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雪域高原現代化發展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中,第六課“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包括了三個目的知識。第一目“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闡述我國的民族格局和我國的行政區域類型,;第二目“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闡述我國的民族關系、民族方針,說明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制度的內容及其制度優勢;第三目“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闡述我國的宗教信仰自愈政策的基本內容。 本課是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的第六課“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本課的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政治認同和堅定制度自信,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高一的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第五課第二框題“基本政治制度”中就初步學習了我國的三個基本政治制度,了解了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內容,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較好的知識基礎。 2.心智特征:高一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善于思考,學習積極性高,探索欲強,具備一定的社會觀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通過生活、學習、互聯網了解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了解民族區域自治相關的案例,該內容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3.學習障礙:學生對于現象背后的理論缺乏深入的學習和思考,缺乏理性認識,相關知識也是碎片化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本框學習需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遷移和運用能力,將重難點融入教學活動以實現知識點整合和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三、核心素養目標確定 1.通過千年八廊街,了解“茶和鹽巴永不分離”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分布格局,認識我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認識我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方針;在課堂活動探究中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2.在“自治數十載,續寫雪域高原發展奇跡”的議題活動中,結合和平解放并在1965年實施自治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情境,學生結合生活,開展合作探究課堂活動,了解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內容及其制度優勢,體悟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形式,培養學生知識整合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和高度的制度自信。 3.在“宗教和順,畫好最大同心圓”的議題和情境活動中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和生活在探究中整合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知識,培養學生知識整合和體系架構的能力。 4.在“同心聚力,共助雪域高原現代化發展”的活動中,引導學生感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制度自信,在為民族地區在新時代的跨越式發展建言獻策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四、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民族關系、民族方針、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和優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自治機關、自治權整體教學設計六、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新課 議題一 —— 千年八廊街,傳承“茶和鹽巴永不分離”的故事教師活動 課前安排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我國西藏解放至今的發展情況。 視頻播放《八廊街——一朵芬芳的民族團結之花》 議題情境:八廓街是圍繞大昭寺修建的一條拉薩最繁華的商業街。隨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之一。作為多民族聚居區,西藏有藏族、回族、珞巴族等45個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1%以上。千百年來,八廊街承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這里的居民經常將“各族人民猶如茶和鹽巴永不分離”掛在嘴邊,形容各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團結精神,強調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各民族應該攜手并進,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總書記曾感慨地說:“千年八廓街,是我們各民族建起來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里其樂融融。” 【總結】八廓街猶如一個縮影,映照出千百年來各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局。我國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方針引導這各民族猶如茶和鹽巴相親相愛、永不分離。學生活動 查閱資料,觀看視頻,圍繞議題進行探究。 “茶和鹽巴永不分離”體現了怎樣的民族關系? “茶和鹽巴永不分離”原因為何? (從歷史傳統、民族分布、政治基礎、方針政策等角度思考。) 從歷史傳統來看,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從民族分布來看,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分布特點為各民族交融團結創造了條件。從政治基礎來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全國各族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奠定堅實基礎。設計意圖:通過同學對八廊街發展歷史背景的了解,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在情感上感受我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政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后續教學情境的呈現、課堂活動的展開奠定基礎。 環節二: 議題二——自治數十載,續寫雪域高原發展奇跡 我國實行怎樣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師活動 創設情境1:西藏自治區的跨越式發展 西藏和平解放后,1959年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西藏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此后,黨中央先后七次召開西藏工作會議,共謀藏區的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1.74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392.67億元,年均增長9.2%。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經濟保持快速增長,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5%,增速居全國第一。建立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公費教育體系,醫療衛生機構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總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作用。近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效保證了西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中不受任何歧視的平等權利,和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各方面事務的自治權利。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國家主權統一、人民當家作主和西藏地方自治的有機結合,為西藏人民實現與全國各族人民平等發展和共同繁榮提供了有力保證。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符合國情的好制度。 情境創設2.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通過各種渠道對中國政府進行政治施壓,同時宣揚“西藏獨立”的立場,包括但不限于在國際場合發表支持“西藏自由”的言論,以及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傳播“藏獨”思想。美國也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如與“藏獨”勢力進行接觸、交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提供實質性的支持和援助,來干涉中國的內政事務。學生活動 合作探究,完成議學任務 西藏自治區即將迎來成立60周年慶典,作為慶典籌備小組的成員,結合材料和教材,探究西藏自成立自治區以來取得跨越式發展奇跡的原因。 在黨的領導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成功實踐,各民族各地區的支持和幫扶,西藏人民自身的努力和創造,推動了西藏自治區跨越式發展。 何為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有幾個層級?自治機關指的是?自治權有哪些表現?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是什么?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何在?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和對我國民族進行的分裂活動,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處理民族問題? 要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積極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和有力回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 必須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研讀教材,合作探究思考西藏自成立自治區以來取得跨越式發展奇跡的原因。探究何為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有幾個層級?自治機關指的是?自治權有哪些表現?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是什么?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何在?引導學生感受認識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理解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和制度優勢,對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形成初步了解,認同我國的制度,堅定同學們的制度自信。通過美國宣揚和支持“西藏獨立”的議題,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理解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環節三:議題三——宗教和順,畫好最大同心圓教師活動 情境創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重要表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宗教工作理論方針政策守正創新的鮮明品格,為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確定了工作重點。 西藏現有藏傳佛教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僧尼約4.6萬人;清真寺4座,世居穆斯林群眾約1.2萬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雪頓節、燃燈節、薩嘎達瓦、轉山轉湖等1700多項宗教民俗活動既保存歷史的儀禮傳統和莊嚴,也加入現代的文化體驗和活力。活佛轉世傳承方式得到國家和西藏各級政府的承認和尊重。 近年來,西方國家頻頻指責、抹黑我國宗教自由政策。作為宣傳組成員,結合教材和下列提綱,駁斥不良言論,講述新時代宗教故事。 【總結】我國宗教政策。我國有多種宗教,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對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正如總書記所說,“宗教的發展規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發展,都必須同所在社會相適應,這是世界宗教發展傳播的普遍規律。藏傳佛教的發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會穩定。”宗教要和順、社會要和諧、民族要和睦。實行好宗教政策,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團結信教群眾,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才能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祖國統一做出重要貢獻。 學生活動 小組合作探究 駁斥西方詆毀和滲透我國宗教的不良言論,講述新時代宗教故事。 我國有多種宗教,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對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理解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本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和綜合思維能力,并感悟和認同我國具有特色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化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制度自信。環節四:議題四——同心聚力,共助雪域高原現代化發展教師活動 情境創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這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體現了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以及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撐。 云南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致力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通過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學生活動 暢所欲言 請同學們從云南省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等角度,為助力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言獻策。 設計意圖:以暢所欲言的形式收束全課,保證了教學線索的完整性。通過同學們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提升學生在民族區域自治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落實共同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環節七、課堂小結 邀請學生上臺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構建知識體系。環節八、當堂檢測 根據本節課的考點內容和重難點,適當準備易混易錯和單選題進行檢測。環節九、課后實踐——家鄉發展我獻策創設情境:我縣民族團結示范縣創建工作的基本情況。 學生活動:結合我縣民族團結示范縣建設的成果,給未來民族工作的開展建言獻策。設計意圖:將課堂的活動從課前、課中延伸到課后,將課堂的知識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利用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一、教學思路設計 在設計本框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分析了本課內容在必修三第六課的的地位和作用,并梳理了本課內容在第二單元的邏輯關系和本課內容之間的關系。 從單元邏輯來看,整個單元圍繞人民當家作主展開,介紹了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一系列制度保障,而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實現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因此設計了本節課的總議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雪域高原現代化發展。 從本節課的內容邏輯來看,本節課一共兩個部分分內容,第一部分闡述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第二部分闡述了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正常,根據本框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和學生邏輯思維的特點,以及慮到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在對教材知識進行建構時,設計了從千年八廊街,傳承“茶和鹽巴永不分離”的故事;自治數十載,續寫雪域高原發展奇跡;宗教和順,畫好最大同心圓;同心聚力,共助雪域高原現代化發展四個子議題和家鄉發展我獻策的課后實踐活動。 二、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積極落實思政課課堂改革的要求,落實議題式教學,創建活動型課程 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是幫助教師和學生轉變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塑造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活動型學科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屬性,其呈現方式是思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活動設計與學科知識是融合關系。本節課采用議題——情境創設——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貫穿于學生的自主活動、合作探究、暢所欲言、繪制思維導圖、建言獻策等課內外活動中,確保了每一個情境和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和知識的傳授有機結合。 2.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關注學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倡導 “課程是一種經驗,強調體驗;課程是一種過程,強調參與生成。”轉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由傳授者、權威者向設計者、引導者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者、服從者向主動參與者、求學者轉變。本著這樣的教學理念,從備課到教學我緊緊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學習特點設計了本課教學的活動任務:自主學習篇、合作探究篇、暢所欲言篇。幾個教學環節都始終貫穿著學生活動這一主線,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3.教學環節銜接緊密、邏輯清晰、重難點突出、時間分配合理。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合理,各環節銜接到位,使整節課互有呼應,檢測題注重課中所學,鞏固學生的知識。另外,根據新課標要求,在課堂實施中,我通過自主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前開展活動查閱資料和準備案例,了解八廊街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在課堂上又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感悟西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花了較多實踐來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使重點問題簡易化、條理化,以此突破本節重點知識。 三、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有不足的地方。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地方: 1.活動型課程構建與學生時間分配之間的矛盾 本節課關注了活動型課堂的構建,給學生安排課課前查閱資料的活動,課中又組織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暢所欲言建言獻策等活動,課后還預留了實踐活動,從設計理念上確實符合活動型課堂的要求,但兩個駁斥言論的合作探究花費的時間還是比較多,同時由于學生缺乏評析類試題的解題指導,師生的默契度也不高,探究活動耗費的時間比較長,難以在預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探究。 2.課程內容和學生能力之間的矛盾 結合當下西方對我國民族和宗教滲透的現實,針對“藏獨”言論和宗教分裂勢力對我國內政的干預,引導學生結合現實來理解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度思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由于高一學生知識儲備能力不足,缺乏駁斥類試題的探究能力,可能兩個探究歐東的完成度不悔太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