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衛黃河》教學設計課時安排1課時,共40分鐘教材分析《保衛黃河》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愛國主義歌曲,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經典之作,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這首歌曲以黃河為背景,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歌曲旋律雄渾壯闊,節奏鏗鏘有力,歌詞樸實感人,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在六年級下冊教材中安排這首歌曲,既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又能培養愛國情操。學情分析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音樂素養和演唱能力。他們能夠準確把握簡單的節奏型,理解基本的音樂術語,具有一定的音樂表現力。在歷史知識方面,學生對抗日戰爭有初步認識,具備理解歌曲歷史背景的基礎。但在氣息控制、聲音共鳴等專業技巧方面還需要加強訓練,情感表達的深度和廣度也有待提升。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感受《保衛黃河》雄渾的旋律特點,體會歌曲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對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藝術表現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準確把握歌曲的節奏與旋律,做到聲音響亮、咬字清晰,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創意實踐學生能夠根據歌詞內容,結合自身理解,創造性地表達演唱情感,嘗試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詮釋作品。文化理解學生能夠理解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感悟中華民族的抗爭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準確把握歌曲的節奏特點和旋律走向,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進行演唱,做到聲音響亮、咬字清晰。教學難點氣息的控制運用和情感的充分表達,特別是在高音區域的氣息支持和聲音的統一性。教學方法示范教學法:教師通過優質示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演唱概念分組練習法:采用小組合作形式,促進學生互助學習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圖片、視頻等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情境教學法: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啟發式教學: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投影儀、音響設備音樂器材:鋼琴或電子琴教學課件:黃河圖片、抗戰歷史資料樂器:簡單打擊樂器教學掛圖:歌詞展示卡片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5分鐘)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欣賞一段視頻。(播放黃河壯麗景象視頻)師: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見證了我們民族的苦難與輝煌。你們知道在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黃河岸邊的故事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享感受)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歌曲,就是講述黃河兒女保衛祖國的動人故事——《保衛黃河》。環節二:講授新課(25分鐘)感知環節整體感知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這首歌曲。(播放《保衛黃河》完整版)師:睜開眼睛,誰來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鼓勵學生從旋律特點、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分享)創作背景介紹師:《保衛黃河》創作于1939年,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結合歷史背景,生動講述創作故事)探究環節節奏訓練師:我們先來學習歌曲的節奏。請跟我一起做節奏練習。(教師示范,帶領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分句教學師:現在我們把歌曲分成幾個樂句來學習。第一樂句:"風在吼,馬在叫..."(示范演唱,指導氣息運用,糾正發音問題)重點難點突破師:在高音部分"保衛家鄉"時,我們要特別注意氣息的支持...(詳細講解演唱技巧,示范正確方法)示范環節教師示范師:注意聽我的示范,特別關注情感的表達方式。(教師示范演唱,突出重點部分)分組練習師:現在我們分成兩組,互相配合練習。(指導分組練習,及時糾正問題)環節三:鞏固延伸(10分鐘)全班合唱師:讓我們一起用嘹亮的歌聲,展現黃河兒女的豪邁氣概!(組織全班齊唱,注意配合)小組展示師: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組織展示,給予點評和鼓勵)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保衛黃河》這首歌曲,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通過學習,我們不僅掌握了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作業:練習演唱《保衛黃河》,注意運用課堂所學的演唱技巧搜集抗戰時期的其他經典歌曲與家人分享今天學習的收獲,講述歌曲背后的故事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環節通過視頻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選用黃河實景視頻,使學生直觀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為歌曲學習做好情感鋪墊。探究音樂環節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從節奏訓練入手,逐步深入到旋律學習和情感表達。通過分組練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表現力。鞏固延伸環節通過展示和交流,鞏固學習效果,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感悟。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促進知識內化。板書設計保衛黃河┌─ 創作背景│└─ 1939年抗戰時期├─ 演唱要點│ ├─ 氣息運用│ ├─ 節奏把握│ └─ 情感表達└─ 愛國精神└─ 民族氣節教學反思本節課的設計立足于音樂教育的專業性和德育教育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將音樂技能訓練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又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操。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歷史題材的音樂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在理解深度上還有提升空間。未來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加強情境創設,增加歷史背景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同時,在演唱技巧的訓練上,需要更多地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此外,課堂互動和實踐環節的設計還可以更加豐富,可以考慮增加創造性的表現形式,如配器演奏、情景表演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在評價方式上,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建立更全面的評價體系,激勵學生不斷進步。—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