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 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本節(課)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主要講述了中國近代人民第一次反帝反侵略的完全勝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抗日戰爭上承近代的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的屈辱史和中華民族各階級的抗爭史,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在這一時期,中國在經歷從傳統到現代,民族意識與民族國家逐步形成的轉型。所以本課在中國近代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習本課,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這一時代潮流,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依據課程標準1.了解日本侵華罪行;2.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精神;本節(課)教學目標1.時空觀念:明確日本侵華過程事件以及抗日主要戰爭的發生地點,并結合時間軸,使學生認識日本侵華一步步擴大的局勢,以此使學生定位回到當時的時空,感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2.史料實證:自主學習,例如選取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慰安婦等相關材料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日軍侵華暴行。3.歷史解釋:選取恰當材料讓學生形成對于日本侵華原因、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抗戰、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的完整理解。4.家國情懷:感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全民族的英勇抗戰,體會當時軍民的抗日決心。學習者特征分析本節內容對學生來說,已經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通過影視劇等學生了解較多,但容易受到部分影視劇的誤導形成不正確的歷史觀。需要正確引導。而且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思維活躍,但在思維的批判性、靈活性等方面還不夠成熟,容易簡單化和偏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 了解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的過程。教學難點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及其原因。教學環境要求課前準備:完成導學案的自主復習,培養學生的獲取、分析、總結信息的能力課前導入:本節內容直接導入教學過程 【必備知識】一、自制歷史時空坐標軸1.填充相對應知識點【關鍵能力】探究:提示學生自主進行史料篩選與整合的能力二、知識點的探索1.日本侵華原因2.全民抗戰與勝利的3.思維提升拓展思考:面對歷史、面對當前日本右翼勢力,我們應該如何?【教學過程】通過提問--樹立正確的時空觀:通過自主學習概括局部抗戰(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到主要矛盾)1. 背景:1)侵略中國的既定國策,如“征服滿蒙”侵略方針的制定;★“東方會議”公布了《對華政策綱要》,提出要把“滿蒙”從中國本土徹底分割出來。“田中奏折”中提出,“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中國。” (詹方瑤:《日本經濟危機與對我國東北的侵略》)2)1929 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日本急欲轉嫁危機;★據官方統計,1931年日本失業工人達413000人,1932年達489000人,加上半失業者,數達300萬人。危機對農村的打擊尤為嚴重。全國農家負債總額高達47億日元,平均每戶837日元。“滿蒙的資源很是豐富,有著作為國防資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資源, 是帝國自給自足所絕對必要的地方”。“二·二六”事件后,以統制派為核心的軍部法西斯勢力確立了統治地位。(吳于廑等《世界史》)3)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和根據地,給日本以可乘之機。★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正在江西指揮剿“剿共”。他電告張學良“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張學良年譜》)。早在事變發生前,他還公開發表《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電》。(楊奎松著:《中國近代通史》)2. 日本的侵略,三次事變:1)1931 年 9 月,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真相?)★參與策劃這一事件的花谷正戰后在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十八日夜,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視鐵路為名,率領部下數名向柳條湖方向走去。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安放在鐵軌下,并點了火。爆炸時轟的一聲,炸斷的鐵軌和枕木四處飛散。事后花谷正給上級的電報中稱:“十八日午后十時半左右,于奉天北面的北大營兩側,暴虐的中國軍隊,破壞我南滿鐵路,襲擊我守備隊,同時趕赴現場的我守備隊某部發生沖突。”(楊奎松著:《中國近代通史》)2)1932 年 1 月,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抵抗。3)1935 年,華北事變,策劃“華北自治運動”,中國發生“一二·九運動”。3. 中國的反應:1)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原因有:集中力量“圍剿”紅軍和根據地,寄希望于國聯調停解決。2)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東北人民革命軍堅持抗戰;1933 年長城抗戰;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壯大,堅持抗戰。3)中共1935 年發表“八一宣言”。同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無論各黨派間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瓦窯堡會議決議和毛澤東的報告,總結了黨的歷史經驗,論述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又指出無產階級必須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擴大和鞏固紅軍及其根據地。為迎接抗日新高潮的到來作了政治上和理論上的準備。(王檜林著:《中國現代史》)4)一二·九運動 北平學生發起, 1935 年 12 月 9 日①直接原因:日本策劃“華北自治運動”,民族危機空前加深。★1935年12月初,北平各校學生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北方局的領導、推動下,紛紛發表宣言,“反對一切偽組織、偽自治”。12月10日,北平學生和各界民眾三萬余人,為抗議“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舉行更大規模的游行示威。……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各地爆發了更大的游行示威。一二九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抗日戰爭作了思想準備。(中國網)《義勇軍進行曲》為主題歌的《風云兒女》,正是在1935年拍成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首歌迅速唱遍全國以至海外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唱出了當時中國人的普遍心聲。(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②歷史作用:宣傳了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5)西安事變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得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可以說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幫助統一了國家,也停止了內戰。蔣中正不再被看作是抗擊日軍的絆腳石,而是具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領導中國統一戰線以抵抗外來侵略者。(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①原因:日本加緊侵華促使國民政府內部矛盾激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推動。②歷史作用:促進了中共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三、通過自主學習概括全面抗戰的開始(思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夠形成的原因)1. 日本的侵略:1937 年盧溝橋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2. 中國的反應 1)中共:1937 年 8 月,召開洛川會議,形成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國共合作宣言。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2)國民政府 1937 年 9 月,發表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共將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接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四、通過自主學習概括日軍的侵華暴行 有七個方面:1. 制造南京大屠殺:(中國把 12 月 13 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在南京大屠殺主犯之一、日軍第六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的死刑判決書中確認:在他的部隊進駐南京的10天內,中國人“被害者總數達三十萬人以上”。(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2. 以華制華:扶植偽滿洲國、汪偽政府等;1940—1945 年,中國存在四個并立的政權:重慶國民政府(蔣介石),陜甘寧邊區(毛澤東),東北偽滿洲國(溥儀),南京偽國民政府(汪精衛)。3. 以戰養戰:進行經濟掠奪、“糧食統制”;★根據“以戰養戰”的政策,在各個占領區分別設置機構,采取軍事管理、委托經營、中日合辦、租賃、收買等方式,把淪陷區所有的工礦企業都奪取了,瘋狂地進行壓榨和掠奪。在占領地區的日本軍隊,凡有所需,即將農村居民的糧食、豬、羊、牛、雞等家畜家禽搶走。從華中輸到日本的大米,1939年700萬石,1940年900多萬石。日本人把掠得的大米大批運走,以至連一向產米的無錫、常熟、蕪湖都發生米荒。日本政府的一份文件記載,在一批被劫往日本的38535名勞工中,564人死于船上,248人在到達服役地前死亡,剩下的37723人被送進礦山、工地后,有2282人被折磨致死。(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91》)4. 對敵后根據地,實施“三光”政策、“囚籠”政策;5. 進行重慶大轟炸:1938—1943 年;★1941年6月,重慶市民為了躲避日機轟炸,發生不幸的大隧道窒息事件,死者2萬人。8月,日本飛機又實施“疲勞轟炸”,連續7日不息,警報一響,人們就只能避到防空洞中,公私工作都陷于停頓。但軍民抗戰意志并沒有動搖。(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6. 進行細菌戰,如七三一部隊;★1936年6月,在哈爾濱陸軍醫院,將1名40歲左右的中國男人“活著解剖了”。1943年9月,計劃在魯西地區散布了霍亂病菌,結果殺害了20000多人。(片桐濟三郎筆供)7. 推行“慰安婦”制度:日本軍國主義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法西斯殘暴本質。★ 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發展:鴉片戰爭后,開始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后,初步覺醒—→五四運動期間,得到升華—→抗日戰爭期間,全面高漲。(課時小結見下圖)【核心素養】通過梳理時空觀,通過史料實證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在正確唯物主義史觀下樹立愛國主義情感。課堂小結 偉大的抗日戰爭局部抗戰(1931-1937)全面抗戰(1937-1945)課后作業:為什么最近幾年網絡上出現一小撮數典忘祖的敗類教學反思可編輯可編輯可編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