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第1節 空氣的組成空氣一物到處有,用棒趕不走;眼睛看不見,手摸也沒有;咀嚼無滋味,沒它活不久。你有辦法證明空氣的存在嗎?新知探究空氣發現史很久以前,人們認為空氣只是單一的某種物質18世紀70年代,瑞典科學家舍勒和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里分別制得了氧氣,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現了氧氣。舍勒普利斯特里知識點一、空氣的組成拉瓦錫的實驗拉瓦錫(1743~1794),法國著名化學家,“近代化學之父”火爐曲頸甑玻璃鐘罩汞槽實驗現象: ①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紅色粉末。②玻璃鐘罩內液面上升(液體進入密閉容器內),進入裝置內液體的體積約為密閉容器里空氣總體積的1/5。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的裝置實驗方法:加熱曲頸甑中的汞。(曲頸甑和鐘罩形成密閉容器,里面充滿空氣)實驗結論:空氣由氧氣(O2) 和氮氣(N2)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實驗原理:汞+氧氣→氧化汞加熱O2HgHgO新知探究實驗原理紅磷在密閉容器內充分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氧氣,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容器內壓強減小,大氣壓將燒杯中的水壓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即為消耗氧氣的體積,從而確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裝置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新知探究實驗現象1、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出熱量;2、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內,進入瓶內的水的體積約占瓶內原空氣總體積的1/5。實驗結論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五分之一。五氧化二磷反應文字表達式:紅磷 + 氧氣點燃新知探究實驗時注意的問題(1)裝置氣密性要好;(2)紅磷需過量;(3)點燃后迅速伸入集氣瓶,立即塞緊瓶塞;(4)待集氣瓶冷卻到室溫后才能打開彈簧夾進行讀數。集氣瓶底部留水的原因:1.降低溫度2.吸收產生的五氧化二磷新知探究合作討論:實驗中進入水的體積小于或大于空氣總體積的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1)裝置漏氣;(2)紅磷的量不足;(3)未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小于1/5(1)未夾緊彈簧夾,紅磷燃燒時氣體從導管逸出;(2)燃燒匙伸入過慢,瓶內空氣受熱逸出。大于1/5新知探究空氣的組成氮氣(78%)氧氣(21%)其他氣體雜質(0.03%)二氧化碳(0.03%)稀有氣體(0.94%)新知探究知識點二、純凈物和混合物從組成物質的種類上看,空氣和氧氣有什么不同?混合物由多種物質組成空氣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氧氣如空氣、海水、河水、礦泉水、食鹽水等。純凈物可用專門的化學符號來表示。如氮氣、氧氣和五氧化二磷可分別表示為N2、O2、P2O5。新知探究注意:混合物中各成分各自保持著各自的性質。例如:空氣中的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都保持著各自的性質,各成分之間不會發生化學反應。課堂小結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空氣的成分、混合物和純凈物原理: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點燃結論: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現象: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煙并放出熱量;冷卻至室溫后,松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中,進入的水約占集氣瓶內原空氣體積的1/51.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其中體積含量最大的氣體是課堂達標A.氮氣B.氧氣C.二氧化碳D.稀有氣體A( )2.某同學用右圖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時,連接好裝置并檢查不漏氣后再進行后續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課堂達標A.所用紅磷要過量,以保證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能充分反應B.在空氣中點燃紅磷后,應緩慢把燃燒匙伸入瓶內并塞緊橡皮塞C.紅磷燃燒時,要打開彈簧夾,以免溫度升高,瓶內氣壓增大,造成橡皮塞從瓶口脫落D.仍用本裝置,只把紅磷換成燃燒的木炭,能夠更精確地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A3.下列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課堂達標A.冰水B.汽水C.礦泉水D.石灰水A謝 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