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1.2《在社會中成長》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 引導學生理解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 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關注社會、 了解社會、 服務社會, 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修養 : 通過本課學習, 學生應認識到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感受親社會行為的意義, 從而提升道德修養。 法治觀念 : 理解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 要不斷提高規則意識,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 責任意識 : 認識到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在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感, 學會關心社會、 服務社會。 健全人格 : 理解個人與社會、 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 通過社會實踐塑造健康人格。 教學 重點 個人成長與社會的關系; 教學 難點 培養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 教學過程導入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于附近森林,它們尾隨在三只大狼后面。后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于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它們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卡瑪拉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3、4歲的孩子。 思考:(1)我們的成長環境與狼孩有何不同? (2)狼孩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嗎? 提示:1、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和發展。 2、只有社會化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只有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長和發展起來。 授新課 【展示圖片】 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我們從猿猴成長而來,聰慧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學習社會知識,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念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思考:什么是社會化? 提示:社會化是指一個人從最初的自然的生物個體。 【材料分享】鴻星爾克總裁吳榮照的成長之路 吳榮照出生于福建省普江市,父親亮漢杰經營著一家制鞋廠接手父親鞋廠——18歲時,他考上福大學經濟學專業,畢業后,他遠赴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留學————回國后,看到父親鞋廠瀕臨倒閉——此后,臨倒閉,他沒有退縮,極主動尋求解決方案——接手父親鞋廠后,他開始全面改造,注冊了鴻星爾克實業有限公司——鴻星爾克在新加琥成功上市,成為業內首家在海外上市的服飾品牌,企業利用融資,產能迅速擴大。 問題:結合課本想一想,吳榮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哪些成長?通過什么方式獲得的? 提示: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我們要在社會課堂中成長。我們從小就通過父母的養育、同伴的幫助、教師的教誨、社會的關愛才得以變成生物人,又通過不斷豐富知識技能、能力,增強規則意識,就這樣價值觀念日漸養成,最后成為一個社會人。 【展示圖片】 思考:結合兩個材料信息,思考為什么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 提示:人的衣食住行、學習和娛樂等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個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 【材料分享】一路人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被家屬誣陷成,誰扶誰遭殃,路邊行人圍觀并發表感慨,肇事者咋辦,不敢扶,“這是誰呀 ”“真是太可憐了!”"這人好象不行了哦!““身體不好,還出來混,真是自找倒霉呀!““我以后可要注意了!”這路人慢慢的動了幾下。痛苦的結束了人生。由于沒有報警,也沒有打120,致使這個病人錯過了 思考一: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象 思考二:我們應該怎樣做 提示:對生命冷漠的現象。搶救了機會而喪失了寶貴的生命。善待他人,養成親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含義: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表現為學會謙讓、學會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 【材料分享】面對疫情對就業市場的沖擊,美團推出“春歸計劃”,旨在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勞動者特別是餐飲、旅游等行業從業者重返工作崗位。該計劃通過開放崗位、提供職業培訓、降低商家傭金等多種措施,促進就業市場復蘇。此外,美團還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求職者與用工方需求,提高就業效率與質量。 思考:談談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哪些意義? 提示:①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 ②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 ③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交流討論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思考: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提示: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 【交流討論二】 思考:如何在實踐中養成親社會行為? 提示: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北京市第十五中學高三學生李東蔓,7歲開始跟隨母親參加公益活動,目前已有十余年志愿服務經歷。自2014年在“志愿北京”網站注冊以來,已經累計服務1327小時。李東蔓的行為( ) A.承擔了自己不愿意承擔的責任 B.是一種只有代價沒有回報的行為 C.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方法 D.是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親社會行為 2.廣東省環境文化綠色營公益活動(江門站)在江門市環境教育基地舉辦,來自江門市多所學校的100多名學生在“種子”老師的帶領下,通過豐富多彩的展板、有趣的游戲、生動的實驗、寫作活動等,學習了固體廢物分類及處置等環保知識。雖然勞動很辛苦,但是同學們認為( ) A.不同角色都承擔著相同責任 B.這是弘揚愛崗敬業精神的要求 C.服務社會,能夠體現人生價值 D.養成親社會行為,需要努力學習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作為青少年,要體驗認識新生活,應做到( ) ①適應社會變化,積極融入社會 ②參與社會生活,提高自身素質 ③認清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淡化社會現實問題 ④正確把握好奇心,避免踏入社會生活的“雷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