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第二框九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共筑生命家園目錄part01為什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part02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part03怎樣走綠色發展道路?part04青少年怎樣為建設美麗家園做貢獻?0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過去的余村·灰色的記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村石灰巖資源豐富,村民靠開采礦石,建成水泥廠和石灰窯,集體經濟收入一度達到300多萬元,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村”。但隨之而來的是粉塵蔽日,竹林失色,山體大面積破壞,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村民深受其害。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多年。村里如果關停礦山、石灰窯和水泥廠,集體經濟收入將下降到20萬元,村民收入銳減,村民情緒很大。小組活動:我是村長作為村長,你深感本村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關頭。現已知本村的自然環境如下:該村地處天目山北麓,海拔100-350米,三面環山,有河流穿過村莊,村域面積4.86平方公里,山林面積6000余畝(其中毛竹林5200畝)、水田面積580畝。小組討論:主題:余村的發展方式要求:前后桌就近組建村委會(4-6人),選出村長和記錄員,村長負責發言,記錄員記錄討論成果;活動時間:3分鐘,發言1分鐘發言要求:“發展方式”+“原因”痛定思痛——生態修復該村逐步關閉礦山及相關企業,開始植樹護林、復綠礦山、修復水庫,封山護水,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村莊綠化、庭院美化等工程,發展生態旅游業,開始了綠色轉型之路。穩定性持續性1誰是余村生態問題的“幕后黑手”?誰該為其買單?2自然對人類有什么重要意義?人類。自然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3如果村民們拒絕改變,將會走向怎樣的結局?4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類和自然是什么關系?人類將走向滅亡,最終成為歷史。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議學思考1.為什么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③如果我們對于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會受到它的懲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②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浙江余村——從靠山吃山的“灰暗”到養山富山的美好余村山上石灰巖資源豐富。依靠優質的石灰巖資源,30多年前,余村的“石頭經濟”開展得紅紅火火,一度成為安吉的首富村,全村200多戶村民中一半以上的家庭有成員在礦區務工。20世紀90年代,余村礦山經濟如日中天,年挖采量達到20多萬噸。當時余村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然而,村莊是富裕了,環境卻一塌糊涂,常年灰塵漫天、溪流渾濁。每當山上開礦的時候,吃飯的碗里、洗臉的水里都漂著一層浮塵;馬路上汽車駛過,卷起伸手不見五指的“塵土風”。村里的青山禿了、綠水干涸了,甚至村口的幾棵百年銀杏樹都破天荒地不結果了。竹林里的筍也因為被厚厚的粉塵覆蓋,缺少光照,長得一年比一年小。由于礦山經濟野蠻發展,不僅生態沒了屏障,生命安全都沒了保障。新時代“兩山”引領共富路。10余年間,從曾經的采礦加工到依山傍水的綠色經濟,從過去的靠山吃山到現在的養山富山。面臨生態危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違背自然規律找出關鍵句子,并歸納國家轉變浙江余村發展面貌的原因。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華麗轉身余村關停了污染企業和礦山,根據村里的特有的資源環境情況,走向了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開發風景區、建設度假村、創辦農家樂、種植茶葉,同時還帶動了漂流、民宿、土特產、竹工藝周邊產品的發展。相關鏈接2.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②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02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浙江余村——“兩山”理念下的完美蛻變思考:1.余村走過兩條不同的致富道路。請你比較一下,兩條道路有什么不同?給了我們什么啟示?2.余村是如何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的 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地處浙江省安吉縣的余村,群山環抱利,秀竹連綿,四季常青。20世紀70-80年代,余村為解決溫飽問題,開礦、建水泥廠,成為全縣有名的“首富村”,但很快嘗到了苦頭:水泥廠污染空氣,到處是灰;山林被破壞,水土流失,炸山開礦導致傷亡事故不斷。2003年,當地政府提出將特色產業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創建全國首個生態縣。余村陸續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村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發展前景一度陷入迷茫。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余村考察,稱贊余村關停礦山、水泥廠是“高明之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長三角游客多,這堅定了余村發展生態旅游的信心。自此,余村封山護林,重新制定余村風光發展規劃,把全村劃為生態旅游區、美麗宜居區、田園觀光區三個區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以舒適、優美、生態、人文為目標,建設“美麗鄉村”;圍繞“文創小鎮”“智慧小鎮”建設,引進無污染、高效益企業,增強發展后勁。余村建成了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生動地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道路 做法 結果請你比較一下,兩條道路有什么不同?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只追求經濟效益犧牲資源和環境通過關停污染企業;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引進無污染、高效益企業鼓了“錢袋子”傷了“居住環境”傷亡事故不斷既獲得了經濟效益又獲得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走綠色發展之路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①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P85余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4屆大會公布了首批“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名單,中國浙江省安吉縣的余村入選。根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網介紹,評選標準涵蓋文化和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推廣及保育、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環境可持續性、旅游潛力與發展與價值鏈整合、旅游業的治理和優先排序、基礎設施和連接、健康、安全和保障,共九個方面。2020年,余村村集體年收入達700多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700元增加到5.6萬元,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華麗蝶變。如今的余村,山青水秀游人如織,老百姓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打心底里都覺得綠水青山就是個寶。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②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P85余村以智慧農業、家庭農場、休閑觀光為重點,不斷拓展‘兩山’轉化通道,著力打造鄉村低碳產業體系。2019年,湖州安吉余村直接碳排放強度僅為0.04噸/萬元,趨近于零。綠,是余村的底色,也是余村人一直悉心守護的顏色。十多年來,參與村里定期開展的“美村莊、靚家園”義務勞動,成了許多村民的一個習慣。村民還自發組成生態護衛隊,及時糾正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監督農家樂有無偷排污水、亂倒垃圾,大家共同用自己的雙手扮美綠水青山、守護美麗家園。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③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已然深入人心,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你生活中還有哪些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活方式?問題思考現在,余村制訂的村規民約越來越全面,在土地、村民生活方式、消費維權、衛生保潔等方方面面都有專項規定。例如“垃圾不落地”,“余村范圍內全年全時段禁止銷售和燃放煙花爆竹”,“嚴禁在水庫、山塘等地投放對人體有害的魚餌、食物或藥物,不得排放任何廢水”,“山林野外嚴禁使用除草劑等有毒有害農藥,限量使用化肥,嚴禁野外擅自狩獵捕魚”……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④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3.怎樣堅持綠色發展道路①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絕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②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實現綠色富國之夢。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④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4.走綠色發展道路,作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①自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②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③宣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④同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面向未來,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尊崇、順應、保護自然生態,加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交流合作,共享經驗、共迎挑戰,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海、綠水青山。”網站原創美麗中國,不僅是山清水秀、天藍地綠,而且是留住鄉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園。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1.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 我國堅持以保護環境為中心B.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C. 我國堅持走生態文明建設道路D. 要把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A2.2023年4月,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地球日主場活動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自然資源部會同生態環境部、林草局等部門,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編制,完成了全國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這說明( )A.人類要尊重、呵護自然,絕對服從自然B.我國加強國際合作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C.我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D.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C3.天然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寶庫,其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和各方面的價值都是不可替代的。2022年6月1日,我國首部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該法的制定實施,旨在( )①制裁破壞濕地資源的犯罪行為②更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③完善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④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B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6.2 共筑生命家園 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規劃(一)主題名稱: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價值觀(二)主題概述:本單元既是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的延續,又承接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屬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中的文化建設與生態建設的內容。本單元內容分為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和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旨在使學生認識到: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使命,既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高揚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正視發展中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堅持綠色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守望精神家園”和“建設美麗中國”兩個視角,展現了我國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所面臨的現實挑戰和所作出的積極應對,并引導學生將我們對文明進步與發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與建設美好家園的實際行動。2.通過分析課標及教材內容,梳理本單元知識結構,體現結構化(如下圖)(三)主題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判斷力,但是世界觀、人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對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的認識尚不夠深刻,同時因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對傳統美德還有一些誤讀甚至有些中學生認為自己不用高揚民族精神。有些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認識不深,不知道如何培育和踐行。另外,有些學生沒有認清資源環境的現狀,對一些破壞污染環境的行為熟視無睹,也不知道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以上種種認識,學習本單元內容顯得很有必要。(四)開放性學習環境:學生實地走訪、圖書館、互聯網、多媒體設備、圖片和視頻等數字資源。(五)單元學習目標:1.在精神文明方面,理解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理解和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在生態文明方面理解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理念。3.理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增強建設美麗中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態度認同,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六)單元評價建議:學習態度 1.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或創意,引發同學積極思考或行動。2.能代表小組在課堂上發言,分享小組合作成果。3.在小組合作中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觀點。4.自己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了具體的思考與分享任務,效果良好。學習程度 知識獲取 1.能夠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并在社會生活中自覺踐行;2.形成初步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夠明辨是非善惡;通過體驗、認知和踐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學習能力 1.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齊治平的理想追求,錘煉高尚人格。2.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3.推動高質量發展,知道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價值觀念 1.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進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2.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熱愛勞動等個人美德和優良品行。素養達成 政治 認同 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進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健全人格 有效學習,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環境,確立符合國家需要和自身實際的健康生活目標,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具有適應變化、不怕挫折、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責任意識 敬畏自然,具有綠色發展理念,初步形成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觀,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二、具體課時設計:6.2 共筑生命家園1.新課程標準要求本框是依據課程標準“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認識國情,愛我中華”。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提高構建社會主義核心社會的責任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2.課時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九年級上冊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第二框,本框內容主要講述“怎么辦”的問題,回應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與資源、環境挑戰,即從理念上說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行動上說要走綠色發展道路,從愿景上說要建設生命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框是第六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既要展示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又要認清所面臨的現實挑戰,還要將愿景理念轉化為建設美好家園的實際行動。3.學情分析學生或多或少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所了解,內心逐漸形成生態文明意識,對生活中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事件或行為有所耳聞,但初中階段是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本質認識深度不夠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對解決這些問題的歷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認識不足,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內涵了解不全面,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理解不深,需要加大對中學生資源環境國情教育和生態意識培育的力度,增強青少年對環境的憂患意識,引導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培育學生生態文明意識。4.教學重難點重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因、要求;難點:如何走綠色發展道路5.核心素養目標(1)政治認同:通過了解余村的過去與現在,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理解并認同我國的發展理念及走綠色發展的道路。(2)法治觀念:通過了解余村的過去與現在,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理解并認同我國的發展理念及走綠色發展的道路。(3)道德修養:通過思考青少年如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意識,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熱愛大自然。(4)責任意識:通過議學活動,能在生活中踐行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的理念,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6.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1.播放視頻2.提問: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你會如何形容余村的風光?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新課講授環節一:憶往昔—究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1.議學情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村石灰巖資源豐富,村民靠開采礦石,建成水泥廠和石灰窯,集體經濟收入一度達到300多萬元,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村”。但隨之而來的是粉塵蔽日,竹林失色,山體大面積破壞,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村民深受其害。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多年。村里如果關停礦山、石灰窯和水泥廠,集體經濟收入將下降到20萬元,村民收入銳減,村民情緒很大。作為村長,你深感本村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關頭。現已知本村的自然環境如下:該村地處天目山北麓,海拔100-350米,三面環山,有河流穿過村莊,村域面積4.86平方公里,山林面積6000余畝(其中毛竹林5200畝)、水田面積580畝。議學活動:主題:余村的發展方式要求:前后桌就近組建村委會(4-6人),選出村長和記錄員,村長負責發言,記錄員記錄討論成果;活動時間:3分鐘,發言1分鐘發言要求:“發展方式”+“原因”2.議學情境:該村逐步關閉礦山及相關企業,開始植樹護林、復綠礦山、修復水庫,封山護水,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村莊綠化、庭院美化等工程,發展生態旅游業,開始了綠色轉型之路。議一議:誰是余村生態問題的“幕后黑手”?誰該為其買單?自然對人類有什么重要意義?如果村民們拒絕改變,將會走向怎樣的結局?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類和自然是什么關系?教師總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因:(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2)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3)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4)生態興則文明行,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可以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我們對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會受到它的懲罰。3.議學情境:余村山上石灰巖資源豐富。依靠優質的石灰巖資源,30多年前,余村的“石頭經濟”開展得紅紅火火,一度成為安吉的首富村,全村200多戶村民中一半以上的家庭有成員在礦區務工。20世紀90年代,余村礦山經濟如日中天,年挖采量達到20多萬噸。當時余村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然而,村莊是富裕了,環境卻一塌糊涂,常年灰塵漫天、溪流渾濁。每當山上開礦的時候,吃飯的碗里、洗臉的水里都漂著一層浮塵;馬路上汽車駛過,卷起伸手不見五指的“塵土風”。村里的青山禿了、綠水干涸了,甚至村口的幾棵百年銀杏樹都破天荒地不結果了。竹林里的筍也因為被厚厚的粉塵覆蓋,缺少光照,長得一年比一年小。由于礦山經濟野蠻發展,不僅生態沒了屏障,生命安全都沒了保障。新時代“兩山”引領共富路。10余年間,從曾經的采礦加工到依山傍水的綠色經濟,從過去的靠山吃山到現在的養山富山。議一議:歸納國家轉變浙江余村發展面貌的原因。4.議學情境:播放視頻議一議:余村的美麗蝶變如何體現新發展理念?教師總結:怎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②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因,以及怎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節二:看今朝—析如何走好綠色發展道路5.議學情境:地處浙江省安吉縣的余村,群山環抱利,秀竹連綿,四季常青。20世紀70-80年代,余村為解決溫飽問題,開礦、建水泥廠,成為全縣有名的“首富村”,但很快嘗到了苦頭:水泥廠污染空氣,到處是灰;山林被破壞,水土流失,炸山開礦導致傷亡事故不斷。2003年,當地政府提出將特色產業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創建全國首個生態縣。余村陸續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村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發展前景一度陷入迷茫。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余村考察,稱贊余村關停礦山、水泥廠是“高明之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長三角游客多,這堅定了余村發展生態旅游的信心。自此,余村封山護林,重新制定余村風光發展規劃,把全村劃為生態旅游區、美麗宜居區、田園觀光區三個區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以舒適、優美、生態、人文為目標,建設“美麗鄉村”;圍繞“文創小鎮”“智慧小鎮”建設,引進無污染、高效益企業,增強發展后勁。余村建成了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生動地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議一議:1.余村走過兩條不同的致富道路。請你比較一下,兩條道路有什么不同?給了我們什么啟示?2.余村是如何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的 學生:(1)第一條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了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第二條走綠色發展道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2)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教師總結: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1)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②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如果金山銀山要以失去綠水青山為代價,那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6.議學情境:2020年,余村村集體年收入達700多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700元增加到5.6萬元,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華麗蝶變。如今的余村,山青水秀游人如織,老百姓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打心底里都覺得綠水青山就是個寶。議一議:請你思考:為什么余村如此重視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教師總結: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7.議學情境:余村以智慧農業、家庭農場、休閑觀光為重點,不斷拓展‘兩山’轉化通道,著力打造鄉村低碳產業體系。2019年,湖州安吉余村直接碳排放強度僅為0.04噸/萬元,趨近于零。綠,是余村的底色,也是余村人一直悉心守護的顏色。十多年來,參與村里定期開展的“美村莊、靚家園”義務勞動,成了許多村民的一個習慣。村民還自發組成生態護衛隊,及時糾正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監督農家樂有無偷排污水、亂倒垃圾,大家共同用自己的雙手扮美綠水青山、守護美麗家園。議學活動:你知道哪些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呢?議一議:思考:作為一名公民,在生活中如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學生: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教師總結:(3)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中,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8.議學情境:現在,余村制訂的村規民約越來越全面,在土地、村民生活方式、消費維權、衛生保潔等方方面面都有專項規定。例如“垃圾不落地”,“余村范圍內全年全時段禁止銷售和燃放煙花爆竹”,“嚴禁在水庫、山塘等地投放對人體有害的魚餌、食物或藥物,不得排放任何廢水”,“山林野外嚴禁使用除草劑等有毒有害農藥,限量使用化肥,嚴禁野外擅自狩獵捕魚”……議一議:以上材料說明了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學生: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教師總結:(4)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議學情境,引導學生了解余村的現狀,學習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過渡語:了解了如何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繪就美麗中國畫卷?環節三:向未來—思如何繪就美麗中國畫卷【議學延伸】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了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請你談談青少年應該怎樣做?議學提示:①學習環保知識,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觀念。②積極宣傳生態環境知識,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③依法保護環境,善于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④正確行使公民的監督權,為保護環境建言獻策。⑤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設計意圖:通過本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學以致用,凸顯主題。(三)板書設計(四)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及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也知道了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明確了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措施,通過學習提高了認識。讓我們肩負共筑生命家園的使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共同建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美麗中國,讓我們的生命之花在美麗家園里綻放!(五)教學反思教學要回歸生活,用生活化問題來引導知識的學習,用生活化例證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用生活化的形式來活化知識的運用,用生活化的情境來促進知識的生成。在本節課教學中,借用吳起縣的生態修復引導學生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在知識拓展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列舉出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和做法,學生參與度高,基本達成預設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教學設計】6.2 共筑生命家園 教案.docx 【大單元教學設計】6.2 共筑生命家園 課件.pptx 視頻1.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