3)一些放射性物質。梳理 教材新知周圍環境超過重金屬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3.實例4.原因形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且分布于生物體的多種組織細胞中, 被生物體排出, 在體內。5.特點(1)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 ,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 。(2)具有 。不易積蓄聚集頂端全球性(1)生物富集的物質會沿著食物鏈、食物網在生物體內聚集( )(2)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富集的有害物質的濃度越高( )√√任務:分析鉛循環的特點及成因1.如圖為不同采樣點中水、水底沉積物和中國血蛤體內鉛濃度。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 核心知識鉛在中國血蛤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濃度2.對比碳循環,分析鉛在生物體內富集的原因。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圖為水體和多種水生生物體內的鉛濃度示意圖。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鉛在生物體內形成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被排出鉛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沿食物鏈不斷升高4.生物富集現象也具有全球性嗎?說出理由。提示 生物富集現象也有全球性。富集的物質可通過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具有全球性。5.如何有效地減少生物富集現象?提示 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垃圾分類,種植能吸收有害重金屬元素的植物等。1.(2023·三明高二期末)在煤燃燒、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鉛會以微小顆粒被排放進入大氣,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鉛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后將不易被排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鉛能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鉛含量越高B.鉛隨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生態系統中鉛循環具有全球性C.鉛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返回非生物環境D.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清潔能源是減少鉛的生物富集現象的有效措施√落實 思維方法鉛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被分解,不能最終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環境,C錯誤。2.下列有關生物富集的敘述,錯誤的是A.鎘、汞等重金屬、DDT等有機化合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現象B.鐵進入生物體內不易被排出且難以被降解,因此會出現生物富集C.出現生物富集的元素或化合物,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內含量最高D.生物富集現象具有全球性√鐵在動物體內構成血紅蛋白,易被代謝、排出,不存在生物富集現象,B錯誤。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實驗原理(1)土壤中生活著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絲狀真菌和呈放射狀的放線菌等微生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主要充當分解者。在不同的氣候與環境條件下,落葉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時間也不同。梳理 教材新知2.案例設計提出問題: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嗎?分解過程中物質發生怎樣的變化?項目 案例1 案例2實驗假設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葉使之腐爛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實驗設計 實驗組 對土壤進行處理(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 A燒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淀粉糊項目 案例1 案例2實驗設計 對照組 對土壤 處理(自然狀態) B燒杯中加入 +與A等量的淀粉糊自變量 土壤中______________ 是否加土壤浸出液實驗現象 在相同時間內實驗組落葉腐爛程度 對照組 A A1 不變藍A2 ________________B B1 變藍B2 ________________結論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做30 mL蒸餾水是否含有微生物小于產生磚紅色沉淀不產生磚紅色沉淀微生物對落葉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試劑并加熱。(1)可采用直接加熱烘干的方法除去實驗組中的土壤微生物( )(2)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土壤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 )(3)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 )××√提示 對實驗組的處理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可以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提示 實驗組和對照組土壤都不能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隔絕空氣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正常代謝活動。(4)實驗組和對照組可以分別選擇不同種類的落葉進行實驗( )×提示 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無,放入土壤中的落葉的種類和數量屬于無關變量,應保持相同。3.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 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B.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C.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組和3組D.預期結論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落實 思維方法組別 1組 2組 3組 4組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則1、2組對照可探究濕潤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3、4組對照可探究較干燥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其中2組和4組均為未經處理的空白對照,屬于對照組,1組和3組為實驗組,C錯誤;1、3組的土壤經滅菌后,其中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充當分解者,因此預測這兩組的落葉不被分解,而2、4組的土壤中含有微生物,但是土壤濕度不同,所以落葉被分解的程度不同,D正確。4.一位同學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農藥,并盡快得出實驗結論,用“敵草隆”(一種除草劑)進行實驗:取等量沙土分裝于相同的兩個容器中,a組高壓滅菌,b組不滅菌。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向a、b中噴入等量的“敵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溫箱中培養相同時間B.檢測“敵草隆”的消失情況,預計a的“敵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變C.只用沙土實驗效果比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組作為對照,不噴入“敵草隆”,其他處理與a、b組相同√實驗組為a組,對照組為b組,控制單一變量,保證無關變量相同且適宜,A正確;a組滅菌后無微生物存活,“敵草隆”的量應該是不變的,b組“敵草隆”可能會部分減少,B錯誤;因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實驗效果比只用沙土的好,C錯誤;a、b組已形成對照,沒有必要再加和本實驗無關的c組,D錯誤。網絡構建課時對點練三題組一 生物富集1.(2023·嘉峪關高二月考)下列有關生物富集作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生物富集作用與人類的活動有關B.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可以被植物、動物直接吸收C.生物體內有害金屬的濃度超過環境濃度D.生物富集現象是局部的,不具有全球性√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生態系統中的有害物質會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的特點,D錯誤。2.(2024·鄭州高二期末)有關生物富集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營養級越高,越容易積蓄難以降解的化合物B.生物富集現象受生物食性及環境因素的影響C.除了重金屬,一些農藥、放射性物質也會出現富集現象D.生物富集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這些被富集的物質不參與物質循環√1234567891011121314被富集的物質一進入環境便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但是進入體內的被富集的物質能夠形成多種比較穩定的化合物,分布于生物體的多種組織細胞中,導致被富集的物質不易被生物體排出,從而積蓄在體內,導致生物富集現象,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3.如圖中食物網所代表的生態系統中,施用了某殺蟲劑,這種殺蟲劑自然降解的速度極慢。這種殺蟲劑在下列生物體內的濃度最高的是A.a B.h C.g D.f√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該殺蟲劑自然降解的速度極慢,因此這種殺蟲劑在生物體內有生物富集現象,生物所處的營養級越高,殺蟲劑在該生物體內的濃度越高。由題圖可知,h所處的營養級最高,殺蟲劑在其體內的濃度最高,故選B。4.某地土壤和水體中鎘超標,鎘進入生態系統后蓄積在動物肝、腎中引發“痛痛病”。某生態系統有甲、乙、丙、丁四個營養級,在某一時間測得所含鎘的相對濃度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當地人要預防“痛痛病”應少吃動物肝、腎等內臟B.丙營養級所含能量最多C.該生態系統一定沒有分解者D.四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值的關系可表示為丁<甲+乙+丙√1234567891011121314由題意可知,鎘進入生態系統后蓄積在動物肝、腎中引發“痛痛病”,所以人類要預防該病應少吃動物肝、腎等內臟,A正確;丙營養級所含鎘濃度最高,說明丙營養級最高,而能量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所以丙營養級所含能量最少,B錯誤;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都必須有分解者,C錯誤;四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值的關系可以表示為丁>甲+乙+丙,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題組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為探究落葉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下列實驗設計中,錯誤的是A.可選擇帶有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篩選出落葉和土壤B.將落葉平均分成兩份,置于網兜中C.把土壤分成兩組,對照組土壤進行接種微生物處理,實驗組土壤不做處理D.將落葉連同網兜分別埋入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土壤中,觀察腐爛情況√1234567891011121314本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且自然土壤中本身就有微生物,因此實驗組土壤要進行滅菌處理,對照組土壤要保持自然狀態。12345678910111213146.(2024·南平高二期末)某小組開展了“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為了更好地控制實驗變量,一般選擇在實驗室中進行探究B.處理時,可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C.實驗組和對照組最好選擇洗凈后的同種落葉進行實驗D.實驗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分解速度√1234567891011121314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無,為了盡量避免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對實驗組土壤的處理方法是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B正確;對實驗組進行滅菌處理,盡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對照組對土壤不做任何處理,土壤中存在微生物,因此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7.下列關于“探究土壤微生物對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實驗,設計不合理的是A.用等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處理等量淀粉糊B.實驗應分別對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進行高溫滅菌后再處理淀粉糊C.應在20 ℃左右下處理7天后,再進行相關檢測D.用碘液檢測淀粉,用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無,因此對照組用蒸餾水處理淀粉糊,而實驗組用土壤浸出液處理淀粉糊,A正確;對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進行高溫滅菌后,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被殺死,無法達到實驗目的,B錯誤;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需要時間,實驗中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在20 ℃左右下處理7天后,再進行相關檢測,C正確;土壤微生物可將淀粉分解成還原糖,實驗可用碘液檢測淀粉,用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D正確。8.(2023·重慶高二期中)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證明某細菌對樹葉的分解作用,分別提出三種實驗方案。其共同之處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等份,實驗過程保持樹葉濕潤,其他實驗條件和步驟如表所示。下列哪種實驗方案能達到目的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個方案都不能達到√序號 實驗處理甲 乙方案一 無菌條件 自然條件方案二 先滅菌,再放于適宜條件下 自然條件方案三 先滅菌,再放于適宜條件下 先滅菌,然后接種某種細菌,最后置于適宜條件下1234567891011121314欲證明樹葉的分解是由“某種細菌”所引起的,應先將樹葉滅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同時應將滅菌后的樹葉分成兩組,一組接種該細菌,另一組不接種,兩組均置于適宜條件下培養,以便對比分析得出結論。12345678910111213149.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與綠色植物的生長密切相關。如圖表示甲、乙兩個不同生態系統中,積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機物比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葉綠體B.甲、乙中,甲可能表示熱帶雨林,因為熱帶雨林溫度高,分解者活動比較弱,積累在土壤中的有機物比例高C.農藥施用不當會引起土壤污染,不易分解的農藥可通過食物鏈發生聚集,并且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往往積累越多D.土壤缺水可導致植物葉片部分氣孔關閉,使光合作用受到影響√1234567891011121314甲、乙中,乙可能表示熱帶雨林,因為熱帶雨林溫度高、濕度大,分解者活動比較強,積累在土壤中的有機物比例低,B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0.(2023·汕尾高二月考)對一個受到輕度農藥污染的湖泊進行調查,測量該湖泊內具有捕食關系的食物鏈中甲、乙、丙、丁4個種群所同化的總能量(如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在這四個種群中,種群乙為生產者B.種群甲與種群丁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C.按照能量傳遞規律,丙最可能屬于第三營養級D.丙種群體內的農藥殘留濃度可能最低1234567891011121314生物種群 甲 乙 丙 丁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1.1×108√據題表可知,4種生物之間能形成2條食物鏈,即乙→甲→丙、乙→丁→丙,乙最可能屬于第一營養級,為生產者,丙最可能屬于第三營養級,A、C正確;據題表可知,乙的同化量最多,丙的同化量最少,甲和丁處于中間,因此乙營養級最低,其次是甲和丁,丙的營養級最高,由于甲和丁處于同一個營養級,所以它們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生物種群 甲 乙 丙 丁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1.1×108農藥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且營養級越高體內農藥殘留量就越多,有毒物質的積累量越多,因此丙種群體內的農藥殘留量最多,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生物種群 甲 乙 丙 丁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1.1×10811.以下是某水域DDT的污染狀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表中數據表明DDT具有生物富集現象B.表中所列消費者中烏鱧的營養級最高C.DDT在生物群落各營養級間循環往復D.鯽魚攝入的DDT有部分隨代謝產物排出體外1234567891011121314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動物 底棲動物 鯽魚 烏鱧DDT含量/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DDT隨食物鏈單向移動,并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不能在營養級間循環往復,C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動物 底棲動物 鯽魚 烏鱧DDT含量/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12.(2023·吐魯番高二期末)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和“探究落葉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的趨暗、趨濕等特性進行誘捕B.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C.通過統計土壤小動物的種類數目來估算其豐富度D.把土壤分成兩組,對照組土壤進行接種微生物處理,實驗組土壤不做處理√1234567891011121314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的趨暗、趨濕、避高溫等特性來設計誘蟲器,A正確;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時,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殺死、固定,也可放入試管中,B正確;“探究落葉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實驗中,把土壤分成兩組,應將滅菌的土壤設為實驗組,不做處理的土壤設為對照組,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3.(2023·南通高二期中)環境中的汞、鉛等重金屬隨食物、飲水進入生物體內后儲存在脂肪、神經組織中而不容易排到體外。某生態系統有甲、乙、丙、丁四個營養級,在某一時間測得所含某種重金屬的濃度結果如圖。請回答相關問題:(1)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_____,甲處于______營養級。1234567891011121314丁第三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就越多,根據這一點可推測,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是丁→乙→甲→丙,則丁為第一營養級,即生產者,甲屬于第三營養級。1234567891011121314(2)經測定,該生態系統生物體內重金屬濃度超過環境濃度,該現象稱為___________,且營養級越高,生物體內重金屬濃度的相對值越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生物富集高屬等有害物質可通過食物鏈逐漸聚集重金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重金屬會沿食物鏈和食物網在生物體內逐漸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重金屬濃度的相對值越高。1234567891011121314(3)該重金屬在其他生態系統的種群,如北極熊、企鵝等中是否能檢測到,并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可能會檢測到,因為有害物質可通過水、大氣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因為有害物質可通過水、大氣和生物遷移等多種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所以該重金屬在其他生態系統的種群中也可能檢測到。14.(2024·廣州高二期末)土壤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一個亞系統,土壤、生物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形成土壤-環境的復合體,它具有一定的結構、功能與演變規律。科研人員以某荒漠草原為對象,研究不同放牧強度對草原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實驗數據如表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234567891011121314放牧強度 土壤有機碳儲量/(g·m-3)0~10 cm 10~20 cm 20~30 cm 30~40 cm無 2 264.83 2 208.22 2 087.53 1 913.20輕度 2 688.23 2 599.37 2 390.30 2 016.30中度 2 810.76 2 445.04 2 196.60 1 937.50重度 2 246.72 1 984.55 1 903.48 1 682.70(1)土壤生態系統的一種基本食物鏈是以植物(根系)為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鏈不僅是土壤生態系統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渠道,也是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相互作用的紐帶。1234567891011121314第一營養級(生產者)物質循環能量流動(2)根據實驗數據分析,長期的重度放牧會____土壤中有機碳的儲量,分析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降低重度放牧導致牲畜對植物的取食增強,減少了土壤中有機物的輸入,導致各個土層中有機碳儲量都有所降低放牧強度 土壤有機碳儲量/(g·m-3)0~10 cm 10~20 cm 20~30 cm 30~40 cm無 2 264.83 2 208.22 2 087.53 1 913.20輕度 2 688.23 2 599.37 2 390.30 2 016.30中度 2 810.76 2 445.04 2 196.60 1 937.50重度 2 246.72 1 984.55 1 903.48 1 682.70(3)為了驗證不同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對落葉分解能力不同,請寫出實驗設計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取兩個不同生態系統中的等量表層土壤,分別置于兩個無菌密閉容器中,再分別將等量滅菌處理的相同落葉與之混合,觀察記錄落葉的腐爛情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章 第3節 第2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學案(含答案).docx 第3章 第3節 第2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