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中國歷史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課標內容要求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指向西漢末年及東漢時期,以東漢的興衰為基本脈絡。東漢建立初期,出現“光武中興”的局面。東漢中后期,政治動蕩,社會危機日趨嚴重。 本課上承大一統王朝的鞏固,是秦漢政治發展脈絡的收尾內容,下啟西漢開拓疆域和對外交流的內容: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本課包含三部分內容: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和黃巾起義。第一部分呼應了本節課標題——“興”,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是因果關系,呼應了本節課標題——“衰”。學情分析學生已知秦與兩漢的歷史時序框架,和漢初“休養生息”政策;也初步具備了史料閱讀、識讀歷史地圖等的方法和能力。 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分析能力有限,東漢歷史知識儲備較少,對“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等歷史現象理解困難。 可以通過閱讀文獻、圖像材料(歷史地圖和文物圖片等),提取、概括、總結東漢興衰的相關信息,培養從特定的時間、空間觀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與意識,并學會以史料為依據,客觀認識和評價歷史。教學目標1.通過設計“東漢建立”小檔案、觀察《東漢形勢圖》,了解劉秀建立東漢王朝過程,認識東漢是在延續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基礎上的繼續與發展,提升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2.通過梳理光武帝統治措施,了解“光武中興”;通過表格對比兩漢初期統治者政策,提煉統治者以民為本、審時度勢、采取有利于社會發展措施的歷史經驗;觀察《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梳理教材,了解東漢社會經濟繼續發展,認可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形成重證據的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3.通過對圖示、《相關史事》、文物等研讀,了解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豪強大族勢力膨脹等史事,及其與東漢走向衰亡的關系,提高處理歷史信息及歷史表達的能力。 4.通過閱讀史料,了解黃巾起義的基本史事,理解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綜合本節課所學,探究東漢興與衰的原因,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以及以民為本、發展民生對于國家發展的作用。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光武中興”的內容;黃巾起義的作用。 教學難點 東漢王朝興衰的原因。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出示《朝代順序簡表(部分)》,布置任務:找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朝代順序簡表(部分)》中的“漢朝”包括哪兩個階段?導入:在學習了秦朝與西漢歷史的基礎上,我們開啟《第13課 東漢的興衰》的學習。 觀察《朝代順序簡表(部分)》,思考回答: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秦朝,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 1.觀察《朝代順序簡表(部分)》,提取信息,溫故知新。 2.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新課學習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 學習任務一 了解東漢的建立與統一。 活動1 出示“西漢的興衰”歷史表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填寫表格。 活動2 依據活動1表格樣例,指導學生設計“東漢建立”小檔案,并在《東漢形勢圖》上標出東漢的都城。 學習任務二 了解“光武中興”。 活動1 閱讀教材,梳理光武帝施政措施表格(表格包括背景、目的、措施等)。 活動2 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這種局面史稱為什么?出示并引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設問: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至其子明帝時顯現出明顯的效果,結合材料,回答這一“效果”的表現。 活動3 出示表格,將“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進行對比,探究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 活動4 出示《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指導學生依據《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并結合教材,完成“東漢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知識卡片。 復習鞏固與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閱讀教材,仿照樣例,設計“東漢建立”小檔案,標出東漢的都城位置——洛陽。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填寫表格中光武帝的施政措施。 閱讀材料,思考回答:史稱“光武中興”。人口增長、墾田增加、社會安定、徭役減輕、百姓富裕、社會經濟發展等。 對比表格內容,并從多角度回答問題:從背景方面看,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從目的上看,都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局面;從措施方面看,都是通過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展生產(都以民為本、發展民生)等。 觀察圖片,閱讀教材,填寫“知識卡片”。 梳理西漢的歷史,有助于學生復盤并整合所學內容,將東漢的建立置于漢朝整體發展的進程中加以考察,初步養成時序意識。 1.掌握王朝建立的基本要素,識讀地圖,提取信息,交流表達。 2.了解東漢建立過程,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發展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1.閱讀教材,依據表格,提取信息,交流表達。 2.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了解“光武中興”的背景、目的、措施等。 1.閱讀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達。 2.了解“光武中興”及東漢初期社會狀況,提升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列表對比“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結合材料,提煉統治者以民為本、審時度勢、采取有利于社會發展措施的歷史經驗,形成歷史認識。 1.觀察文物圖,閱讀教材,提取信息,了解東漢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2.通過教師講解,認識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認可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形成重證據的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二、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 學習任務三 了解東漢中后期的政治動蕩。 活動1 組織學生活動:請小組組長代表本組在兩項活動里任選其一,小組合作,完成相關問題。(1)出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關鍵詞組,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將關鍵詞進行排序,并分析其出現的根源。(2)出示《東漢綠釉陶水亭》《東漢宅院畫像磚》文物圖片,指導學生綜合介紹該文物是如何體現“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的。 活動2 設問: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以及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對東漢統治產生了什么影響? 小組合作,在活動中選擇其一,完成相關問題。 結合所學,思考回答: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以及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對東漢的政治、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危害。在政治方面,導致朝政混亂,政治腐朽不堪,削弱了中央集權統治;在社會方面,外戚與宦官集團、豪強大族都竭力搜刮民財、壓榨百姓,導致民生困苦、社會動蕩,最終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1.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對圖示、《相關史事》、文物史料等進行解讀,指導學生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提升歷史表達能力。 2.自選任務,小組合作,交流表達,提升與他人合作分析、解決歷史問題以及處理歷史信息能力。 基于所學,思考問題,交流表達,了解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豪強大族勢力膨脹等史事及其與東漢走向衰亡的關系。三、黃巾起義 學習任務四 了解黃巾起義基本史事。 活動1 出示《材料研讀》,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首民謠的創作背景,并說說這首民謠反映出當時民眾什么樣的情緒。 活動2 指導學生自主閱讀第二子目及《相關史事》,填寫黃巾起義關鍵信息表(時間、領導者、特點、結果、影響)。 活動3 出示《知識拓展》,設問:黃巾起義與州牧割據有何聯系?州牧割據與東漢的“衰”又有何關系? 閱讀、分析材料,思考回答:東漢后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平民百姓深受壓迫,這首民謠反映出當時的百姓對黑暗統治的憤怒,表示出他們不甘心受壓迫的情緒,以及敢于抗爭的意志。 自主閱讀,記錄關鍵信息,完成黃巾起義關鍵信息表的填寫。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軍閥割據一方的州牧割據局面。州牧割據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 閱讀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達,了解黃巾起義的背景,提升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1.自主閱讀,提取信息,交流表達。 2.通過了解黃巾起義的基本歷程及特點,理解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1.閱讀材料,提取信息,交流表達。 2.通過問題引領,了解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州牧割據”局面,為后面學習三國的歷史建立必要的聯系。小結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學習任務五 探究東漢興衰的原因。 活動 梳理本節課所學內容,布置任務:談談你對“東漢的興衰”有何認識。指導學生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維度回答。 依據板書,聯系所學,小組合作探究,思考回答:東漢的興即光武中興,衰即東漢的衰落;東漢由興到衰原因在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以及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時局動蕩不安,引發農民起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通過板書構建本節課的學習框架,復盤所學知識,通過問題引領,引發深度思維,回扣本節課主題——“東漢的興衰”,探究深層次的原因。 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以及以民為本、發展民生對于國家發展的作用。板書設計第13課 東漢的興衰作業與評價1.作業內容: 基礎作業:完成同步練習。 拓展作業: 看文物,學歷史。 下面為出土于四川的東漢擊鼓說唱俑。觀察文物,查閱資料,完成如下任務(三選一)。 東漢擊鼓說唱俑 ①仔細觀察東漢擊鼓說唱俑的神態、動作等,制作歷史文物模型。(需提供制作的過程性照片) ②查閱資料,試為東漢擊鼓說唱俑寫一段解說詞。(100字左右) ③結合時代背景,試猜想東漢擊鼓說唱俑所“說唱”的內容,并提供相應依據。(100字左右) 2.評價量規: 基礎作業:見答案(略) 拓展作業:(三選一) 作業評價①仔細觀察東漢擊鼓說唱俑的神態、動作等,制作歷史文物模型。(需提供制作的過程性照片)能夠精確地把握文物的造型特點;制作美觀,神態、動作生動,做工比較精細;能夠詳細提供制作過程性材料。A能夠把握文物的造型特點;制作較為美觀,神態、動作生動;能夠簡單提供制作過程性材料。B未把握文物的造型特點;制作粗糙、簡單;無法提供制作過程性材料。C②查閱資料,試為東漢擊鼓說唱俑寫一段解說詞。(100字左右)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了篩選、分類;能夠對文物的歷史背景、造型特點、歷史地位與價值等方面進行全面介紹;表述規范、準確,邏輯清晰,無錯別字。A查找了較多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了簡單篩選、分類;能夠對文物的歷史背景、造型特點、歷史地位與價值等方面進行簡單介紹;表述清楚,語言準確,無錯別字。B查找了較少或并未查找資料;簡單介紹文物知識;語句較為通順,錯別字較多。C③結合時代背景,試猜想東漢擊鼓說唱俑所“說唱”的內容,并提供相應依據。(100字左右)能夠綜合結合時代背景和所學知識進行合理猜想;猜想過程有理有據;表述規范、準確,邏輯清晰,無錯別字。A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和所學知識進行猜想;猜想過程能夠提供依據;表述清楚,語言準確,無錯別字。B無法結合時代背景和所學知識進行猜想;無法提供猜想過程依據,猜想隨意;語句較為通順,錯別字較多。C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