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一教案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 高二地理備課組課題: 大氣的水平運動、氣壓帶和風帶【課標解讀】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核心素養】1.綜合思維:運用示意圖,說明大氣水平運動的狀況,判斷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流的分布及成因,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2.區域認知:運用示意圖,識別著名氣壓中心分布,理解亞洲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季風環流對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3.人地協調觀:結合具體案例,對大氣環境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培養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4.地理實踐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運用所學的風、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流等原理解決發生在大氣環境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特征。(重難點)2.運用等壓線分布圖和實例、說明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5課時【教學過程】第三課時【新課導入】相傳,在發現“新大陸”后,歐洲至美洲運輸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熱帶海區時,接連幾周平靜無風,停滯不前,因淡水和糧食不足,被迫將船上部分馬匹投入大洋,借以減輕負荷。后來,人們就把副熱帶高壓所在的緯度叫做“馬緯度”。“馬緯度”附近區域為什么接連幾周平靜無風?【自主學習】一、等壓線圖中風向、風速的判斷1.風向的判斷(1)作圖法第一步:作水平氣壓梯度力。過該點作垂直于等壓線的箭頭,由高壓指向低壓,即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作實際風向箭頭。根據“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規律。近地面偏轉30°~45°,高空偏轉90°。(2)左右手法則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體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讓四指指向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氣流偏轉方向。高空的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成一夾角。如下圖(單位:hPa):2.風速的判斷(1)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密集,單位距離間的氣壓梯度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風力小。(2)在不同等壓線圖中,相同圖幅、相同等壓距的地圖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單位距離間的氣壓梯度越大,風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單位距離間的氣壓梯度越小,風力越小。3.風向的表示方法【思考交流】探究一 風向和風力大小的判斷1.說出圖中A、B、C、D四處,風力最大的是哪一處?(區域認知)提示:四幅圖同比例尺,A點等壓線間氣壓差最大,B、C、D氣壓差相同,但等壓線疏密不同,由密到疏依次為BCD。如圖,A、B、C、D風力大小是A>B>C>D2.繪出北半球高空和北半球近地面的風向。(地理實踐力)提示:第一步:畫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第二步:確定地轉偏向力(按照“南左北右”的偏轉規律)。第三步:確定最終風向。(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30°~45°夾角,(高空)風向與等壓線平行。【針對性訓練】下圖是某地某日不同時刻(甲圖是14時,乙圖是20時)海平面等壓線圖(單位:百帕)。讀圖,回答3~4題。3.圖中M點的數值可能是( )A.1 003或1 007B.1 005或1 009C.1 007或1 009D.1 009或1 0114.從14時至20時,有關a、b、c、d四地風向和風速變化敘述與實際相符的是( )A.a地偏北風,風力變小B.b地偏南風,風力變大C.c地偏北風,風力變小D.d地偏南風,風力變小【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