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三框題《善用法律》教學設計5.3《善用法律》教材分析本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做守法的公民》第三目的內容。教材設計貼近學生生活,選取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為背景,設置問題能夠調動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均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懂得遇到侵害時,要及時尋求法律援助,并在應對違法犯罪時善于斗爭。本課承接前兩課“法不可違”“預防犯罪”,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犯罪行為的危害,要求積極預防犯罪,第三目就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維權的方法、應對違法犯罪的方法,增強維權意識和能力。核心素養體現故事導入,創設道法課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落實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活動的設計使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理解、踐行尊重,幫助他們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自覺地承擔起社會責任,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有思想、有理智、有情懷、有擔當的公民,落實法治精神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提高對法律救助常識的認識,熱愛這些法律救助機關。2.知道面對違法犯罪既要勇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3.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4.提高對依法維護權益,求助法律救助渠道或途徑的認識。5.能夠對法律救助機關或方式有所認識。6.面對違法犯罪,要增強法治觀念,自覺遵紀守法。7.知道法律救助的機構等常識。8.同違法犯罪行為斗爭是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9.對善于斗爭的理解和認識。10.青少年要弘揚法治精神,自覺守法、遵守法律,做法律的堅定捍衛者。教學過程一、以小明的故事引入,問:小明會有哪幾種應對?忍氣吞聲,給錢消災誰還沒有幾個哥們兒了,打回去告訴父母和老師,報警解決。導入課題善用法律接著對比兩個案例,張某和李某的案例,思考,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總結歸納:都受到了不法侵害,都沒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這給我們什么啟發?總結,受到侵害,依法求助,這是今天第一目要學習的內容。二、接下來把全班分成6-8個小組,結合課本知識思考1、下列案例,我們可以怎樣依法求助來解決。【注,可以分小組搶案例,教師預先設置4-5個相關案例,沒有搶到案例的小組,自己設計案例,并運用課本P59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2、討論3分鐘后,各組匯報討論結果【注,這個過程一定要注意引導,只要學生運用了課本探究與分享中的知識解決就可以,注意評價的多樣性。同時,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答案中的一些錯誤,肯定學生答案中的閃光點。】3、教師總結歸納,受到不法侵害,我們有哪些解決的辦法。4、運用小峰的事例進行過渡后,引入訴訟相關知識的學習。繼續引導學生結合課本P60相關鏈接,觀看視頻思考,上述視頻中的案例各屬于哪一種訴訟?【注,這個過程可以通過搶答的方式,更加增加參與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思考幾個問題:訴訟要由哪個國家機關承擔?三個訴訟區別的關鍵點在哪里?或者你如何判斷三個訴訟?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訴訟的含義及訴訟的類別。繼續提問:為什么說訴訟是“最正規、最權威、最后屏障”?學生結合七年級下冊法律的特征得出結論,最正規、最權威。通過相關鏈接介紹我國訴訟制度,得出最后屏障的意思。【這個環節雖然能結合舊知識復習,但是為啥是最后屏障,似乎有些牽強,后期應該通過資料的查證給學生一個準確的答復,今天課堂上的回答,包括前幾次課的答復似乎都不夠嚴謹。】第一目最后總結,以小明的例子作為中介,引入第二目“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以“小強發現小明受勒索”為引子,啟發學生思考,小強該不該幫助小明?展示相關法律對于公民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義不容辭責任的條文,強調總結,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用課本所學快遞員小張的故事的現實版——福州市一快遞員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獲表彰的事例,啟發學生思考總結,見義勇為是高尚的行為,應該受到褒揚和敬佩。總結,我們應該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繼續以“小強發現小明受勒索”為引子,思考,假如小強要幫助小明,最不可取的做法是什么?啟發學生總結,與違法犯罪作斗爭應該智斗。繼續思考,那小強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到小明?總結出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具體做法。最后,以被綁架的小姑娘的做法,引導啟發學生總結,怎樣作斗爭。【這個過程注意時間控制,學生了解比較清楚的就不用贅述了。要強調“智斗”】反思今天的課:1、整體設計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想通過學生活動得出水到渠成的結果,且學生參與度較高,雖然是被動參與,但是也打破了之前常規課堂的教師一言堂,就常態課而言,從教學設計方面,自己比較滿意。2、當然,教學中遺憾的地方也比較多。比如,時間的分配。在三個班講了以后都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第二目比較匆忙就進行完了,對于本課的難點突破有些倉促。所以,今天在第三個班講的時候就提前把課錄了一遍,明天再看看錄的效果。3、改進的措施應該就是精簡教學環節,看看有哪些環節可以刪掉,爭取下次再上這一節課有更大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