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2 《人類的太空探索》教學設計教學課題 人類的太空探索 年級 七年級課程標準 1.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以及空間站建 設等人類太空探索的進展與意義。 2.收集中國航天及太空觀測的相關材料,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成 就。教學目標 1.根據圖文材料和視頻,認識人類的太空探索的過程,樹立探索宇 宙奧秘的好奇心。 2.利用圖文材料和視頻,展示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了解我國載人 航天精神,增強學生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 國情懷。 3.通過人類和中國太空探索的意義,樹立遠大格局。教材分析 地球的宇宙環境包括人類的太空探索,通過學習能夠說出中國太空 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認識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和價值,保持對未知世 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與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心。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表現,但是思想還不夠成熟。地理是一 門新的學科,課上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感受設計教學情境,設計貼近 生活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注重區域地理學習 方法的總結歸納。教學重難 點 1.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 2.人類探索太空的進展與意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 課 教師:人類自古就有飛天夢, 一直在嘗試探索太空的奧 秘。 1. 展示圖片,講述人類的太 空探索歷程。 1957 年人類發射了第一 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人 類進入太空探索的新紀元。 在 1961 年,蘇聯“東方一號 ” 學生回答: 面臨困難: 1. 低重力對身體 的影響。 2. 大氣稀薄,太 空輻射強,易對 航天員的身體造 成輻射傷害。 通過視頻點 燃學生的學習熱 情 ,告訴同學們 要理解在祖國欣 欣向榮的背后是 無數的前輩們在 默默地付出與犧 牲 ,所以我們要講 授 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 1969 年,美國“阿波羅 11 號 ” 飛船登上月球。1977 年,美 國“旅行者號 ”空間探測器 成功發射。1990 年,美國哈 勃空間望遠鏡成功發射。 1997 年,美國“旅居者號 ” 火星車登陸火星。2010 年, 國際空間站正式建成。 2. 結合生活知識和課本資料 回答:航天員在月球上面臨 哪些困難? 太空探索的意 義? 3、視頻講解中國航天事業的 發展進程。 3. 劇烈的溫度變 化,以及沒有水、 氧氣、食物、能 源等。 探索意義: 1.有助于推動科 技進步; 2.促進新資源的 開發; 3.幫助我們了解 宇宙的起源與演 化; 4.探索生命的起 源; 5.認識宇宙環境 對地球;的影響, 更好地保護地球 家園; 6.體現了人類的 探索精神和對未 知世界的好奇 心。 珍惜在明亮整潔 的教室里學習的 機會。 ·課堂小結 要求學生自己嘗試建立本節 課的思維導圖。最后師生在 學生構圖的基礎上修改完 整。 先細談自己 的學習收獲,再 聽老師總結。 讓學生既對 整節課的知識體 系有一個整體的 認知 ,提升學生 的 地 理 思 維 能 力。課后作業 我們生活的地球在浩瀚 的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然 而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卻有著 多重的神秘面紗,數千年以 來,無數的人類為了揭開這 層神秘面紗前赴后繼,甚至 付出生命的代價。科學的長 足發展是我們探索宇宙的源 源動力。課下請同學們針對 我國太空探索的某一方面進 行資料搜集,將其階段性成 就整理出來。 培養學生動 手搜集資料的能 力 ,并按要求總 結歸納,讓學生 進一步了解我國 的航天事業 ,增 強太空探索的育 人價值。板書設計 人類探索太空的進展 航天員的困難 探索太空的意義 我國的航天成就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上是從宏觀的角度去培養學生的探索欲,由 淺入深,用航空發展的視頻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了解我們所生 活的地球的大致情況,為以后更系統的學習先打好基礎。 地理這門學科不僅僅是宇宙宏觀、人文地貌,更是數千年來人 們對于未知事物探索的過程濃縮。我希望我們的同學在本節課的學 習過程中不要只是記住書本的文字、震撼的視頻,更要對我們生活的地球心懷敬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