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問答式背誦提綱)—2024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問答式背誦提綱)—2024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 (問答式復習提綱)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 9 課 秦統一中國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
知識點一、秦滅六國
1.秦滅六國的條件
(1)各國之間的戰爭影響了社會穩定,廣大民眾企盼結束戰亂。
(2)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東方六國。
(3)秦王嬴政積極籌劃
2、秦朝何時建立?建立者是?都城位于?疆域界限分別是?
①公元前221年;②秦始皇;③陜西咸陽;④西至隴西,東至東海,南至南海,北至長城。
3、秦朝完成統一的意義是?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歷史地位)
知識點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4、秦朝開創了什么政治制度?其內容?地方實行什么制度?這種制度有哪些影響?
①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②皇帝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事務);(決斷權在皇帝)
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③(郡縣制的推行,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影響:積極方面—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消極方面—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識點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5、秦朝為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交通、軍事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舉措?有怎樣的影響?
措施 影響
經濟 ①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 ②統一度量衡 改變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便利經濟的發展。
文化 統一文字(小篆) 使政令能夠在全國順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交通 ①車同軌,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②開靈渠; 使秦朝陸路交通四通八達。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
軍事 派蒙恬北擊匈奴;②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5、分別寫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第一個有文字的王朝、第一個統一王朝的名稱。(易混淆)
①夏;②商;③秦。
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統一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最大功績)
開創了中央集權制度,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課后活動】1.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
(1)相同點:
目的:鞏固統治
性質: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不同點
2.簡述秦始皇的功與過
功: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首創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過:“焚書坑儒”,摧殘文化;統治殘暴,嚴刑峻法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了解農民起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知識點一、王室衰微
1、秦朝暴政的表現有哪些?
①秦朝向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又連年在全國大規模征調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②秦朝的法律非常嚴苛,刑罰極其殘酷。
③秦始皇為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實施了“焚書坑儒”。
④秦始皇死后,繼位的秦二世對民眾的壓迫更為殘酷。
知識點二、陳勝吳廣起義
2.秦朝統治的特點?引發了哪場著名的農民起義?這場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物?起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①暴政; ②大澤鄉起義; ③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 ④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知識點三、秦朝的滅亡
3、是誰率領起義軍攻入咸陽、宣告秦朝滅亡?秦滅亡的時間是?
①劉邦;②公元前207年
4、秦末起義中,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起義軍的領導者是?
①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源于此)②項羽
5、秦朝滅亡的教訓? 暴政招致亡國,要執政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材習題01
1.你認為下列哪些措施與秦朝速亡有關聯?試在口中劃“√”
行郡縣制 口 統一貨幣 口 嚴刑峻法 口
統一文字 口 修建長城 口 開拓交通 口
焚書坑儒 口 強征賦稅 口 修驪山陵 口
【答案】
行郡縣制 口 統一貨幣 口 嚴刑峻法 口√
統一文字 口 修建長城√ 口 開拓交通 口
焚書坑儒 √ 口 強征賦稅√ 口√ 修驪山陵 口√
教材習題02
2.結合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史實,說明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發揮的作用。
【答案】
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首義的秦末農民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為漢初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人民群眾是歷史進程的推動者。
第11課 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楚漢之爭、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發展的變化及原因。
知識點一、楚漢之爭與西漢的建立
1、楚漢之爭人物是?時間是?性質是?結果?有哪些典故?
(1)人物: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
(2)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歷時四年)。
(3)性質: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4)結果: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成語: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5).典故:鴻門宴、暗度陳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2、西漢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都城?
①劉邦;②公元前202年;③陜西長安
知識點二、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建立初期,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來恢復發展社會生產?這一政策遵循的是何種學派的思想?實施的目的是什么?具體措施有哪些?
①休養生息政策: ②道家;③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④讓士兵還鄉務農(解甲歸田);
將奴婢釋放為平民(釋奴為民);鼓勵農業生產;減輕賦稅、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
知識點三、文景之治
2、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形成了哪一治世局面?該治世的具體表現
有哪些?
①“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局面)② 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
4、漢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
①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②減輕賦稅和徭役,三十稅一;③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苛法;④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拓展延伸】
1.【歷史解釋】項羽和劉邦進行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戰爭 戰爭目的 代表階級 戰爭性質
秦末農民戰爭 反抗秦的暴政 農民階級 農民戰爭
楚漢之爭 帝位之爭 封建地主階級 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
2.【唯物史觀】說一說劉邦為什么能夠打敗項羽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
項羽剛愎自用,失民心;劉邦善用人才,得民心。歷史再次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3.【歷史解釋】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主觀上,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認識到與民休息的重要性。②客觀上,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家貧困,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統治者只有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能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2)影響: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西漢自建立到武帝即位的60多年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比較穩定,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課后活動】
教材習題01
1.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
【答案】
西漢初期戰亂初定,國家積貧積弱,社會矛盾尖銳,經濟蕭條。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暴政導致農民起義的教訓,積極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農業是天下之本,只有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的生活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局勢才能穩定下來,進而達到穩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教材習題02
議一議: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怎樣的好處?
【答案】
(1)漢初統治者親身經歷了秦朝滅亡的過程。
(2)社會經濟凋敝也迫使其不能不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原因。
(3)封建國家暫時放松對農民的剝削,減輕農民的徭役負擔,通過減輕刑罰安定民心,將封建剝削降到農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4)“休養生息”政策符合西漢的社會現狀,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發展國力強盛原因;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過程
知識點一、削弱地方勢力
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了誰的建議?推行什么政策?此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1)主父偃(2)推恩令(3)內容: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 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
(4)作用:推恩令的實施,使得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漢武帝還采取了那些措施?
(1)將一些郡國豪強遷往京師一代
(2)建立 刺史 制度
知識點二、加強經濟的控制
1.漢武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發展?
①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重視興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輔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數萬頃,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
②手工業的發展:這一時期,紡織、冶煉、制陶、釀造等手工業進一步發展。
2.針對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大都掌握在豪強手中,漢武帝采取了那些措施?有何作用?
(1)收回鑄幣權: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 五銖錢 。
(2)鹽鐵官營
(3)平抑物價
(4)作用: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知識點三、尊崇儒術
1.西漢初年奉行什么政策?有何作用?
(1)西漢初年,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朝廷對地方的控制相對松弛,社會上各種學說流行,人們的思想不統一。
2.為了鞏固統治漢武帝采取了誰的建議?采取了什么政策?此外漢武帝還采取了什么措施?
董仲舒 尊崇儒術 長安興辦太學
3.漢武帝文化措施有哪些作用?
①使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②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③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知識點四、北擊匈奴
1.西漢北擊匈奴的背景有哪些?
(1)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日漸強大,不斷襲擾中原地區。
(2)西漢國力疲弱,被迫對匈奴實施“ 和親 ”政策,并交納貢品。
(3)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
2.北擊匈奴的時間、戰役、人物、結果?
公元前119年,漠北戰役。漢武帝派衛青、 霍去病 出擊匈奴,雙方在漠北展開決戰,匈奴大敗,從此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開始西遷。
3.漢武帝大一統影響(意義):
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4、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態度有何不同?
秦始皇禁錮儒家思想(焚書坑儒),漢武帝推崇儒家學說。(“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5、有關“統一”主題的啟示?
統一是國家發展的主流,我們堅決維護國家統一。
【拓展延伸】
1.【歷史解釋】列表比較漢武帝和秦始皇對儒學的態度:
漢武帝“罷黜百家, 尊崇儒術” 秦始皇“焚書坑儒”
不同點 方式 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 采用法家的思想,對其他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進行粗暴破壞
結果 促進了漢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西漢的興盛。 結果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其滅亡
相同點 目的 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實質 都是思想文化上的專制政策
2.【唯物史觀】如何評價漢武帝?
(1)漢武帝統治時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加強中央集權;②經濟上:中央統一鑄造五株錢,實行鹽鐵官營和專賣,增加財政收入;③思想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中央集權空前加強;4對外關系:派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加強西域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2)漢武帝是我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3.【唯物史觀】議一議:人們為什么總把“秦皇漢武”并稱?
(1)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
(2)都采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后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
(3)“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
4.【歷史解釋】秦始皇與漢武帝鞏固統一措施的比較
【課后活動】
1.說說董仲舒建議的內容。你認為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他的建議
建議內容: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
原因:當時思想不同意,董仲舒的建議有助于穩固統治,統一思想,符合漢武帝的需要。
教材習題01
2.梳理西漢統治者解決王國問題的重要措施,并談談解決王國問題對鞏固統治的作用。
【答案】
措施:實施“推恩令”,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武帝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
作用:嚴重削弱王國勢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加強了中央集權。
教材習題02
3.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背后有“相同之處”嗎?
【答案】
方式不同: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儒學為正統;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儒家文化進行粗暴破壞。
相同之處: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實質都是思想文化上的專制政策。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
知識點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
漢朝分為哪兩個時期?中間的一個短暫王朝是哪一朝代?
①西漢和東漢;②新朝。
東漢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①公元25年;②劉秀(光武帝);③河南洛陽,
3、東漢建立之初,形成怎樣的治世?出現的原因?
①光武中興 ②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4.東漢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農業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黃河,使被淹沒的土地變成了良田
手工 業 冶鐵、制瓷等手工業發展較快。當時發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提高了冶煉質量。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已出現質量較高的瓷器
知識點二:東漢后期的政局動蕩
4、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皇帝年幼,出現了什么現象?有何影響?
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②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
5.東漢豪強大族勢力膨脹的表現有哪些?產生了那些影響?
表現
(1)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莊,擁有巨額財富,役使大量農民
(2)擁有私人武裝,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
影響
豪強大族勢力膨脹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
知識點三:黃巾起義
1.東漢后期興起了哪一農民起義?原因?影響?
①黃巾起義(184年,張角領導農民起義。)②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社會動蕩影響:③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拓展延伸】
1.【歷史解釋】
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
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
啟示:統治者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等。
2.【歷史解釋】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比較
項目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不同點 爆發 時間 公元前209年 184年
領導人 陳勝、吳廣 張角
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點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主要 原因 秦朝沉重的賦稅、徭役,殘酷的刑罰等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東漢后期朝政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災荒連年
相同點 都屬于農民起義,都沉重打擊了當時的黑暗統治,但結果都失敗了
【課后活動】
教材習題01
1.對比“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指出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
【答案】
①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
②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③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
教材習題02
2.這是出土于四川的東漢擊鼓說唱俑。查閱資料,試為這件陶俑寫一段解說詞。
【答案】
彩繪陶擊鼓說唱俑是于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墓葬出土的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該陶俑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頭戴幘,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瓔絡珠飾。陶俑上身赤裸,流傳歷史悠久。此件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
歷史價值: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是東漢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說唱表演藝術和民間文化,對于我們了解東漢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價值:該陶俑制作精美,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服飾、動作、表情等細節都反映了東漢時期民間藝術的風格和特點,為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科學價值:通過研究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我們可以了解東漢時期的工藝技術、材料選用、制作流程等方面的情況,對于我們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價值:該陶俑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它不僅是我們了解和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知識點一:張騫通西域
1、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2、“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人是? 張騫
3、張騫兩次出現西域的時間和目的分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②第一次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出使的目的是為了訪問西域各國(也包含打擊匈奴),建立友好關系;③密切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二:絲綢之路
4、陸上絲綢之路(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開辟的時間?路線?開通的意義?
①開辟時間:漢武帝時
②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的大秦(古羅馬)。
③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5、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于什么時期?路線?
①漢武帝;②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南海)—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
印度半島南端、錫蘭(斯里蘭卡)
6、“一帶一路”指的是什么?
①絲綢之路經濟帶;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知識點三: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7、西漢于何時設立了西域管理機構?其官職名稱是?有什么意義?
①公元前60年(漢宣帝時期);②西域都護;③標志西域(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8、東漢明帝時期,出使西域的代表人物是?該人物派誰出使大秦? ①班超; ②甘英
9、列舉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過絲綢之路雙向交流的史實各一個?
①中國的四大發明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②古印度的佛教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10、為絲綢之路重新命名? 貿易之路、友誼之路、合作交流之路、探險之路。
【拓展延伸】
1.認識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歷史意義
①通過絲綢之路,中原的鑄鐵、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及經濟的發展。
②西域的核桃、葡萄、寶石、樂器等傳入中原,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③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④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各國派使節來漢,密切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政治聯系,為以后漢對西域進行行政管轄打下了基礎。
(2)現實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明絲綢之路在今天仍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對當今中國的對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互通有無的商貿要道。
【課后活動】
教材習題01
1.嘗試從多角度說一說張騫通西域的作用和影響?
【答案】
張騫通西域的作用:
①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
②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
③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④為西漢與西亞、歐洲通商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影響:張騫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促進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張騫通西域,奠定了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和開發基礎,后來,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張騫通西域后,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開通“絲綢之路”。
教材習題02
2.2013年,國家主席提出與有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結合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談談你對今天建設“一帶一路”的感想。
【答案】
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共贏的,推動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了各國經濟繁榮和貿易發展,實現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合作共贏與共同發展。
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課程標準: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
知識點一:造紙術的發明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產生于什么時期?
東漢時期,是誰改進了造紙術? 造紙術是通過
什么人傳到歐洲?發明的意義?
①西漢末年;②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③阿拉伯人 ④ 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交流,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知識點二、醫學與數學的成就
1、東漢末年的兩位名醫及各自成就?
①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和 “對癥治療”“治未病”理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被后世稱為“醫圣”。
②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
2.東漢數學成就是什么?有何地位?
著作:《九章算術》
地位: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
3.秦漢時期農學著作是什么?
代表性著作是《氾[fàn]勝之書》。這部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改良土壤、適度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生產方法。
知識點三、司馬遷與《史記》
1、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作者是?主要內容?
①《史記》;②司馬遷;;③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知識點四、道教與佛教
1.道教興起于何時?
東漢末年, 是產生于東漢末年我國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和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
2、佛教產生的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
①公元前6世紀;②古印度;③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④眾生平等、因果輪回、忍受苦難;
3、佛教傳入我國的最早時間是?通過什么通道傳入中國?傳入有何影響?
①西漢末年 ②絲綢之路
③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拓展延伸】
1.兩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漢朝中央集權加強,大一統國家鞏固。
(2)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較快。
(3)民族因素: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得到加強。
(4)中外交流:兩漢時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
(5)群眾因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為兩漢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條件。
2.思考: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什么都利用宗教?
①有利于統治者維持等級秩序。
②消磨勞苦大眾的斗爭意識。
3.結合當時社會情況,說說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義,使其得到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植。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這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傳播。
【課后活動】
教材習題01
1.列舉三個秦漢時期的科技代表人物,并分別說明你選擇的理由。
【答案】
(1)蔡倫;“蔡侯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2)“醫圣”—張仲景。貢獻:寫成《傷寒雜病論》,該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辯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3)神醫華佗。貢獻:擅長針灸、湯藥和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編造出“五禽戲”,幫助人們強健身體。
教材習題02
2.很多成語典故出自《史記》,例如“破釜沉舟”“以一當十”等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查一查,還有哪些成語典故出自《史記》?
【答案】
臥薪嘗膽、紙上談兵、負荊請罪、毛遂自薦、一言九鼎、約法三章、韋編三絕、一字千金、鴻鵠之志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肥乡县| 大英县| 华宁县| 肃南| 青冈县| 定日县| 安图县| 广河县| 集贤县| 临潭县| 炉霍县| 上饶县| 禹城市| 登封市| 大洼县| 邹平县| 教育| 民乐县| 冀州市| 湖口县| 麟游县| 罗田县| 保康县| 浦城县| 宾阳县| 定远县| 闵行区| 健康| 惠东县| 浏阳市| 镶黄旗| 安陆市| 湘西| 铁力市| 民县| 和顺县| 合肥市| 南溪县| 景东|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