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一輪復習必修四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一輪復習必修四

資源簡介

(共38張PPT)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五課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
(統編版)思想政治
1
2
3
4
5
核心素養
命題預測
思維導圖
考點梳理
真題再現
1
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 考向預測
1、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3、明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認同并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政治認同: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明確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自覺堅持唯物史觀。 科學精神: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明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發展規律與發展趨勢,理解改革的意義,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公共參與:明確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自覺落實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結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世風家風習俗習慣的變遷、新名詞新思想新理念的出現等社會熱點問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2、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等熱點問題,考查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3、考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等知識。
2
命題預測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社會歷史的本質 2024 選擇題:湖南卷、江蘇卷 主觀題:全國卷、北京卷、浙江卷 本講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有考查,復習時關注以下命題:通過思想、政策、道德、價值觀等的變化與弘揚,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通過相關改革措施,考查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趨勢。以黨和國家針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考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漫畫的形式,考查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023 選擇題:廣東卷、山東卷、湖北卷 2022 選擇題:北京卷、浙江卷 社會歷史的發展 2024 選擇題:江蘇卷、安徽卷、浙江卷 2023 選擇題:全國卷、浙江卷、福建卷、河北卷、遼寧卷 2022 選擇題:北京卷、湖北卷、山東卷 社會歷史的主體 2024 選擇題:北京卷 主觀題:甘肅卷、浙江卷 2023 選擇題:全國卷、山東卷、海南卷、遼寧卷 2022 選擇題:海南卷、浙江卷 思維導圖
3
4
考點梳理
1、勞動與實踐
類別 地位 作用
勞動 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①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②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實踐 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 ①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
②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4
考點梳理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含義
二者 關系
方法論 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分析社會現象時,要尊重社會實際,從社會實際出發;同時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錯誤的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
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具
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4
考點梳理
【拓展深化】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
根本區別 誰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的客觀規律
唯物史觀
唯心史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承認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英雄史觀”:人類歷史是由偉大的歷史人物創造的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等
社會歷史僅僅是偉大的歷史人物的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積。
4
考點梳理
類 別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物質與意識
區 別 研究對象
地位
作用
聯系 人類社會
整個世界
二者的關系問題
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二者的關系問題
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
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
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知識拓展: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vs 物質與意識
4
考點梳理
牛刀小試
判斷下列分別屬于社會存在還是社會意識?
1、比亞迪汽車
2、中國夢
3、新型冠狀病毒
4、治療新冠的診療方案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6、“雙減”政策 
7、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8、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9、民法典 
10、自然地理環境
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
4
考點梳理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原理】
【方法論】
1、從社會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
2、重視社會意識的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
4
考點梳理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加 工
利 用
勞動者
生產工具
勞動對象
生產力
決定性因素
生產力水平的標志
人類改造自然
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
客觀物質力量
誰來改造
怎么
改造
改造
什么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生產資料
(石器—鐵器—機器—機器人 )
生產關系
生產過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社會關系
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
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
產品的分配關系
公有制、私有制
平均分配、按勞分配、按需分配
按資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平等互助、雇傭剝削
決定作用
4
考點梳理
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①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②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
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4
考點梳理
6、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
即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
(經濟)
(政治、文化)
注:與經濟有關的制度和政策,屬經濟基礎。
如: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 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產權制度等
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
意識形態:
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文化傳媒等。
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
注:上層建筑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如:法律法規、社會信用制度、政治制度、行政體制改革、核心價值觀、思想觀念
(思想上層建筑)
4
考點梳理
7、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
【原理】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①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②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方法論】
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使上層建筑適合先進的經濟基礎。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生產資料公有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按勞分配制度
大機器生產
人民代表制度
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
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
生產關系、經濟基礎
以下哪些屬于生產力?哪些屬于(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哪些屬于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
生產力
上層建筑
生產關系、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
生產關系、經濟基礎
生產關系、經濟基礎
課堂練習
4
考點梳理
8、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實現方式
(根本動力):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
矛盾性質 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 對抗性 (敵我矛盾、階級矛盾) 階級斗爭
--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主義社會 非對抗性 (人民內部矛盾) 改 革
性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作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3)社會發展基本矛盾的解決(途徑)
4
考點梳理
9、人民群眾
(1)人民群眾的概念: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2)人民群眾的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表現 闡釋
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
P88 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4
考點梳理
10、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 群眾路線
區別 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基本 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聯 系 意義 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 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考點梳理
11、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原理)
【原理】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考點梳理
(1)精神動力:真正的哲學,我國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2)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3)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動力;
(4)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5)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
(6)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
特別提醒:全面把握社會發展的動力
4
考點梳理
【知識整合】運用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的知識分析問題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我們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⑤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5
真題再現
1、(2023·廣東)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我國居民出行最常見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出行觀念的普及,多地出現騎行熱,憑借健身、時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這一現象說明( )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
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③說法錯誤。
客觀決定主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主觀范疇,不能決定客觀的生活面貌,②說法錯誤。
5
真題再現
2、(2023·浙江)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 )
①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
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
③勞動是經濟制度的基礎
④人類首先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經濟制度的基礎,而非勞動,③排除。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只是強調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地位,不能解釋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②排除。
5
真題再現
3、(2023·山東)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到李大釗的“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從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的“為民造福”,共產黨人始終心懷人民群眾,把群眾的事一件一件辦好。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
④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該選項強調人民的地位,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該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③。
該選項強調人民對歷史的作用,而材料強調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幸福,該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①。
5
真題再現
4、(2024·湖南)大美瀟湘,山水如畫,“瀟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畫大師所作,作為一個超越地域和歷史范疇的美學意象,成為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創作的文化母題與圖式,成就了中國山水畫別開生面、自成—派的“瀟湘山水”。亦如美學家宗白華所言:“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 )
①瀟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藝術家的心靈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②藝術家以手中畫筆為瀟湘自然山水描繪圖景、設定法則
③“瀟湘八景“作為美學意象是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意識
④自成一派的“瀟湘山水”寓于中國山水畫藝術共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出來,應該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共性寓于自成一派的“瀟湘山水”之中,④說法錯誤。
藝術家不能用手中畫筆為自然山水設定法則,②說法錯誤。
5
真題再現
5、(2024·北京)辛亥革命后,各種政治力量反復較量,中國共產黨脫穎而出,團結帶領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一九五四年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75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①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②“五四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
③政治制度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④美好生活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④錯誤。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③錯誤。
5
真題再現
6、(2024·安徽)從廣袤原野到繁華都市,從生產車間到研發場所…神州大地處處涌動著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的熱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產力,正濃墨重彩地描繪著新征程的新圖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基于( )
①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②我國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
③全面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④生產力要適應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④錯誤。
“我國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不符合國情和實際,②不選。
5
真題再現
7、(2024·浙江)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 )
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規律是客觀的,不能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④說法錯誤。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材料沒有涉及,因此無法體現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不符合題意。
5
真題再現
8、(2024·北京)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末梢,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身邊有什么問題線索,對基層減負有哪些意見建議,都可以到“留言板”說說。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①公開征集問題線索和減負建議,堅持了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②直面基層工作難點,為基層減負,要以征集的意見建議作為行動出發點
③理順基層事務職責,要堅持問題導向,勇于面對矛盾,善于化解矛盾
④形式是事物存在的基礎,要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以形式減量促服務增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內容是構成事物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結構和組織方式,要堅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④錯誤。
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主觀層面的意見建議不能作為行動的出發點,與唯物主義觀點不符,②錯誤。
5
真題再現
9、(2024·浙江)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既缺油又缺錢,大慶油田會戰隊伍經過3年多奮戰,一舉甩掉我國的“貧油”帽子,并由此產生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保證油田高產穩產,大慶油田科研人員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啟了化學驅油技術——聚合物驅的科研攻關。經過反復試驗,提出了聚合物黏彈性驅油理論,建立世界首個工業化技術體系,使油田采收率提高了10%以上。隨后又經過上萬次試驗,研究出三元復合驅油技術,采收率再次提高,為大慶油田的接續發展出了新路。迄今為止,大慶油田已累計生產原油超25億噸。
運用“社會歷史的主體”相關知識,分析大慶石油人在油田開發過程中發揮的主體作用。
5
真題再現
【答案】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大慶石油人為國內生產了大量原油,一舉甩掉我國的“貧油”帽子,迄今為止,大慶油田已累計生產原油2.5億噸。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大慶石油人經過反復試驗,提出了聚合物性驅動理論,建立世界首個工業化技術體系,最終形成大慶精神。
5
真題再現
10、(2024·全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對話+創作”為基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開啟了全面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可以像人類一樣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寫代碼、論文和視頻腳本等任務。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和加速迭代,引領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并對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有人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和廣泛運用,將徹底改變和顛覆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結合材料,運用相關哲學原理對這一觀點進行辨析。
5
真題再現
【答案】①這一觀點是錯誤的。②人類社會歷史是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③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代替了人的一些勞動,一定意義上確實具備了類人的“實踐”功能,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但是無論技術進步到何種程度,都改變不了其為人類工具的屬性,更無法改變和顛覆人類社會歷史的實踐本質。
5
真題再現
11、(2024·浙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啟動、各級黨委齊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實施20年來,經歷了從部分鄉村到全省域鄉村的擴展,從鄉村環境治理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變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浙江樣板推進。工程的實施使浙江大地發生了美麗蝶變。
材料二 A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結合本村實際實施“千萬工程”,統一規劃開發,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再引入高品質業態,盤活閑置資源。如今的A村已從“臟亂差”變成了“綠富美”,“賓客鬧盈盈、群眾喜盈盈、口袋滿盈盈”。
(2)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知識,說明A村為什么會改變面貌。
5
真題再現
【答案】①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替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或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或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或社會意識決定于社會存在),A村結合本村實際,制定實施“千萬工程”的統一規劃。
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替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或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A村根據“千萬工程”的目標和要求制定統一規劃,并進行開發建設(可用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再引入高品質業態,盤活閑置資源代替),使該村改變面貌。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内江市| 阿荣旗| 从江县| 准格尔旗| 松阳县| 上犹县| 霍邱县| 海南省| 富锦市| 昭苏县| 平顶山市| 五大连池市| 巴彦淖尔市| 石台县| 泾川县| 栖霞市| 巴塘县| 吉林省| 宁化县| 大渡口区| 石河子市| 富阳市| 隆回县| 盐源县| 曲松县| 大荔县| 栖霞市| 靖宇县| 泽库县| 阳江市| 吉林市| 广元市| 北宁市| 河北省| 丰城市| 若尔盖县| 静宁县| 囊谦县| 尉犁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