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語文學科【核心考點集訓】統編版語文一上第一單元 知識點考點梳理一、筆畫盤點筆畫 名稱 例字 筆畫 名稱 例字一 橫 一 彎鉤 手丨 豎 上 丶 點 火橫折 口 捺 禾撇 手 乚 豎彎鉤 七二、字詞盤點1.字(1)易讀錯的字天(tiān) 人(rén) 你(nǐ) 地(dì)人(rén) 你(nǐ) 我(wǒ) 他(tā)足(zú) 站(zhàn) 坐(zuò) 月(yuè)川(chuān) 水(shuǐ) 九(jiǔ) 二(èr)三(sān) 下(xià) 四(sì) 口(kǒu)上(shànɡ) 五(wǔ) 耳(ěr) 田(tián)目(mù) 手(shǒu) 足(zú) 站(zhàn)日(rì) 月(yuè) 山(shān) 水(shuǐ)(2)易寫錯的字三:三橫間距均勻,第三橫最長。日:要寫方正,中間的短橫起筆在左豎上。田:要注意先外后內再封口的書寫規則。十:豎把橫均分,豎寫在豎中線上。(3)形近字 生字組詞一: 二:三: 上:六: 七: 八: 十:(看圖寫生字,并組詞 ) 提示:“禾”的第一筆是平撇,要寫得短平一些。2.重點字詞上下詞語積累;①表示人稱的詞語:你 我 他類似的詞語:你們 我們 他們②表示數目的詞語:一 二 三 四 五類似的詞語:六 七 八 九 十③由反義詞組成的詞語:上下類似的詞語:黑白 來去 前后4..近義詞站——立 行——走 臥——躺5.反義詞天——地 分——-合 上——下 今—— 古背誦內容整理一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2.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3.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水中都不見。4.《詠鵝》 【唐 】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四、課文回顧1.學習《天地人》,認識“天、地、人、你、我、他”。2.背誦《金木水火土》,認識“一、二、三、四、五、上、下”,會寫“一、二、三、上”。3.學習《口耳目手足》,認識“口、耳、目、手、足、站、坐”,會寫“口、耳、目、手”。4.學習《日月山川》,認識“日、月、山、川、水、火、田、禾”,會寫“日、火、田、禾”。5.《語文園地一》中,學習謎語詩,認識“六、七”等5個生字,會寫“六、七、八、十”4個字;能區分3組形近字;了解漢字“先橫后豎”“先撇后捺”的筆順規則;背誦《詠鵝》;能在口語交際中說話時,聲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別人說話時要認真聽,對交流有興趣。五、認識田字格六、易錯筆順耳: 目: 手:日: 火:田: 禾:一、書寫1.我能補全課文內容。一二三,金水土。地分下,月照今古。2.看圖寫漢字。 3.看圖辨認漢字寶寶,讓它們手拉手排好隊。→→ →→→→,最后一筆是。→→,第二筆是。二、連線題4.用線把下面的象形字和相應的字連起來。5.認一認,連一連。組詞三、填空題6.想一想,填一填,選一選。(填序號)(1)“山”的筆順是 ,共( )畫,第一畫是 。(2)“云”的筆順是 ,共( )畫,第三畫是 。(3)“禾”字共( )畫,它的筆順規則是 (①從上到下 ②先橫后豎)7.加一加,減一減,變新字。(1)加一筆:(二)—(三) (木)—( ) (口)—( )(2)減一筆:(田)—(日) (十)—( ) (目)—( )8.反義詞大——( ) 今——( ) 站——( ) 天——( )四、信息匹配9.我是辨字小能手。選字組詞。(在字下打“√”)男(天 人) (口 日)出 (田 目)地 (云 去)朵10.我是分類小達人。看圖片,巧分類。(填序號)①手 ②兔 ③耳④足 ⑤蟲 ⑥鵝身體部位: 動物:11.選一選,填序號。①雨 ②目 ③山 ④月上( ) 下( ) 日( ) 耳( )①口 ②地 ③云 ④花(huā)火( ) 人( ) 天( ) 白( )五、現代文閱讀讀一讀,完成練習。小白兔一二三四五,五只小白兔。長耳朵,紅眼睛。一蹦一跳學跑步,比一比看誰跑第一,獎它一根胡蘿卜。12.一共有幾只小白兔?用“√”選出來。一( ) 二( ) 三( ) 四( ) 五( )13.把描寫小白兔樣子的句子畫上“ ”。14.跑第一的小白兔會得到( )(填序號)①小白兔 ②胡蘿卜 ③長耳朵參考答案:1.【詳解】本題考查看拼音寫漢字。要認真拼讀給出的拼音,明確要寫的漢字,寫完后再次檢查拼寫是否有誤。書寫時注意字的筆畫和筆順,做到工整、規范、正確。本題“四、火、天、日”的筆畫較復雜,易寫錯,需注意。2. 【詳解】本題考查看圖寫漢字。觀察圖片內容,對應自己所掌握的漢字寫在相應的田字格即可。從左至右圖一是一張嘴巴,因此可填入漢字:口。圖二是一只耳朵,因此可填入漢字:耳。圖三是一只眼睛,因此可填入漢字:目。圖四是一座山,因此可填入漢字:山。圖五是一丘田,因此可填入漢字:田。圖六是一棵禾苗,因此可填入漢字:禾。書寫時注意字的結構和易錯筆畫,注意“眼”“耳”容易寫錯,書寫時一定要做到工整、規范、正確,寫完后讀一讀看是否正確。3.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看圖寫漢字。圖一是一個太陽,中間有一個點,故漢字為“日”;圖二是四個板塊的田,故漢字為“田”。圖三是一株禾苗,故漢字為“禾”。“禾”的筆順:撇、橫、豎、撇、捺,最后一筆是捺。圖四是一堆火,故漢字為“火”,“火”的筆順:點、撇、撇、捺,第二筆是撇。4.【詳解】本題考查漢字演變。觀察橫向第一幅象形字圖片:此象形字圖片由幾個不規則的線條和塊狀結構組成,模擬了自然界中石頭的堅硬形態。線條硬朗,表現出石頭的質感。可知,與漢字“石”相匹配。觀察橫向第二幅象形圖片:該象形字圖片呈現為一道彎曲的弧線,模擬了夜空中滿月的形態。線條圓潤且流暢,清晰地表達了月亮的輪廓。可知,與漢字“月”相匹配。 觀察橫向第三幅象形圖片:該象形字圖片描繪了一只羊的頭部或上半身的輪廓,特別是羊角的部分尤為突出。線條簡潔而富有表現力,展現了羊的主要特征。可知,與漢字“羊”相匹配。 觀察橫向第四幅象形圖片:該象形字圖片通過流動的線條來表示水的形態,線條彎曲且流暢,模擬了水流的動態美。線條的走向和形態生動地展現了水的特性。可知,與漢字“水”相匹配。觀察橫向第五幅象形圖片:此象形字圖片呈現為一棵樹的簡化形態,線條從底部向上延伸并分叉,模擬了樹干和樹枝的結構。線條簡潔明了,表達了樹木的基本形態。可知,與漢字“木”相匹配。 觀察橫向第六幅象形圖片:該象形字圖片由多個并列的豎直線條組成,每根線條之間留有均勻的間隔,模擬了竹子的莖干。線條筆直且排列整齊,展現了竹子的挺拔和生命力。可知,與漢字“竹”相匹配。 觀察橫向第七幅象形圖片:此象形字圖片通過交錯的線條勾勒出網狀物的結構,線條相互交織形成多個孔洞,模擬了網捕魚或捕鳥時的情景。可知,與漢字“網”相匹配。觀察橫向第八幅象形圖片:此象形字圖片描繪了一只鳥類的基本形態,線條勾勒出鳥類的頭部、身體和翅膀等部分。特別是翅膀部分較為突出,以表現鳥類的飛翔能力。可知,與漢字“鳥”相匹配。5.【詳解】本題考查數字與漢字的匹配。6,讀liù,對應的漢字是:六。8,讀bā,對應的漢字是:八。5,讀wǔ,對應的漢字是:五。7,讀qī,對應的漢字是:七。9,讀jiǔ,對應的漢字是:九。4,讀sì,對應的漢字是:四。示例: 6. 豎、豎折、豎 3/三 豎 橫、橫、撇折、點 4/四 撇折 5/五 ②【詳解】本題考查書寫筆畫。(1)“山”的筆順是豎、豎折、豎,共3畫,第一畫是豎。(2)“云”的筆順是橫、橫、撇折、點,共4畫,第三畫是撇折。(3)“禾”字共5畫,筆順是撇、橫、豎、撇、捺。“禾”字,其筆順規則是先寫一橫,再寫一豎,接著是撇、捺兩筆。這一規則遵循了漢字書寫的基本規律,即先寫橫筆作為基礎,再寫豎筆構建框架,最后通過撇、捺等筆畫完善字形。所以它的筆順規則是先橫后豎。故選②。7. 本 日 一 日【詳解】本題考查漢字的造字法。(1)加一筆:木字加一筆變成:本、禾、術、末等字;口字加一筆變成:日、曰、中等字。(2)減一筆:十字減去一筆變成:一;目字減去一筆變成:日、曰。8. 小 古 坐 地【詳解】本題考查反義詞。“大”表示體積、面積、數量、力量、規模等方面超過一般或比較的對象。反義詞是“小”。“今”指現在、當前。反義詞是“古”。“站”指立,久立。反義詞是“坐”。“天”在頭頂上方的無邊蒼穹。反義詞是“地”。9.人 日 田 云【詳解】本題考查選字填空。男人,指雄性人類,、男性,故選“人”;日出,指太陽初升出地平線或最初看到的太陽的出現,故選“日”;田地,指耕種莊稼的土地就被稱作田地,故選“田”。云朵,天空中成片狀或塊狀的云,泛指云團、云片,故選“云”;10.身體部位:① ③ ④動物:② ⑤ ⑥【詳解】本題考查對漢字的識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看圖識字這一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學生要根據圖片判斷對應的漢字,再填到相應的五角星內。屬于“身體部位”的有:手、耳、足,故選①③④。屬于動物的有:兔、蟲、鵝,故選②⑤⑥。11. ③ ① ④ ② ④ ① ② ③【詳解】本題考查選字組詞。完成時要注意仔細區別每組字的不同,再分別組詞。或把字放到詞語中結合詞義來辨析、記憶。上山:指爬山,進山。故選③;下雨:指以水滴狀從云層落下。故選①;日月:指生計。故選④;耳目:指耳朵與眼睛。故選②。火花:指迸發出的火焰。故選④;人口:是指活著的人。故選①;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故選②;白云:指白色的云。故選③。12.五(√) 13.長耳朵,紅眼睛。 14.②【解析】12.考查文章內容理解。結合“一二三四五,五只小白兔。”可知共有五只兔子。13.考查尋找關鍵句子。結合“長耳朵,紅眼睛。”從“耳朵、眼睛”可知這是描寫小白兔的樣子。14.考查文章內容理解。結合“比一比看誰跑第一,獎它一根胡蘿卜。”可知跑第一的小白兔會得到胡蘿卜。故選②。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