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一教案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 高二地理備課組課題: 大氣的水平運動、氣壓帶和風帶【課標解讀】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核心素養】1.綜合思維:運用示意圖,說明大氣水平運動的狀況,判斷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流的分布及成因,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2.區域認知:運用示意圖,識別著名氣壓中心分布,理解亞洲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季風環流對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3.人地協調觀:結合具體案例,對大氣環境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培養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4.地理實踐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運用所學的風、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流等原理解決發生在大氣環境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特征。(重難點)2.運用等壓線分布圖和實例、說明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5課時【教學過程】第四課時【新課導入】麥哲倫帶領的帆船隊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船隊經過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風大浪高。船隊進入30°S附近海域時,平靜無風,炎熱少雨。離開該海域后,沿途一直吹著東南風。 后來,東南風漸漸減弱,進入赤道附近海域時,風平浪靜。麥哲倫船隊哪段航程是逆風航行 哪段航程最為輕松?為什么船隊在經過30° s附近海域時十分艱難 【自主學習】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1.大氣環流:指地球上大范圍、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2.成因:高、低緯地區的熱量差異和地轉偏向力。3.意義:調整全球的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4.假設大氣是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情景一:單圈環流①地表均勻(無海陸之別、地勢高低之分)②地球不自轉(無地轉偏向力)③太陽直射赤道(太陽直射點不移動)情景二:三圈環流 · 低緯環流①地表均勻(無海陸之別、地勢高低之分)②地球自轉,受地轉偏向力③地球不公轉,太陽直射赤道,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5.三圈環流的形成(1)三圈環流模式圖(以北半球為例)在下圖中填出各氣壓帶、風帶名稱。A.赤道低氣壓帶,B.東北信風帶,C.副熱帶高氣壓帶,D.盛行西風帶,E.副極地低氣壓帶 ,F.極地東風帶 ,G.極地高氣壓帶。(2)三圏環流的形成①低緯環流赤道地區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赤道低氣壓帶;上升氣流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氣壓區。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氣流向北極上空流動;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為西南風;氣流運動至北緯30°時附近上空堆積下沉,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近地面,空氣由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赤道低氣壓帶,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偏轉成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升,構成低緯環流。②中緯環流與高緯環流在近地面,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北流出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成為西南風,即盛行西風。在極地地區,由于終年嚴寒,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南流出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成為東北風。來自極地的冷而重的極地東風和來自副熱帶的暖而輕盛行西風,在北緯60°附近相遇。暖而輕的西風氣流被迫抬升,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上升至高空的氣流一部分流回副熱帶地區上空,形成中緯環流,一部分流回極地地區上空,形成高緯環流。【思考交流】探究一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1.三圈環流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且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為突破這個難點,經緯設計了下圖所示的知識整理圖。讀圖,完成相關任務。(區域認知)2.麥哲倫船隊哪段航程是逆風航行?(綜合思維)提示:麥哲倫船隊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受盛行西風影響,船隊逆風航行為什么船隊在經過30°S附近海域時十分艱難?(地理實踐力)提示: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時,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平靜無風,加之天氣炎熱,航行十分艱難船隊航行至東南信風帶時,順風航行,這段航程最為輕松【針對性訓練】圖中陰影表示近地面氣壓帶,箭頭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讀圖,完成3~4題。3.b氣壓帶的名稱是(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C.副極地低氣壓帶D.極地高氣壓帶4.當圖示區域位于南半球時,a地所在風帶及風向是( )A.低緯信風帶 東南B.低緯信風帶 東北C.中緯西風帶 西南D.中緯西風帶 西北【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