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 (問答式復習提綱)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 9 課 秦統一中國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知識點一、秦滅六國1.秦滅六國的條件(1)各國之間的戰爭影響了社會穩定,廣大民眾企盼結束戰亂。(2)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東方六國。(3)秦王嬴政積極籌劃2、秦朝何時建立?建立者是?都城位于?疆域界限分別是?①公元前221年;②秦始皇;③陜西咸陽;④西至隴西,東至東海,南至南海,北至長城。3、秦朝完成統一的意義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歷史地位)知識點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4、秦朝開創了什么政治制度?其內容?地方實行什么制度?這種制度有哪些影響?①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②皇帝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一切軍政大權);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事務);(決斷權在皇帝)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③(郡縣制的推行,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影響:積極方面—有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消極方面—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識點三、鞏固統一的措施5、秦朝為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交通、軍事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舉措?有怎樣的影響?措施 影響經濟 ①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 ②統一度量衡 改變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便利經濟的發展。文化 統一文字(小篆) 使政令能夠在全國順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交通 ①車同軌,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②開靈渠; 使秦朝陸路交通四通八達。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軍事 派蒙恬北擊匈奴;②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5、分別寫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第一個有文字的王朝、第一個統一王朝的名稱。(易混淆)①夏;②商;③秦。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統一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最大功績)開創了中央集權制度,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課后活動】1.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1)相同點:目的:鞏固統治性質: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不同點2.簡述秦始皇的功與過功: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首創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焚書坑儒”,摧殘文化;統治殘暴,嚴刑峻法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了解農民起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知識點一、王室衰微1、秦朝暴政的表現有哪些?①秦朝向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又連年在全國大規模征調民力服徭役和兵役。②秦朝的法律非常嚴苛,刑罰極其殘酷。③秦始皇為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實施了“焚書坑儒”。④秦始皇死后,繼位的秦二世對民眾的壓迫更為殘酷。知識點二、陳勝吳廣起義2.秦朝統治的特點?引發了哪場著名的農民起義?這場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物?起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如何?①暴政; ②大澤鄉起義; ③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 ④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知識點三、秦朝的滅亡3、是誰率領起義軍攻入咸陽、宣告秦朝滅亡?秦滅亡的時間是?①劉邦;②公元前207年4、秦末起義中,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起義軍的領導者是?①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源于此)②項羽5、秦朝滅亡的教訓? 暴政招致亡國,要執政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教材習題011.你認為下列哪些措施與秦朝速亡有關聯?試在口中劃“√”行郡縣制 口 統一貨幣 口 嚴刑峻法 口統一文字 口 修建長城 口 開拓交通 口焚書坑儒 口 強征賦稅 口 修驪山陵 口【答案】行郡縣制 口 統一貨幣 口 嚴刑峻法 口√統一文字 口 修建長城√ 口 開拓交通 口焚書坑儒 √ 口 強征賦稅√ 口√ 修驪山陵 口√教材習題022.結合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史實,說明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發揮的作用。【答案】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首義的秦末農民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為漢初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人民群眾是歷史進程的推動者。第11課 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楚漢之爭、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發展的變化及原因。知識點一、楚漢之爭與西漢的建立1、楚漢之爭人物是?時間是?性質是?結果?有哪些典故?(1)人物: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2)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歷時四年)。(3)性質: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4)結果: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成語:四面楚歌、十面埋伏)(5).典故:鴻門宴、暗度陳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2、西漢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都城?①劉邦;②公元前202年;③陜西長安知識點二、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西漢建立初期,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來恢復發展社會生產?這一政策遵循的是何種學派的思想?實施的目的是什么?具體措施有哪些?①休養生息政策: ②道家;③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④讓士兵還鄉務農(解甲歸田);將奴婢釋放為平民(釋奴為民);鼓勵農業生產;減輕賦稅、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知識點三、文景之治2、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形成了哪一治世局面?該治世的具體表現有哪些?①“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局面)② 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4、漢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發展經濟的措施?)①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②減輕賦稅和徭役,三十稅一;③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苛法;④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拓展延伸】1.【歷史解釋】項羽和劉邦進行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戰爭 戰爭目的 代表階級 戰爭性質秦末農民戰爭 反抗秦的暴政 農民階級 農民戰爭楚漢之爭 帝位之爭 封建地主階級 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2.【唯物史觀】說一說劉邦為什么能夠打敗項羽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項羽剛愎自用,失民心;劉邦善用人才,得民心。歷史再次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3.【歷史解釋】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主觀上,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認識到與民休息的重要性。②客觀上,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家貧困,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統治者只有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能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2)影響: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西漢自建立到武帝即位的60多年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比較穩定,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課后活動】教材習題011.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提倡以農為本。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答案】西漢初期戰亂初定,國家積貧積弱,社會矛盾尖銳,經濟蕭條。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暴政導致農民起義的教訓,積極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農業是天下之本,只有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的生活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局勢才能穩定下來,進而達到穩固封建統治的目的。教材習題02議一議: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怎樣的好處?【答案】(1)漢初統治者親身經歷了秦朝滅亡的過程。(2)社會經濟凋敝也迫使其不能不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原因。(3)封建國家暫時放松對農民的剝削,減輕農民的徭役負擔,通過減輕刑罰安定民心,將封建剝削降到農民可以接受的程度。(4)“休養生息”政策符合西漢的社會現狀,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發展國力強盛原因;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過程知識點一、削弱地方勢力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了誰的建議?推行什么政策?此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有何作用?(1)主父偃(2)推恩令(3)內容: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 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4)作用:推恩令的實施,使得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漢武帝還采取了那些措施?(1)將一些郡國豪強遷往京師一代(2)建立 刺史 制度知識點二、加強經濟的控制1.漢武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發展?①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重視興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輔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數萬頃,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②手工業的發展:這一時期,紡織、冶煉、制陶、釀造等手工業進一步發展。2.針對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大都掌握在豪強手中,漢武帝采取了那些措施?有何作用?(1)收回鑄幣權: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 五銖錢 。(2)鹽鐵官營(3)平抑物價(4)作用: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知識點三、尊崇儒術1.西漢初年奉行什么政策?有何作用?(1)西漢初年,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朝廷對地方的控制相對松弛,社會上各種學說流行,人們的思想不統一。2.為了鞏固統治漢武帝采取了誰的建議?采取了什么政策?此外漢武帝還采取了什么措施? 董仲舒 尊崇儒術 長安興辦太學3.漢武帝文化措施有哪些作用?①使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②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③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知識點四、北擊匈奴1.西漢北擊匈奴的背景有哪些?(1)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日漸強大,不斷襲擾中原地區。(2)西漢國力疲弱,被迫對匈奴實施“ 和親 ”政策,并交納貢品。(3)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2.北擊匈奴的時間、戰役、人物、結果?公元前119年,漠北戰役。漢武帝派衛青、 霍去病 出擊匈奴,雙方在漠北展開決戰,匈奴大敗,從此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開始西遷。3.漢武帝大一統影響(意義):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4、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的態度有何不同?秦始皇禁錮儒家思想(焚書坑儒),漢武帝推崇儒家學說。(“罷黜百家,尊崇儒術”)5、有關“統一”主題的啟示?統一是國家發展的主流,我們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拓展延伸】1.【歷史解釋】列表比較漢武帝和秦始皇對儒學的態度:漢武帝“罷黜百家, 尊崇儒術” 秦始皇“焚書坑儒”不同點 方式 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 采用法家的思想,對其他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進行粗暴破壞結果 促進了漢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西漢的興盛。 結果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其滅亡相同點 目的 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實質 都是思想文化上的專制政策2.【唯物史觀】如何評價漢武帝?(1)漢武帝統治時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加強中央集權;②經濟上:中央統一鑄造五株錢,實行鹽鐵官營和專賣,增加財政收入;③思想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中央集權空前加強;4對外關系:派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加強西域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2)漢武帝是我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3.【唯物史觀】議一議:人們為什么總把“秦皇漢武”并稱?(1)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2)都采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后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3)“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4.【歷史解釋】秦始皇與漢武帝鞏固統一措施的比較【課后活動】1.說說董仲舒建議的內容。你認為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他的建議 建議內容: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原因:當時思想不同意,董仲舒的建議有助于穩固統治,統一思想,符合漢武帝的需要。教材習題012.梳理西漢統治者解決王國問題的重要措施,并談談解決王國問題對鞏固統治的作用。【答案】措施:實施“推恩令”,下詔允許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武帝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作用:嚴重削弱王國勢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加強了中央集權。教材習題023.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家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背后有“相同之處”嗎?【答案】方式不同: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儒學為正統;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儒家文化進行粗暴破壞。相同之處: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實質都是思想文化上的專制政策。第13課 東漢的興衰課程標準: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 知識點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漢朝分為哪兩個時期?中間的一個短暫王朝是哪一朝代?①西漢和東漢;②新朝。東漢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①公元25年;②劉秀(光武帝);③河南洛陽,3、東漢建立之初,形成怎樣的治世?出現的原因?①光武中興 ②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4.東漢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農業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黃河,使被淹沒的土地變成了良田手工 業 冶鐵、制瓷等手工業發展較快。當時發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提高了冶煉質量。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已出現質量較高的瓷器知識點二:東漢后期的政局動蕩4、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皇帝年幼,出現了什么現象?有何影響?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②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5.東漢豪強大族勢力膨脹的表現有哪些?產生了那些影響?表現(1)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莊,擁有巨額財富,役使大量農民(2)擁有私人武裝,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影響豪強大族勢力膨脹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知識點三:黃巾起義1.東漢后期興起了哪一農民起義?原因?影響?①黃巾起義(184年,張角領導農民起義。)②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社會動蕩影響:③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拓展延伸】1.【歷史解釋】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啟示:統治者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等。2.【歷史解釋】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比較項目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不同點 爆發 時間 公元前209年 184年領導人 陳勝、吳廣 張角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特點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主要 原因 秦朝沉重的賦稅、徭役,殘酷的刑罰等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東漢后期朝政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災荒連年相同點 都屬于農民起義,都沉重打擊了當時的黑暗統治,但結果都失敗了【課后活動】教材習題011.對比“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指出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答案】①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②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③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教材習題022.這是出土于四川的東漢擊鼓說唱俑。查閱資料,試為這件陶俑寫一段解說詞。【答案】彩繪陶擊鼓說唱俑是于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墓葬出土的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該陶俑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頭戴幘,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瓔絡珠飾。陶俑上身赤裸,流傳歷史悠久。此件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歷史價值: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是東漢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說唱表演藝術和民間文化,對于我們了解東漢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藝術價值:該陶俑制作精美,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服飾、動作、表情等細節都反映了東漢時期民間藝術的風格和特點,為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科學價值:通過研究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我們可以了解東漢時期的工藝技術、材料選用、制作流程等方面的情況,對于我們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價值:該陶俑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它不僅是我們了解和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知識點一:張騫通西域1、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2、“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人是? 張騫3、張騫兩次出現西域的時間和目的分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②第一次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出使的目的是為了訪問西域各國(也包含打擊匈奴),建立友好關系;③密切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知識點二:絲綢之路4、陸上絲綢之路(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開辟的時間?路線?開通的意義?①開辟時間:漢武帝時②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的大秦(古羅馬)。③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5、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于什么時期?路線?①漢武帝;②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南海)—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錫蘭(斯里蘭卡)6、“一帶一路”指的是什么?①絲綢之路經濟帶;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知識點三:漢朝對西域的管理7、西漢于何時設立了西域管理機構?其官職名稱是?有什么意義?①公元前60年(漢宣帝時期);②西域都護;③標志西域(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8、東漢明帝時期,出使西域的代表人物是?該人物派誰出使大秦? ①班超; ②甘英9、列舉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過絲綢之路雙向交流的史實各一個?①中國的四大發明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②古印度的佛教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10、為絲綢之路重新命名? 貿易之路、友誼之路、合作交流之路、探險之路。【拓展延伸】1.認識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1)歷史意義①通過絲綢之路,中原的鑄鐵、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及經濟的發展。②西域的核桃、葡萄、寶石、樂器等傳入中原,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③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④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各國派使節來漢,密切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政治聯系,為以后漢對西域進行行政管轄打下了基礎。(2)現實意義“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明絲綢之路在今天仍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對當今中國的對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總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互通有無的商貿要道。【課后活動】教材習題011.嘗試從多角度說一說張騫通西域的作用和影響?【答案】張騫通西域的作用:①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②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③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④為西漢與西亞、歐洲通商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影響:張騫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促進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張騫通西域,奠定了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和開發基礎,后來,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張騫通西域后,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開通“絲綢之路”。教材習題022.2013年,國家主席提出與有關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結合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談談你對今天建設“一帶一路”的感想。【答案】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共贏的,推動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了各國經濟繁榮和貿易發展,實現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合作共贏與共同發展。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課程標準: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知識點一:造紙術的發明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產生于什么時期?東漢時期,是誰改進了造紙術? 造紙術是通過什么人傳到歐洲?發明的意義?①西漢末年;②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③阿拉伯人 ④ 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交流,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知識點二、醫學與數學的成就1、東漢末年的兩位名醫及各自成就?①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和 “對癥治療”“治未病”理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被后世稱為“醫圣”。②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2.東漢數學成就是什么?有何地位?著作:《九章算術》地位: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3.秦漢時期農學著作是什么?代表性著作是《氾[fàn]勝之書》。這部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改良土壤、適度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生產方法。知識點三、司馬遷與《史記》1、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作者是?主要內容?①《史記》;②司馬遷;;③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知識點四、道教與佛教1.道教興起于何時?東漢末年, 是產生于東漢末年我國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和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2、佛教產生的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①公元前6世紀;②古印度;③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④眾生平等、因果輪回、忍受苦難;3、佛教傳入我國的最早時間是?通過什么通道傳入中國?傳入有何影響?①西漢末年 ②絲綢之路③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拓展延伸】1.兩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1)政治因素:漢朝中央集權加強,大一統國家鞏固。(2)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較快。(3)民族因素: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得到加強。(4)中外交流:兩漢時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5)群眾因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為兩漢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條件。2.思考: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什么都利用宗教?①有利于統治者維持等級秩序。 ②消磨勞苦大眾的斗爭意識。3.結合當時社會情況,說說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佛教教義,使其得到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植。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這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傳播。【課后活動】教材習題011.列舉三個秦漢時期的科技代表人物,并分別說明你選擇的理由。【答案】(1)蔡倫;“蔡侯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2)“醫圣”—張仲景。貢獻:寫成《傷寒雜病論》,該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辯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3)神醫華佗。貢獻:擅長針灸、湯藥和外科手術;發明了“麻沸散”;編造出“五禽戲”,幫助人們強健身體。教材習題022.很多成語典故出自《史記》,例如“破釜沉舟”“以一當十”等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查一查,還有哪些成語典故出自《史記》?【答案】臥薪嘗膽、紙上談兵、負荊請罪、毛遂自薦、一言九鼎、約法三章、韋編三絕、一字千金、鴻鵠之志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