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一教案 氣壓帶、風帶與氣候 高二地理備課組課題: 氣壓帶、風帶與氣候【課標解讀】運用示意圖,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核心素養】1.綜合思維:運用示意圖,根據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掌握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2.區域認知:結合赤道地區、溫帶大陸西部等不同地區,理解氣壓帶和風帶與氣候關系。3.人地協調觀:結合具體案例,對氣候類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培養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4.地理實踐力:結合圖文材料或者野外觀察,認識自然景觀,理解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示意圖,理解世界氣候的分布規律。(重難點)2.能根據氣候資料,判斷氣候類型。(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6課時【教學過程】第四課時【新課導入】每年6月前后,東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動物會長途跋涉,上演地球上蔚為壯觀的大遷徙場面。參與大遷徙的獸群分為前、中、后“三軍”:打頭陣的是斑馬,緊隨其后的是角馬,殿后的是瞪羚。獸群從坦桑尼亞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北上,遷徙至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途中不僅要穿越獅子、獵豹等兇猛食肉動物伏擊的地段,而且要提防隨時可能出沒的鬣狗,以及在馬拉河聚集的鱷魚。到達終點兩三個月后,這支野生動物大軍將再次不辭辛勞地返回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想一想,為什么東非草原的野生食草動物會定期進行遷徙?這種遷徙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有什么關系 【自主學習】一、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與熱帶草原氣候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分布 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如非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亞大陸北、東、南部;南美洲巴西等地形成原因 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氣候特征 具有明顯的干濕兩季(年降水量750~1 000毫米)自然景觀特征 典型植被為熱帶草原。濕季高溫多雨,草原一片蔥綠;干季植物凋萎,一片枯黃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分布 50°N~70°N大陸北部,如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形成原因 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氣候特征 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促自然景觀特征 典型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主要為耐寒的落葉松、云杉等針葉樹,比較單一。樹葉呈細長針狀。動物普遍皮毛較厚寒帶氣候(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分布 極地地區,如北冰洋沿岸(苔原氣候)、南極大陸、格陵蘭島(冰原氣候)形成原因 受極地高壓及極地東風影響氣候特征 終年嚴寒、干燥、多大風自然景觀特征 苔原地區生長有耐寒的苔蘚、地衣等。冰原地區常年冰雪覆蓋。北極地區代表性動物為北極熊、北極狐;南極代表性動物為企鵝【方法技巧】巧記世界氣候類型的成因與分布第一步:結合氣壓帶、風帶、季風環流圖,從氣壓帶、風帶分布入手,理解記住氣候的成因與理論分布。第二步:對照世界分布圖,記住與理論分布有出入的地方即可。【思考交流】探究一 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成因與特征每年6月前后,東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動物會長途跋涉,上演地球上蔚為壯觀的大遷徙場面。參與大遷徙的獸群分為前、中、后“三軍”:打頭陣的是斑馬,緊隨其后的是角馬,殿后的是瞪羚。獸群從坦桑尼亞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北上,遷徙至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途中不僅要穿越獅子、獵豹等兇猛食肉動物伏擊的地段,而且要提防隨時可能出沒的鬣狗,以及在馬拉河聚集的鱷魚。到達終點兩三個月后,這支野生動物大軍將再次不辭辛勞地返回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1.想一想,為什么東非草原的野生食草動物會定期進行遷徙?(區域認知)提示:因食物(逐水草)而遷徙2.議一議,這種遷徙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有什么關系 (綜合思維)提示:①在信風帶和赤道低氣壓帶的交替控制下,東非草原呈現干濕季交替的現象:②赤道低氣壓帶季節性移動至此,降水量大,水草充足,食草動物逐水草而遷徙至此;③赤道低氣壓帶移走信風帶移動至此,降水稀少,草原荒蕪,食草動物遷徙離開。【針對性訓練】讀下圖,完成1~2題。1.圖示地區主要屬( )A.熱帶雨林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C.熱帶沙漠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2.導致該地區氣候類型與同緯度主導氣候類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氣環流【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