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選擇性必修中冊創新學案4.*修辭立其誠/張岱年*憐憫是人的天性/盧梭【任務目標】1. 把握“誠”和“善”的觀點,走近哲學,感悟人生智慧,激發理性精神。2. 在探究中學習文章在材料選擇和運用上的特點及其論證風格。3.學習立身處世的思想和觀點,處理好從自我到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再到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預習學案】資料卡片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指發生在17—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促進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引證法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通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它的優點是豐富論證的內容,增強論證的權威性,對論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該怎樣用好引證法呢 (1)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針對性要強。每句名言都產生于特定的背景,都應用于特定的交際目的,即使談同一個問題,也有不少名言警句可供選取。要仔細分析每個道理論據的特有功能,將它引用到最恰當的語言環境之中。(2) 要簡潔,不宜過多。議論是在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在介紹他人的見解。引用他人的話,目的是讓讀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話,自己的話應是議論的主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若引文過多,很容易將自己的分析淹沒。(3) 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別。直接引用是指直接摘錄原材料的有關詞句,務求文字甚至標點均準確無誤,引用時用引號表示;間接引用是指摘引或概述原材料中有關詞句的大意,不必用引號,但要注意人稱的轉換。無論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它們都必須與所論述的中心論點相一致。預讀課文*《修辭立其誠》預習課文,完成問題。人類的主體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應以正確的認識為依據。 正確地認識世界, 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時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于世界的認識, 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 改造世界的基本條件。 “修辭立其誠”,包含端正學風的問題。據《漢書·儒林傳》記載,齊詩的經師轅固曾對公孫弘說:“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所謂曲學阿世即是嘩眾取寵,曲解經典的原義以討好于時尚,也就是背離了原則而順風轉舵,這就違反了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1) 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 曲學阿世( ): ② 嘩眾取寵( ): ③ 順風轉舵( ): (2) 根據行文脈絡的邏輯關系,在橫線處填上恰當的關聯詞。① ② ③ ④ *《憐憫是人的天性》預習課文,完成問題。在自然狀態下,憐憫心 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 還有這樣一個優點: 它能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對它溫柔的聲音充耳不聞。它能使每一個身強力壯的野蠻人 到別處去尋找食物, 不去搶奪身體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費了許多辛苦才獲得的東西。在訓導人們方面,它摒棄了“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樣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則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謀求你的利益時,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這樣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盡管這句格言沒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許更有用處。 (1) 根據行文脈絡的邏輯關系,在橫線處填上恰當的關聯詞。① ② ③ ④ (2) 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 充耳不聞: ② 訓導( ): ③ 摒棄( ): ④ 精辟( ): 整體感知1. 《修辭立其誠》,從全文總體來看,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層進式結構。請結合課文內容,完成下列圖表。① ② ③ 2. 《憐憫是人的天性》,從全文總體來看,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層進式結構。請結合課文內容,完成下列圖表。① ② ③ ④ ⑤ 【分層訓練】【基礎運用】一 語言知識*《修辭立其誠》1.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千百年來,由于世事的錯綜紛繁,說真話、講實話,卻不是容易做到的。釋義: 2. 判斷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的正誤,并將錯誤的改正。只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就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時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于世界的認識,但是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還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條件。改正: 3.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語病,并改正。文學不是表示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然而也必須對于事物現象的本質有所顯示,才能夠感動人心。改正: 4. 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正確的一項是 ( )唯物主義者無所畏懼,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見解亮出來。雖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義比較流行,我還是相信, 。 A. 唯物主義必將戰勝唯心主義B. 唯物主義是科學研究的真實基礎C. 人們必然會把自己的真實見解表達出來*《憐憫是人的天性》1.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1) 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一談了。釋義: (2) 人只有在處于依賴狀態的時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無拘無束,不依賴他人的話,他早就是很強壯的了。釋義: (3) 走進屠宰場的動物發出的哀鳴,表明它們對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釋義: (4) 盡管他每天聽見被他下令殺害的許多公民的叫聲無動于衷,但他從來不敢到劇院去看悲劇,因為他害怕人們看見他同劇中的昂朵瑪克和普里亞姆一起嘆息。釋義: (5) 我們希望某一個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 即使說憐憫心真的只不過是使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釋義: (6) 即使有人明目張膽地在哲學家的窗前掐另一個人的脖子,他也能若無其事地用手捂著他的耳朵。釋義: 2. 判斷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讀音、寫法的正誤,并改正。在訓(xùn)導人們方面,它屏棄了“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樣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則的精辟(pì)格言。改正: 3. 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恰當的一項是( )人們所說的善意和友誼,無非就是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憐憫心而已。即使說憐憫心真的只不過是使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的確,在旁邊觀看的動物愈是對受難動物的痛苦感同身受, 。很顯然,這種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狀態下比在理智狀態下更真切得多。 A. 它愈是感到害怕和震驚B. 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強烈C. 它愈是變得更加理智D. 它愈是變得更加痛苦二 課文精讀*《修辭立其誠》閱讀課文,完成問題。材料一 課文1—6段。材料二 課文7—8段。材料三 課文9—11段。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提出問題:什么是“立其誠”。并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交代其內涵。B. “學說、言論、文章,都有一個誠偽問題”是對材料一的小結。C. 如何才能做到“立其誠” 端正學風、說真話,這是作者指出的兩個辦法。D. 材料一和材料三圍繞“立其誠”展開,材料二闡述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該材料與“立其誠”相去甚遠。2. 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認為“修辭立其誠”是發言著論寫文章的一個原則。B. “誠”是中國道家追求的境界,現代人們稱之為“真”。C. 人類的主體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應以正確的認識為依據。D. 把自己的真實見解表達出來,應是“修辭立其誠”的起碼要求。3. 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 不用相當的獨立功夫,不論在哪個嚴重的問題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誰怕用功夫,誰就無法找到真理。——列寧B. 如果你想獨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羅曼·羅蘭C.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D.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毛澤東4. 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 請簡要分析。5. “修辭立其誠”,請結合你的理解,給當下浮躁的媒體提出幾條意見。*《憐憫是人的天性》閱讀課文第4段,完成問題。1. 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符合的一項是 ( )A. 曼德維爾和盧梭都認識到憐憫心的重要性,但曼德維爾對于社會美德和憐憫之心的關系認識存在不足。B. 作者認為憐憫心只不過是使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這種情感在野蠻人心中更為強烈。C. 在街頭爭吵中,來阻止廝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場的婦女,因為他們理智介入較少,且有著更多的天然的同情心。D. 作者連用三個反問句,語氣強烈,強調了憐憫的品性對人的美德的影響,更能夠引起人們的深入反思。2. 作者認為“憐憫”的品性與社會美德有何關系 結合文本具體闡述。3. 為什么在自然狀態下,人的同情心更為強烈 【遷移拓展】一 、類文拓展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材料一 我們經常說兩句話,“文如其人”“言為心聲”。中國古代傳統詩論習慣于將詩品與人品相聯系,認為人品決定詩品,詩品出于人品,因而總是強調“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考察中國古典詩歌的歷史流程,“文如其人”確實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是一種史實,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實是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也不難找到“言非心聲”的例證,在一些詩人那里,詩品和人品其實是割裂的、背離的,永遠無法契合的。如果堅持認為“詩品醇者,人品必正”,顯然是一種罔顧文學史實的想當然的誤判。表達類似“文如其人”的觀點比較多,比如徐增《而庵詩話》里提到,詩是人心靈的一種外化表現,見詩如見其人。驗之創作實踐,在中國詩歌史上,確實有許多詩人的詩品與人品是統一的、和諧的,讀其詩,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觀其人,亦可想見其詩。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劉禹錫,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國詩歌史上,“言非心聲”的情況也很多。有相當一部分詩人的詩品與人品其實是割裂的、背離的,永遠無法契合的,以致出現了創作與生活嚴重脫節的現象: 詩品高潔,而人品卑劣。讀其詩,分明為志士仁人;觀其行,顯然是無恥敗類。西晉詩人潘岳,后世稱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閑居賦》中,描述自己對功名的蔑視之情。但現實是,權貴賈謐手下有二十四個諂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畏敵如虎,喪權辱國,但是讀他的詩《題金山》卻是豪氣萬丈:“屹然天立鎮中流,彈壓東南二百州。狂虜來臨須破膽,何勞平地戰貔貅。”儼然以御敵英雄自命。這可歸因于人格的兩重性: 內心深處未必無意御敵,卻因懦弱自私故而終不敢御敵。考察中國古典詩歌的歷史流程,盡管“言非心聲”的現象并不罕見,也許永遠也無法杜絕,但我們仍然倡導堅守“文如其人”的傳統,倡導詩品與人品的統一,鄙棄詩品與人品相背離的非正常行為。(選自《浙江人文大講堂——詩品與人品》,有刪改)材料二 北宋哲學家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既是先賢圣道,亦隱喻家國大義。因此,家國情懷也是中國古典詩詞從未缺席的主題,詩詞中的家國,既有“邊塞況味”,也有“憂國憂民”。“邊塞況味”,莫如盛唐四大邊塞詩人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他們開啟了中國邊塞詩詞的巔峰之門。王昌齡有感于漢將李廣的英雄氣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盡顯盛唐人保家衛國的決心。王之渙留存于文學史的詩作已不多,但《涼州詞》的余響不絕于耳,尤其是那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與楊柳,春風與玉門關,離家已經平添幾分憂思,而更為堪憂的是,面對這茫茫荒漠,連表達思念的楊柳枝都找不到了。玉門關,自古就隱喻著邊塞情緒,詩人把它放在這里,更顯回鄉之路漫長悠遠。憂愁雖然有,但比憂愁更強烈的是慷慨,鄉愁之上,還有家國榮譽,這遠遠高于個人悲情。邊塞將士們的坦蕩著實令人嘆服。于是,我們不難理解,王之渙的《涼州詞》為何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悲壯卻不凄涼了。“憂國憂民”詩詞所體現的則是國與民在征戰中的苦難。憂國,既有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又有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憂民,最深情的則非杜甫莫屬了。朱熹論杜甫人格,將他與顏真卿、諸葛亮、韓愈、范仲淹并舉為“君子”,意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認為他們“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求其心,則皆光明正大,疏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對民眾生命的人道關懷。他的“三吏”“三別”像一部史詩,記錄著戰爭中百姓的艱辛。“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年輕人,“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的老人,“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的受難者,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愛民之情丹心耿耿,情義相照。家國情懷,成為中國古典詩詞積淀于文化中的審美基因。它深隱于華夏靈魂深處,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內斂、融達,成就了中華文化昂揚的自信:“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種文化自信與古典詩詞偕隱同行,玲瓏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間,點亮了時代,燭照千秋,輝映未來。(摘編自《古典詩詞與文化自信》,有刪改)材料三 王國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當前正處于價值轉型期,詩歌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人性價值、道德價值、文化價值都在變化,如何創造高格成為文化創新的時代命題。有一些路徑有助于詩人提高境界,創造高格。比如,人可在“事”上磨,從“自我”走向“人類喉舌”。21世紀以來出現的廢話體、垃圾派、口水化寫作,以及“梨花體”“烏青體”等,大都是聊以慰藉的“呻吟”。這些詩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發熱潮,但少了“鄰于理想”的情懷,轉眼煙消云散,談不上“人類喉舌”。“人類喉舌”關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而是千千萬萬人的事。王陽明說,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詩的意義、價值、夢想都誕生在詩人做“事情”的過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關乎實踐、關乎意境之“意”。王國維“境界說”提出“合乎自然、鄰于理想”的兩個維度,要求詩歌不僅關注人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寫出符合人生存發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鄰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會”。只有契合這兩個維度,才能寫出“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詩人不是一勞永逸的“職業”,“鄰于理想”就要求詩人永遠行走在路上,永遠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摘編自宋湘綺《新時代詩歌應提高境界,創造高格》,有刪改)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等由來已久的說法,說明我們一直在倡導詩品與人品的統一。B. 21世紀以來出現的詩歌都少了“鄰于理想”的情懷,往往缺乏對千千萬萬人的事的關注。C. 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創作的詩歌,所體現出的人品與詩品,可以全面論證材料一中的觀點。D. 材料三認為詩人詩歌創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鄰于理想”。這里“理想”的含義與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2. 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詩歌史上詩品與人品割裂、背離、無法契合的情況有很多,以致出現了創作與生活嚴重脫節的現象。B. 我們只要倡導堅守“文如其人”的傳統,倡導詩品與人品的統一,鄙棄詩品與人品相背離的非正常行為,就可以杜絕“言非心聲”的現象。C. 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渙的《涼州詞》為例,意在論證即使在鄉愁如此濃郁的詩里,家國情懷也未曾缺席。D. 材料二從家國情懷的角度,挖掘出我國古典詩詞的文化價值,讓我們在認同中傳承,在踐行中堅定信心,這恰是對文化自信的具體例釋。3. 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 詩詞中的“邊塞況味”,或表現為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或表現為比個人的鄉愁更為強烈的家國榮譽。B. 朱熹認為杜甫等“君子”盡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們都“磊磊落落”,在詩詞中體現出對民眾生命的人道關懷。C. 《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詩句,主要表達詩人王昌齡對李廣英雄氣概的敬佩。D. 中華文化中昂揚的自信積淀于中國古典詩詞的字里行間,深隱于民族血脈的薪火相傳,它孕育了家國情懷。4. 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 請簡要說明。5. 創造詩歌高格成為文化創新的時代要求,怎樣才能創造出高品質的詩歌 請結合三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二 、語言知識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與前面兩種一文一武、亦靜亦動的方式不同,在文藝復興之后,還有一些文人向兒童投去了更為溫和的目光。盧梭當然是一個典型。他所倡導的自然主義式的兒童教育,( )。成人不再僅僅是執迷于展現自己在智力、體力、權力方面的至高無上的優越感,而是開始將孩子作為自己的朋友,開始傾聽孩子的聲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終于成為平等對話的伙伴。除了《愛彌兒》這本 ① 的名作之外,其實盧梭的另一本小書《植物學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純真質樸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時下絕大多數忸怩作態的所謂“童書”。讀著讀著,一幅 ② 的畫面就躍然紙上: 盧梭正拉著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仔細辨認花朵和莖葉的形與色。讀著讀著,似乎兩個人的角色正在發生逆轉: 這個美好的、未受人間污染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兒童那 ③ 的心靈世界呢 當我們引領著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時候,是不是同時也在重新喚醒著自己內心深處那個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西語中,自然與本性皆為“nature”,這也并非偶然。 1. 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似乎讓孩子面對成人時的立場終于開始發生了逆轉B. 似乎讓成人在創作包含童趣的書時,有了不同的立場C. 似乎讓人體會到成人面對孩子的立場終于開始發生了逆轉D. 似乎讓人體會到孩子在面對成人時有了不同的立場2.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① ② ③ 3.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是不是同時也正在喚醒了自己內心深處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記憶呢 B. 是不是同時也正在喚醒自己內心深處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記憶呢 C. 是不是同時也正在喚醒自己內心深處那個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D. 是不是同時也正在喚醒了自己內心深處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世間事物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 ① 。這三種心理活動恰和三種事物價值相當: 真關于知,善關于意,美關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成就人生幸福。 ② ,就愛美,就歡喜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③ ,三者都是人類天性;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 ① ② ③ 【寫作進階】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們在獲得一些新的東西時,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東西。互聯網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捷,那么人們可能會失去什么呢 就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段。---答案與解析---復活(節選)【預習學案】預讀課文*《修辭立其誠》(1) ①ē 歪曲或違背正理或自己原來的思想,以迎合世俗。 ②huá 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眾,騙取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③duò 比喻順著情勢改變態度(含貶義)。(2) 只有 才 但是 還是*《憐憫是人的天性》(1) 不僅 而且 寧可 也(2) ①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②xùn 教育訓誡。 ③bìng 指舍棄、放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拋棄一些東西;也形容思想上的拋棄、丟棄。 ④pì 精深透徹。整體感知1. ①修辭立其誠,就是要堅持其真實性 ②“立其誠”的含義 ③認識世界 端正學風 社會現實2. ①原始品性 ②著眼錯誤點:天生是惡人 ③在運用頭腦思考以前人就有憐憫心 ④憐憫心合乎自然,動物也有明顯表現 ⑤憐憫心派生出種種社會美德,有利于人類互相保存【分層練案】[01 基礎運用]一、 語言知識*《修辭立其誠》1. 錯綜紛繁: 指頭緒紛繁,變化多端。2. “只要……就……”表示充分條件,應改為“只有……才……”表示必要條件。3. “和”表并列,應改為表選擇關系的“或”。4. B 解析: 這兩句話主要強調“修辭立其誠”是唯物主義的原則,指出“唯物主義”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憐憫是人的天性》1. (1) 混為一談: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2) 無拘無束: 形容自由自在,沒有限制,不受約束。(3) 感同身受: 現多指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歷過一樣。(4) 無動于衷: 指心里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5) 設身處地: 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境地。指站在別人的處境替別人著想。(6) 若無其事: 形容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2. “屏棄”改為“摒棄”。3. B 解析: 整段文字主要談論動物的“憐憫心”。A項,“害怕和震驚”有誤。C項,“更加理智”不符合語境。D項,“更加痛苦”不符合語境。二、 課文精讀*《修辭立其誠》1. D 解析:D項,“相去甚遠”錯誤,材料二其實分析了“立其誠”的本質——避免主觀,追求真理,是唯物主義方法。2. B 解析:B項,不是“道家”,是“儒家”。3. D 解析:材料二強調了真理的客觀性。A、C兩項強調了追求真理的艱辛,B項強調了真理的普遍性。4. ①“總—分—總”式結構。先解釋“立其誠”的含義,然后分別解釋“立其誠”的三個類別,最后用“學說、言論、文章,都有一個誠偽問題”作結。②引證運用,為增強論證力量,引用了古籍中的名句。5. ①當網絡流量與廣告收益掛鉤,“眼球情結”就與“營銷心態”結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聞信息產品變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唯“買家”需求馬首是瞻。長此以往,忽視了多方求證、核查事實的基本功,難免會出現漏洞;而一旦為了抓眼球不擇手段,記錄歷史、傳播價值等媒體責任便無從談起。②一些自媒體寫作者乃至媒體從業者不深入生活,閉門敲鍵,杜撰文章;不掌握實際情況,標題驚悚,文章空虛。把講故事當作講大話,把喜聞樂見等同于聳人聽聞,放棄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放棄了守正求真的輿論擔當,讓公信力和權威性受到蠶食。③當下,去除媒體報道里的浮夸風、標題黨,讓沾泥土、帶露珠的文字噴涌而出,網絡環境才會風清氣正。*《憐憫是人的天性》1. B 解析:原文“即使說憐憫心……”表示讓步假設,并不代表作者贊同這種觀點。2. 人類的種種社會美德全都是從這個品質中派生出來的。人們所說的慷慨、仁慈和人道,是指對弱者、罪人和整個人類懷抱的憐憫心,人們所說的善意和友誼,就是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憐憫之心。3. 在自然狀態下,人缺乏智慧和理智,總是一往無前地發揮人類天然的感情;而理智會使人產生自愛心,自愛心使人汲汲于關心自己,使他遠離一切使他感到為難和痛苦的事物。[02 遷移拓展]一、 類文拓展閱讀1. A 解析: B項,曲解文意,“21世紀以來出現的詩歌”范圍擴大,原文只是說“21世紀以來出現的廢話體、垃圾派、口水化寫作,以及‘梨花體’‘烏青體’……”。C項,“全面論證”錯,只能從正面論證。D項,“理想”的含義與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不相同的。鄰于理想,即“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會”;“君子”品格,意為“高尚品格”的人,二者的含義范圍是不同的。2. B 解析: 邏輯有誤。由原文“盡管‘言非心聲’的現象并不罕見,也許永遠也無法杜絕,但我們仍然倡導堅守‘文如其人’的傳統……”可知,“言非心聲”的現象并非只要倡導堅守“文如其人”的傳統就可以解決的。并且“只要……就”說法過于絕對。3. A 解析: B項,“對民眾生命的人道關懷”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們”的共同特征,偷換概念。C項,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證明邊塞況味中體現出的家國情懷,而不是贊美李廣的英勇氣概。D項,因果倒置,根據文意,應是家國情懷積淀于中國古典詩詞的字里行間,它成就了中華文化昂揚的自信。4. ①以引用張載名言開篇,對其解釋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②文章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二、三兩段從邊塞況味到憂國憂民兩個方面并列地論述了古典詩詞的家國情懷,最后一段總結照應。③論證中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主要是例證法、引證法等。5. ①欲醇詩品,先正人品。繼承“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等優良傳統,不斷加強道德修養,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成為品格高尚的“君子”,才能真正提升詩的品質、品格和品位。②繼承詩歌書寫家國情懷的主題傳統,有家國榮譽,堅定文化自信,點亮時代精神,輝映未來。③詩人要從“自我”走向“人類喉舌”,創作詩歌契合“合乎自然、鄰于理想”兩個維度,關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而是千千萬萬人的事,寫出符合人生存發展的理想性。二、 語言知識運用1. C 解析: 括號后面的內容體現的是成人立場的轉變,故括號內容應強調孩子立場轉變,排除A、D兩項。而B項內容涉及的是“除了《愛彌兒》這本”之后的內容,與括號前后內容關聯不夠緊密。2. ①膾炙人口 ②栩栩如生 ③一塵不染解析: ①膾炙人口: 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被眾人稱贊。②栩栩如生: 形容文學、藝術作品對人或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樣。③一塵不染: 泛指人品純潔,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環境非常清潔。3. B 解析: “正在”和“了”自相矛盾,排除A、D兩項。結合“喚醒”與“童年”、“那個”和“童年”的搭配問題分析,排除C項。4. ① 人類心理有知意情三種不同的活動 ② 人能動情感 ③ 求知、想好、愛美【寫作進階】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