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問答式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問答式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部編本七年級上冊歷史問答式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
1.研究古人類歷史有哪些方法?
◆考古學家:主要通過考古發掘來發現和研究古代人類的活動遺跡和遺物,例如古代人類的化石、使用的工具、居住的房屋遺址等。
◆古人類學家:
對考古學家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進行研究,分析其體質特征、腦容量變化,推斷其演化過程和生活方式;
對古代人類使用的工具進行研究,分析其制作技術和使用方法,推斷其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
2.為什么說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因為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考古發現證明了中華大地是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3.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是?距今約多少年?在什么地方被發現?
◆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在云南元謀被發現。
4.元謀人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證據是什么?
◆在元謀人化石附近,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
5.除元謀人之外,我國境內還發現了哪些重要的古人類化石?分別在哪里被發現?距今約多少年?
◆藍田人:發現于陜西藍田,距今約160萬年。
◆鄖縣人:發現于湖北鄖陽,距今約100萬年。
6.藍田人和鄖縣人已經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了嗎?
◆是的,考古學家在藍田人和鄖縣人化石附近,也都發現了一些石器,表明他們已經掌握了制作和使用工具的技術。
7.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代?距今多少年?在什么地方被發現?
◆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被發現。
8.北京人化石的發現對研究人類起源有什么意義?
◆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古人類演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9.北京人的體質特征和現代人相比有哪些不同?
◆北京人頭骨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但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
10.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他們以采集植物果實和狩獵為生,并已經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
11.北京人有哪些工具制造技術?他們會使用火嗎?
◆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能夠制造不同類型的工具,例如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
◆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用火取暖、燒烤食物、照明和驅趕野獸。
12.為什么說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因為火的使用改善了古人類的生存條件,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并使人類最終脫離了動物界。
13.山頂洞人生活在什么時代?距今多少年?在什么地方被發現?
◆山頂洞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萬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被發現。
14.山頂洞人有哪些體質特征?他們已經進化成現代人了嗎?
◆山頂洞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屬于晚期智人,已經進化成現代人。
15.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與北京人相比有哪些進步?
◆工具方面:山頂洞人在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時,也開始磨制石器,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還會人工取火。
◆生活方式:山頂洞人依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縫制衣服,活動范圍擴大,開始出現裝飾品,有愛美意識,也懂得埋葬死者。
16.山頂洞人過著怎樣的社會生活?
◆山頂洞人過著集體生活,共同居住,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第2課 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
1.什么是“史前”?
◆通常將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稱為“史前”。
2.我國是世界上哪些重要農作物的起源地之一?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這些農作物的遺存是在哪里被發現的?距今多少年?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等,發現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遺存,距今約1萬年。
◆粟和黍:是古代中國北方重要的糧食作物,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等,發現了人工栽培的粟和黍的遺存,距今約1萬年。
3.農業的起源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
◆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人類從依賴自然的采集和狩獵生活,轉向改造自然的生產生活的偉大變革。
◆農業的出現,為定居生活創造了條件,促使人口逐漸集中,從而推動了氏族、部落的形成和發展,也為文明社會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原始農業的發展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4.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遺址在哪里?說明了什么?
◆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該遺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骨耜和房屋構件等遺跡遺物說明,長江下游地區是世界上農業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至少在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地區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的技術。
5.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哪些重要的文物?這些文物反映出河姆渡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干欄式房屋:說明河姆渡人已經過上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術。
◆骨耜:說明河姆渡人已經會使用骨耜耕地,農業生產技術有了進步。
◆陶器:表明河姆渡人已經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術。
◆玉器和骨哨:反映了河姆渡人已經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和文化追求。
◆炭化稻谷:說明稻作農業是河姆渡人重要的食物來源。
6.距今約9000—7500年的舞陽賈湖遺址位于哪里?出土了哪些文物?反映了哪些社會現象?
舞陽賈湖遺址位于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的遺址之一,其出土的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表明當時農業和畜牧業已經有了初步發展。
◆石器、陶器、骨器:體現了賈湖人較高的制作水平。
◆骨笛: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能夠吹奏七聲音階的笛子。
◆刻有符號的龜甲: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刻畫符號,被認為是漢字的起源之一。
7.什么叫做“新石器時代”?
◆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
8.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地區出現了哪一種文化?因什么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哪里?
◆仰韶文化,因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發現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
9.仰韶文化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人們在陶器上繪制各種精美的圖案,如魚、鳥、花草等,反映了仰韶人對美的追求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10.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屬于哪一種文化?距今多少年?出土的遺跡和遺物,能夠反映出半坡人哪些生產生活狀況?
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距今約6000年。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房屋內有灶坑,便于防寒保暖。
◆磨制石器、農業工具:半坡人會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家畜飼養:半坡人種植粟、黍,飼養豬、狗等家畜。
◆漁獵:半坡人使用弓箭、漁叉等工具進行漁獵。
◆陶塤:表明半坡人有一定的音樂文化和娛樂活動。
◆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說明半坡人已經掌握了紡織、制衣技術。
11.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原始社會處于什么階段?氏族社會有什么特點?
◆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原始社會處于母系氏族公社階段。氏族成員之間地位平等,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分化,實行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
12.距今約5900—44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位于哪里?其文化特征是什么?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彩陶和黑陶是其文化特征。
13.什么是“蛋殼陶”?說明了什么?
◆“蛋殼陶”是龍山文化時期出現的一種薄如蛋殼的黑色陶器,說明當時人們的制陶技術已經相當高超。
14.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發展狀況如何?
◆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出現了隨葬品數量和精美程度的差別,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
15.大汶口文化之后出現了什么文化?其文化特點是什么?
◆龍山文化,以黑陶為其突出特點。
16.龍山文化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如何?
◆龍山文化時期,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和私有制萌芽,為早期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1.什么是文明?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什么?
◆文明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2.大約在多少年前,我國出現了早期國家?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什么文明?
◆距今5000多年前。
◆早期文明。
3.什么因素促進了早期國家的產生?
◆農業和畜牧業的較大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促使人口的增長和聚集。
◆人們為了更好地生活和生產,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促進了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分化加劇,出現貧富差距,并由此產生階級,進而產生國家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4.遼寧朝陽的牛河梁遺址屬于什么文化?距今多少年?有哪些重要發現?說明了什么?
◆牛河梁遺址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800-5000年。
◆重要發現: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貴族的積石冢,反映出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分化和祭祀禮儀,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對祖先的敬畏。
5.良渚古城遺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發現了哪些重要遺跡?說明了什么?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
◆重要遺跡:城墻、城壕、大型宮殿建筑群、水利系統、貴族墓地、以及大量精美的玉器等。
◆說明:
良渚社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發展出了高度的文明。
良渚社會存在明顯的階級分化,擁有強大的王權,并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
良渚人已經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術、農業技術、制玉技術,并具有高度發達的宗教信仰和禮儀制度。
6.什么叫做“神徽”?它體現了良渚文化的什么特點?
◆神徽是指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畫的一種神人獸面紋,其主體由天空中飛翔的神獸和騎在神獸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組成,是良渚文化的象征。
◆體現了良渚文化的統一性和神權崇拜的特點,說明良渚人很可能已經形成統一的崇拜對象和信仰體系。
7.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有哪些重要發現?
◆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
◆重要發現:圍墻、宮城、高等級建筑基址、陶質建筑材料、大型墓葬、以及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陶鼓、石磬、玉鉞等,還有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
8.陶寺古城遺址的發現說明了什么?
◆距今4300-4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
◆陶寺古城可能與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相關聯,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之一。
9.距今5000年左右,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有什么特征?
◆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在相互交流與融合中,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體。
10.距今4000多年,以什么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
◆以中原地區為引領。
11.傳說中,誰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為什么?
◆炎帝和黃帝,他們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并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2.堯舜禹時期實行什么制度?誰是著名的治水英雄?
◆禪讓制,指部落聯盟推舉賢能之人擔任首領的制度。
◆禹。
13.如何評價中華文明的起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并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哪個朝代?由誰建立?大約在什么時候?都城在哪里?
◆夏朝,由禹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都城陽城(今河南登封王城崗)。
2.夏朝的建立有什么歷史意義?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3.相傳禹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治?
◆征伐三苗:平定叛亂,穩定統治。
◆合諸侯于涂山:以提高威望,加強對各部落的控制。
◆鑄九鼎:象征九州,加強王權和國家統一。
4.夏朝實行什么制度?“家天下”局面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夏朝實行禪讓制,但后期世襲制逐漸取代禪讓制。
◆標志: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依靠武力,繼承父位,建立夏朝。
5.“家天下”的出現有什么影響?
◆“家天下”的出現打破了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傳統,開創了王位世襲制,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6.相傳夏朝后期哪位君主統治殘暴?導致了什么后果?
◆夏桀。
◆后果:他統治殘暴,最終導致民怨沸騰,政權被商湯推翻,夏朝滅亡。
7.二里頭遺址位于哪里?距今多少年?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偃師二里頭村,距今約3800-3500年。
8.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說明了什么?
◆大型宮殿建筑群:反映出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出現了階級分化,擁有強大的王權,并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
◆大型墓葬:證明二里頭社會存在明顯的等級制度。
◆青銅爵:是目前我國已發現最早的青銅酒器,反映了當時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發達。
◆玉器和樂器:說明了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豐富。
9.商朝是由哪個部落建立的?誰是商朝的建立者?
◆商朝是由生活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建立的,其首領商湯是商朝的建立者。
10.商朝是如何取代夏朝的?商朝建立后,以哪里作為都城?
◆夏朝后期,夏桀暴虐,導致政權不穩。商湯抓住時機,聯絡周邊部落,起兵滅夏。
◆商湯滅夏后,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商丘)作為都城。
11.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直到哪位商王時遷都到殷,才穩定下來?
◆商王盤庚。
12.商朝后期,國家統治的中心在哪里?
◆殷,商朝后期,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并在此建都長達二百多年。后人常以“殷”或“殷商”代稱商朝。
13.為了鞏固統治,商王采取了哪些措施?
◆設置監獄:用以關押和懲罰犯人。
◆制定刑法:用以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
◆加強軍隊建設:用以對外征伐,對內鎮壓人民反抗。
14.商朝最后一個國王是誰?他有哪些暴虐行為?導致了什么后果?
◆商紂王
◆暴虐行為:
◆連年征伐:耗費國力,加重百姓負擔。
◆橫征暴斂:導致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
◆施行嚴刑峻法:殘害百姓,激起人民反抗。
◆后果:最終導致商朝滅亡。
15.西周是由哪個部落建立的?建立者是誰?大約在什么時候?
◆周部落,周武王,約公元前1046年。
16.西周是如何取代商朝的?建立后,以哪里作為都城?
◆商紂王統治殘暴,周部落在周武王的領導下,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最終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推翻商朝統治。
◆建立西周后,以鎬京(今陜西西安)為都城。
17.牧野之戰是在哪里發生的?為什么說牧野之戰對中國歷史發展有重要意義?
◆牧野之戰發生在今河南淇縣。
◆意義:
牧野之戰是商周更替的關鍵性戰役。
這場戰爭的勝利,為周朝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周朝取代商朝,使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8.周武王去世后,誰輔佐年幼的成王,為鞏固西周統治做出重要貢獻?
◆周公旦。
19.周公旦采取了什么措施來鞏固西周的統治?
◆制禮作樂:制定了各種禮儀制度,用來規范人們的言行,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比如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使用鼎的數量要有所區別。
20.什么是分封制?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賜給親屬、功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并承擔一定的義務。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范圍。
21.周朝后期,哪位國王暴虐?最終引發了什么事件?西周大約在什么時間滅亡?
◆周厲王,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
22.西周滅亡后,周平王遷都到哪里?從此,歷史進入什么時期?
◆洛邑(今河南洛陽),春秋時期。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1.春秋時期指的是哪一時間段?因什么而得名?
◆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
2.周平王東遷后,歷史進入什么時期?周王室的政治、經濟實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周朝的統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東周時期。
◆周王室的統治范圍大大縮小,直接管轄的區域僅限于洛邑附近,直接控制的軍隊和征收的賦稅都減少了。
◆影響:
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減弱。
各諸侯國紛紛走向獨立發展之路,彼此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霸權的戰爭。
加速了周朝的衰落。
3.什么是“禮崩樂壞”?說明了什么?
◆“禮崩樂壞”是指西周建立的等級秩序和禮樂制度遭到破壞,舊的社會制度走向衰亡。
◆說明:周王室的權威下降;諸侯爭霸的出現是社會動蕩不安的表現,也是新的社會制度即將誕生的前奏。
4.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開始實行哪些新的制度?對社會政治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不再分封土地,設置縣、郡,委派官吏直接管理,且官職不再世襲。
◆影響:
加強了諸侯國對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為新的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5.什么是“尊王攘夷”?有哪些諸侯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奪霸權?他們采取什么方法維護霸主地位?
◆“尊王攘夷”是指尊崇周天子,抵御周邊“夷狄”侵入,以維護華夏族的利益和統治秩序的口號。
◆諸侯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方法:通過戰爭的方式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并借助周天子的權威,召開盟會,協調諸侯之間的關系。
6.齊桓公稱霸采取了哪些措施?
◆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打敗了侵犯中原的戎狄,幫助周天子樹立威信。
◆積極發展與其他諸侯國的友好關系,通過會盟的形式,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7.春秋時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諸侯爭霸
◆新舊制度更替
◆社會動蕩,戰爭頻繁
8.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導致了什么結果?
◆許多中小諸侯國滅亡。
◆少數大國崛起,不斷兼并土地,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9.為什么說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因為他是第一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諸侯國君主。
10.晉文公成為霸主之前,經歷了什么重大事件?他在位期間,晉國發展到什么程度?
◆晉文公在成為霸主之前,經歷了流亡十九年的艱辛歷程。
◆在他位期間,晉國國力強盛,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的重要力量。
11.春秋后期,哪個國家強勢崛起,北上爭霸?
◆吳國。
12.為什么說吳越爭霸是春秋時期最后一場爭霸戰爭?
◆吳國最終被越王勾踐打敗,從此,吳越兩國都走向衰落,再也無力爭霸中原。
13.春秋時期的戰爭與夏商西周時期的戰爭相比,有什么不同?
◆性質:夏商西周時期的戰爭是部落之間的兼并戰爭,目的是爭奪土地和人口;而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諸侯國之間爭奪霸權的戰爭。
◆規模: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較大,參戰人數較多。
◆影響:春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也推動了社會變革,為新的封建制度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14.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何?有哪些新進步?
◆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出現了新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新進步: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
手工業生產的規模擴大,分工更加細致,技術更加先進。
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城市開始出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15.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意義?
◆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為農業精耕細作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擴大耕地面積和增加糧食產量。
◆推動了社會進步,加速了奴隸制度的瓦解,為封建制度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是指什么時間段?
◆一般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戰國時期,周王室的統治發生了什么變化?對社會政治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周王室的統治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王的號令,相互之間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兼并戰爭。
◆影響:最終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戰國時期也被稱為“戰國七雄”時期。
3.戰國七雄分別是指哪些國家?這些國家有哪些各自為政的表現?
◆戰國七雄是指:齊、楚、燕、韓、趙、魏、秦。
◆表現:
紛紛擴充軍隊,增強實力。
相互之間不斷發動兼并戰爭,企圖吞并其他國家,最終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各國還紛紛任用賢才,進行改革,以求富國強兵,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
4.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主要指哪些方面?
◆主要指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為什么說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
◆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重要標志是奴隸制生產關系逐漸瓦解,封建制生產關系逐步確立。
6.什么是變法?戰國時期,有哪些諸侯國進行了變法?目的是什么?
◆變法是指統治者為改變現狀,鞏固統治,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比如政治制度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等。
◆戰國時期,魏國、楚國、秦國等國都進行了變法。
◆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富國強兵,最終稱霸天下。
7.魏國由誰主持變法?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悝主持。
◆措施:
制定法律,推行法治,抑制貴族特權。
獎勵耕戰,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8.楚國由誰主持變法?采取了什么措施?
◆吳起。
◆措施:
整頓吏治,減少官吏數量,裁減冗官冗員。
發展農業生產,獎勵墾荒,實行“廢井田,開阡陌”,提高糧食產量。
加強軍隊建設,提高軍隊戰斗力。
9.秦國由誰主持變法?大約在什么時候?先后進行了幾次變法?
◆商鞅主持,約公元前356年,先后兩次進行變法。
10.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政治方面: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任命縣令;頒布法律,嚴明賞罰。
◆經濟方面: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統一度量衡。
◆軍事方面: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加強軍隊訓練,提高軍隊戰斗力。
11.商鞅變法有什么作用?
◆促進秦國經濟發展,國力增強:變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提高軍隊戰斗力,增強秦國軍事實力:變法使秦國的軍隊戰斗力大大增強,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強大的軍事保障。
◆社會風氣改變:變法使秦國社會風氣為之一新,人們以耕戰為榮,形成了勇于進取、奮發向上的社會風尚。
◆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12.為什么說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改革?
◆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落后的政治制度和生產關系,為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奠定了基礎。
13.商鞅變法的成功有哪些原因?
◆秦孝公的支持和信任。
◆商鞅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堅決打擊舊貴族的反抗,確保變法順利進行。
◆商鞅的改革措施符合時代潮流,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
14.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新舊制度更替,思想文化領域異常活躍。各學派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都希望自己的思想學說能夠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并付諸實踐。因此,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15.百家爭鳴是指什么?主要有哪些學派?他們各自的思想主張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誰?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派紛紛涌現,相互爭辯,形成一個思想文化繁榮的時代。
◆主要學派及代表人物:
儒家主張“仁”和“禮”,強調以德治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追求精神自由。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主張節儉。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主張“法治”,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代表人物有韓非
17.如何評價“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場大解放,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繁榮時期。
◆“百家爭鳴”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思想的解放,推動了學術的發展,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7課 百家爭鳴
1.什么是“百家爭鳴”?它出現在什么時期?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各種思想學派紛紛涌現,相互辯論,相互批評,呈現出思想文化異常活躍的局面。
◆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是什么?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蕩,傳統的禮樂制度遭到破壞,各諸侯國都在尋求新的治國之道。
◆經濟上: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新的生產關系產生,私有制確立,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思想的活躍。
◆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私學興起,知識分子不再局限于官府,可以自由傳播思想,促進了學術的繁榮。
3.“百家爭鳴”有哪些主要學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有韓非。
4.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他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主要內容有哪些?
◆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
◆核心:“仁”。
◆主要內容:
“仁者愛人”:人要有愛心和同情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為政以德”:實行德政,以道德教化人民,才能使百姓心悅誠服,社會安定。
“禮治”:主張維護周禮,恢復西周的等級秩序,用禮儀規范人們的行為。
5.在教育方面,孔子有哪些重要貢獻?
◆興辦私學: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為儒家學派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他總結教育規律,提出“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教育思想,對后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整理、編訂文化典籍:他晚年致力于整理、編訂《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等古代重要典籍,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6.儒家學派后來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分別主張什么?
◆孟子:主張“仁政”,主張統治者施行仁政,輕徭薄賦,體恤民情,反對苛政,才能得到人民擁護。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荀子:主張“禮法并用”,用禮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用法制來懲罰犯罪,才能維護社會秩序。
7.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主要主張是什么?
◆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核心:“道”。
◆主要主張:
“道法自然”:“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宇宙萬物的規律。
“無為而治”:主張統治者順應自然,不要過多干預百姓的生活,以達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狀態。
8.道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有哪些重要觀點?
◆代表人物:莊子
◆重要觀點:
追求精神自由:
反對一切束縛:包括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政治權力的束縛。
9.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他主張什么?
◆創始人:墨子
◆主張:
“兼愛”“非攻”:愛一切人,反對戰爭。
“尚賢”“節用”:任用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提倡節儉。
10.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代表人物:韓非。
◆主要思想:
“法治”:主張以法治國,制定嚴厲的法律,用法律來約束所有人的行為,包括君主。
“中央集權”:主張加強君主的權力,削弱貴族的勢力,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11.兵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代表作是什么?戰國時期兵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創始人:孫武。
◆代表作:《孫子兵法》,
◆戰國時期兵家代表人物有吳起、孫臏。
12.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社會大變革,各種矛盾尖銳,需要新的思想文化來指導社會的發展。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進步,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思想學派。
◆各國統治者為加強統治,都希望網羅人才,進行改革,出現了學術交流和爭鳴的局面。
13.“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它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學術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為了從事農業生產,先民們對哪些自然現象進行了觀察和記錄?總結出了什么?
◆天文現象,總結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
2.商朝有哪些關于天文現象的記載?
◆甲骨文中記載了日食和月食,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天文現象的文字記載。
◆《詩經》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的日食,是傳世文獻中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
3.夏朝時,可能已經有了歷法,到哪個朝代時,歷法逐漸完備?商朝的歷法是怎樣的?
◆商朝。
◆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
4.甲骨文有哪些關于歷法的記載?
◆甲骨文已經出現了干支紀日,反映了商朝時期天文歷法知識的進步。
5.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
◆二十四個節氣。
6.制定歷法有什么作用?
◆指導農業生產,安排農事活動,是農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安排祭祀、征戰等活動。
7.傳說中,是誰最早“嘗百草”,認識了一些治病藥物?
◆神農。
8.戰國時期的名醫是誰?他有哪些醫學成就?
◆名醫:扁鵲。
◆成就:
精通各種醫術,包括針灸、按摩、湯藥等。
總結了“望、聞、問、切”四診法。
9.戰國時期出現的重要的醫學著作是什么?
◆《黃帝內經》。
10.《黃帝內經》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
◆人體內臟器官的名稱和功能。
◆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針灸、按摩等中醫治療方法。
11.為什么要學習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12.我國古代的青銅器制造技術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
13.夏朝早期的青銅器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青銅爵,是目前我國已發現最早的青銅酒器,說明了當時的青銅冶鑄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14.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種類和數量?
◆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技術達到鼎盛,種類繁多,數量巨大。
15.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主要有哪些用途?
◆禮器:用于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兵器:用于戰爭和狩獵。代表:青銅劍、青銅戈。
◆工具和樂器:代表:青銅斧、青銅鋤、青銅刀、編鐘等。
16.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有什么特點?
◆規模宏大,分工細致: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由國家控制,集中了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源。
◆制作工藝精湛:采用范鑄法,可以鑄造出造型復雜、紋飾精美的青銅器,青銅器上的紋飾也越來越復雜精美,代表了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工藝水平。
17.青銅器在商周社會中有什么作用?
◆是王權的象征,統治者用青銅器來彰顯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
18.我國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甲骨文,出現在商朝時期。
19.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上記錄了哪些內容?
◆甲骨文是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
◆記錄的內容:包括占卜、祭祀、征伐、田獵、天文、氣象等方面。
20.為什么要保護和研究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對于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以及漢字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21.西周時期的文字叫?主要刻鑄在哪里?
◆金文,刻鑄在青銅器上。
22.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有什么意義?
◆三星堆遺址是夏商時期古蜀文明的重要遺址,它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大量青銅器、金器、玉器等文物,體現了當時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和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為我們了解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23.如何評價夏商周時期的科技文化?
◆夏商周時期,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天文學、醫學、青銅鑄造、文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1.秦國位于哪里?它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如何?
◆秦國位于西部邊陲,在戰國七雄中,最初實力較弱,被山東六國視為“蠻夷”。
2.哪個改革使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商鞅變法。
3.經過商鞅變法后的秦國有哪些變化?
◆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法律嚴明,行政效率高,國君的權威得到加強。
◆經濟上,農業生產快速發展,賦稅收入增加,國庫充盈,為對外擴張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軍事上,軍隊戰斗力大大增強,軍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空前提高,能夠適應長期作戰的需要。
4.秦王嬴政是一個怎樣的人?
◆秦王嬴政是一位雄才大略、有遠見卓識的君主。他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方針,最終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5.秦王嬴政從什么時候開始,采取軍事行動統一六國?秦國統一六國的先后順序是什么?
◆從公元前230年起,秦王嬴政開始發動統一戰爭。
◆先后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
6.秦王嬴政完成統一的時間是?
◆公元前221年。
7.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定國號為?以哪里作為都城?
◆秦朝,都城咸陽(今陜西西安附近)。
8.秦朝建立有什么意義?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9.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創立了哪些制度?
◆中央設“三公九卿”:
◆“三公”分別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
◆“九卿”分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
◆地方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分為36個郡,郡以下設縣,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襲,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保證了中央政令的暢通。
10.中央集權制度有什么特點?
◆皇權至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權力集中,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
◆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政府對地方進行嚴格的控制。
11.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車同軌,書同文。
◆文化上:“書同文”,以小篆為標準字體,統一全國文字。
12.統一度量衡和統一貨幣有什么作用?
◆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
13.秦始皇為什么要修筑萬里長城?萬里長城起于?止于?它是世界上的奇跡之一,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為了抵御匈奴的侵擾,鞏固北部邊疆。
◆起于:臨洮(今甘肅岷縣)。
◆止于:遼東。
◆影響:萬里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14.為了溝通水路交通,方便對嶺南地區的管理,秦始皇派誰主持修建了哪條運河?它溝通了哪兩條河流?把今天的哪兩個水系連接起來了?
◆史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15.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采取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
◆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郡縣制作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被歷代王朝所沿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1.秦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具有哪些進步意義?
◆有利于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管理。
2.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但是,他在哪些方面犯了錯誤?這些錯誤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但是,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采取了一些過于嚴苛的措施:
焚書坑儒:鉗制了人們的思想,造成了文化上的倒退。
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負擔,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這些錯誤導致了以下嚴重后果:
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怨聲載道。
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階級矛盾不斷激化。
秦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3.秦二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統治時期,采取了什么政策?加劇了哪些社會矛盾?
◆秦二世是一個昏庸無能、殘暴貪婪的君主。
◆他即位后,寵信趙高,對百姓實行更加殘酷的壓迫和剝削。
繼續大興土木,征調大量的民夫服徭役。
加重賦稅,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
刑罰苛刻,社會矛盾不斷激化。
4.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終爆發了什么起義?標志著什么?
◆陳勝、吳廣起義,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
5.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是?起義的經過是怎樣的?
◆時間:公元前209年。
◆經過:
陳勝、吳廣等人被征發去戍守漁陽,在途中遇到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
依照秦朝法律,誤期到達要被處死,于是,他們發動起義,殺死押送他們的軍官,并打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攻占了陳縣(今河南淮陽)。
6.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起義軍缺乏經驗,組織松散,缺乏統一的指揮和協調。
◆陳勝稱王后,驕傲自滿,脫離群眾。
◆秦朝政府集中力量鎮壓起義,導致起義最終失敗。
7.盡管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但有什么意義?
◆陳勝、吳廣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統治。
◆他們的英雄事跡鼓舞了后世人民的反抗斗爭。
8.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反秦斗爭的浪潮并沒有平息,最終領導起義軍推翻秦朝統治的是?
◆劉邦和項羽。
9.劉邦出身?他的個人性格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樣的策略取得了勝利?
◆劉邦出身平民。
◆他性格沉穩,善于用人,且能注意體恤百姓,關心民間疾苦,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10.項羽是什么人?他的性格如何?他是如何帶領起義軍推翻秦朝的?
◆項羽是楚國貴族后代。他出身將門,性格勇猛,武藝高強,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
◆項羽帶領起義軍,英勇作戰,在巨鹿之戰中,大敗秦軍主力,為推翻秦朝統治奠定了基礎。
11.巨鹿之戰交戰的雙方是誰?結果?對戰局有什么影響?
◆交戰雙方:項羽率領的楚軍,與秦朝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
◆結果:項羽大敗秦軍主力。
◆影響: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中的關鍵戰役,項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秦軍的主力,使秦朝統治更加岌岌可危。
12.劉邦抓住巨鹿之戰后秦軍力量削弱的機會,采取了什么策略?結果?
◆策略:率軍直逼秦朝都城咸陽。
◆結果:秦朝統治者被迫出城投降。
13.秦朝滅亡的時間?存在了多少年?
◆公元前207年,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四年。
14.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統治者殘酷壓迫和剝削百姓,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
◆其他原因:
秦末農民戰爭規模巨大,參與人數眾多,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秦二世昏庸無能,殘暴統治,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15.我們能從秦朝的滅亡中得到什么教訓?
◆任何一個朝代,無論它多么強大,只要它實行暴政,必然會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走向滅亡。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秦朝滅亡后,哪兩個起義軍勢力最為強大?他們之間展開了長達幾年的戰爭?
項羽和劉邦。
◆楚漢戰爭,長達四年的戰爭。
2.項羽和劉邦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他們在爭奪天下中分別采取了什么策略?
3.項羽自封為?建立政權的中心在哪里?
◆西楚霸王。
◆彭城(今江蘇徐州)。
4.項羽分封諸侯有哪些措施?
◆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封給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
◆把劉邦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和巴蜀。
5.項羽分封諸侯的做法有什么問題?對后來的天下格局產生了什么影響?
◆項羽沒有認識到劉邦對他的威脅,沒有把劉邦封在富饒的中原地區,卻讓他占據了易守難攻的漢中,為他日后東山再起創造了條件。
◆項羽分封的諸侯王都是六國舊貴族后代,這些人對秦朝的統治不滿,并不真心擁護項羽,這為后來諸侯王叛亂埋下了隱患。
6.劉邦是如何一步步戰勝項羽,最終建立漢朝的?
◆劉邦在漢中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劉邦采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順利地占據了關中地區。
◆劉邦積極籠絡人心,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討伐項羽。
◆劉邦在垓下之戰中,最終戰勝了項羽。
7.劉邦在什么時候建立漢朝?以哪里作為都城?他被稱為?
◆公元前202年。
◆長安(今陜西西安)。
◆漢高祖。
8.西漢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劉邦采取了什么政策?
◆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廢除秦朝嚴苛的法律,減輕百姓的負擔。
◆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減輕賦稅,與民休息,讓百姓休養生息。
◆打擊異姓諸侯王: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為王,以鞏固統治。
9.西漢前期,對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和親政策: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緩解漢朝與匈奴之間的矛盾,為國家的發展爭取時間。
10.西漢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目的是?這項政策帶來了哪些成效?
◆目的: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恢復和發展經濟。
◆成效: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增強,人口增長,百姓安居樂業,史稱“文景之治”。
11.“文景之治”出現在哪個時期?是哪個時代的盛世?
◆西漢前期。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
12.漢文帝和漢景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使西漢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
◆政治上:減輕刑罰,寬刑薄罰;任用賢良,勤于政事,減輕農民的賦稅,重視農業生產。
◆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的徭役負擔;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降低稅收。
◆思想文化: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
13.“文景之治”的出現,有哪些歷史意義?
◆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為西漢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證明了“無為而治”政策的正確性。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12課 大一統王朝的鞏固
1.誰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開創了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歷史上稱他為?
◆劉徹,漢武帝。
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經濟上,將鑄幣權、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鞏固邊疆。
◆文化上,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
3.漢武帝為什么要頒布“推恩令” 有什么作用?
◆漢武帝即位初期,諸侯王的勢力還很強大,對中央集權構成了嚴重威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
◆作用:
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
為西漢王朝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4.漢初統治者為什么實行“無為而治”政策?漢武帝為什么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初,經過秦末農民戰爭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社會生產,因此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需要加強思想文化的控制,統一思想,鞏固統治,因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5.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對經濟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統一鑄造五銖錢。
6.漢武帝為什么要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西漢初期,允許民間鑄幣和經營鹽鐵,導致富商大賈操縱市場,擾亂金融秩序,危害國家經濟,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7.西漢初期,漢朝對匈奴采取什么政策?為什么?
◆和親政策,原因:
◆漢初,國家剛剛建立,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無力與匈奴對抗。
◆統治者需要爭取時間,恢復和發展經濟。
8.“文景之治”使西漢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漢武帝開始改變對匈奴的政策,采取了什么策略?派誰率軍抗擊匈奴?取得了什么成果?
◆主動出擊匈奴,
◆派衛青和霍去病,率軍抗擊匈奴。
◆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漠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9.漢武帝在長安興辦了什么學校?以什么作為教材?對儒學發展有什么影響?
◆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使儒學成為西漢的正統思想,并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統治地位。
10.董仲舒對漢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議?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有什么意義?
◆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意義:有利于統一思想,鞏固統治,結束思想混亂的局面。對儒學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積極作用?
◆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擴大了國家的疆域,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12.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出現了哪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外交家?
◆政治家:桑弘羊。
◆軍事家:衛青、霍去病。
◆思想家:董仲舒。
◆外交家:張騫。
13.如何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是西漢時期一位偉大的君主,他雄才大略,勵精圖治,開創了西漢王朝的鼎盛局面。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例如,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加強思想控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1.西漢后期,誰奪取了政權,建立新朝?導致西漢滅亡?
◆王莽。
2.王莽建立新朝后,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試圖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例如?這些改革觸犯了誰的利益?最終引發了?導致新朝滅亡。
◆改革措施:
改制:將土地收歸國有,然后平均分配給農民,稱為“王田”。
改幣制:發行新貨幣,試圖穩定金融秩序。
◆觸犯:地主豪強的利益。
◆引發:綠林赤眉起義。
3.誰在農民起義和混戰中最終取得勝利,建立東漢?定都哪里?史稱
◆劉秀,定都洛陽,史稱光武帝。
4.光武帝即位后,面臨的形勢怎樣?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形勢嚴峻:國家分裂,經濟凋敝,社會動蕩。
◆措施:
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
經濟上: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鼓勵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軍事上: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
民族關系:采取安撫政策,允許北方各族內遷。
5.經過光武帝的努力,東漢社會出現了?歷史上稱?
◆政治安定,經濟恢復發展,社會相對穩定的局面。
◆“光武中興”。
6.東漢明帝時,出現了哪個宗教?是從哪里傳入?它宣揚什么?
◆佛教,從西域傳入。
◆宣揚:眾生平等,忍耐苦行,因果報應。
7.佛教為什么能在東漢時期傳入并迅速傳播?
◆佛教的某些教義迎合了當時人們渴望解脫苦難,祈求幸福的心理。
◆佛教傳入后,統治者為了利用佛教來麻痹人民的思想,對佛教采取了保護和支持的態度。
8.東漢時期經濟發展迅速,農業方面出現了什么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
◆普遍采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9.東漢時期手工業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冶鐵、制瓷和造紙業發展迅速。
10.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由誰主持修建的?修建的目的是?
◆白渠。
◆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建。
◆目的:灌溉關中平原的農田。
11.東漢時期有哪些著名的科技發明?
◆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提高了冶煉質量,為冶鐵技術的改進創造了條件。
◆造紙術: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等為原料造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12.東漢后期,是誰交替專權?給東漢社會帶來了哪些危害?
◆外戚和宦官。
◆危害:
政治黑暗腐敗,朝政混亂。
社會矛盾尖銳,百姓生活困苦。
激起農民起義,加速東漢滅亡。
13.東漢后期,豪強地主勢力如何?
◆勢力膨脹,大量兼并土地,隱匿人口,不向國家繳納賦稅,并且還擁有私人武裝,對抗官府,導致國家稅收減少,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削弱。
14.東漢末年,爆發了哪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黃巾起義。
15.黃巾起義的時間?領導者是誰?口號?結局?
◆時間:公元184年。
◆領導者:張角。
◆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結局:黃巾起義聲勢浩大,但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缺乏經驗和統一領導,加上東漢王朝出兵鎮壓,最終失敗。
16.雖然黃巾起義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有什么積極意義?
◆黃巾起義是一次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它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反抗精神。
17.如何評價東漢王朝?
◆東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前期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東漢后期外戚宦官專權,政治黑暗腐敗,豪強地主勢力膨脹,最終爆發黃巾起義,導致東漢王朝的滅亡。
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
1.漢朝人把哪里稱作西域?西漢初年,西域的形勢怎樣?
◆把現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叫做西域。
◆西漢初年:西域小國林立,經常互相攻伐。強大的匈奴控制著西域各國,對他們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
2.匈奴控制西域對西漢有哪些不利影響?
◆西漢的使者和商人無法通往西域,漢朝與西方的聯系被阻斷。
◆匈奴不斷騷擾西漢邊境,威脅著西漢的安全。
3.漢武帝決定改變對匈奴的政策,采取什么策略?派誰出使西域?
◆聯絡西域各國,共同夾擊匈奴。
◆派張騫出使西域。
4.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138年。
◆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5.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遇到了什么困難?最后結果如何?
◆困難:在前往西域的途中被匈奴扣留,達十多年之久。歷經千辛萬苦,才逃脫匈奴的控制,到達了大月氏。
◆結果:大月氏已經遷徙到更遠的地方,并且不愿意與匈奴作戰,張騫只好返回長安。
6.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它卻有什么重要意義?
◆了解了西域的情況,了解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物產以及政治形勢等。
◆開辟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為后來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7.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這次他出使西域取得了什么成果?
◆公元前119年。
◆成果: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促進了漢朝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8.什么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期,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貿易通道,因為絲綢是這條商路上重要的貿易貨物,所以得名。
9.“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
◆從長安出發,向西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再分成南北兩條路線:
南路:從敦煌經過樓蘭(今新疆羅布泊)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再經過莎車、疏勒等地,到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翻越蔥嶺,進入中亞、西亞,最后到達歐洲。
北路:從敦煌經過哈密、吐魯番,到達伊犁,再經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進入中亞,最終到達歐洲。
10.“絲綢之路”開通后,有哪些商品通過“絲綢之路”在東西方之間進行交易?
◆中國出口到西方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鐵器等。
◆西方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珠寶、玻璃器皿、葡萄、苜蓿、汗血馬等。
11.“絲綢之路”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政治方面: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使西漢王朝能夠有效地管理西域,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促進了漢朝與西方的政治交往。
◆經濟方面:促進了漢朝與西方的貿易往來。帶動了東西方經濟的發展。
◆文化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豐富了東西方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東西方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12.西漢對西域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13.西域都護的主要職責有哪些?
◆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權力,管理西域地區的軍政事務。
◆保護絲綢之路的安全。
◆促進西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14.東漢時期,誰出使西域,恢復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關系?
◆班超。
15.班超經營西域有什么意義?
◆恢復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
◆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加強了東西方的交流和融合。
16.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東漢政府在什么時候?改西域都護府為什么機構?
◆公元123年,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行使管理西域的職權。
17.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有哪些重要意義?
◆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為我們今天“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有什么重要意義?
◆造紙術的發明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紙張輕便、易于攜帶、成本低廉,所以能夠迅速推廣,取代了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帛,促進了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并對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2.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造紙的基本方法,但是,是誰改進造紙術,◆制造出了適合書寫的紙?大約在什么時候?
◆東漢的蔡倫,大約在公元105年。
3.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有什么特點?
◆原料容易找到,成本低廉。
◆紙張質量好,適合書寫。
◆便于推廣,推動造紙術的普及。
4.“蔡侯紙”是指?
◆用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制造的紙。
5.秦漢時期醫學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醫學理論:
出現了《黃帝內經》等醫學著作,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對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
◆疾病治療:
針灸療法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中醫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外科手術也得到發展,例如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
6.西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是?他有哪些重要貢獻?
◆醫學家:淳于意。
◆貢獻:他精通醫術,醫德高尚,留下很多醫案,對后世醫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7.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是?他的代表作是?這部書有什么重要價值?
◆醫學家:張仲景。
◆代表作:《傷寒雜病論》,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價值: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之作。對后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8.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還有?他有哪些重要貢獻?
◆醫學家:華佗。
◆貢獻:
◆他精通內、外、婦、兒、五官科,擅長針灸、湯藥,并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
◆發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
◆創編了“五禽戲”,是一種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健身方法。
9.秦漢時期,數學也取得了很大發展,最著名的數學著作是?
◆《九章算術》。
10.《九章算術》約成書于什么時候?內容?這部書有什么價值?
◆成書于東漢時期,
◆內容:
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
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涉及到算術、代數、幾何等方面,反映了當時數學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價值: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是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11.秦漢時期著名的數學家是誰?他有哪些重要成就?
◆數學家:祖沖之(南朝人)。
◆成就:
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大成就。
編制了《大明歷》,是一種比較精確的歷法,比當時通行的歷法要精確得多,后被朝廷采用。
12.秦漢時期農學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什么著作的出現?作者是誰?這部書總結了什么?提出了什么先進的農業生產方法?
◆著作:《氾勝之書》。
◆作者:氾勝之。
◆內容: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
◆方法:提出了很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方法,例如:
耕作方法的改進,例如,代田法、區田法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糧食產量。
施肥技術的改進,例如,綠肥、堆肥等,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選種、育種,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13.秦漢時期天文學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改進和發明了許多天文儀器,例如:渾天儀、圭表等。
◆繪制了星圖,編制了歷法。
14.渾天儀是誰改進的?有什么作用?
◆渾天儀是由東漢的科學家張衡改進的。
◆渾天儀可以演示日月星辰的運行,對人們了解天體的運動規律,以及編制歷法有很大的幫助。
15.張衡還發明了什么儀器?用來做什么?
◆地動儀,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16.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繁榮有什么特點?
◆注重實用,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服務于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
◆出現了許多杰出的科學家,他們在天文、歷法、數學、農學、醫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政府重視,設立專門機構,大力支持科技文化的發展,為科技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7.如何評價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
◆秦漢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鼎盛時期。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1.東漢末年,社會發生了什么變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變化:政治黑暗,宦官專權,豪強地主勢力膨脹,社會矛盾尖銳,百姓生活困苦。
◆原因:
東漢后期,皇帝年幼,無力控制朝政,導致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他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朝政腐敗不堪。
豪強地主兼并土地,欺壓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
2.東漢末年,爆發了什么農民起義?它對東漢王朝的統治有什么影響?
◆黃巾起義。
◆影響: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卻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
3.黃巾起義后,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地方勢力崛起,最終形成了哪三個政權?史稱?
◆魏國、蜀國和吳國。
◆三國鼎立。
4.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地方勢力崛起,群雄并起,相互混戰,爭奪天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建立魏國。
◆劉備占據益州,建立蜀國。
◆孫權占據江東,建立吳國。
◆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5.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哪些主要事跡?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雄才大略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西晉王朝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事跡:
“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從此,他便挾持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以此號令天下,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與袁紹展開決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試圖消滅孫權和劉備,但在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被孫劉聯軍打敗,統一全國的計劃破滅,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6.劉備是什么人?為了實現“復興漢室”的政治目標,他占據了什么地區?
◆劉備是西漢皇室后裔,他自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者,是一位仁義愛民的君主。
◆益州(今四川、重慶以及云南、貴州的部分地區)
7.孫權占據了?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什么策略?
◆江東(今江蘇、安徽以及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區),采取了發展農業、重視人才、聯合蜀漢共同抗衡曹魏的策略,使東吳成為三國中實力較強的國家,與曹魏長期對峙。
8.什么是“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是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吳,這段時期,魏、蜀、吳三國并存,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歷史上稱之為“三國鼎立”。
9.為什么說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形成的關鍵?
◆赤壁之戰使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破滅,南北之間形成了長期對峙的局面。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使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10.三國鼎立的形成有什么積極意義?
◆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混亂局面,使社會得到暫時的安定。
◆促進了三國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11.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外交家?
◆政治家:曹操、諸葛亮、周瑜等。
◆軍事家:關羽、張飛、趙云等。
◆文學家:曹操、曹植、諸葛亮、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等。
◆外交家:諸葛亮。
12.三國鼎立局面最終被誰打破了?在什么時間?
◆西晉,公元280年。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1.哪個國家滅掉了蜀國?
◆魏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西晉是由哪個國家發展而來?建立者?時間?都城?史稱?
◆魏國。
◆司馬炎。
◆266年。
◆洛陽,史稱西晉。
3.西晉滅掉了哪個國家,完成統一?時間?
◆吳國。
◆280年。
4.西晉的統一結束了?有什么積極意義?
◆三國鼎立局面。
◆意義: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
5.西晉統一后,為了鞏固統治,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這些措施存在什么問題?
◆措施:
大封宗室,讓他們鎮守各地,試圖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重視農業生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農民墾荒種田。
注意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
◆問題:分封宗室的措施為后來“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
6.西晉時期出現了哪些社會問題?
◆外戚和宦官的勢力膨脹,爭權奪利,朝政腐敗。
◆“八王之亂”,宗室諸王為爭奪皇位,互相攻伐,長達16年之久,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他們與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并逐漸融合,但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問題,例如,一些少數民族不堪忍受壓迫,發動起義。
7.什么是“八王之亂”?它對西晉王朝的統治有什么影響?
◆西晉皇族司馬氏諸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混戰。
◆影響:
“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達16年之久,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使西晉王朝由盛轉衰。
導致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和西晉的滅亡。
8.西晉王朝于什么時候滅亡?
◆公元316年,匈奴貴族劉曜攻占洛陽,俘虜了晉懷帝,西晉滅亡。
9.哪些少數民族開始內遷?主要遷到了什么地方?
◆匈奴、鮮卑、羯、氐、羌。
◆主要遷到:今天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與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共同生活。
10.北方各族內遷的原因有哪些?
◆西晉王朝的腐敗和“八王之亂”的爆發:使西晉國力衰弱,北方邊防空虛,給了少數民族南下入侵的機會。
◆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惡化:一些地區遭遇自然災害,迫使他們不得不遷徙到中原地區尋求生存空間。
11.北方各族內遷對西晉有什么影響?
◆加劇社會矛盾:少數民族的內遷,給西晉的社會秩序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加劇了社會矛盾。
◆加速西晉滅亡:內遷的少數民族中的一些部落乘機起兵,發動叛亂,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12.北方各族內遷有什么積極意義?
◆促進了民族融合: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使不同民族之間加強了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促進了經濟發展: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帶來了新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
13.如何看待北方各族內遷這一歷史事件?
◆北方各族內遷,是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它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少數民族的內遷,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
1.西晉滅亡后,誰在南方建立東晉王朝?定都?
◆司馬睿,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2.東晉偏安于南方,北方地區出現了什么局面?歷史上稱為什么時期?
◆少數民族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相互攻伐,戰亂頻繁。
◆十六國時期。
3.十六國中,哪一個政權曾經統一北方?它是由哪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
◆前秦,氐族苻堅建立。
4.前秦的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使前秦很快強大起來?
◆苻堅重用漢人王猛進行改革,他厲行法治,減輕賦稅,發展農業,加強軍事,并且積極推行民族融合政策,使前秦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5.前秦苻堅為了統一全國,發動了什么戰爭?結果?這場戰爭有什么影響?
◆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攻打東晉,企圖一舉滅掉東晉,統一全國,但是在淝水(今安徽壽縣附近)被東晉軍隊打得大敗。
◆影響: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
此戰的勝利,保住了東晉的半壁江山,也粉碎了前秦統一全國的夢想。
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地區又陷入了分裂混戰的局面。
6.東晉南朝時期,南方政權的特點是什么?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政權頻繁更替,政治動蕩。
7.南朝有哪些朝代?它們存在的時間分別是多久?都城在哪里?
◆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
◆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8.東晉南朝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9.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開發情況怎樣?主要原因是什么?
◆江南地區得到大規模的開發,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江南魚米之鄉”的繁榮景象。
◆原因:
北方戰亂,人民大量南遷,為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技術和資金。
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
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各族人民共同開發江南。
10.江南地區的開發,有哪些表現?
◆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種植水稻的技術不斷改進,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還開辟了新的耕地,擴大種植面積。
◆手工業也得到很大發展,尤其是絲織業和制瓷業非常發達。
◆商業也日益繁榮,南方的許多城市,例如建康、揚州、成都等,都成為了重要的商業中心。
11.為什么說東晉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
◆由于北方戰亂頻繁,大批北方人民南遷,與江南人民雜居,不同民族之間加強了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許多北方少數民族也開始學習漢族的文化,接受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加速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江南地區的開發,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12.東晉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成就?
◆數學:祖沖之計算出了圓周率的精確數值,比歐洲早1000多年,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大成就。
◆農學:賈思勰撰寫了《齊民要術》,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總結了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了許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天文歷法:出現了僧一行等著名天文學家,對天文歷法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醫學:陶弘景整理編寫了《本草經集注》,是一部重要的中藥學著作。
◆書法繪畫:東晉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他的書法作品“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
◆石窟藝術: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它們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體現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南北文化的交融。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東晉南朝時期,北方的形勢是怎樣的?
◆北方地區,各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之間相互攻伐,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史稱“五胡亂華”。
2.什么是“十六國” 為什么會有這種稱呼?
◆“十六國”是指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期間,在我國北方先后建立的十六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總稱。
◆這段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建立了許多政權,這些政權之間相互攻伐,戰亂頻繁。由于這些政權的數量比較多,而且大多數存在時間較短,所以歷史上統稱為“十六國”。
3.前秦是誰建立的?他為了統一北方,做了哪些準備?
◆氐族首領苻堅。
◆準備:
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前秦逐漸強大起來。
苻堅積極推行民族融合政策,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為前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4.淝水之戰交戰雙方?結果?這場戰爭有什么影響?
◆交戰雙方:前秦與東晉。
◆結果: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領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攻打東晉,試圖一舉統一中國,但是卻在淝水(今安徽壽縣附近)被東晉軍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得大敗。
◆影響:
淝水之戰是南北朝時期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場戰役。
這次戰爭的失敗,標志著前秦統一全國的夢想破滅,此后,前秦很快瓦解。
北方地區再次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東晉王朝的統治也得到了鞏固。
5.北魏是誰建立的?時間?他們在北方建立政權后,為了維護統治,做了哪些努力?
◆鮮卑族拓跋部。
◆公元386年。
◆努力:積極學習漢族文化,推行漢化政策。加強軍事力量,鞏固北部邊防,抵抗柔然的侵擾。
發展經濟,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
6.什么叫做均田制?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時期實行的一種土地制度,把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農民向政府繳納租稅,以此來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7.北魏為了加強統治,防范柔然南下,在北方設立了六個?
◆軍鎮。
8.軍鎮的作用和影響是什么?
◆作用:軍鎮的設置,有利于加強北魏對北方地區的控制,有效地抵御了柔然的南下,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影響:但是,軍鎮的設置也導致了兵權集中在地方,為后來北魏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9.北魏后來分裂為?
◆東魏和西魏。
10.東魏和西魏后來分別被哪些政權所取代?
◆東魏被北齊取代。
◆西魏被北周取代。
11.為了強國,北周采取了哪些措施?最終如何?
◆政治上:改革官制,選拔人才。
◆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提高戰斗力。
◆經濟上:鼓勵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負擔。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促進經濟繁榮。
◆文化上:提倡儒學,發展教育。
◆最終:國力漸漸強大起來。
12.北方再度統一是在?是誰滅掉北齊統一北方?
◆公元577年,北周滅掉了北齊,統一了北方,為隋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13.北魏孝文帝是誰?他在位時期進行了哪些改革?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時期一位杰出的皇帝,他雄才大略,勵精圖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北魏的發展,也推動了民族融合。
◆改革:
公元494年,遷都洛陽。
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服飾也改為漢服。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通婚,改鮮卑姓為漢姓。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主要涉及哪幾個方面?
◆政治制度:實行三長制,完善地方行政機構。
◆經濟方面:推行均田制,促進農業發展。
◆文化方面:尊崇儒學,推行漢化政策,改革鮮卑族的風俗習慣。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有什么意義?
◆目的:加強統治,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
◆意義:
加速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
促進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北魏進入了鼎盛時期。
為中國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6.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對于北魏的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7.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出現了什么歷史現象?
◆各族人民錯居雜處,民族交融的趨勢日益加強。
18.“五胡亂華”給北方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在“五胡亂華”時期,不同民族之間發生了什么趨勢?有哪些積極意義?
◆趨勢: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民族交融的趨勢日益加強。
◆意義:
推動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
為后來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盡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戰亂頻繁,但在哪些方面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科技文化。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數學領域有哪些杰出人物?
◆劉徽、祖沖之。
3.劉徽是哪個朝代的數學家?他有哪些數學成就?
◆三國時期魏國數學家。
◆成就:
他創立了割圓術,為計算圓周率奠定了基礎,并首次用科學的方法計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6,被稱為“徽率”。
他還撰寫了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對古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4.祖沖之是哪個朝代的數學家?他有哪些數學成就?
◆南朝宋齊之間。
◆成就:
他進一步精確了圓周率的值,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數學家,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他還撰寫了數學著作《綴術》,對后世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遺憾的是,《綴術》在宋朝以后失傳了。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領域有哪些杰出人物?
◆代表人物:
東漢:張衡
三國:吳國的陸績
南朝:祖沖之、僧一行
6.張衡有哪些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成就:改進和完善了渾天儀。最早正確解釋了月食的原因。
7.祖沖之有哪些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成就:他編制了《大明歷》,是一種比較精確的歷法。
8.僧一行有哪些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成就: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對子午線的長度的測量。編制了《大衍歷》,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歷法。
9.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農學方面出現了什么重要著作?是誰撰寫的?這部書有什么特點和價值?
◆《齊民要術》。
◆北魏的賈思勰。
◆特點和價值:《齊民要術》是一部內容非常豐富的農學著作。總結了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了很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例如:
耕作技術:耕、耙、耬、耖。
施肥技術:基肥、追肥、漚肥。
灌溉技術:溝灌、畦灌、井灌。
防治病蟲害的技術:輪作、間作套種等,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0.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醫學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
◆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家,例如:華佗、皇甫謐(mì)、陶弘景,他們著書立說,總結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1.華佗的醫學成就?
◆麻醉劑: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
◆五禽戲:他創編了一種模仿動物的健身方法——“五禽戲”,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2.皇甫謐的醫學成就?
◆他撰寫了醫學著作《針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
13.陶弘景的醫學成就?
◆他撰寫了《本草經集注》,是對《神農本草經》的注釋和補充,是一部重要的中藥學著作,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有什么特點?涌現出了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特點:這一時期,楷書逐漸成熟,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行書、草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書法風格更加自由奔放。
◆書法家:東晉王羲之,被后人尊稱為“書圣”。
◆北朝時期:出現了許多碑刻書法作品,例如:《張猛龍碑》,《鄭文公碑》。
1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有什么特點?有哪些著名的畫家?他們的代表作?
◆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山水畫都得到了發展,出現了顧愷之、陸探微、展子虔等著名畫家,他們的作品,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體現了當時繪畫藝術的高超水平。
◆畫家:
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陸探微: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圖》。
16.佛教在什么時期傳入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很大發展,有哪些表現?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
◆表現:
建造了很多寺廟,例如:洛陽的白馬寺、南京的雞鳴寺等等。
翻譯了許多佛經,使佛教義理在中國得到傳播。
開鑿了許多石窟,例如:云岡石窟(山西大同),規模宏偉,雕刻精美,是北魏時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龍門石窟(河南洛陽),也是北魏時期開鑿的石窟,后來的唐代也繼續開鑿。
1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學領域有哪些重要成就?
◆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例如:
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父子、建安七子。
東晉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開創者。
南朝:謝靈運、鮑照、庾信等著名詩人。
◆文學成就:
詩歌:詩歌是最主要的文學形式,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
賦、散文和小說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18.建安文學有什么特點?代表作家及作品?
◆建安文學是指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以“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為代表的文學創作潮流。
◆特點:建安文學風格慷慨悲涼,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們的思想感情。
◆代表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
曹丕的《燕歌行》。
曹植的《洛神賦》。
◆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陶淵明的詩歌有什么特點?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他開創了山水田園詩派,他的詩歌清新自然,樸素淡雅,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黑暗現實的厭惡。
20.民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什么特點?
◆民歌發展迅速,風格多樣。
◆北朝民歌慷慨激昂,豪邁奔放。
◆南朝民歌清新秀麗,委婉動人。
21.如何評價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盡管政局動蕩,但是,科技文化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許多杰出的成就。
◆這說明,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即使在社會動蕩時期,它仍然能夠得到發展。
第21課 活動課: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的起源
1.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證明了距今多少年前?什么地方?已經出現?進入?
5000年。
◆長江下游地區。
◆早期國家。
◆文明社會。
2.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怎樣的特點?
◆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這些特點也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指什么?主要任務有哪些?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我國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旨在通過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主要任務有:
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尋找中華文明起源的實物證據,確定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地點和標志。
研究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中華文明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揭示中華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
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提取中華文明的共同特征和價值理念,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4.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什么重要意義?
◆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
◆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5.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了解考古遺址的發現:例如,良渚古城遺址、陶寺古城遺址等,通過對這些遺址的了解,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情況,以及早期國家形成的過程。
◆解讀考古發現成果的含義:考古發現的各種遺跡、遺物都是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線索。
◆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文明的起源并非單一中心的起源,而是多元一體的格局,例如,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都有早期文明的產生。
6.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證明了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通過對良渚古城遺址、陶寺古城遺址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考古學家發現,在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文明社會。
◆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單一中心起源模式,而是多地區、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同創造,最終融合成為一體。
◆構建了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物質文化層面:稻作文明、玉文化、青銅文化、宮殿建筑、城市規劃等。
精神文化層面:祖先崇拜、神靈崇拜、禮樂制度、文字符號等。
7.如何從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中獲取歷史信息
◆觀察考古發現的實物特征:例如形狀、大小、材質、顏色、紋飾等。
◆分析考古發現的用途:例如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禮器等。
◆解讀考古發現的文化內涵:例如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社會習俗等。
◆結合文獻記載和歷史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將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與文獻記載相結合,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更加科學的結論。
8.如何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趨勢
◆多元: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單一中心的起源模式,而是多地區、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同創造,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區,都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
◆一體:各個地區的文明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各個地區的文明都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9.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什么意義
◆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
◆更加熱愛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揭东县| 枣阳市| 什邡市| 南通市| 临沭县| 翁牛特旗| 商南县| 报价| 彭阳县| 海原县| 宣恩县| 新建县| 乌兰浩特市| 钟山县| 咸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龙江县| 晋宁县| 科技| 类乌齐县| 翼城县| 通榆县| 永泰县| 永修县| 北票市| 无为县| 绵竹市| 浦县| 万宁市| 鸡东县| 江油市| 铅山县| 岳西县| 西宁市| 深水埗区| 固镇县| 石首市| 兰州市| 大化|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