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章 第3節 第2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課件 學案(含答案)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章 第3節 第2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課件 學案(含答案)2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2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2.通過實驗,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一、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體從____________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______環境濃度的現象。
2.物質種類
(1)________:如鉛、鎘、汞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DDT、六六六等。
(3)一些放射性物質。
3.實例
4.原因
形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且分布于生物體的多種組織細胞中,________被生物體排出,______在體內。
5.特點
(1)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________,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______。
(2)具有________。
判斷正誤
(1)生物富集的物質會沿著食物鏈、食物網在生物體內聚集(  )
(2)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富集的有害物質的濃度越高(  )
任務:分析鉛循環的特點及成因
1.如圖為不同采樣點中水、水底沉積物和中國血蛤體內鉛濃度。
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比碳循環,分析鉛在生物體內富集的原因。
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圖為水體和多種水生生物體內的鉛濃度示意圖。
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富集現象也具有全球性嗎?說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有效地減少生物富集現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3·三明高二期末)在煤燃燒、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鉛會以微小顆粒被排放進入大氣,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鉛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后將不易被排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鉛能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鉛含量越高
B.鉛隨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生態系統中鉛循環具有全球性
C.鉛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返回非生物環境
D.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清潔能源是減少鉛的生物富集現象的有效措施
2.下列有關生物富集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鎘、汞等重金屬、DDT等有機化合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現象
B.鐵進入生物體內不易被排出且難以被降解,因此會出現生物富集
C.出現生物富集的元素或化合物,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內含量最高
D.生物富集現象具有全球性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實驗原理
(1)土壤中生活著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絲狀真菌和呈放射狀的放線菌等微生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主要充當分解者。在不同的氣候與環境條件下,落葉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時間也不同。
(2)淀粉還原糖磚紅色沉淀。
2.案例設計
提出問題: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嗎?分解過程中物質發生怎樣的變化?
項目 案例1 案例2
實驗假設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葉使之腐爛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實驗設計 實驗組 對土壤進行處理 (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 A燒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淀粉糊
對照組 對土壤______處理(自然狀態) B燒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與A等量的淀粉糊
自變量 土壤中________________ 是否加土壤浸出液
實驗現象 在相同時間內實驗組落葉腐爛程度______對照組 A A1 不變藍
A2
B B1 變藍
B2
結論分析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試劑并加熱。
判斷正誤
(1)可采用直接加熱烘干的方法除去實驗組中的土壤微生物(  )
(2)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土壤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  )
(3)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  )
(4)實驗組和對照組可以分別選擇不同種類的落葉進行實驗(  )
3.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 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別 1組 2組 3組 4組
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
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
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B.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
C.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組和3組
D.預期結論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4.一位同學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農藥,并盡快得出實驗結論,用“敵草隆”(一種除草劑)進行實驗:取等量沙土分裝于相同的兩個容器中,a組高壓滅菌,b組不滅菌。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向a、b中噴入等量的“敵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溫箱中培養相同時間
B.檢測“敵草隆”的消失情況,預計a的“敵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變
C.只用沙土實驗效果比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組作為對照,不噴入“敵草隆”,其他處理與a、b組相同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周圍環境 超過
2.(1)重金屬 (2)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
4.不易 積蓄
5.(1)聚集 頂端 (2)全球性
判斷正誤
(1)√ (2)√
探究核心知識
1.鉛在中國血蛤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濃度
2.鉛在生物體內形成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被排出
3.鉛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沿食物鏈不斷升高
4.生物富集現象也有全球性。富集的物質可通過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具有全球性。
5.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垃圾分類,種植能吸收有害重金屬元素的植物等。
落實思維方法
1.C [鉛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被分解,不能最終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環境,C錯誤。]
2.B [鐵在動物體內構成血紅蛋白,易被代謝、排出,不存在生物富集現象,B錯誤。]
二、梳理教材新知
2.不做 30 mL蒸餾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小于 產生磚紅色沉淀 不產生磚紅色沉淀 微生物對落葉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判斷正誤
(1)× (2)× (3)√ (4)×
提示 (1)對實驗組的處理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可以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2)實驗組和對照組土壤都不能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隔絕空氣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正常代謝活動。(4)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無,放入土壤中的落葉的種類和數量屬于無關變量,應保持相同。
落實思維方法
3.C [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則1、2組對照可探究濕潤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3、4組對照可探究較干燥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其中2組和4組均為未經處理的空白對照,屬于對照組,1組和3組為實驗組,C錯誤;1、3組的土壤經滅菌后,其中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充當分解者,因此預測這兩組的落葉不被分解,而2、4組的土壤中含有微生物,但是土壤濕度不同,所以落葉被分解的程度不同,D正確。]
4.A [實驗組為a組,對照組為b組,控制單一變量,保證無關變量相同且適宜,A正確;a組滅菌后無微生物存活,“敵草隆”的量應該是不變的,b組“敵草隆”可能會部分減少,B錯誤;因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實驗效果比只用沙土的好,C錯誤;a、b組已形成對照,沒有必要再加和本實驗無關的c組,D錯誤。](共59張PPT)
第2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
2.通過實驗,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內容索引
一、生物富集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課時對點練
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體從 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 環境濃度的現象。
2.物質種類
(1) :如鉛、鎘、汞等。
(2) :如DDT、六六六等。
(3)一些放射性物質。
梳理 教材新知
周圍環境
超過
重金屬
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
3.實例
4.原因
形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且分布于生物體的多種組織細胞中, 被生物體排出, 在體內。
5.特點
(1)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 ,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 。
(2)具有 。
不易
積蓄
聚集
頂端
全球性
(1)生物富集的物質會沿著食物鏈、食物網在生物體內聚集(  )
(2)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富集的有害物質的濃度越高(  )


任務:分析鉛循環的特點及成因
1.如圖為不同采樣點中水、水底沉積物和
中國血蛤體內鉛濃度。
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 核心知識
鉛在中國血蛤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濃度
2.對比碳循環,分析鉛在生物體內富集的
原因。
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圖為水體和多種水生生物體內的鉛濃
度示意圖。
據圖分析,寫出分析結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鉛在生物體內形成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被排出
鉛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沿食物鏈不斷升高
4.生物富集現象也具有全球性嗎?說出理由。
提示 生物富集現象也有全球性。富集的物質可通過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具有全球性。
5.如何有效地減少生物富集現象?
提示 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垃圾分類,種植能吸收有害重金屬元素的植物等。
1.(2023·三明高二期末)在煤燃燒、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鉛會以微小顆粒被排放進入大氣,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鉛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后將不易被排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鉛能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鉛含量越高
B.鉛隨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生態系統中鉛循環具有全球性
C.鉛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返回非生
物環境
D.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清潔能源是減少鉛的生物富集現象的有效
措施

落實 思維方法
鉛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被分解,不能最終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環境,C錯誤。
2.下列有關生物富集的敘述,錯誤的是
A.鎘、汞等重金屬、DDT等有機化合物均存在生物富集現象
B.鐵進入生物體內不易被排出且難以被降解,因此會出現生物富集
C.出現生物富集的元素或化合物,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內含量最高
D.生物富集現象具有全球性

鐵在動物體內構成血紅蛋白,易被代謝、排出,不存在生物富集現象,B錯誤。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實驗原理
(1)土壤中生活著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絲狀真菌和呈放射狀的放線菌等微生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主要充當分解者。在不同的氣候與環境條件下,落葉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時間也不同。
梳理 教材新知
2.案例設計
提出問題: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嗎?分解過程中物質發生怎樣的變化?
項目 案例1 案例2
實驗假設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葉使之腐爛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實驗設計 實驗組 對土壤進行處理(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 A燒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淀粉糊
項目 案例1 案例2
實驗設計 對照組 對土壤 處理(自然狀態) B燒杯中加入 +與A等量的淀粉糊
自變量 土壤中______________ 是否加土壤浸出液
實驗現象 在相同時間內實驗組落葉腐爛程度 對照組 A A1 不變藍
A2 ________________
B B1 變藍
B2 ________________
結論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做
30 mL蒸餾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小于
產生磚紅色沉淀
不產生磚紅色沉淀
微生物對落葉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試劑并加熱。
(1)可采用直接加熱烘干的方法除去實驗組中的土壤微生物(  )
(2)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土壤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  )
(3)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  )
×
×

提示 對實驗組的處理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可以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
提示 實驗組和對照組土壤都不能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隔絕空氣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正常代謝活動。
(4)實驗組和對照組可以分別選擇不同種類的落葉進行實驗(  )
×
提示 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無,放入土壤中的落葉的種類和數量屬于無關變量,應保持相同。
3.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 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土壤濕度條件
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B.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
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
C.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組和3組
D.預期結論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落實 思維方法
組別 1組 2組 3組 4組
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
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
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則1、2組對照可探究濕潤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3、4組對照可探究較干燥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其中2組和4組均為未經處理的空白對照,屬于對照組,1組和3組為實驗組,C錯誤;
1、3組的土壤經滅菌后,其中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充當分解者,因此預測這兩組的落葉不被分解,而2、4組的土壤中含有微生物,但是土壤濕度不同,所以落葉被分解的程度不同,D正確。
4.一位同學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農藥,并盡快得出實驗結論,用“敵草隆”(一種除草劑)進行實驗:取等量沙土分裝于相同的兩個容器中,a組高壓滅菌,b組不滅菌。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向a、b中噴入等量的“敵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溫箱中培養相同時間
B.檢測“敵草隆”的消失情況,預計a的“敵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
不變
C.只用沙土實驗效果比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組作為對照,不噴入“敵草隆”,其他處理與a、b組相同

實驗組為a組,對照組為b組,控制單一變量,保證無關變量相同且適宜,A正確;
a組滅菌后無微生物存活,“敵草隆”的量應該是不變的,b組“敵草隆”可能會部分減少,B錯誤;
因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幾種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實驗效果比只用沙土的好,C錯誤;
a、b組已形成對照,沒有必要再加和本實驗無關的c組,D錯誤。
網絡構建
課時對點練

題組一 生物富集
1.(2023·嘉峪關高二月考)下列有關生物富集作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生物富集作用與人類的活動有關
B.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可以被植物、動物直接吸收
C.生物體內有害金屬的濃度超過環境濃度
D.生物富集現象是局部的,不具有全球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態系統中的有害物質會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的特點,D錯誤。
2.(2024·鄭州高二期末)有關生物富集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營養級越高,越容易積蓄難以降解的化合物
B.生物富集現象受生物食性及環境因素的影響
C.除了重金屬,一些農藥、放射性物質也會出現富集現象
D.生物富集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這些被富集的物質不參與物質循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被富集的物質一進入環境便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但是進入體內的被富集的物質能夠形成多種比較穩定的化合物,分布于生物體的多種組織細胞中,導致被富集的物質不易被生物體排出,從而積蓄在體內,導致生物富集現象,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如圖中食物網所代表的生態系統中,施用了某殺蟲劑,這種殺蟲劑自然降解的速度極慢。這種殺蟲劑在下列生物體內的濃度最高的是
A.a B.h C.g 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該殺蟲劑自然降解的速度極慢,因此這種
殺蟲劑在生物體內有生物富集現象,生物
所處的營養級越高,殺蟲劑在該生物體內
的濃度越高。由題圖可知,h所處的營養級
最高,殺蟲劑在其體內的濃度最高,故選B。
4.某地土壤和水體中鎘超標,鎘進入生態系統后蓄積在動物肝、腎中引發“痛痛病”。某生態系統有甲、乙、丙、丁四個營養級,在某一時間測得所含鎘的相對濃度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當地人要預防“痛痛病”應少吃動物肝、
腎等內臟
B.丙營養級所含能量最多
C.該生態系統一定沒有分解者
D.四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值的關系可表示為丁<甲+乙+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題意可知,鎘進入生態系統后蓄積在動物
肝、腎中引發“痛痛病”,所以人類要預防
該病應少吃動物肝、腎等內臟,A正確;
丙營養級所含鎘濃度最高,說明丙營養級最
高,而能量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所以丙營養級所含能量最少,B錯誤;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都必須有分解者,C錯誤;
四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值的關系可以表示為丁>甲+乙+丙,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題組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為探究落葉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下列實驗設計中,錯誤的是
A.可選擇帶有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篩選出落葉和土壤
B.將落葉平均分成兩份,置于網兜中
C.把土壤分成兩組,對照組土壤進行接種微生物處理,實驗組土壤不做
處理
D.將落葉連同網兜分別埋入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土壤中,觀察腐爛情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本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且自然土壤中本身就有微生物,因此實驗組土壤要進行滅菌處理,對照組土壤要保持自然狀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2024·南平高二期末)某小組開展了“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為了更好地控制實驗變量,一般選擇在實驗室中進行探究
B.處理時,可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
C.實驗組和對照組最好選擇洗凈后的同種落葉進行實驗
D.實驗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分解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無,為了盡量避免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對實驗組土壤的處理方法是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恒溫箱中處理1 h,B正確;
對實驗組進行滅菌處理,盡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對照組對土壤不做任何處理,土壤中存在微生物,因此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下列關于“探究土壤微生物對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實驗,設計不合理的是
A.用等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處理等量淀粉糊
B.實驗應分別對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進行高溫滅菌后再處理淀粉糊
C.應在20 ℃左右下處理7天后,再進行相關檢測
D.用碘液檢測淀粉,用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無,因此對照組用蒸餾水處理淀粉糊,而實驗組用土壤浸出液處理淀粉糊,A正確;
對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進行高溫滅菌后,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被殺死,無法達到實驗目的,B錯誤;
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需要時間,實驗中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在20 ℃左右下處理7天后,再進行相關檢測,C正確;
土壤微生物可將淀粉分解成還原糖,實驗可用碘液檢測淀粉,用斐林試劑檢測還原糖,D正確。
8.(2023·重慶高二期中)某生
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證明某
細菌對樹葉的分解作用,分
別提出三種實驗方案。其共
同之處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
分成甲、乙兩等份,實驗過
程保持樹葉濕潤,其他實驗
條件和步驟如表所示。下列
哪種實驗方案能達到目的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個方案都不能達到

序號 實驗處理
甲 乙
方案一 無菌條件 自然條件
方案二 先滅菌,再放于適宜條件下 自然條件
方案三 先滅菌,再放于適宜條件下 先滅菌,然后接種某種細菌,最后置于適宜條件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欲證明樹葉的分解是由“某種細菌”所引起的,應先將樹葉滅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同時應將滅菌后的樹葉分成兩組,一組接種該細菌,另一組不接種,兩組均置于適宜條件下培養,以便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與綠色植物的生長密切相關。如圖表示甲、乙兩個不同生態系統中,積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機物比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葉綠體
B.甲、乙中,甲可能表示熱帶雨林,因為熱帶雨林
溫度高,分解者活動比較弱,積累在土壤中的有
機物比例高
C.農藥施用不當會引起土壤污染,不易分解的農藥可通過食物鏈發生聚集,并
且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往往積累越多
D.土壤缺水可導致植物葉片部分氣孔關閉,使光合作用受到影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甲、乙中,乙可能表示熱帶雨林,因為熱帶雨林溫度高、濕度大,分解者活動比較強,積累在土壤中的有機物比例低,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2023·汕尾高二月考)對一個受到輕度農藥污染的湖泊進行調查,測量該湖泊內具有捕食關系的食物鏈中甲、乙、丙、丁4個種群所同化的總能量(如表)。下
列說法不正確
的是
A.在這四個種群中,種群乙為生產者
B.種群甲與種群丁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C.按照能量傳遞規律,丙最可能屬于第三營養級
D.丙種群體內的農藥殘留濃度可能最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物種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1.1×108

據題表可
知,4種
生物之間
能形成2條食物鏈,即乙→甲→丙、乙→丁→丙,乙最可能屬于第一營養級,為生產者,丙最可能屬于第三營養級,A、C正確;
據題表可知,乙的同化量最多,丙的同化量最少,甲和丁處于中間,因此乙營養級最低,其次是甲和丁,丙的營養級最高,由于甲和丁處于同一個營養級,所以它們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物種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1.1×108
農藥會沿
食物鏈逐
漸在生物
體內聚集,且營養級越高體內農藥殘留量就越多,有毒物質的積累量越多,因此丙種群體內的農藥殘留量最多,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物種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1.1×108
11.以下是某水域DDT的污染狀況: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表中數據表明DDT具有生物富集現象
B.表中所列消費者中烏鱧的營養級最高
C.DDT在生物群落各營養級間循環往復
D.鯽魚攝入的DDT有部分隨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動物 底棲動物 鯽魚 烏鱧
DDT含量/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DDT隨食物鏈單向移動,并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不能在營養級間循環往復,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動物 底棲動物 鯽魚 烏鱧
DDT含量/ (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12.(2023·吐魯番高二期末)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和“探究落葉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的趨暗、趨濕等特性進行誘捕
B.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
C.通過統計土壤小動物的種類數目來估算其豐富度
D.把土壤分成兩組,對照組土壤進行接種微生物處理,實驗組土壤不做
處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誘蟲器利用土壤小動物的趨暗、趨濕、避高溫等特性來設計誘蟲器,A正確;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時,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殺死、固定,也可放入試管中,B正確;
“探究落葉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實驗中,把土壤分成兩組,應將滅菌的土壤設為實驗組,不做處理的土壤設為對照組,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2023·南通高二期中)環境中的汞、鉛等重金屬隨
食物、飲水進入生物體內后儲存在脂肪、神經組織
中而不容易排到體外。某生態系統有甲、乙、丙、
丁四個營養級,在某一時間測得所含某種重金屬的
濃度結果如圖。請回答相關問題:
(1)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_____,甲處于______營養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三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
流動的,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
積累的有毒物質就越多,根據這一點可推測,該
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是丁→乙→甲→丙,則丁為第
一營養級,即生產者,甲屬于第三營養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經測定,該生態系統生物體內重金屬濃度超過環
境濃度,該現象稱為___________,且營養級越高,
生物體內重金屬濃度的相對值越____,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物富集

屬等有害物質可通過食物鏈逐漸聚集
重金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
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
過環境濃度的現象。重金屬會沿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生物體內逐漸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重
金屬濃度的相對值越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該重金屬在其他生態系統的種群,如北極熊、企
鵝等中是否能檢測到,并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可能會檢測到,因為有害物質可通過水、大氣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具有全球性
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因為有害物質可通過水、大氣和生物遷移等多種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所以該重金屬在其他生態系統的種群中也可能檢測到。
14.(2024·廣州高二期末)土壤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一個亞系統,土壤、生物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形成土壤-環境的復合體,它具有一定的結構、功能與演變規律。科研人員以某荒漠草原為對象,研究不同放牧強度對草原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實驗數據如表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放牧強度 土壤有機碳儲量/(g·m-3)
0~10 cm 10~20 cm 20~30 cm 30~40 cm
無 2 264.83 2 208.22 2 087.53 1 913.20
輕度 2 688.23 2 599.37 2 390.30 2 016.30
中度 2 810.76 2 445.04 2 196.60 1 937.50
重度 2 246.72 1 984.55 1 903.48 1 682.70
(1)土壤生態系統的一種基本食物鏈是以植物(根系)為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鏈不僅是土壤生態系統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渠道,也是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相互作用的紐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一營養級(生產者)
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
(2)根據實驗數據分析,長期的重度放牧會____土壤中有機碳的儲量,分析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降低
重度放牧導致牲畜對植物的取食增強,減少了土壤中有機物的輸入,導致各個土層中有機碳儲量都有所降低
放牧強度 土壤有機碳儲量/(g·m-3)
0~10 cm 10~20 cm 20~30 cm 30~40 cm
無 2 264.83 2 208.22 2 087.53 1 913.20
輕度 2 688.23 2 599.37 2 390.30 2 016.30
中度 2 810.76 2 445.04 2 196.60 1 937.50
重度 2 246.72 1 984.55 1 903.48 1 682.70
(3)為了驗證不同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對落葉分解能力不同,請寫出實驗設計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取兩個不同生態系統中的等量表層土壤,分別置于兩個無菌密閉容器中,再分別將等量滅菌處理的相同落葉與之混合,觀察記錄落葉的腐爛情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拉木县| 桐城市| 浦江县| 雷波县| 隆尧县| 涿鹿县| 克什克腾旗| 浦城县| 广安市| 赣榆县| 饶阳县| 噶尔县| 梅河口市| 麟游县| 闽侯县| 清涧县| 丹东市| 师宗县| 宝坻区| 桑日县| 灌云县| 临安市| 河池市| 洛隆县| 澎湖县| 收藏| 保康县| 平舆县| 冀州市| 敦煌市| 五大连池市| 宜兰市| 岳西县| 古丈县| 剑川县| 新民市| 伊春市| 马鞍山市| 淮南市| 乌拉特前旗|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