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陽關三疊》教案教學對象:八年級教學目標:一、教材分析《陽關三疊》作為一首琴歌。作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中的一種品質——曲風文雅,意境高遠,深沉蘊藉、瀟灑飄逸,講究一種空靈的美感,品格高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古代音樂原汁原味的韻味,本課的設計對教材進行適當的二次開發,選擇重點學唱歌曲《陽關三疊》,而合唱版作為對比進行鑒賞,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歌曲韻味。二、教學目標通過欣賞和解讀《陽關三疊》,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音樂文化的思想感情。(一)知識與技能哼唱主旋律,自信地演唱歌曲并根據情景創作,了解古曲相關知識,體會作者對好友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二)過程與方法完整聆聽模唱歌曲《陽關三疊》,掌握對音樂變化的感知能力,充分體驗歌曲的情感,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唱歌曲《陽關三疊》,樹立學生對歷史的價值觀,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三、教學重點:讓學生加入學習古代音樂的行列,熟唱歌曲《陽關三疊》,懂得欣賞并分析古代音樂。四、教學難點:學會分析古代音樂的特點,能體會歌曲的情感。五、教學過程(一)導入1.隨音樂朗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2.講解創作背景及古曲琴歌《陽關三疊》(二)新課1.初次聆聽,思考:歌曲的速度如何?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中速稍慢 表達詩人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2.再次聆聽,思考:歌曲采用哪個樂器伴奏?有什么特點?(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音色悠長、深沉、古樸而富有激情,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之人真摯的惜別之情。)3.教唱歌曲上闋(1)聽一聽上闋有幾個樂句構成?樂句之間有什么聯系?(四個樂句)(2)再次聆聽上闋,根據老師畫出的旋律走向來分析樂句間的聯系。(3)教師講解起承轉合(4)隨琴演唱上闋旋律(注意附點節奏)(5)加入歌詞演唱(注意一字多音)(6)加入重音字再次演唱(7)教師對上闋情緒進行總結下闕(1)聽一聽下闕有幾個樂句構成?節奏旋律有什么特點?(三個樂句 頻繁出現附點節奏和兩個八度)(2)隨琴演唱下闕旋律(注意八度保持腔體打開)(3)加入歌詞用哭腔演唱(教師先進行示范)(4)自行設計下闕的重音字并代入演唱(5)教師對下闕情緒進行總結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5.隨伴奏再次演唱歌曲(三)拓展1.根據詩中內容分小組進行情景演繹2.教師點評(四)結語在這紛繁的音律中,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其深情款款,穿越時代的滄桑。從《渭城曲》到《陽關三疊》,它既是文字的藝術之作,更是音律的佳作,讓送別之美在琴瑟之間永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