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2.2《合理利用網絡》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 利用網絡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修養 : 提升辨識、 取舍信息的能力, 提高媒介素養, 遵守網絡公德, 做文明上網者。 法治觀念 : 了解網絡交往的規則, 在網絡交往中恪守道德、 遵守法律, 具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健全人格 : 掌握網絡交往自我保護的知識, 善用網絡帶來的正向價值, 促進自我和社會的發展。 責任意識 : 增強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 為維護網絡環境盡自己的責任, 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 。 教學 重點 學會理性參與網絡生活, 提高媒介素養, 懂得傳播網絡正能量。 教學 難點 學會辨析網絡信息, 提高辨別能力, 避免沉溺網絡, 做到“信息節食”。 教學過程導入 “兩代人眼中的網絡” 奶奶:孩子們回家后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腦。網絡徹底把孩子們從大人身邊奪走了。 爸爸:有了網絡,在公交車上也可以看新聞,發郵件,在線學習,可以充分利用時間。 思考: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觀點? 提示:他們說的各有道理:奶奶說了過渡沉迷網絡的危害,主要說了網絡的“弊”;爸爸說了網絡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主要說了網絡的“利”。 授新課 【展示圖片】 思考:面對以上網絡生活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提示:我們要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 【提問】當你想打開瀏覽器查閱資料時,看到熱搜榜單,你會點擊觀看嗎 學生:會/不會 思考:如果你點擊進入并且沉溺其中,說明沒有做到“信息節食”。什么是“信息節食”? 提示:互聯網上有無限的信息,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面對海量的信息,我們必須做出“取舍”。 小結:我們要瀏覽、尋找與學習、工作有關的信息,要學會“信息節食”;多參加有意義的活動,不把精力全部花費到互聯網。 【新聞鏈接】2023年8月8日,公安部網安局公布了借災情編造謠言的案例。近日,河北警方工作發現,個別網民在短視頻平臺發布視頻,聲稱秦皇島、唐山等地洪水肆虐,導致大量汽車被淹、地面坍塌并有機動車陷入其中。 思考:結合案例思考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 提示: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讓謠言止于智者,自覺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材料分享】某中學貼吧內,一個網名叫“天龍,的學生,發布了大量小林同學的照片,其 中有的照片明顯丑化小林。照片發布后,引發了一些嘲諷小林的跟帖。對此, 小林很生氣,小林的朋友小張卻勸說小林,他說:“網絡是個自由空間,想說 啥就說啥,你就忍忍隨他去吧。” 思考:你怎么看待貼吧里的這種現象?如果你是小林,你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嗎?為什么? 提示: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只有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 【圖片分享】 思考:傳播網絡正能量的方法 提示: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可以向有關部門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貢獻力量。 【案例分享】某單位職工因患病走失,該單位官方微博發布尋找該職工的信息。信息發布后很快在微博等網絡平臺上被大量轉發,許多官方微博加入關注的行列,一場尋找該職工的愛心接力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時展開。兩萬多份尋人啟事、千余人次搜尋,無數充滿愛心的網友參與尋人活動。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走失的職工終于被找到。 思考: 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網絡公益活動?談談你的感受。 提示:我們要在網上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 網絡媒介素養,共同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讓網絡公共空間充滿正能量,高揚主旋律。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孩子養成了“不移動”的生活方式。調查顯示,4歲至6歲的城市兒童有一半會上網,如今大部分獨生子女易產生“屏幕依賴”,成為“屏奴”。面對“屏奴”低齡化,我們應當( ) A.想方設法限制孩子上網和游戲 B.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玩耍需求 C.正確引導,讓孩子理性參與網絡生活 D.因勢利導,讓兒童成為電腦高手 2.2023年3月10日以來,各級網信部門嚴肅查處各類違規“自媒體”賬號,依法依約處置“自媒體”造謠傳謠、假冒仿冒、違規營利等突出問題。這告訴我們( ) ①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要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②防微杜漸,遠離網絡 ③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網絡生活的基本準則 ④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傳播社會正能量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下圖警示我們要( ) A.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做到理性追星 B.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慎重結交網友 C.學會辨別網絡信息,防范網絡詐騙 D.嚴格控制上網時間,合理使用手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