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一教案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 高二地理備課組課題: 大氣活動中心的形成與季風環流【課標解讀】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核心素養】1.綜合思維:運用示意圖,說明大氣水平運動的狀況,判斷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流的分布及成因,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能力。2.區域認知:運用示意圖,識別著名氣壓中心分布,理解亞洲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季風環流對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3.人地協調觀:結合具體案例,對大氣環境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培養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4.地理實踐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運用所學的風、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流等原理解決發生在大氣環境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難點】1.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特征。(重難點)2.運用等壓線分布圖和實例、說明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重點)【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活動探究法、對比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媒體】 希沃白板【教學課時】 5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新課導入】1519年,麥哲倫帶領的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沿南美洲南岸走,經過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風大浪高。船隊進入30°S附近海域時,平靜無風,炎熱少雨。離開該海域后,沿途一直吹著東南風。 離開該海域后,發現沿途一直吹著東南風,直到跨過赤道后,東南風才漸漸減弱。1521年,麥哲倫抵達菲律賓,如果此時正逢北半球的夏季,菲律賓吹什么風?為什么?【自主學習】一、大氣活動中心的形成1.北半球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影響海洋與陸地的氣壓分布。夏季,陸地增溫較海洋快,陸地上形成低氣壓;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上形成高氣壓。北半球陸地面積較大,且海陸相間分布,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1)夏季: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亞洲低壓(又稱印度低壓)切斷,使副熱帶高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2)冬季: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亞洲高壓(又稱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切斷,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只保留在海洋上。2.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絕對優勢,氣壓帶的緯向分布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30°S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3.北半球海陸分布對氣壓中心形成的影響由于海陸相間分布,海洋與陸地比熱容性質不同,陸地比熱容小。夏季陸地增溫快,形成熱低壓,切斷了高氣壓帶。冬季陸地降溫快,形成冷高壓,切斷低氣壓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氣壓中心。(1)夏季:陸地升溫快,在亞歐大陸上形成的是亞洲低壓,它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之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中心是夏威夷高壓。(2)冬季:陸地降溫快,在亞歐大陸上形成的是亞洲高壓,它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之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的副極地低壓中心是阿留申低壓。【思考交流】探究一 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及季風環流的形成2020年11月20日6時,中央電視臺發布天氣預報:受新一輪強冷空氣的影響,20日至22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將有大范圍雨雪降溫過程。預計,20日8時至22日8時,新疆東部、西北地區大部、東北地區北部、華北西部和北部、江漢、西南地區東部、江南中西部等地將出現4℃~8℃降溫,并伴有4~6級偏北風。1.說明此時我國北方地區的盛行風向,并說明其性質及源地。(區域認知)提示:此時我國北方地區盛行西北風。其來源于亞洲高壓,寒冷干燥。2.說明亞洲高壓是如何形成的。(綜合思維)提示:由于陸地比熱容小于海洋,冬季,陸地冷卻速度快,氣溫低,氣流下沉,形成冷高壓。3.說明此次冷空氣活動對我國居民生產生活的不利影響。(地理實踐力)提示:大范圍雨雪天氣,道路結冰濕滑,影響交通通行;降溫幅度大、風力大,影響居民戶外作業。【針對性訓練】讀1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完成1~3題。1.A、B兩地的氣壓性質是( )A.A是高壓,B是低壓 B.A是低壓,B是高壓C.A、B都是高壓 D.A、B都是低壓2.該圖亞洲東部C點的風向是( )A.東南風 B.西北風C.東北風 D.西南風3.圖示A氣壓中心切斷的氣壓帶是(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C.副極地低氣壓帶 D.極地高氣壓帶【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學生課后完成《高中同步導練》課時作業【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