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章多種多樣的運動第1節 機械運動第2課時,速度的測量,速度的應用教材分析:本課時內容為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1節《機械運動》的第2課時,主要內容為運動的描述,主要介紹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速度、速度的單位、公式及簡單計算,勻速直線運動、變速運動及速度的測量等。。本課時的基礎是參照物和機械運動,教材首先提出直線運動,從對機械運動分類開始,提出直線運動和曲線的概念,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及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再提出生活中速度的測量等知識。再對物體運動的快慢進行描述,引入速度的概念、公式及速度大小的比較。本課時是勻速直線運動的基礎,更是速度的計算及解題規范性等后續學習的基礎,所以本課時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學習目標:1、了解機械運動的分類;2、了解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3、了解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4、了解速度的定義;5、知道速度的單位、公式;6、會比較物體速度的大小。7、了解速度的測量方法;8、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9、了解變速運動的定義;10、知道生活中測量速度的方法。科學思維:了解分類是一種基本的科學方法;運用速度公式解決物體運動中的簡單問題;正確根據圖像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提升觀察、分析、描述和表達能力;科學探究:通過情境體驗找到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具體的方法;根據生活實際推導理論知識,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小活動、讀圖等形式,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了解生活中速度測量的一般方法;重點: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速度及速度大小比較;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及生活中常見測速方法難點:速度大小比較;運用速度公式解決簡單問題;勻速直線運動相關圖像判斷;知識點一 速度的測量1.勻速直線運動(1)概念:我們把物體沿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作勾速直線運動。(2)特點: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任意時刻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變。(3)圖像:①s-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改變,但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不變。②v-t圖像:勾速直線運動的 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時間改變,速度不變。a.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v不變,s與t成正比)b.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v不隨時間變化)c.靜止時s-t圖像(s不隨時間變化)2.變速直線運動(1)概念: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作變速直線運動。(2)圖像:①s-t圖像:變速直線運動的 s-t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曲線。由圖可知,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改變,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也在改變。②v-t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隨時間會發生變化。(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體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V平均=S總/t總a.表示該路段對不同車型的最高速度進行限制b.指針所指的刻度值為此時車輛的行駛速度(單位:km/h)c.在有速度限制的路段,拍攝過往車輛的行駛速度3.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目的 會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原理 v=s/t器材 刻度尺、秒表、長木板、木塊、小車、金屬片步驟 (1)組裝器材:如圖所示,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測量全程的平均速度v: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到斜面底端通過的路程s,用秒表測出對應的時間t。 (3)測量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將金屬片移至斜面中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金屬片的距離s1和對應的時間t1。分析與論證結論 通過實驗數據可得出v>v2,我們還可進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從上圖中我們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S2=S-S1,下半段所用的時間t2=t-t1,,進一步可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是v2>v>v1結論 小車沿斜面由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它的速度越來越大,做變速運動。交流與評估 (1)實驗成功的關鍵是測時間。小車開始運動的同時開始計時,小車撞擊金屬片的同時停止計時。正式實驗之前應該多練習幾次,熟練之后會使測量數據更準確。 (2)斜面墊起的一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過高會使小車速度過大,不易記錄時間,過低時可能會使測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 (3)實驗中,若小車運動一段時間后才開始計時,由公式v=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大;若小車撞擊金屬片一段時間后才停止計時,由公式=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小知識二 速度的應用根據速度公式v=s/t可變形為 s=vt、t=s/v,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量,利用公式可計算出第三個量。考向1 運動的分類下列關于運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物質世界是個運動的世界B.根據運動路線的形狀,可把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C.我們能聞到花的香味,就是由于花香分子在空氣中不停地運動D.分子的運動、人的走動、車的行駛都屬于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答案】D【解答】解:AD、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物質世界是個運動的世界;而分子的運動屬于熱運動,不屬于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故A正確,D錯誤;B、根據運動路線的形狀,可把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故B正確;C、聞到花的香味,是擴散現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故C正確。故選:D。對點練.物體的機械運動,按運動路線的形狀可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在直線運動中,按速度是否改變,又可分為 直線運動和 直線運動。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 的。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可用物體在某段時間(或某一段路程)內的 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大致情況。【解答】解:如果物體運動的路線是直線,則物體的運動狀態包括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根據s=vt可得,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相等的;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可用平均速度表示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快慢。故答案為:勻速;變速;相等;平均速度。考向2 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如圖所示,這是蘇炳添比賽時的情景。關于運動的快慢,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觀眾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B.終點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C.物理學中用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來比較運動的快慢D.物理學中用物體所用的時間與通過路程的比來比較運動的快慢【答案】D【解答】解:A、比賽時,觀眾看到跑在前面的運動員跑的快,說明了在相同的時間內,運動員的路程越大,運動員跑得越快,即觀眾用“相同的時間比路程”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故A正確;B、終點裁判是看誰最先到達終點(即用時短),先到達終點的運動員跑得快,所以終點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故B正確;CD、在物理學中,一般用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平均速度)來比較運動的快慢,故C正確,D錯誤。故選:D。對點練.2023年10月1日晚,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里,24歲的林雨薇在女子100m欄決賽中,以12秒74的成績力壓一眾對手,幫助中國田徑隊奪回了上屆亞運會丟失的金牌,我們說“林雨薇比其他選手跑得快”,這句話的物理含義是( )A.林雨薇運動的速度小B.通過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的時間少C.通過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時間多D.在相同的時間內,林雨薇通過的路程短【答案】B【解答】解:女子100m欄決賽中,所有運動員通過的路程是相同的,林雨薇以12秒74的成績力壓一眾對手,幫助中國田徑隊奪回了上屆亞運會丟失的金牌,說明林雨薇用的時間最少,速度最大,所以我們說“林雨薇比其他選手跑得快”是指通過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的時間少。故選:B。考向3 速度甲、乙兩物體朝同一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t=0時,乙在甲之前一定距離處,則兩個物體運動的圖像應是( )A.B.C.D.【答案】C【解答】解:已知甲、乙兩物體朝同一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甲乙的s﹣t圖像是一條傾斜直線且傾斜方向相同,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的傾斜程度應大于乙的傾斜程度,故ABD錯誤;在t=0時,乙在甲之前一定距離處,所以t=0時乙圖象與縱軸的交點應在甲圖象與縱軸的交點的上方,故C正確。故選:C。對點練.在如題圖所示的斜面上測量小年運動的平均建度,讓小年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1)實驗中,該實驗是根據公式 進行測量的,除圖中已有儀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保持 (選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2)圖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測得時間tAB=1.6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3)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時,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4)在記錄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會偏 。【答案】(1)v=;秒表;很小;(2)40.0;0.25;(3)變速;(4)小。【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時間內的路程與這段時間的比值,所以該實驗是根據公式v=進行速度計算;要測出速度,應測量出小車運動的距離和時間,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斜面坡度越大,小車沿斜面向下做加速運動的速度越大,故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2)由圖示可知:sAB=80.0cm﹣40.0cm=40.0cm;小車通過AB段所用時間,tAB=1.6s,AB段的平均速度;(3)由圖可知,小車經過AB段和BC段的距離相同,由于小車經過AB段的時間和BC段的時間不同,由可知,小車經過AB段的速度和BC段的速度不同,所以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時,速度逐漸變化,故小車做變速直線運動;(4)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會偏小。故答案為:(1)v=;秒表;很小;(2)40.0;0.25;(3)變速;(4)小。1.圖示為一種身高測量儀,其頂部的感應器豎直向下發射超聲波信號,經下方物體反射后返回,被感應器接收。某同學站上測高臺,感應器記錄信號從發射到接收所經歷的時間為5×10﹣3s。已知感應器距測高臺的高度為2.5m,空氣中的聲速取340m/s,則該同學的身高為( )A.1.70m B.1.65m C.0.85m D.0.80m【答案】B【解答】解:由v=可知,信號從發射到接收所傳播的路程:s=vt=340m/s×5×10﹣3s=1.7m,感應器到該同學的頭頂的距離:d=s=×1.7m=0.85m,該同學的身高:h=h臺﹣d=2.5m﹣0.85m=1.65m,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2.小明去考場參加考試,以5km/h的速度步行到達公交站點,坐上公交車,以小明為參照物公交車運動了起來。進入考場:他通過大腦的機械運動進行周密的思考。做完選擇題,他用長為15cm的鉛筆認真填涂答題卡。文中有關描述符合物理事實的是( )A.步行速度為50km/hB.一張試卷厚度為1cmC.大腦進行思考是機械運動D.鉛筆的長為15cm【答案】D【解答】解:A、人的步行速度約5km/h,故A不符合物理事實;B、一張試卷厚度為0.01cm左右,故B不符合物理事實;C、大腦進行思考沒有發生位置的改變,不屬于機械運動,故C不符合物理事實;D、鉛筆的長約為15cm,故D符合物理事實。故選:D。3.甲、乙、丙三人騎自行車勻速行駛,甲在1h內行駛15km;乙在3min內行駛750m;丙行駛100m需24s。則三人騎車速度的大小為( )A.甲最大,丙最小 B.甲最小,丙最大C.乙最大,甲最小 D.甲、乙、丙一樣大【答案】D【解答】解:甲的速度:v甲==15km/h;乙的速度:v乙==15km/h;丙的速度:v丙==15km/h;通過比較可知三者的速度相等。故選:D。4.甲、乙兩物體運動時,其路程與時間關系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由圖像可知( )A.兩物體在t=5秒時一定相遇B.兩物體在5秒內通過的路程s甲<s乙C.兩物體在5秒內的平均速度v甲>v乙D.甲物體一定在做變速運動,乙物體一定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答案】D【解答】解:A、s﹣t圖象中兩線相交表示兩物體通過的路程相等,但是題中沒有說明運動方向,則t=5s時不一定能相遇,故A錯誤;BC、由圖像可知,甲、乙兩物體在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由v=可知,在5秒內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C錯誤;D、甲物體的運動圖像是曲線,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乙物體的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表示乙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正確。故選:D。5.用“頻閃攝影”可記錄物體間隔相同時間的不同位置,如圖所示是甲、乙兩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時的頻閃照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B.在0~10s內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右運動C.整個過程,甲車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車的平均速度D.乙車在整個過程的中間時刻的速度等于中間位置的速度【答案】C【解答】解:A.根據圖知,甲車在相等時間內的路程相等,則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在相等時間內路程不相等,乙車做變速運動,故A錯誤;B.在0﹣10s時間內,甲運動的路程大于乙,故這段時間內甲車的速度比乙車大,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左運動,故B錯誤;C.在0~40s的時間內,甲、乙兩車通過的路程都是1200m,相同時間的路程相等,其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C正確;D.在整個過程的中間時刻,乙車位置在距離出發點450m處,而其中間位置是600m處,由于在整個過程中乙車都在做加速運動,即距離出發點越遠,速度越大;所以,乙車在整個過程的中間時刻的速度小于中間位置的速度,故D錯誤。故選:C。汽車在公路上沿直線行駛,汽車車速v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汽車0.5s~1.5s做 (選填“變速”或“勻速”)直線運動,已知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時間,則圖中陰影部分面積的物理意義是 。【答案】變速;減速運動時通過的路程。【解答】解:汽車0.5s~1.5s,速度大小減小到0,說明做變速直線運動;圖中的縱坐標是速度,橫坐標是時間,面積是二者的乘積的一半,根據s=vt知,陰影部分面積的物理意義是減速運動時通過的路程。故答案為:變速;減速運動時通過的路程。7.雙休日,小明隨父母自駕外出。行駛過程中,他看到汽車儀表盤的示數如圖所示,按如圖甲的速度勻速行駛一段時間后,儀表盤示數變為如圖乙所示,則這段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路程為 km,所用時間是 h。【答案】40;0.5。【解答】解:由圖甲可知,此時汽車行駛的速度為80km/h;由圖甲、乙可知,汽車行駛的路程s=12601km﹣12561km=40km,所用時間。故答案為:40;0.5。8.如圖甲是杭州地鐵16號線行駛路線圖,東起余杭區未來科技城的綠汀路,西達臨安區錦南新城的九州街站,全長35千米,最高運行時速可達120km。(1)向前行駛的途中小明看到窗外的廣告牌在向他駛來,這是因為小明是以 為參照物的。(2)乙圖為地鐵從九州街站到臨安廣場站行駛的速度﹣時間圖像,根據圖像,分析不正確的是 。A.地鐵加速用時比減速用時長B.地鐵勻速前進的時間為2.5分鐘C.在這段時間內地鐵的最大速度為90km/h(3)若乘該地鐵從起點九州街站出發至終點站綠汀路站,總用時21分鐘,則地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請列式計算)【答案】(1)車(或小明自己);(2)A;(3)100km/h。【解答】解:(1)小明坐在向前行駛的車中,看到窗外的廣告牌在向他駛來,說明廣告牌與車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是運動的,小明選擇了自己或乘坐的車為參照物;(2)由圖乙可知:A、前0.5min地鐵做的是加速運動;從9:03到9:04,地鐵做的是減速運動,時間為1min,則地鐵加速用時比減速用時短,故A錯誤;B、地鐵從九州街站到臨安廣場站用時為4min,則地鐵做勻速運動的時間為4min﹣0.5min﹣1min=2.5min,故B正確;C、在這段時間內地鐵的最大速度為90km/h,故C正確;故選:A;(3)由題知,全長的路程為35km,用時21min,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00km/h。故答案為:(1)車(或小明自己);(2)A;(3)100km/h。9.如圖1所示是蘋果下落的頻閃照片。蘋果下落時在做 運動。如圖2所示是善于思考與觀察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在研究模擬這一運動時銅球下落過程的示意圖,該銅球在①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③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你判斷的依據是: 。【答案】加速直線;小于;在①和③的過程中,鋼球運動路程相等,但銅球在③下滑的整個過程中頻閃相機拍的次數更少,即時間更短。【解答】解:由圖蘋果下落的頻閃照片知,相機每隔相同的時間曝光一次,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通過的路程變大,且蘋果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因此蘋果做的是加速直線運動。在①和③的過程中,鋼球運動路程相等,但銅球在③下滑的整個過程中頻閃相機拍的次數更少,即時間更短,所以銅球在①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小于③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故答案為:加速直線;小于;在①和③的過程中,鋼球運動路程相等,但銅球在③下滑的整個過程中頻閃相機拍的次數更少,即時間更短。10.汽車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發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況時不能立即停車。研究發現,司機從看到情況到踩剎車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叫反應時間;在反應時間內汽車要保持原速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反應距離;從踩剎車到車停止,汽車還要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制動距離。如圖1。如表是一個機警的司機駕駛一輛保養得很好的汽車,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駛時,測得的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原行駛速度υ/km h﹣1 反應距離s1/m 制動距離s2/m60 11 2080 15 34100 19 54(1)利用如表數據,算出該司機的反應時間大約是 s;(保留兩位小數)(2)由這個測試可見, 是影響汽車制動距離的主要因素;(3)請在圖2畫出從司機看到情況開始計時,到汽車停止的這段時間內,汽車運動的υ﹣t圖象。(不需準確描點)【解答】解:(1)根據第一組數據反應時間t1==0.66s;根據第二組數據反應時間t2==0.675s;根據第三組數據反應時間t3==0.684s;該司機的反應時間是t===0.673s≈0.67s。(2)從表格中數據可以看出,三次測試中,隨著行駛速度的增大,剎車距離隨著增大,所以影響制動距離的主要因素是行駛速度。(3)汽車剎車過程分以原行駛速度勻速行駛和由原始速度開始均勻減速直到速度為0,所以v﹣t圖象如圖:故答案為:(1)0.67;(2)車速;(3)見解答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章多種多樣的運動第1節 機械運動第2課時,速度的測量,速度的應用教材分析:本課時內容為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1節《機械運動》的第2課時,主要內容為運動的描述,主要介紹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速度、速度的單位、公式及簡單計算,勻速直線運動、變速運動及速度的測量等。。本課時的基礎是參照物和機械運動,教材首先提出直線運動,從對機械運動分類開始,提出直線運動和曲線的概念,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及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再提出生活中速度的測量等知識。再對物體運動的快慢進行描述,引入速度的概念、公式及速度大小的比較。本課時是勻速直線運動的基礎,更是速度的計算及解題規范性等后續學習的基礎,所以本課時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學習目標:1、了解機械運動的分類;2、了解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3、了解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4、了解速度的定義;5、知道速度的單位、公式;6、會比較物體速度的大小。7、了解速度的測量方法;8、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9、了解變速運動的定義;10、知道生活中測量速度的方法。科學思維:了解分類是一種基本的科學方法;運用速度公式解決物體運動中的簡單問題;正確根據圖像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提升觀察、分析、描述和表達能力;科學探究:通過情境體驗找到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具體的方法;根據生活實際推導理論知識,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小活動、讀圖等形式,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了解生活中速度測量的一般方法;重點: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速度及速度大小比較;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及生活中常見測速方法難點:速度大小比較;運用速度公式解決簡單問題;勻速直線運動相關圖像判斷;知識點一 速度的測量1.勻速直線運動(1)概念:我們把物體沿直線且速度 的運動叫作勾速直線運動。(2)特點: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任意時刻速度大小和方向均 。(3)圖像:①s-t圖像: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 。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改變,但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 。②v-t圖像:勾速直線運動的 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時間改變,速度不變。a.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像(v不變,s與t成正比)b.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v不隨時間變化)c.靜止時s-t圖像(s不隨時間變化)2.變速直線運動(1)概念: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這種運動就叫作 直線運動。(2)圖像:①s-t圖像:變速直線運動的 s-t圖像是一條過 的曲線。由圖可知,時間改變,路程也隨之改變,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即速度)也在 。②v-t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隨時間會發生 。(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體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V平均=S總/t總a.表示該路段對不同車型的最高速度進行限制b.指針所指的刻度值為此時車輛的行駛速度(單位:km/h)c.在有速度限制的路段,拍攝過往車輛的行駛速度3.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目的 會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原理 v=s/t器材 刻度尺、秒表、長木板、木塊、小車、金屬片步驟 (1)組裝器材:如圖所示,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測量全程的平均速度v: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到斜面底端通過的 ,用秒表測出 。 (3)測量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將金屬片移至斜面中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金屬片的距離s1和對應的時間t1。分析與論證結論 通過實驗數據可得出v>v2,我們還可進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從上圖中我們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S2=S-S1,下半段所用的時間t2=t-t1,,進一步可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是v2>v>v1結論 小車沿斜面由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它的速度越來越大,做 運動。交流與評估 (1)實驗成功的關鍵是測時間。小車開始運動的同時開始計時,小車撞擊金屬片的同時停止計時。正式實驗之前應該多練習幾次,熟練之后會使測量數據更準確。 (2)斜面墊起的一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過高會使小車速度過大,不易記錄時間,過低時可能會使測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 (3)實驗中,若小車運動一段時間后才開始計時,由公式v=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大;若小車撞擊金屬片一段時間后才停止計時,由公式=s/t可得所得到的速度將偏小知識二 速度的應用根據速度公式v=s/t可變形為 s=vt、t=s/v,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量,利用公式可計算出第三個量。考向1 運動的分類下列關于運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物質世界是個運動的世界B.根據運動路線的形狀,可把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C.我們能聞到花的香味,就是由于花香分子在空氣中不停地運動D.分子的運動、人的走動、車的行駛都屬于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點練.物體的機械運動,按運動路線的形狀可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在直線運動中,按速度是否改變,又可分為 直線運動和 直線運動。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 的。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可用物體在某段時間(或某一段路程)內的 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大致情況。考向2 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如圖所示,這是蘇炳添比賽時的情景。關于運動的快慢,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觀眾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B.終點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比較運動的快慢C.物理學中用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來比較運動的快慢D.物理學中用物體所用的時間與通過路程的比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對點練.2023年10月1日晚,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里,24歲的林雨薇在女子100m欄決賽中,以12秒74的成績力壓一眾對手,幫助中國田徑隊奪回了上屆亞運會丟失的金牌,我們說“林雨薇比其他選手跑得快”,這句話的物理含義是( )A.林雨薇運動的速度小B.通過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的時間少C.通過相同的路程,林雨薇用時間多D.在相同的時間內,林雨薇通過的路程短考向3 速度甲、乙兩物體朝同一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t=0時,乙在甲之前一定距離處,則兩個物體運動的圖像應是( )A.B.C.D.對點練.在如題圖所示的斜面上測量小年運動的平均建度,讓小年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1)實驗中,該實驗是根據公式 進行測量的,除圖中已有儀器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保持 (選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2)圖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測得時間tAB=1.6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3)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時,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4)在記錄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會偏 。1.圖示為一種身高測量儀,其頂部的感應器豎直向下發射超聲波信號,經下方物體反射后返回,被感應器接收。某同學站上測高臺,感應器記錄信號從發射到接收所經歷的時間為5×10﹣3s。已知感應器距測高臺的高度為2.5m,空氣中的聲速取340m/s,則該同學的身高為( )A.1.70m B.1.65m C.0.85m D.0.80m2.小明去考場參加考試,以5km/h的速度步行到達公交站點,坐上公交車,以小明為參照物公交車運動了起來。進入考場:他通過大腦的機械運動進行周密的思考。做完選擇題,他用長為15cm的鉛筆認真填涂答題卡。文中有關描述符合物理事實的是( )A.步行速度為50km/hB.一張試卷厚度為1cmC.大腦進行思考是機械運動D.鉛筆的長為15cm3.甲、乙、丙三人騎自行車勻速行駛,甲在1h內行駛15km;乙在3min內行駛750m;丙行駛100m需24s。則三人騎車速度的大小為( )A.甲最大,丙最小 B.甲最小,丙最大C.乙最大,甲最小 D.甲、乙、丙一樣大4.甲、乙兩物體運動時,其路程與時間關系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由圖像可知( )A.兩物體在t=5秒時一定相遇B.兩物體在5秒內通過的路程s甲<s乙C.兩物體在5秒內的平均速度v甲>v乙D.甲物體一定在做變速運動,乙物體一定在做勻速直線運動5.用“頻閃攝影”可記錄物體間隔相同時間的不同位置,如圖所示是甲、乙兩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時的頻閃照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B.在0~10s內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右運動C.整個過程,甲車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車的平均速度D.乙車在整個過程的中間時刻的速度等于中間位置的速度汽車在公路上沿直線行駛,汽車車速v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汽車0.5s~1.5s做 (選填“變速”或“勻速”)直線運動,已知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時間,則圖中陰影部分面積的物理意義是 。7.雙休日,小明隨父母自駕外出。行駛過程中,他看到汽車儀表盤的示數如圖所示,按如圖甲的速度勻速行駛一段時間后,儀表盤示數變為如圖乙所示,則這段時間內汽車行駛的路程為 km,所用時間是 h。8.如圖甲是杭州地鐵16號線行駛路線圖,東起余杭區未來科技城的綠汀路,西達臨安區錦南新城的九州街站,全長35千米,最高運行時速可達120km。(1)向前行駛的途中小明看到窗外的廣告牌在向他駛來,這是因為小明是以 為參照物的。(2)乙圖為地鐵從九州街站到臨安廣場站行駛的速度﹣時間圖像,根據圖像,分析不正確的是 。A.地鐵加速用時比減速用時長B.地鐵勻速前進的時間為2.5分鐘C.在這段時間內地鐵的最大速度為90km/h(3)若乘該地鐵從起點九州街站出發至終點站綠汀路站,總用時21分鐘,則地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請列式計算)9.如圖1所示是蘋果下落的頻閃照片。蘋果下落時在做 運動。如圖2所示是善于思考與觀察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在研究模擬這一運動時銅球下落過程的示意圖,該銅球在①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③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你判斷的依據是: 。10.汽車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發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況時不能立即停車。研究發現,司機從看到情況到踩剎車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叫反應時間;在反應時間內汽車要保持原速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反應距離;從踩剎車到車停止,汽車還要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制動距離。如圖1。如表是一個機警的司機駕駛一輛保養得很好的汽車,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駛時,測得的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原行駛速度υ/km h﹣1 反應距離s1/m 制動距離s2/m60 11 2080 15 34100 19 54(1)利用如表數據,算出該司機的反應時間大約是 s;(保留兩位小數)(2)由這個測試可見, 是影響汽車制動距離的主要因素;(3)請在圖2畫出從司機看到情況開始計時,到汽車停止的這段時間內,汽車運動的υ﹣t圖象。(不需準確描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學霸提優】(2024新版)浙教版科學七上 4.1.2速度的測量,速度的應用(原卷版).docx 【學霸提優】(2024新版)浙教版科學七上 4.1.2速度的測量,速度的應用(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