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人體司令部》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人體司令部單元主題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五單元以《人體司令部》為主題,通過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人體的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作為“司令部”的核心作用。這一單元旨在揭示神經系統如何調節、維持和控制人體的各項功能與活動,使機體能夠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并主動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神經系統是人體各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調節、維持和控制其他系統的功能。 大腦作為神經系統的核心,不僅是調節與控制的最高中樞,也是思維活動的器官。 學習內容: 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和人體健康。 理解刺激與反應的關系,掌握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探究大腦的組成、模樣、功能及分工。 了解腦科學的基本知識,學習如何愛護大腦和科學用腦。 學業要求: 能夠正確區分不同場景下的刺激與反應。 說出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舉例說明保護腦健康的主要措施。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進智慧,為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立足于神經系統的現實意義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刺激與反應的關聯性出發,通過四個遞進式的課程——《刺激與反應》《從刺激到反應》《我們的大腦》《大腦的開發與利用》——逐步深入。教材設計了一系列動手、動腦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系統地了解和掌握神經系統的基本知識和大腦的功能。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科學知識,能夠識別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并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所感知。然而,由于神經系統的復雜性和隱蔽性,學生難以直接觀察和感知其內部結構和功能,因此對神經系統的了解相對有限,甚至存在一些錯誤認識。因此,他們對神經系統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希望通過學習揭開其神秘面紗。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和人體健康,理解神經系統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學思維: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并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 探究實踐: 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探究,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數據,并表述探究結果。 責任態度: 表現出對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關注自身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單元結構化活動 第一課:刺激與反應 通過體驗活動,如投棉球游戲和翻轉打手游戲,引導學生理解刺激與反應的區別和聯系,感受身體在刺激作用下的快速反應,特別是本能反應。 第二課:從刺激到反應 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通過案例分析或模型演示,讓學生了解神經信息的傳遞過程。 第三課:我們的大腦 探究大腦的組成、模樣、功能和分工,通過觀察大腦模型、閱讀資料或觀看視頻,引導學生認識大腦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第四課:大腦的開發與利用 介紹腦科學的一些研究成果,指導學生如何愛護大腦和科學用腦,通過討論和實踐活動,增進學生的智慧,為其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達成評價應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通過課堂表現、實驗報告、小組討論、作業完成情況等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具體評價指標包括: 是否能夠正確區分刺激與反應。 是否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是否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是否表現出對神經系統和腦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是否能夠提出保護腦健康的實際措施并付諸實踐。第十八課時《從刺激到反應》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和實驗操作能力,通過觀察和實驗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并表述探究結果。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學生能夠運用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理解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制。使學生能夠分析、推理和解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系,以及大腦在反應過程中的作用。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積極探究的精神。了解人體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和功能,理解其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性。責任態度培養學生保護神經系統健康的意識,了解生活習慣和生存環境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生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刺激、感受、反應三者的關系。掌握大腦在反應過程中的作用。舉例說明人體對某些常見刺激的反應方式和作用。教學難點了解大腦在反應過程中的復雜作用。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并畫出神經信息傳遞的流程圖。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以“搶椅子”游戲為導入,引導學生分析游戲中的刺激(聽、看)和反應(搶椅子)過程,并在人體輪廓圖上畫出信號的傳遞過程。這一活動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初步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和信號傳遞過程。 通過游戲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抽象概念具體化。 初步建立學生對神經系統組成和信號傳遞過程的認識。(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分析游戲中的刺激與反應 活動內容:學生分析“搶椅子”游戲中的刺激和反應,并在人體輪廓圖上畫出信號的傳遞過程。 探究活動2:完善神經系統信息傳遞過程 活動內容:以生活或比賽中的常見例子(如守門員撲球、聽槍聲起跑)鞏固并豐富神經系統信息傳遞的路徑。 探究活動3:探究人體不同部位皮膚敏感性和反應速度 活動內容:通過測試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敏感性和反應速度,說明神經分布的不均勻性。 探究活動4:感受大腦錯覺 活動內容:通過比較兩幅圖中線段長度和平行性的錯覺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大腦在處理信息時也會出錯。 探究活動5:分析脊髓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 活動內容:通過閱讀脊髓和保護脊髓注意事項的資料,了解脊髓在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動6:應急反應分析 活動內容: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應急反應(如聽到放鞭炮捂耳朵、踩到釘子縮回腳),理解脊髓在不受大腦控制時的快速反應。 通過游戲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初步建立神經系統信號傳遞的概念。 通過實例分析,加深學生對神經系統信息傳遞過程的理解,并學會畫出神經信息傳遞流程圖。 使學生認識到身體各部位在應對外界刺激時的差異,進一步理解神經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促進學生了解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的局限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實證精神。 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了解保護神經系統的重要性。 使學生認識到神經系統的自我保護機制,增強對生物體應激反應的理解。(三)生活應用 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刺激與反應現象,如看到食物流口水、聽到噪音捂耳朵等,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通過生活實例,加深學生對神經系統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四)知識總結 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及其功能。 刺激、感受、反應三者的關系。 大腦在反應過程中的高級功能。 脊髓在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 幫助學生梳理本課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 鞏固學生對神經系統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記憶。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神經系統由( )、( )和( )組成。2. 當我們聽到槍聲起跑時,刺激信號首先通過( )傳入大腦,然后大腦發出指令,通過( )使身體產生反應。3. 大腦在刺激與反應過程中起到( )的作用。4. 脊髓是神經系統的( ),負責傳遞大腦與身體各部分之間的信息。答案:1. 傳入神經、傳出神經、中樞神經系統耳朵、傳出神經總指揮4. 重要部分(二)、判斷題1. 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總是準確無誤的。(×)2. 神經系統中的傳入神經負責將信息從身體各部分傳遞到大腦。(√)3. 脊髓不需要特別保護,因為它不容易受傷。(×)(三)選擇題1. 下列哪項不屬于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C)A. 大腦 B. 脊髓 C. 骨骼 D. 神經2. 當我們觸摸到熱的東西時,首先的反應是(B)A. 感覺到疼 B. 迅速拿開手 C. 思考如何處理 D. 告訴別人3. 下列哪個例子說明了脊髓在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A)A. 聽到槍聲起跑 B. 看到食物流口水 C. 思考復雜問題 D. 感受疼痛(四)、簡答題1. 請簡述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及其功能。答案:神經系統由傳入神經、傳出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脊髓)組成。傳入神經負責將身體各部分接收到的刺激信號傳遞到大腦;傳出神經則將大腦發出的指令傳遞到身體各部分,產生相應的反應;中樞神經系統則負責整合信息、做出決策并指揮身體各部分行動。舉例說明大腦在處理信息時也會出錯的情況。答案:大腦在處理信息時并非總是準確無誤的。例如,當我們看到兩幅圖中看似長度不等但實際相等的線段時,大腦可能會產生錯覺,認為線段長度不等。此外,在考試時面對復雜問題,大腦也可能因疲勞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做出錯誤判斷。請描述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應急反應現象,并分析其背后的科學原理。答案:生活中常見的應急反應現象如“聽到鞭炮聲連忙捂耳朵”。這一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是:當人體接收到強烈的噪音刺激時,為了保護聽力不受損害,神經系統會迅速作出反應,通過傳出神經將指令傳遞到手臂肌肉,使手迅速捂住耳朵。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體現了神經系統對刺激的快速響應能力。(五)實驗探究題題目:設計一個實驗來測試身體不同部位皮膚對刺激的敏感性和反應速度。實驗步驟:1. 準備兩支鉛筆和一張記錄表。2. 兩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作為測試者,另一人作為被測試者。3. 測試者用相同的力量分別用鉛筆觸碰被測試者的手背和腳背(或其他不同部位),同時記錄被測試者作出反應的時間。4. 重復實驗多次,取平均值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5. 分析比較不同部位皮膚對刺激的敏感性和反應速度的差異。實驗結論:通過實驗發現,身體不同部位皮膚對刺激的敏感性和反應速度存在差異。一般來說,手部皮膚對刺激的敏感性較高且反應速度較快;而腳部或其他遠離大腦的部位則相對較慢。這一實驗結果進一步驗證了神經系統在人體中的分布不均勻性和復雜性。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