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單元整體教學】地理學科湘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分課時設計課題 4.2世界的聚落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由聚落的景觀特征、聚落與地理環境兩部分內容組成。聚落的景觀特征中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要求學生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的方法。教材給出多幅景觀圖和鄉村到城市的發展示意圖,形象直觀地展示了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區域背景條件下形成的聚落景觀特點與建筑風格,以及在城市發展演化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地理問題。聚落與地理環境一框中,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景觀圖和相關資料獲取區域自然特征與城鄉景觀特征的關聯信息,初步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聚落的位置、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二是聚落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三是聚落的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等。引導學生了解聚落作為人類文明與勤勞智慧的結晶,城鄉特征反映了當地自然地理的特征,而城鄉的不斷發展也改變著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既強化學生對圖文的地理解讀能力,同時也增強區域認知與人地協調觀的素養。2.學習者分析 本節內容是世界的居民與文化的第二部分,整體難度不大。由于學生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識還不夠完善(如世界的氣候將在下一章中展開學習),相應的背景知識還不夠充分。對于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可能不是很理解,在以后得教學中不斷完善和補充。3.學習目標確定與教學重難點 課標摘要: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 課標分析: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從文字、圖片、視頻影像等資源中獲取信息,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能夠初步從時間動態的角度,簡要歸納出聚落的發展和演化的主要特征,落實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能夠秉持人地協調發展的理念,理解無論鄉村還是城鎮的發展,都與地理環境各要素存在著必然的影響和聯系,落實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能夠積極地應用聚落相關知識參與到實踐中實地考察家鄉所在地區隨著時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描述城鄉的變化特點,落實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培養。 學習目標: 1.根據相關圖文資料,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區別; 2.能夠歸納出聚落的發展和演化的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3.認識特色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重點:1.能夠從文字、圖片、視頻影像等資源中獲取信息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 2.能夠理解無論鄉村還是城鎮的發展,都與地理環境各要素存在著必然的影響和聯系。 難點:能夠理解無論鄉村還是城鎮的發展,都與地理環境各要素存在著必然的影響和聯系。4.教學評價 評價指標評價等級及分值得分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優 良 (10-8)一般 (7-5)需要改進(4-0)生評他評師評活動態度(25%)學習興趣對本節課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知識學習興趣一般學習態度學習態度認真負責,努力達成驅動性任務認真參與,在同伴協助下努力實現達成驅動性任務任務參與積極性一般,在同伴協助下勉強達成驅動性任務任合作交流(35%)與人合作主動和同學配合,樂于幫助同學基本能和同學配合,能夠做好自己分內工作在老師的督促下才和同學合作,喜歡個人學習與人溝通態度謙虛,認真傾聽同學意見,能合作愉快的解決問題會傾聽同學意見,基本能和同學合作解決問題不太喜歡發言和傾聽同學意見,不喜歡和同學合作解決問題成果展示(40%)匯報 交流能夠結合生活實際比較詳細清晰描述鄉村與城市的景觀。 能夠說出在鄉村與城市的生活環境四點對于不理想的方面能夠提出合理的改進措施和通過材料能夠大體分析不同地域的鄉村聚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夠說出五幅圖的聚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基本描述鄉村與城市的景觀。 能夠說出在鄉村與城市的生活環境三點幾以上,,對于不理想的方面能夠提出合理的改進措施和通過材料分析不同地域的鄉村聚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五幅圖能夠說出三幅圖的聚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大致描述鄉村與城市的景觀。 能夠說出在鄉村與城市的生活環境兩點幾以上,對于不理想的方面能夠提出一項合理的改進措施和通過材料分析不同地域的鄉村聚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五幅圖能夠說出一幅圖的聚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5.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學習評價任務一: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形態有哪幾種? 。全世界80多億“地球公民”,他們居住在哪里呢? 世界的聚落 通過圖片和視頻觀看。 想一想,綠春縣城建在山頂上可能有哪些優勢 議一議,綠春縣城怎樣利用地形地貌彰顯其景觀特色 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一、聚落的景觀特征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形態有哪幾種? 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萬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幾十個人的村莊。 2.看圖回答鄉村有哪些聚落形態? 3.鄉村有哪幾種形式?①在農區或林區,聚落通常是固定的;②在牧區,定居聚落、季節性聚落和游牧的帳幕聚落兼而有之;③在漁業區,有以漁船為居室的船屋聚落。 教師啟發、學生討論: 優勢:光照充足、沒有洪澇災害的危險、為耕地留出相對低平的發展空間等。 景觀特色:大多數的山區縣城選址在河谷低地、山間小盆地,而綠春縣城卻橫臥在山脊之上,與周圍的梯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獨特景觀。 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缺水,城市建設平地少,發展空間有限,交通等基礎設施修建難度大等問題。 學生自主完成: 1.人們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稱作“聚落”。 聚落分為:城鎮和鄉村 2.分散型鄉村聚落;密集型鄉村聚落 (滿分30分) 及時評: 1.通過視頻和圖片能夠說出一點綠春縣城建在山頂上可能有的優勢。(5分) 2.討論合作,能夠得出綠春縣城利用地形地貌彰顯其景觀特色和在其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各一點。(各5分) 3.自主完成聚落定義和聚落形態。(5分) (備注:18分為合格,19——24為良好,25——30為優秀。)任務二:你居住在鄉村還是城鎮?舉例說明鄉村、城鎮給生活帶來的美好之處。大家說。(3分鐘) 歸納總結。 無論居住在城市還是鄉村,都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同學們有機會要去體驗一下不同地區的鄉村(城市)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 討論完成:1.鄉村有哪些特點? 2.城鎮有哪些特點? 3.非農生產活動有哪些? 歸納總結: 優勢:城市交通便利,生活方便,醫院多,文體設施完備,商店林立,……鄉村空氣清新,人口較少,可以吃到更新鮮的蔬菜,居住環境寬敞,交通順暢…… 不足:城市人多,很多場合需排隊,交通易擁堵,看病難、住房緊張……;鄉村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醫院數量少……所以應該辯證地看待城市和鄉村。 熱烈討論完成:1.人口較分散,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規模較小,建筑密度較低,建筑較低矮;周圍有大片的農田、果園、魚塘等田園風光;生活服務設施較少。 2.城鎮人口密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規模較大,建筑密度較高,社會經濟活動頻繁;城鎮居民的居住狀況相對擁擠;交通線密集,生活服務設施較為完善。 3.城市非農生產活動主要包括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批發貿易業、餐飲業和服務業等。 (滿分20分) 及時評: 能夠說出城市景觀3點。(5分) 能夠說出鄉村景觀3點。(5分) 能夠說出鄉村和城市生活不足之處各3點。(各5分) (備注:12分為合格,13——15為良好,16——20為優秀。)任務三: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哪些問題?針對“城市病”提出解決“病因”的合理化建議?探究:讀圖 4-11、4-12,想一想,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哪些問題? 小組討論:針對“城市病”提出解決“病因”的合理化建議? 探究: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污染、就業困難、教育資源緊張等。 小組討論:合理建議:開發新區、建立衛星城,綠色出行,增加綠化等。 (滿分10分) 及時評: 能夠說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的3個問題。(5分) 2.針對“城市病”提出解決“病因”的合理化建議3條。(5分) (備注:5分為合格,6——7為良好,8——10為優秀。)任務四:由鄉村演變為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景觀發生哪些變化?探究:結合圖片(1)鄉村是怎樣演變為城鎮的?在發展過程中,它的規模和建筑有哪些變化? (2)城鎮又是怎樣擴展成城市的?在發展過程中,它的景觀有哪些變化? (3)城鎮與城市的景觀特征越來越相似,如何區分? (4) 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會發生哪些變化? (5)在河流支流與干流匯合處,或在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比較容易形成聚落。 小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 (1)隨著人口和產業的集中,且由第一產業逐漸轉變為以第二、三產業為主,鄉村逐漸演變為城鎮。用地規模擴大,建筑密度增大。 (2)人口和產業進一步地擴大和集中,城鎮逐漸擴展為城市。 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層發展;城市道路系統質量和等級提高,越來越密集、復雜。 (3)城市比城鎮的規模更加宏大、功能更加密集,擁有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人口更加密集,經濟活動更加集中。 (4)人們的生產方式由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轉變為從事工業制造、商業服務等二、三產業的生產為主,生活節奏速度加快,擁有更加完善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 (5)河流干支流交匯處或河流入海處,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等。 小結: 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 (滿分30分) 及時評: 能夠回答由鄉村演變為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五個階段中景觀變化中的任意一點得5分。(25分) 能夠總結出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任意三點。(5分) (備注:18分為合格,19——24為良好,25——30為優秀。)任務五:聚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1、哈薩克氈房是以游牧為主的哈薩克族,逐水草而遷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種易于支撐和拆卸的氈房。(主要位于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少,多草場,適合放牧。) 2、柬埔寨洞里薩湖預存的船屋。(位于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區,雨季降水量大,易引發洪澇災害。 )3.我國黃土高原地坑院。(氣候干燥,土壤垂直節理好,冬暖夏涼) 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不同地區聚落的空間形態和組織結構會有很大的差別。 探究:1.東南亞傳統民居有哪些特色?這些特色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2.西亞、北非傳統民居有哪些特色?這些特色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3.根據資料,解釋寒冷地區 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寒冷地區的民居墻體厚實,屋內建有壁爐或火炕,窗戶比較小,有的窗戶還裝上雙層玻璃。在冬天積雪較多的地方,屋頂大多高聳。 4.根據資料,濕熱地區的民居墻體相對單薄,門窗開得較大,并建有較完備的排水系統,解釋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小組討論: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傳統聚落的保護,有不同的觀點。你贊成下列哪一種觀點?說出你的理由。 探究:1.干欄式民居(俗稱“高腳屋”)是東南亞的傳統民居形式,多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 當地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降水多,多洪澇災害,高腳屋可減少洪澇的影響,有利于通風散熱;屋頂坡度大有利于排水;當地多林木和竹子,建房時可就近取材。 2.北非的傳統民居窗戶較小,房屋多采用石材和泥土等材料修建,墻體較厚實。 北非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區,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降水少,植被少,且多風沙災害,當地缺少林木等建筑材料,小窗可減少風沙影響,小窗和后墻有利于隔熱。 3.民居墻體厚實,屋內建有壁爐或火炕,窗戶比較小,有的窗戶還裝上雙層玻璃,有利于保暖、隔熱。屋頂大多高聳,有利于排水(排雪)。 4.墻體相對單薄,門窗開得較大,有利于散熱;有較完備的排水系統,減少洪澇災害的影響。 小組討論:修舊如舊。 因為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護好傳統民居,保留傳統民居原本的容貌,既讓我們了解到當地歷史時期的自然環境特征,又讓我們認識到當地先民的集體智慧。 (滿分30分) 及時評: 能夠說出探究題中任意一題的聚落與環境的關系5分。(20分) 能夠大體闡明對傳統聚落的保護意義。(10分) (備注:18分為合格,19——24為良好,25——30為優秀。)本節課評價等級 及格 良好 優秀本節課累計總分(120) 72 73——96 96——120等級表述形式 等級為 。需要補充知識點是1 ;2. 。課堂小結:7.板書設計8.課堂練習: (2024.江蘇徐州)挪威是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發達國家。下圖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略圖和“挪威當地傳統木質宗教建筑”照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有關挪威的說法,不正確的是(D ) A.滑雪運動歷史悠久B.能夠觀賞午夜太陽C.可以游覽幽深峽灣D.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2.傳統建筑能夠反映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右圖所示建筑反映了當地(C ) ①居民信仰伊斯蘭教 ②降水豐富 ③多風沙天 ④森林廣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24.山東濟南)“千腳落地房”是云南省傈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多依山而建。房屋修建時以大量木柱為基,少動土石。下圖為該地民居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 6.“千腳落地房”能夠反映出當地的自然環境(C) A.旱災頻發 B.木材缺乏 C.地形崎嶇 D.炎熱干燥 7.建造“千腳落地房”時,少動土石的主要目的是(D) A.減少地震頻次 B.保留建筑風格 C.節省建筑材料 D.保持坡體穩定9.拓展——課后任務 繪制一副主題為:我心目中的未來城市(或家鄉)的畫10.教學反思與改進:本節課城市與鄉村的景觀描述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很多現象就是學生所經歷的。所以討論起來,非常熱烈,很感興趣。課堂活躍,談論合作完成驅動任務,培養了綜合思維和學習能力。對于聚落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學生有些陌生,因為牽涉到部分知識還沒有接觸。需要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的完善和補充。附作業設計+作業評價4.2世界的聚落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26分。)(24-25七年級上·貴州黔東南·階段練習)某學校教室門口有一副對聯:看風水,樂道山川湖海玄機;察日月,巧解雨雪冰霜奧秘。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和現象與地理密切相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活動屬于探究地理問題的有( )①研究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趯W習如何制作地球儀?、壅J識《紅樓夢》人物描寫的特點④考察2023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舉辦地紐約的風土人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日常生活與地理環境關系密切,下列行為與當地地理環境不相符的是( )A.阿拉伯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長袍 B.荷蘭大力發展風力發電C.因紐特人傳統民居是冰屋 D.我國東北地區的傳統民居是高腳【答案】1.B 2.D【解析】1.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把芯康厍虮韺有螒B的變化”、“學習如何制作地球儀”、“考查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均屬于地理問題,①②④正確?!罢J識《紅樓夢》人物描寫的特點”屬于語文問題,③項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2.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地區,該地區主要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阿拉伯男子的傳統打扮是著白色長袍,白色能反射光線,A正確;荷蘭風力資源豐富,大力發展風力發電,B正確;位于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傳統民居是冰屋,C正確;高腳屋是東南亞的地區的傳統民居,D錯誤。故選D。【點睛】我們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一年里為什么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蕩漾?昔日的海洋如今為什么變成了高聳的山峰?酷寒的南極大陸為什么沉睡著萬頃煤田?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密集,有的地方人跡罕至?關于地理的問題有很多很多,我們學習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24-25七年級上·山東聊城·階段練習)傳統聚落建筑風格打上了各地自然環境的烙印。洪崖洞位于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江濱江路,主要景點由吊腳樓、仿古商業街等景觀組成,被譽為重慶的“城市名片”完成下面小題。3.洪崖洞吊腳樓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是( )A.防寒保溫 B.依山就勢 C.獨特民居 D.登高望遠4.以下傳統民居及特點與對應的自然環境特征的組合不正確的是( )A.窗戶較小,墻體厚實——寒冷地區 B.窗戶較小,墻體厚實——炎熱的沙漠地區C.窗戶較大,墻體較薄——濕熱地區 D.屋頂陡峭——降水較少的干旱地區【答案】3.B 4.D【解析】3.吊腳樓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分上、下兩層,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多依山就勢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洪崖洞吊腳樓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是依山就勢、通風防潮,B正確;該地區位于亞熱帶不需要防寒保溫,吊腳樓并不高,登高望遠不是架空建造的主要原因,與民俗關系不大,ACD錯誤,故選B。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窗戶較小,墻體厚實,有利于防寒保暖,適宜寒冷地區,故A正確;窗戶較小,墻體厚實,有利于防風防沙隔熱,適宜熱帶沙漠地區,故B正確;窗戶較大,墻體較薄,有利于通風散熱,適宜濕熱地區,故C正確;屋頂高聳,有利于排水,適宜降水較多的濕潤地區,故D錯誤。依據題意,故選D。【點睛】自然環境會影響地區的建筑風格,民居建筑風格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形成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23-24七年級上·河南新鄉·期中)聚落是自然環境的產物,每一種聚落都會深深打上自然環境的烙印。讀世界中緯度某區域的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5.據圖中信息分析,該區域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易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影響圖中②③④聚落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 C.水源 D.土壤【答案】5.A 6.C【解析】5.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③④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容易形成城市聚落,故BCD不符合題意。①位于山間,地形起伏較大,不適宜形成城市聚落,故A符合題意。故選A 。6.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②③④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該地聚落呈帶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C正確。ABD描述不準確,故ABD錯誤。故選C。【點睛】人類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萬的巨型城市,小到只有幾十人的村莊。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 宜、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地形崎嶇,交通 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24-25八年級上·遼寧沈陽·階段練習)印度和新西蘭都是養牛業大國。印度的牛奶產量居世界前列,但奶制品出口量小。新西蘭則是奶制品出口大國。圖1為印度簡圖,圖2為新西蘭簡圖,圖3為印度、新西蘭兩國的傳統民居建筑。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通過對比,兩國均( )A.靠近板塊邊界 B.位于北半球C.位于太平洋沿岸 D.地處熱帶8.印度奶制品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產量不穩定 B.國內市場大 C.自然災害多 D.交通條件差9.傳統民居建筑往往是一個地區地理環境的綜合反映。觀察圖3,下列建筑特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搭配合理的是( )A.印度民居的建筑材料多為大理石,就地取材,價格昂貴B.印度民居的窗戶較小,屋頂較尖,氣候干旱C.新西蘭民居往往帶有花園,氣候溫和濕潤,適合花卉生長D.新西蘭民居朝南的窗戶較大,利于采光【答案】7.A 8.B 9.C【解析】7.印度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新西蘭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A正確。新西蘭位于南半球,B錯誤。印度位于印度洋沿岸,C錯誤。印度大部分屬于熱帶,新西蘭位于南溫帶,D錯誤。故選A。8.印度人口眾多,是世界人口大國,眾多的人口對奶制品需求量大,因此印度奶制品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市場大,B正確。產量不穩定、自然災害多、交通條件差不是主要原因,ACD錯誤。故選B。9.傳統民居建筑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不同地區的民居形式和特點受到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印度西部的自然環境對民居特點有著深刻的影響。印度西部氣候悶熱,民居建筑廣泛使用生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這種材料不僅環保,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溫和隔熱性能,A錯誤;印度西部氣候炎熱干旱,屋頂坡度較小,門窗較小,B錯誤;新西蘭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全年溫和濕潤,有利于花卉、草地生長,C正確;新西蘭位于南溫帶地區,太陽光自北向南照射,為了更好的采光,民居大多坐南朝北,朝北的窗戶較大,D錯誤。故選C。【點睛】新西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業國家之一。畜牧業是新西蘭經濟的支柱行業。這里以家庭農場為主,但經營規模比澳大利亞小。新西蘭的農業已經高度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商品率高。印度是養牛業大國,牛奶產量居世界前列,但印度人口眾多,牛奶及奶制品市場需求量大,出口量小。印度和新西蘭均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22-23七年級上·廣東廣州·期末)圖為世界某區域的城市和鄉村景觀。a圖是城市貯水塔,每個球形貯水塔能儲水約378萬升;b圖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進行噴灌的圓形農田。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鄉村和城市的本質區別是( )A.生產方式不同 B.自然條件不同 C.人口多少不同 D.經濟水平不同11.據圖判斷,該區域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征是( )A.水資源匱乏 B.地形以山地為主 C.氣候溫和濕潤 D.灌溉農業發達【答案】10.A 11.A【解析】10.城市和鄉村的本質區別是鄉村的生產活動是農業,城市的生產活動是非農業,如工業、商業、服務業等,A正確,BCD錯誤。故選A。11.由圖可知,該區域有城市貯水塔和沙漠里抽取地下水進行噴灌的圓形農田,說明該區域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睛】城市和鄉村的本質區別是生產方式的不同,鄉村的生產活動是農業,城市的生產活動是非農業,如工業、商業、服務業等。(24-25八年級上·吉林·階段練習)文化的形成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不同的地域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下圖是一位設計師為浙江、貴州、海南和內蒙古四省區簡稱設計的藝術宇,這些字中蘊含著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甲、乙、丙藝術字中蘊含了“傾斜屋頂設計”的建筑特點,形成這種建筑特點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氣候因素C.河流因素 D.市場需求13.如果你去丁省區旅游,品嘗到當地的美食最可能的是( )A.麻婆豆腐 B.過橋米線C.手抓羊肉 D.西湖醋魚【答案】12.B 13.C【解析】12.甲—浙江省—杭州一浙,乙—貴州省—貴陽一貴或黔,丙—海南省—海口一瓊,三者位于南方地區,降水較多,屋頂傾斜利于排水。三者藝術字中蘊含了“傾斜屋頂的設計"的建筑特點,降水多的地區屋頂傾斜,形成這種建筑特點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因素,故B正確:房屋屋頂傾斜與地形、河流、市場沒有關系,故ACD錯誤。故選B。13.由圖可知,丁一內蒙古自治區一呼和浩特一內蒙古。丁地是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發達,可以吃手抓羊肉,C正確。麻婆豆腐是四川美食,A錯誤。過橋米線是云南省的美食,B錯誤。西湖醋魚是浙江省的美食,D錯誤。故選C。【點睛】世界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很大,不同地區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洛具特色的民居。比如東南亞的竹樓、黃土高原的窯洞、北極的冰屋等。二、解答題14.(2024·寧夏銀川·三模)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材料一 世界人口增長數據年份 1830 1900 1930 1950 1974 1987 1999 2011人口數/億 10 17 20 25 40 50 60 70材料二 世界人口分布圖材料三 雪屋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因紐特人的獨特建筑?!敖ㄖ牧稀比渴茄?,是用各種規格的雪磚壘砌而成,半球形的雪屋從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鍋扣在地上,墻體較厚,易于保暖。(1)根據表格中世界人口數據,將“世界人口增長折線圖”補充完整??梢钥闯?830年--1987年,世界人口增長越來越 (快/慢)。(2)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 緯度地區;從海陸位置上看,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 地區;從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數集中居住在 地區;(3)⑧和⑥地區人口稀少,試分析其原因⑧ ⑥(4)近些年來,④地區的部分國家出現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有 、(5)民居是人類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產物。結合材料,試分析因紐特人的雪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答案】(1)快(2) 中低 沿海 平原(3) 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寒冷 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4) 勞動力短缺 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負擔加重;市場消費結構的改變;人口老齡化(5)就地取材,墻厚可以保暖,抵御酷寒。【分析】本大題以世界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分布圖和雪屋景觀圖為材料,設置5小題,涉及世界人口數量變化、人口分布及影響因素以及人口問題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讀圖分析能力。【詳解】(1)依據材料一將圖補充完整后,可以看出由于醫療衛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2)讀材料二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沿海地區,這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從地形上看,人口大多數集中居住在平原地區,這里有利農耕,也有利各種建設。(3)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⑧位于青藏高原,這里海拔高、氣候寒冷、空氣稀薄,不宜人居;⑥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這里氣候炎熱干旱,水資源不足,不宜人居。(4)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可知,④位于歐洲西部,當地部分國家出現人口負增長,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有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因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導致的市場消費結構改變,持續的低出生率導致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等。(5)因紐特人生活在北極地區,這里因為緯度較高,終年嚴寒,所以因紐特人就地取材,建造了雪屋,雪屋用冰雪制成,墻體較厚,目的是防風,并抵御當地終年嚴寒的氣候。15.(24-25九年級上·全國·課后作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索科特拉群島主島面積3635平方公里。該島雖然離大陸不遠,但與大陸板塊已經隔絕1800萬年。索科特拉群島氣候干旱,其中37%的植物、90%的爬行動物和95%的蝸牛都是島上獨有的,稀有生物品種多,2008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圖1為索科特拉群島地理位置示意圖,圖2為索科特拉群島獨特的民居示意圖。(1)索科特拉群島地處 洋北部,位于東西半球中的 半球,位于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2)索科特拉群島上獨有動植物豐富,其主要原因是 。(3)索科特拉群島的民居以平頂石屋為主,說說這種建筑與當地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關系。【答案】(1) 印度 東 北(2)長期與大陸分離(3)平頂說明該地降水少,氣候干旱;石頭建筑利于就地取材;石屋隔熱,窗戶小,防風沙等。【分析】本大題以索科特拉群島地理位置示意圖和索科特拉群島獨特的民居示意圖為材料,設置三道小題,涉及索科特拉群島的位置、獨有動植物豐富的原因及索科特拉群島的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關系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分析運用能力。【詳解】(1)據所學知識可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讀圖可得,索科特拉群島地處印度洋北部,位于20°W以東和160°E以西,屬于東西半球中的東半球;位于赤道以北,位于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2)據圖文材料“與大陸板塊已經隔絕1800萬年”及所學知識可知,島上獨有動植物豐富,其主要原因是長期與大陸分離,生物進化緩慢。(3)據圖文材料可知,索科特拉群島的民居以平頂石屋為主,這種建筑與當地自然環境密不可分:平頂說明該地降水少,氣候干旱;石頭建筑利于就地取材;緯度位置低,氣溫高,石屋可以隔熱,窗戶小,防風沙等。附:作業評價表等級 一般 良好 優秀分數(滿分60分) 36——42 43——47 48——6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