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1.1群落的物種組成、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及種間關系(課件 學案(含答案)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1.1群落的物種組成、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及種間關系(課件 學案(含答案)2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1節 群落的結構
第1課時 群落的物種組成、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及種間關系
[學習目標] 1.通過調查活動,說明群落的概念;明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認同探究視角的重要性,嘗試從不同視角提出新的問題。2.通過分析實例,闡明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種間關系,說明群落是物種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的有機整體。3.嘗試運用取樣調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一、群落的物種組成及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____________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3.群落的物種組成
(1)作用:群落的____________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標:物種豐富度,即一個群落中的____________;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一般來說,越靠近____________,物種豐富度越高。
(3)優勢種:在群落中,有些物種不僅數量______,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影響也__________,往往占據優勢。
(4)物種組成的特點:群落中的物種組成______固定不變的。隨著______________的變化,原來不占優勢的物種可能逐漸變得有優勢;原來占優勢的物種也可能逐漸失去優勢,甚至從群落中______。
4.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1)實驗原理
①土壤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
②調查方法: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③調查對象:樣本中肉眼可見的所有動物。
④調查指標:樣本中小動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統計方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2)實驗步驟
(3)實驗結論
①組成不同群落的優勢種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②一般來說,環境條件越優越,群落發育的時間越長,物種越____,群落結構也越____。
判斷正誤
(1)調查草原上某牧區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可采用樣方法(  )
(2)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時,若未打開誘蟲器上方的電燈,會使調查結果偏大(  )
任務一:土壤小動物的采集和統計
1.誘蟲器的選擇
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根據這個習性,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誘蟲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集小動物
(1)用誘蟲器采集(如圖所示)
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酒精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易采集法
將取到的土壤樣品放在瓷盆內(要注意防止小動物逃走),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發現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將其取出來,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則可用吸蟲器采集。
下列為兩種吸蟲器。請思考: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哪種?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哪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統計小動物豐富度的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什么樣的群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務二:調查統計方法比較
請將下列方法進行歸類(填序號):
①樣方法 ②抽樣檢測法 ③取樣器取樣法 ④標記重捕法 ⑤記名計算法 ⑥目測估計法
(1)用于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有________。
(2)用于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方法有____。
(3)用于統計群落豐富度的方法有____。
 調查方法的比較
方法 適用范圍 計數方法
樣方法 植物和活動能力較弱、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和卵 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再求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估算值
標記重捕法 活動能力較強、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 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記個體數占總捕獲數的比例,來估算種群密度
抽樣檢測法 生活在液體培養基中的微生物 將含待測生物的培養液滴在計數板上,用顯微鏡觀察計數板上待測生物的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培養液中待測生物的數量
取樣器取樣法 具有較強活動能力、身體微小的土壤小動物 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物種數目
1.(2024·重慶黔江區高二期末)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有差別。為了調查群落中物種數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積的方法來統計。最小面積是指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如圖為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及落葉林中樣方面積與物種數的關系曲線,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從圖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
B.宜選用最小面積20×20 m2調查常綠闊葉林的豐富度
C.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所以樣方面積應適當增大
D.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加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
2.(2023·太原高二期末)某學校生物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了“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究活動,下列是興趣小組的同學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
A.對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直接忽略,不記錄它們的特征
B.在統計豐富度時,采用了取樣器取樣法和目測估計法
C.為調查不同時間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
D.一些有較強活動能力的土壤小動物,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物種豐富度
二、種間關系
種間關系及實例
種間關系 概念 實例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__________、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產生的____________的現象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獅和斑鬣狗、混合培養的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
捕食 翠鳥捕魚
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
判斷正誤
(1)原始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且雙方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  )
(2)蟬吸食樹的汁液,蝗蟲啃食植物葉片都屬于捕食關系(  )
(3)大鱸魚吞食小鱸魚屬于捕食關系(  )
任務三:群落的種間關系
1.《詩經·小雅·小宛》中寫道:“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古人以為蜾蠃不產子,因此捕捉“螟蛉”當作“義子”來養育。南北朝時期,醫學家陶弘景發現,蜾蠃把螟蛉銜回窩中,用尾上的毒針刺入螟蛉體內,并在其身上產卵。所以,他認為螟蛉不是“義子”,而是蜾蠃幼蟲的食物。這兩種生物存在怎樣的種間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種間關系是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之一,請根據下列種群數量變化示意圖,判斷生物的種間關系。
3.分析下列相關資料,理解種間關系對群落的影響。
資料1 紅尾鴝(qú)和鹟(wēng)都捕食飛蟲,也常常從樹葉及樹冠末梢上啄食昆蟲。在兩種鳥共同生活的地區,紅尾鴝喜歡在疏林和緩坡處活動,而鹟更喜歡選擇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種鳥存在,那么無論紅尾鴝還是鹟,它們覓食生境的范圍都比共存時的更大。
(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2 某地海邊潮間帶分布著海星、藤壺、貽貝、帽貝、石鱉等動物,海星可以捕食該群落中的其他四種動物,其他四種動物之間無捕食關系。在一個16 m2的實驗樣地中,人為去除該樣地中的所有海星,幾個月后,藤壺在該實驗樣地中占據優勢,數量最多;再過一段時間,貽貝成為最終占優勢的物種。
(2)分析資料2,請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捕食者在獵殺獵物時,場面比較血腥,這往往會讓人認為捕食者很殘忍。有的地方,人們曾經為了保護某些食草動物而特意消滅捕食者,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請從群落中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態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種間關系的比較
關系 數量坐標圖 營養關系圖 特點
原始合作 — —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數量上常表現“同生共死”的特征,如果彼此分開,則對雙方都不利,一方或者兩方不能正常生活
寄生 寄生種群A得利,宿主種群B受害;宿主B一般不會全部死亡
種間競爭 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活”的變化,如圖1;兩種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如圖2
捕食 “先增加者先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且捕食者數量高峰變動滯后于被捕食者
3.如圖甲、乙、丙分別表示在有限空間內培養(或飼養)兩種生物的實驗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甲所示
B.噬菌體與細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
C.圖甲、乙、丙分別表示的種間關系是互利共生、捕食、種間競爭
D.圖丙中實驗初期,種內互助與種內競爭并存,后期X的種內競爭加劇
4.為研究甲、乙兩種藻的競爭關系,在相同條件下對二者進行混合培養和單獨培養,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單獨培養條件下,甲藻數量約為1.0×106 個時種群增長最快
B.混合培養時,種間競爭是導致甲藻種群數量在10~12天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C.單獨培養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D.混合培養對乙藻的影響較大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生物種群
2.物種 種間 空間
3.(1)物種組成 (2)物種數目 熱帶地區 (3)很多 很大 (4)不是 時間和環境 消失 
4.(1)②取樣器取樣 ④種類和相對數量 ⑤記名計算法 目測估計法 (2)表層落葉 誘蟲器 鑷子 吸蟲器 表格 豐富度 (3)①物種豐富度 ②豐富 復雜
判斷正誤
(1)√ (2)×
提示 (2)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的習性,若未打開誘蟲器上方的電燈,會使調查結果偏小。
探究核心知識
任務一
1.選擇A項的誘蟲器。
2.(1)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留有空隙是為了使空氣流通。
②酒精用于殺死和保存小動物。
(2)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吸蟲器A;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吸蟲器B。
3.記名計算法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物種。
任務二
(1)①②④ (2)③ (3)⑤⑥
落實思維方法
1.D [在最小面積內,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加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超過最小面積,樣方內物種數不再增多,D錯誤。]
2.C [對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記錄它們的特征,A錯誤;在統計豐富度時,通常采用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B錯誤;為調查不同時間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可以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C正確;土壤小動物一般身體微小,不適于用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D錯誤。]
二、梳理教材新知
原始合作 海葵與寄居蟹 互利共生 根瘤菌與大豆 種間競爭 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 相互排斥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寄生 馬蛔蟲與馬
判斷正誤
(1)× (2)× (3)×
提示 (1)原始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但雙方不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2)蟬吸食樹的汁液屬于寄生關系。(3)捕食屬于種間關系的一種,而大鱸魚吞食小鱸魚屬于種內競爭。
探究核心知識
1.螟蛉與蜾蠃幼蟲之間存在捕食的種間關系。
2.互利共生 捕食 種間競爭 種間競爭
3.(1)紅尾鴝和鹟的食性比較相似,種間競爭會導致兩個種群的分布范圍縮小,甚至相互錯開。
(2)捕食會影響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種之間種間競爭的強弱,進而調節物種的種群密度。
(3)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生存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內物種豐富度的穩定,并使多個生物種群的數量維持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促進被捕食者種群發展的作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還表現出協同進化。
(4)影響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種間關系外,生物因素還有種內競爭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溫度、水、無機鹽等。
落實思維方法
3.B [由曲線中兩種生物的種群數量變化情況可判斷:圖甲為互利共生關系,可用來表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數量變化,A正確;圖乙為捕食關系,而噬菌體與細菌之間是寄生關系,所以兩者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不能用圖乙表示,B錯誤;圖丙為種間競爭關系,X種群在競爭中處于優勢且將另一種群淘汰,這與種內互助有關,實驗后期X種群密度增加,種內競爭加劇,D正確。]
4.B [據圖可知,單獨培養時,甲藻的K值為2.0×106個,在K/2(即1.0×106個)時,甲藻的種群數量增長最快,A正確;混合培養時,10~12天,甲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此時乙藻的數量幾乎為零,因此造成甲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種內競爭,而不是與乙藻的種間競爭,B錯誤;混合培養時,甲藻種群數量變化不大,而乙藻種群數量下降并逐漸被淘汰,D正確。](共79張PPT)
第1課時
群落的物種組成、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及種間關系
學習目標
1.通過調查活動,說明群落的概念;明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認同探究視角的重要性,嘗試從不同視角提出新的問題。
2.通過分析實例,闡明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種間關系,說明群落是物種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的有機整體。
3.嘗試運用取樣調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內容索引
一、群落的物種組成及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二、種間關系
課時對點練
群落的物種組成及研究土
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_________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梳理 教材新知
生物種群
物種
種間
空間
3.群落的物種組成
(1)作用:群落的_________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標:物種豐富度,即一個群落中的_________;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一般來說,越靠近_________,物種豐富度越高。
(3)優勢種:在群落中,有些物種不僅數量_____,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影響也_____,往往占據優勢。
(4)物種組成的特點:群落中的物種組成_____固定不變的。隨著_______
_____的變化,原來不占優勢的物種可能逐漸變得有優勢;原來占優勢的物種也可能逐漸失去優勢,甚至從群落中_____。
物種組成
物種數目
熱帶地區
很多
很大
不是
時間和
環境
消失
4.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1)實驗原理
①土壤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
②調查方法: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③調查對象:樣本中肉眼可見的所有動物。
④調查指標:樣本中小動物的_______________。
⑤統計方法: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取樣器取樣
種類和相對數量
記名計算法
目測估計法
(2)實驗步驟
表層落葉
誘蟲器
鑷子
吸蟲器
表格
豐富度
(3)實驗結論
①組成不同群落的優勢種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_是不同的。
②一般來說,環境條件越優越,群落發育的時間越長,物種越_____,群落結構也越_____。
物種豐富度
豐富
復雜
(1)調查草原上某牧區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可采用樣方法(  )
(2)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時,若未打開誘蟲器上方的電燈,會使調查結果偏大(  )

×
提示 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的習性,若未打開誘蟲器上方的電燈,會使調查結果偏小。
任務一:土壤小動物的采集和統計
1.誘蟲器的選擇
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根據這個習性,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誘蟲器呢?
探究 核心知識
提示 選擇A項的誘蟲器。
2.采集小動物
(1)用誘蟲器采集(如圖所示)
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
提示 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留有空隙是為了使空氣流通。
②酒精起什么作用?
提示 酒精用于殺死和保存小動物。
(2)簡易采集法
將取到的土壤樣品放在瓷盆內(要注意防止小動物逃走),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發現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將其取出來,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則可用吸蟲器采集。
下列為兩種吸蟲器。請思考: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哪種?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哪種?
提示 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吸蟲器A;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吸蟲器B。
3.統計小動物豐富度的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什么樣的群落?
提示 記名計算法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物種。
任務二:調查統計方法比較
請將下列方法進行歸類(填序號):
①樣方法 ②抽樣檢測法 ③取樣器取樣法 ④標記重捕法 ⑤記名計算法 ⑥目測估計法
(1)用于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有_______。
(2)用于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方法有_____。
(3)用于統計群落豐富度的方法有______。
①②④

⑤⑥
調查方法的比較
核心歸納
方法 適用范圍 計數方法
樣方法 植物和活動能力較弱、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和卵 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再求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估算值
標記重捕法 活動能力較強、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 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記個體數占總捕獲數的比例,來估算種群密度
調查方法的比較
核心歸納
方法 適用范圍 計數方法
抽樣檢測法 生活在液體培養基中的微生物 將含待測生物的培養液滴在計數板上,用顯微鏡觀察計數板上待測生物的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培養液中待測生物的數量
取樣器取樣法 具有較強活動能力、身體微小的土壤小動物 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物種數目
1.(2024·重慶黔江區高二期末)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有差別。為了調查群落中物種數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積的方法來統計。最小面積是指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如圖為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及落葉林中樣方面積與物種數的關系曲線,
落實 思維方法
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從圖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種豐富度
 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
B.宜選用最小面積20×20 m2調查常綠闊
 葉林的豐富度
C.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
 物種數,所以樣方面積應適當增大
D.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加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

在最小面積內,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加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超過最小面積,樣方內物種數不再增多,D錯誤。
2.(2023·太原高二期末)某學校生物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了“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探究活動,下列是興趣小組的同學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A.對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直接忽略,不記錄它們的特征
B.在統計豐富度時,采用了取樣器取樣法和目測估計法
C.為調查不同時間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
 的土樣進行調查
D.一些有較強活動能力的土壤小動物,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土壤小動物
 的物種豐富度

對無法知道名稱的小動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記錄它們的特征,A錯誤;
在統計豐富度時,通常采用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B錯誤;
為調查不同時間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可以分別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塊的土樣進行調查,C正確;
土壤小動物一般身體微小,不適于用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D錯誤。
種間關系

種間關系及實例
梳理 教材新知
種間關系 概念 實例
_________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_____________、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
原始合作
海葵與寄居蟹
互利共生
根瘤菌與大豆
種間關系 概念 實例
_________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產生的_________的現象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獅和斑鬣狗、混合培養的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
捕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翠鳥捕魚
種間競爭
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
相互排斥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
食的現象
種間關系 概念 實例
_____ 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 ___________
寄生
馬蛔蟲與馬
(1)原始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且雙方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  )
提示 原始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但雙方不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
(2)蟬吸食樹的汁液,蝗蟲啃食植物葉片都屬于捕食關系(  )
提示 蟬吸食樹的汁液屬于寄生關系。
(3)大鱸魚吞食小鱸魚屬于捕食關系(  )
提示 捕食屬于種間關系的一種,而大鱸魚吞食小鱸魚屬于種內競爭。
×
×
×
任務三:群落的種間關系
1.《詩經·小雅·小宛》中寫道:“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古人以為蜾蠃不產子,因此捕捉“螟蛉”當作“義子”來養育。南北朝時期,醫學家陶弘景發現,蜾蠃把螟蛉銜回窩中,用尾上的毒針刺入螟蛉體內,并在其身上產卵。所以,他認為螟蛉不是“義子”,而是蜾蠃幼蟲的食物。這兩種生物存在怎樣的種間關系?
探究 核心知識
提示 螟蛉與蜾蠃幼蟲之間存在捕食的種間關系。
2.種間關系是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之一,請根據下列種群數量變化示意圖,判斷生物的種間關系。
互利共生
捕食
種間競爭
種間競爭
3.分析下列相關資料,理解種間關系對群落的影響。
資料1 紅尾鴝(qú)和鹟(wēng)都捕食飛蟲,也常常從樹葉及樹冠末梢上啄食昆蟲。在兩種鳥共同生活的地區,紅尾鴝喜歡在疏林和緩坡處活動,而鹟更喜歡選擇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種鳥存在,那么無論紅尾鴝還是鹟,它們覓食生境的范圍都比共存時的更大。
(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
提示 紅尾鴝和鹟的食性比較相似,種間競爭會導致兩個種群的分布范圍縮小,甚至相互錯開。
資料2 某地海邊潮間帶分布著海星、藤壺、貽貝、帽貝、石鱉等動物,海星可以捕食該群落中的其他四種動物,其他四種動物之間無捕食關系。在一個16 m2的實驗樣地中,人為去除該樣地中的所有海星,幾個月后,藤壺在該實驗樣地中占據優勢,數量最多;再過一段時間,貽貝成為最終占優勢的物種。
(2)分析資料2,請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系的?
提示 捕食會影響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種之間種間競爭的強弱,進而調節物種的種群密度。
(3)捕食者在獵殺獵物時,場面比較血腥,這往往會讓人認為捕食者很殘忍。有的地方,人們曾經為了保護某些食草動物而特意消滅捕食者,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請從群落中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態意義。
提示 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生存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內物種豐富度的穩定,并使多個生物種群的數量維持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促進被捕食者種群發展的作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還表現出協同進化。
(4)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
提示 影響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種間關系外,生物因素還有種內競爭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溫度、水、無機鹽等。
種間關系的比較
核心歸納
關系 數量坐標圖 營養關系圖 特點
原始合作 — —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種間關系的比較
核心歸納
關系 數量坐標圖 營養關系圖 特點
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數量上常表現“同生共死”的特征,如果彼此分開,則對雙方都不利,一方或者兩方不能正常生活
種間關系的比較
核心歸納
關系 數量坐標圖 營養關系圖 特點
寄生 寄生種群A得利,宿主種群B受害;宿主B一般不會全部死亡
種間關系的比較
核心歸納
關系 數量坐標圖 營養關系圖 特點
種間 競爭 兩種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數量上呈現出“你死我活”的變化,如圖1;兩種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如圖2
種間關系的比較
核心歸納
關系 數量坐標圖 營養關系圖 特點
捕食 “先增加者先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且捕食者數量高峰變動滯后于被捕食者
3.如圖甲、乙、丙分別表示在有限空間內培養(或飼養)兩種生物的實驗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落實 思維方法
A.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甲所示
B.噬菌體與細菌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
C.圖甲、乙、丙分別表示的種間關系是互利共生、捕食、種間競爭
D.圖丙中實驗初期,種內互助與種內競爭并存,后期X的種內競爭加劇

由曲線中兩種生物的種群數量變化情況可判斷:圖甲為互利共生關系,可用來表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數量變化,A正確;
圖乙為捕食關系,而噬菌體與細菌之間是寄生關系,所以兩者的種群數量變化關系不能用圖乙表示,B錯誤;
圖丙為種間競爭關系,X種群在競爭中處于優勢且將另一種群淘汰,這與種內互助有關,實驗后期X種群密度增加,種內競爭加劇,D正確。
4.為研究甲、乙兩種藻的競爭關系,在相同條件下對二者進行混合培養和單獨培養,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單獨培養條件下,甲藻數量約為1.0×106 個時種群增長最快
B.混合培養時,種間競爭是導致甲藻種群
 數量在10~12天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C.單獨培養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D.混合培養對乙藻的影響較大

據圖可知,單獨培養時,甲藻的K值
為2.0×106個,在K/2(即1.0×106個)時,
甲藻的種群數量增長最快,A正確;
混合培養時,10~12天,甲藻種群數
量增長緩慢,此時乙藻的數量幾乎為
零,因此造成甲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種內競爭,而不是與乙藻的種間競爭,B錯誤;
混合培養時,甲藻種群數量變化不大,而乙藻種群數量下降并逐漸被淘汰,D正確。
網絡構建
課時對點練

題組一 群落及其物種組成
1.下列哪項不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A.紫金山的鳶每年新增的個體數
B.溱湖濕地公園有多少個種群
C.武夷山常綠闊葉林中的優勢種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間的關系

調查紫金山的鳶每年新增的個體數,為種群水平上研究的問題,A符合題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下列有關群落和優勢種的說法,正確的是
A.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會隨時間發生變化
B.區別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種豐富度
C.群落中的優勢種會一直占據優勢地位
D.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據顯著優勢,過度放牧會影響羊草的優勢地位,不
利于維持草原群落穩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時間發生變化,A錯誤;
區別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B錯誤;
群落中的優勢種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C錯誤;
如果過度放牧,羊草就會明顯減少,堿蓬等植物就會明顯占優勢,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種類會消失,草原生產力嚴重降低,不利于維持草原群落穩定,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題組二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3.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不同地點,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一般不同
B.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采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
動物類群豐富度
C.利用小動物的避光避熱性,收集土樣中的小動物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
D.改變采樣的時間不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不同生物的活動時間不一定相同,因此改變采樣的時間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數,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下列探究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通過取樣器取樣的方法可以采集、調查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
B.隨機選取若干樣方,通過樣方法可以求得某植物的種群密度
C.在蚜蟲活動的范圍內,可以用標記重捕法估算蚜蟲的種群密度
D.估算培養液中酵母菌總數可以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于蚜蟲的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較小,不宜用標記重捕法估算蚜蟲的種群密度,宜用樣方法估算蚜蟲的種群密度,C符合題意。
題組三 種間關系
5.下列種間關系對應正確的是
①菟絲子只有纏繞在菊科等植物上才能生存 ②大、小草履蟲必須分開培養才都能生存,放在一起培養一段時間后,一種全部死亡,另一種仍能正常生長 ③蝙蝠棲息在豬籠草的捕蟲囊中,這種生存方式給雙方都帶來好處——豬籠草得益于蝙蝠糞便中的營養素,而蝙蝠則安全地藏匿于豬籠草的捕蟲囊中 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A.原始合作、寄生、種間競爭、捕食 B.種間競爭、寄生、捕食、原始合作
C.寄生、捕食、原始合作、種間競爭 D.寄生、種間競爭、原始合作、捕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菟絲子只有纏繞在菊科等植物上才能生存,說明菟絲子與菊科植物之間的種間關系屬于寄生;
②大、小草履蟲必須分開培養才都能生存,放在一起培養一段時間后,一種全部死亡,另一種仍能正常生長,說明大、小草履蟲之間的種間關系屬于種間競爭;
③蝙蝠棲息在豬籠草的捕蟲囊中對雙方都有好處,但彼此分開后各自又都能獨立生活,可知這兩種生物的種間關系為原始合作;
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明三者之間的種間關系屬于捕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2023·遼寧,6)某些微生物與昆蟲構建了互利共生的關系,共生微生物參與昆蟲的生命活動并促進其生態功能的發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昆蟲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
B.與昆蟲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蟲的免疫力
C.不同生境中同種昆蟲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昆蟲與微生物共生的關系是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某些微生物與昆蟲構建了互利共生的關系,昆蟲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A正確;
互利共生表現為互惠互利,因此,與昆蟲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蟲的免疫力,B錯誤;
不同生境中同種昆蟲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因而與之共生的微生物可能不同,C正確;
昆蟲與微生物共生的關系是在自然選擇下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如圖可以表示種間競爭關系的能量流動模型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分析圖形可知,A項圖中甲、乙兩者存在雙向箭頭,說明兩者間是互利共生關系;
寄生分為體內寄生和體表寄生兩種,B項圖可以反映出寄生關系的能量流動關系;
C項圖中丙的能量流向甲和乙,說明甲和乙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D項圖中只有甲的能量流向乙,說明乙以甲為食,兩者為捕食關系。
8.(2024·哈爾濱高二期末)如圖表示兩個生物種群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所
 體現的種間關系可以用圖①
 表示
B.若同一區域的兩種動物之間無共同的食物,則不存在圖②所示的種間
 關系
C.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的種間關系可以用圖③來表示
D.圖④中A和B可分別對應噬菌體與細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圖②表示種間競爭,若同一區域的兩種動物之間沒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存在共同的空間等資源,因此,二者可能存在種間競爭關系,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2024·茂名高二期末)某種螺可以捕食多種藻類,但捕食喜好不同。L、M兩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數量的甲、乙、丙三種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時間后,將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開始統計L、M中的藻類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實驗期間螺數量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乙藻>甲藻>丙藻
C.圖示L中使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
 原因是種間競爭
D.甲、乙、丙藻和螺構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結合題圖可知,在放入螺之前,
甲藻數量多,乙藻數量次之,
丙藻數量較少,放入螺之后,
甲藻的數量減少明顯,乙藻次之,丙藻數量增加,說明螺捕食藻類的喜好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種藻的競爭能力為甲藻>乙藻>丙藻,A正確,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圖示L中,乙藻數量達到峰值時,
甲藻、丙藻數量均較少,種間競
爭較弱,而乙藻數量在峰值后下
降很可能是甲藻數量太少無法滿足螺的食物需求,螺開始大量捕食乙藻導致的,C錯誤;
生態系統是由該區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處的無機環境構成,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該區域的部分生物,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有蚜蟲的地方往往有螞蟻。蚜蟲吸吮植物汁液后,多余的糖分通過腹管從體內排出,形成的蜜露是螞蟻的美食。瓢蟲、斑虻等都會以蚜蟲為食,當蚜蟲發現危險時,會釋放報警信息素,螞蟻接收到信息會站起來攻擊蚜蟲的天敵,直到把它們趕走,給蚜蟲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以上材料中未體現的種間關系是
A.捕食 B.互利共生
C.種間競爭 D.原始合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瓢蟲、斑虻等以蚜蟲為食,存在捕食關系,A不符合題意;
瓢蟲、斑虻都以蚜蟲為食,爭奪共同的食物,屬于種間競爭,C不符合題意;
蚜蟲為螞蟻提供蜜露,螞蟻幫蚜蟲趕走天敵,二者分離開也可獨立生活,屬于原始合作,D不符合題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興趣小組對校園花圃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進行調查,結果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動物名稱 不同土壤深度的動物數量/個
0~5 cm 5~10 cm 10~15 cm
螞蟻 3
鼠婦 6 1
馬陸 4
待鑒定 1 2
種類數合計/類 3 2 2
個體數合計/個 11 4 2
關于興趣小組的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應在花圃中隨機選取多個樣點,分別用取樣器取出土壤
B.取樣時需撥開表層落葉,將取樣器按入土中至取樣器底部與土壤表面
 齊平
C.利用土壤小動物的趨光、避高溫等特點進行采集,并用記名計算法進
 行統計
D.受有機質分布及運動受限程度等情況影響,土壤小動物多分布于淺層
 土壤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采集小動物時,利用了它們趨濕、避光和避高溫的特點,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在某自然區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數量的三種生物a、b、c,這三種生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種間關系,其種群密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物種a、b之間是捕食關系
B.物種b、c之間可能是種間競爭關系
C.物種a的種群密度減小會使物種c的
 種群密度間接增大
D.增大物種a、c的種群密度均會增加物種b的環境容納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圖可知,物種b以物種a為
食,二者之間是捕食關系,
A正確;
物種b和物種c的種群密度變
化正好相反,兩者最可能是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
從曲線可知,物種a的種群密度減小時,物種b的種群密度減小,物種c可獲得更多的資源而使種群密度增大,C正確;
增大物種c的種群密度,物種b的種群密度可能會減小,其環境容納量不會增加,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為了了解捕食和種間競爭對田鼠數量的影響,研究者設計了4個處理組,分別是甲組(有捕食者、無競爭物種)、乙組(有捕食者、有競爭物種)、丙組(無捕食者、有競爭物種)、丁組(無捕食者、無競爭物種),一段時間后統計田鼠存活數,統計結果如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請回答以下問題:
(1)在23周時,捕食關系和種間
競爭關系中對田鼠存活數影響
較大的是__________,判斷理
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捕食關系
有捕食者而無競爭物種
的甲組比有競爭物種而無捕食
者的丙組存活數量少
丁組為無捕食者、無競爭物
種的對照組,甲與丁的自變
量是有無捕食者,丙與丁的
自變量是有無競爭物種。據
圖可知,甲與丁之間的田鼠
存活數差異比丙與丁之間的田鼠存活數差異大,說明捕食關系對田鼠存活數的影響較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實驗中的自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有無捕食者和有無競爭物種
(3)下列能表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田鼠與競爭物種之間數量關系的曲線圖有_______(填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④
田鼠與競爭物種間生存能力的差異可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出現波動,如果兩個物種中一個物種的生存能力很強、一個物種的生存能力很弱,可能出現“你死我活”的差異性變化,用圖①表示;如果兩個物種的生存能力相似,呈現“此消彼長”的變化,則用圖④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如表是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調查被農藥污染的廢水對農田土壤中小動物類群影響的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離污染河流的距離/km 0.1 0.5 1.0 2.0 4.0
動物類群數/類 20 23 37 50 58
動物個體總數/個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許多土壤中小動物的活動能力_____,而且身體_____,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記重捕法進行調查,通常采用_______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較強
微小
取樣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離污染河流的距離/km 0.1 0.5 1.0 2.0 4.0
動物類群數/類 20 23 37 50 58
動物個體總數/個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2)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距離污染源______,農藥污染物的濃度______,土壤中小動物類群和個體總數越多。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越遠
越低
農藥污染會降低土壤中小動
物類群數和個體總數
(3)該研究小組的同學在田中劃出了5塊面積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區域,分別種植了數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區域內的植株分布是均勻的,待成熟后,統計數據如表,請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區域號 區域植株數 莢果數/株 每個莢果中的種子數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請用生物學原理,簡要解釋各組大豆隨植株數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莢果數減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過分析表中數據,你還能得出什么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種植密度大,種內競爭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
的資源(如水分、光、礦質養料等)少,所結莢果就少
大豆的種植密度對每個莢果中的種子數基本沒有影響(或隨大豆種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結的種子總數減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登封市| 和顺县| 吴忠市| 南涧| 宁陕县| 河东区| 大洼县| 宁津县| 随州市| 峨眉山市| 衢州市| 封开县| 孟州市| 虞城县| 延寿县| 屏东市| 盐边县| 东宁县| 阜平县| 南皮县| 思南县| 兖州市| 建瓯市| 汉中市| 大悟县| 噶尔县| 林西县| 昌乐县| 青海省| 宜章县| 航空| 福清市| 沂源县| 静安区| 乐东| 焦作市| 九寨沟县| 云霄县| 宁远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