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2025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哲學與文化》2024/10/25巍峨高山,攜手共攀【知識體系】第四課教材分析備考課程要求復習時可圍繞認識論三大方面的內容(實踐、認識、真理),結合時政熱點,如勞動教育、航天事業的發展及成就、人工智能等熱點,闡明實踐與認識的知識;可借助具體事例、科研成果、傳統文化、名言警句考查真理的特征及追求真理的過程。1.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2.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兩個階段(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內涵 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形式 感覺、知覺和表象 概念、判斷和推理特點 直接性和形象性 間接性和抽象性地位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聯系 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注意】1.認識≠意識。二者本質上是一樣的,二者都有正誤之分。區別在于:意識相對于物質而言,屬于唯物論范疇;認識相對于實踐而言,屬于認識論范疇。2.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不能認為感性認識在數量上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不能認為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即時演練(2024,山東,T10)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場表現亮眼,彰顯出縣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潛力。梳理這些“表現亮眼”之地發現,這些地方都凸顯出“底蘊”“個性化”“性價比”三個關鍵詞。從哲學上看,探索縣域小城文旅火熱的“密碼”,是因為(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導具體實踐②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是認識的根本目的③借助抽象思維獲得理性認識,能夠揭示事物自身的規律性④只有從實際出發,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區分開來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即時演練(2023·山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提起看過的一個關于培養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皺了眉頭,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去發展, 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磨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上述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把握規律、做好決策的根本立足點②只有反映社會存在的產業決策,才對產業發展起積極作用③正確的產業決策是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統一的基礎④調研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正確決策的基本條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2.實踐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主體:人。實踐不是動物的本能活動,而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活動:改造。不是認識,不是想,而是做。對象: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主觀世界,實踐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性質 直接現實性 實踐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意識、認識沒有直接現實性)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最基本,勞動、農業生產) 變革社會的實踐(即改革、革命) 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理解 側重點 點睛之詞客觀物質性 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主體”“對象”“手段”“過程”“結果”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計劃”“方案”“規劃”社會歷史性 ①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 社會性強調實踐受橫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強調實踐受縱向因素的影響 強調“合作”等(社會性),強調“歷史過程”(歷史性)3.實踐的特點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正確理解 區分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 把間接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把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等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強調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由淺入深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正確理解 區分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能夠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 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 把科學理論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目的 脫離實踐,紙上談兵,認識不為實踐服務,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注意:認識的根本任務≠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獲得真理性認識;認識的目的是指導實踐。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原理內容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2.方法論①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②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注意: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最終回歸實踐,是“要去指導實踐”;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強調的是認識對實踐的影響,是“談實踐的效果”。關鍵詞法認識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針對、立足、基于、按照、根據……(問題、現狀、特點、情況、形勢、影響),提出、制定、出臺、調整、頒布……(理論、方針、政策、規劃、措施、方案)。(2)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在……(主題、路線、方針、措施、制度)下,促進……(事業、活動、實踐)取得成就、勝利、發展、前進、成功等。即時演練(2023·江蘇)動物實驗一直是人類測試、評估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過去兩個世紀對猩猩、猴子等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的實驗,讓人們意識到實驗會給動物帶來痛苦。隨著數據分析、細胞建模、類器官、器官芯片等技術的進步,對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賴于動物實驗。材料說明( )①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②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標準③正確的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④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即時演練(2023·湖北)“十三五”期間,水產育種人聚焦漁業種苗問題,突破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寫好“藍色種業”大文章,使得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說明( )①科研意識轉變程度決定科研水平達到的高度②實踐提出的問題引導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③實踐主體的能動性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④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實踐發展和認識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三、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真理的含義: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絕對性真理的相對性2.真理的特征理解 要求客觀性 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客觀的。②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 ①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空間、橫向)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要正確把握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具體性(實踐、縱向)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要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誤區警示】:(1)真理內容的客觀性,決定了在同一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認為在同一條件下,對同一確定事物存在著多個真理性認識是錯誤的;(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并不否認真理的客觀性。這一說法是承認人的認識具有差異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3)不能認為“有用即真理”。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認為有用即真理,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陷入唯心主義;(4)并非經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有經實踐檢驗、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即真理;(5)并非所有認識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只有正確認識即真理才是;(6)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表述時不能變為客觀與主觀、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7)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真理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成謬誤,但每一真理相對于它存在的條件來講是確定的、客觀的,不能說真理中包含著謬誤。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8)真理只能被超越,不能被否定。真理一經確定,就不可被推翻,只可能被超越。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過程的特點)含義 原因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①從認識的對象看,物質世界是無限的、變化著的。②從認識的主體看,人類是世代延續的。③從認識的基礎看,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誤區警示】:(1)認識過程不是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而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2)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不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要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是“直線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直線式的前進;二是“循環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3)認識具有無限性,并不代表人類認識可以超越客觀歷史條件;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而整個人類是在無限發展的,因而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4)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被超越,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不斷地超越自身。即時演練(2023·海南)2022年12月,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30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出技術跨越的創意,經過無數次艱苦而嚴謹的實驗和科技攻關,奇跡般地將科技創意變為現實。這表明( )①科學實驗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實踐活動②航天人不斷超越自我,在實踐中化科技創意為現實③空間站全面建成取決于中國航天人對太空認識的不斷深化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2022·廣東)現實生活中,偏見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種族、文化、意識形態等因素的不同而引發的諸多偏見,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高二某班以“偏見的哲思”為主題舉行辯論賽。辯論雙方表達各自觀點并展開論證,見下表。觀點 開篇立論正方:偏見可以克服 偏見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不足而產生的偏差。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認識主體的主觀性錯誤,如盲目崇拜權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見、輕率下結論等。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必然可以克服這些主觀性缺陷,逐漸擺脫偏見的束縛,最終達至無偏見的認知。反方:偏見不可克服 偏見是人們受歷史傳統制約而形成的思維定勢。作為認識,偏見不等于錯誤,它由歷史傳統造成并構成理解者的某種視野。由于我們都生活在傳統中,在接受了語言、文化和歷史的同時,就意味著獲得了看問題的既定視角,意味著看問題的偏見性。假設你被邀請加入這場辯論賽,你支持哪方觀點?運用認識論相關知識,進一步闡明你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觀點 開篇立論正方:偏見可以克服 偏見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不足而產生的偏差。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認識主體的主觀性錯誤,如盲目崇拜權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見、輕率下結論等。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必然可以克服這些主觀性缺陷,逐漸擺脫偏見的束縛),最終達至無偏見的認知。答:支持正方。理由如下:①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這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②偏見的出現是因為認識受到主體因素的制約,如盲目崇拜、拘泥于片面的成見、輕率下結論等。③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類時代延續,認識也在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中無限發展。觀點 開篇立論反方:偏見不可克服 偏見是人們受歷史傳統制約而形成的思維定勢。作為認識,偏見不等于錯誤,它由歷史傳統造成并構成理解者的某種視野。由于我們都生活在傳統中,在接受了語言、文化和歷史的同時,就意味著獲得了看問題的既定視角,意味著看問題的偏見性)。答:支持反方。理由如下:(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受到主體狀況、客體狀況以及認識條件的制約)①認識主體:總要受到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及立場、觀點、方法等條件的限制。②認識客體: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③(總結)認識活動會受到人們身處其中的歷史傳統的局限,其中包括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實踐水平等。歷史傳統是認識產生、發展的必要前置條件,認識總是受到它的制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過去食物的生產來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糧為綱”的糧食觀。現在通過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等手段,有了更多獲取食物的途徑。同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這就要求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以糧為綱”到“大食物觀”,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有了更寬廣的視野。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大食物觀的形成過程。【答案】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和目的。生產實踐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是大食物觀形成的來源和動力;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樹立大食物觀的目的。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大食物觀”代替“以糧為綱”的舊觀念,真理性認識得到豐富和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新質生產力就曾出現在學術界的討論中,但多停留在“舊的生產力”或“原生產力”“傳統生產力”的對立面進行描述,缺乏系統的概括與闡釋。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趨勢,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論斷,闡明其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實踐路徑和科學方法論,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積極探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結合材料,運用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的知識,談談你對“新質生產力”理論的認識。【答案】①真理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范疇,真理是客觀的。“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②真理具有條件性和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新質生產力從提出到完善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的。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對“新質生產力”理論上的總結概括要在實踐中去認識、檢驗和發展,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