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31講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講義階段特征:總體特征:人類邁人文明時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呈現出多元發展格局;古代帝國的興起源于文明的區域性擴張,進一步擴大了農耕文明區。具體表現:1.政治上:最初的文明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古代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格局;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古羅馬帝國先后崛起,把歐亞大陸的農耕文明區域逐漸連接起來。2.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經歷了從采集漁獵到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過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前提;社會分工的發展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類逐漸有了剩余產品,這為私有制和剝削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進入文明時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農耕生活為主,古希臘和古羅馬則海外貿易發達。3.文化上:伴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了;古代西亞有輝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臘的文學與哲學成就突出;伴隨著古代文明的擴展,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不斷擴大。課標要求: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近幾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年份 試卷 考點2024 廣東卷 古代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甘肅卷 古代羅馬帝國新課標卷 古代波斯帝國湖北卷 古代羅馬帝國2023 全國甲卷 羅馬法山東卷 人類古代文明交流——羅馬的建筑浙江卷 古代世界帝國廣東卷 希臘化時代湖南卷 羅馬共和國時代湖北卷 羅馬帝國的擴張北京卷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奴隸制2022 浙江卷 羅馬法遼寧卷 埃及早期王朝命題分析:由于教材的原因,雅典民主政治,羅馬法律是考察的重點,部分省市命題開始出現新教材的內容;以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主要考查中西對比。備考建議:重點關注:新教材的內容,尤其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歷史;理解古代文明的不同擴展方式及影響。時空定位及主要內容:主要內容:考點1:古代文明的擴展考點2:古代世界的帝國考點3:文明的交流教學過程:考點1:古代文明的擴展(一)農耕文明的擴展1.原因:材料一 由于有了農業,食物有了保障,人們定居下來,生活比較安定了,可以養活更多的孩子,為了養活這些人,人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現農業,所以,農業是一種擴張的力量,它要求越來越多的土地。——錢乘旦《西方那塊土》材料二 農業文明的本質特征是孤立的、閉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擴張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農業文明的發展,使文明區內人口愈來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況下便有可能離開文明中心而向四周遷徙。其二,農業文明物質資料手段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極易為文明周邊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從而發展農業。其三,農業的先進性使生產出現了剩余,從而使一部分人能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而工商業在本質上又是需要與外界交往的。——劉景華《人類六千年》歸納為:(1)必要性:①在生產力水平有限發展的情況下,農耕文明需要新的土地、水源、勞動力(人地矛盾);②統治階級追求更多土地以獲得稅收。(2)可能性:①經濟: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②政治: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強有力的國家機構;③自然:位于中低緯度,氣候適宜,適宜生產生活,自然條件優越。(3)客觀性:古代各文明間的擴張及爭霸戰爭的客觀促進。2.方式:農耕文明古國對外武力擴張,以大河為中心,向四周擴張。3.表現:(1)埃及文明的擴展: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受尼羅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2)西亞文明的擴展:①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②亞述帝國不僅統一了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二)海洋文明的擴展(1)原因:①城邦政治斗爭的產物。城邦內部政治斗爭中失敗的集團在本城邦難以立足紛紛外遷。②工商業發展需要。原料和奴隸來源而另辟新路;③城邦資源少,人口過剩,貧富分化(謀生)。在狹小的城邦范圍內,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滿足不了更多人口的需要,唯一的出路就是強迫移民。(2)條件:憑借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3.方式:以移民方式展開殖民擴張。4.區域: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殖民。5.特點:(1)沿海岸線建城邦,呈線狀分布;(2)海外城邦獨立于母邦,沒有形成統一帝國;(3)主要以地中海為核心,以航海為主要手段。(4)殖民城邦與母邦是平等關系。6.影響:(1)古希臘人在其統治區域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鞏固城邦制度;(2)古希臘海外工商業得到發展(最大貢獻);(3)擴大了希臘人的視野,傳播了希臘文化;(4)給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沖擊。核心素養: 結合教材,比較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拓展有哪些異同?(三)游牧文明的擴展1.原因:(1)游牧文明:氣候變冷、人口增長等迫使游牧民族遷移、擴展。(2)逐水草而居,社會結構簡單,長期狩獵,性格剽悍,機動性強,且較早掌握先遺的冶鐵技術。2.印歐人的遷徙: (選擇性必修3)(1)概況:(2)特點:①時間長:從公元前2千紀起,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②范圍廣: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③方式多樣:武力征服、與被征服者融合;④影響深遠:形成新民族;對早期區域文化發展影響深遠。(3)影響:①沖擊了當地文明的發展進程,使不同文明在碰撞中交融、互通,推動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融合;②在不同地區產生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雅利安人等;③促進了新的文化區域的形成:如古希臘文化區、西亞文化區、古代印度文化區等;④促進早期區域文化的交流:如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下,西亞和北非的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考點2:古代世界的帝國(一)帝國的含義:指統治區域、統治權力。特別是一個民族通過武力征服統治其它部落或族群建立的范圍比較廣大國家。①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②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國家。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三)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1.建立: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帝國。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成功滅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2.統治制度: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1)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2)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3)推廣希臘文化。3.影響:①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②擴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圍,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③使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④在一定程度上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災難。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你如何評價亞歷山大的東征?材料一 希臘化時代,是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三個世紀里,古希臘文明和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種進程。如果說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發展的話,那么“希臘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臘、埃及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體。她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廣闊的空間爭相怒放。——陳恒《希臘化時代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材料二 為了報復地中海東岸中部城市提爾的堅決抵抗,馬其頓人屠殺八千提爾人,被俘當奴隸的共約三萬人!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將底比斯夷為平地,并將所有幸存的底比斯人淪為奴隸,底比斯從此滅亡。——吳于堇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提示:(1)積極:①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②建立統一的大帝國,加強了地區經濟的聯系與發展;③促進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2)消極:①給東方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②打斷了被征服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知識鏈接: “希臘化時代” (選擇性必修3 第11課)1.概念:是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三個世紀里,古希臘文明和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種進程。①空間: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②時間:從亞歷山大遠征(前334年)到羅馬屋大維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前30年)之間大約300年。2.特點:①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②文化交往從以往的單向性發展為雙向性。③文化融合是軍事征服的結果。④文化中心逐漸東移。⑤文化交往的趨勢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純粹的東方文化和希臘文化。3.影響:(1)促進民族交融:①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②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③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2)希臘文化的中心東移:①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②亞歷山大規劃修建亞歷山大城。托勒密占據埃及后,亞歷山大城成為埃及都城。③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展,城內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3)傳承古希臘文化,促進文學、科學等領域的發展:①文學: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②科學: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險家提供的資料,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4)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在廣大的鄉村地區,農民仍如過去一樣,說著祖先的語言,保持原有的宗教和風俗。(四)羅馬帝國(公元前27—公元395年)1.發展歷程 :(1)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城邦(2)公元前8世紀:羅馬城建立(3)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4)公元前27年:建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羅馬帝國;(5)2世紀安敦尼王朝時期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313年,基督教成為國教。2.國家治理:①政治上:實行帝制,大力發展奴隸制;地方實行行省制;②經濟上:奴隸制迅速發展,大力發展海外貿易,1-2世紀空前繁榮;③文化上: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國教;④法律上:以羅馬法維護統治。知識拓展: 基督教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公元313年,羅馬征服頒布“米蘭敕令”,正式承認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于392年被定位羅馬帝國國教。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即天主教)。基本教義:出自《圣經》,主要有創世論;原罪論;救贖論;末世論;“因行稱義”等。3.分裂和滅亡:(1)原因:內因:①軍事擴張建國,缺乏內部凝聚力;②政治腐敗,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加重人民負擔;③階級矛盾尖銳,奴隸起義頻仍。外因:④邊境壓力增大,蠻族入侵。(2)表現:①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和西羅馬;②476年,西羅馬被日耳曼人滅亡,標志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③1453年,東羅馬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知識鏈接:羅馬共和國的貴族共和制(1)權力運行機制:(選擇性必修1 第2課)(2)局限性:①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②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當選;③帶有濃厚的貴族寡頭制特征。2.羅馬帝國的文化: 選必3:第4課1.法律:從習慣法到成文法(法律形式而言):(1)習慣法:沒有文字記載,貴族壟斷;(2)《十二銅表法》: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內容: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多個方面。(3)《十二銅表法》的評價:①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頒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②羅馬法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2.文學:盧克菜修、西塞羅、維吉爾3.史學:李維《羅馬史》、塔西佗《編年史》4.建筑:萬神殿、大競技場5.歷法: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6.文化的價值內涵:(1)古典希臘:理性智慧、科學思維、人文精神、求真意識。(2)古羅馬:法制。綜合歸納: 古代世界三大帝國的統治概況并歸納其共同點。共同點:(1)擴張和疆域:都通過軍事征服和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疆域都包括地中海東部,地跨歐亞非三大洲。(2)帝國性質:均是奴隸制大帝國。(3)帝國體制:均確立了專制集權體制,宣揚君權神授。(4)帝國管理:均建立了完善的管理體制,地方大都實行行省制。(5)帝國貢獻:均在經濟、文化交流和奠基中做出突出貢獻。(6)帝國命運:均被內部或外部勢力所摧毀,但都影響深遠。考點3:文明的交流(一)交流的總趨勢: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二)方式:(1)武力擴張的推動;(2)和平友好往來。(三)交流的表現: 閱讀教材,填寫下表:問題思考: 為什么字母文字會廣泛流行?①字母文字符號少、便于記憶、書寫簡便、有固定讀音等;②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號需要記憶;③古代亞非歐帝國,商業比較發達,經濟交流的需要。4.經貿的交流:絲綢之路(1)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到達地中海東岸。(2)漢朝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3)東漢: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4)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三)交流的影響:①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經濟和貿易的往來;②促進了大國的興起(西漢和大秦)。歸納綜合: 古代文明擴展的主要趨勢、方式和影響。(1)趨勢:①古代文明基本各自獨立自主發展,文明交流大多范圍有限(農耕經濟自給自足);②農耕文明在古代世界不斷擴大(相對較高的生產力、制度與文化的優越性)。(2)方式:(1)經貿往來:如絲綢之路經貿往來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類文明的交往形式。(2)人口遷徙:如西亞地區人口遷徙使不同種族、文明的族群產生接觸,從而形成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大大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3)軍事征服:如亞歷山大帝國征服者的文明占據優勢地位,往往能夠大大加速文明的傳播速度。(4)國家統一:如羅馬帝國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由于相對穩定的環境和國家政策的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交流將更加便捷。(3)影響:①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②促使奴隸制大帝國興起;③軍事擴張也給世界帶來了災難。高考真題演練:高考真題演練:1.(2024·廣東卷)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國、秦漢王朝、羅馬帝國和印加帝國為加強統治,均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采取諸如頒布法律、改革幣制、修建道路等措施。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 )A.互鑒性 B.同源性 C.統一性 D.同步性【解析】 根據材料“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國、秦漢王朝、羅馬帝國、印加帝國為加強統治,均實行君主專制,采取諸如頒布法律、改革幣制、修建道路等措施。”并結合所學可知,古代世界的大帝國為鞏固統治,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具有一致性,可見古代世界人類文明發展是一個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辨證過程,各種文明之間內在地具有統一性,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不用帝國之間文明的互相借鑒,排除A項;古代文明發展并非同源,排除B項;這幾大帝國存在的時間并非同時,無法得出文明的發展具有同步性,排除D項。故選C項。2.(2024·甘肅卷)古羅馬時期,家長在家庭中權力極大,子女所獲一切財產均屬于家長。但獨攬大權的屋大維上臺后,軍隊聽命于皇帝,法律規定,子女在軍隊服役期間所獲財物,即軍功財產,可由子女自由處置。軍功財產的特殊性體現出A.軍隊是皇帝的獨裁工具B.家長制不利于帝國統治C.帝國法律尊重個人財產D.軍功財產獲取極為不易【解析】 根據材料“但獨攬大權的屋大維上臺后,軍隊聽命于皇帝,法律規定,子女在軍隊服役期間所獲財物,即軍功財產,可由子女自由處置。”可知,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法律更加尊重個人的財產,其獲得的軍功財產自行支配,這有利于調動子女在軍隊服役的積極性,進而更好地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軍隊的存在是為了皇帝的獨裁,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及了帝國尊重個人財產的好處,并未提及家長制不利于帝國統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軍工財產獲取的艱難程度,排除D項。故選C項3.(2024·新課標卷)公元前5世紀,波斯的一份契約記載,有商人承租了國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費;另一份契約記載,商人將份地、農具和種子等租給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麥、扁豆、芝麻等。據此可知,當時波斯( )A.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實物為主C.成為西亞最早使用契約的國家D.國王占有全部生產資料【解析】 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兩份契約分別記載了國王和商人把自己的水源、土地、農具、種子等租給別人的情況,條件是征收實物地租,以土地收成和小麥等實物為主,B項正確;材料未明確商人經營借貸業務的“開始”出現的時間,且除商人外,還有國王承租的土地、水源等,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也不能涵蓋材料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與其他西亞國家進行對比,不能得出最早使用契約,排除C項;材料除國王占有生產資料外,還涉及了商人占有生產資料如種子等,排除D項。故選B項。4.(2024·湖北卷)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維護統治,建立禁衛軍并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后續皇帝不但遵循給禁衛軍發放大量賞金的慣例,而且發放金額越來越大。禁衛軍甚至認為皇帝的任命必須征得他們的同意。這顯示羅馬帝國( )A.軍人集團威脅政權穩定B.經濟繁榮提升軍人待遇C.皇帝賞賜增強軍隊戰力D.邊境壓力增加軍費支出【解析】 材料中提到禁衛軍因特殊待遇和不斷增加的賞金而權力膨脹,甚至認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們同意,這顯示出軍人集團的勢力過大,對政權穩定構成了威脅,A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禁衛軍權力過大對政權的影響,并沒有提及軍人待遇的提升是經濟繁榮的結果,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為了維護統治,不斷提升禁衛軍賞金,而非強調這些賞賜是為了增強軍隊戰力,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邊境壓力和軍費支出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5.(2023·山東高考)自羅馬共和國晚期起,拱門形制逐漸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據下圖可知,人類文明交往【解析】 據題干圖片可知,亞述宮殿門、安息宮殿門和羅馬凱旋門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處,這說明人類文明之間存在著交流,進而有利于促進文化藝術的融合,故選A項;題干圖片僅是述及亞述、安息、羅馬在拱門形制上具有相似之處,并不能據此擴大為區域文化的“統一”,排除B項;亞述、安息、羅馬在拱門形制上具有相似之處,僅能夠說明不同地區的文明之間存在著交流現象,并不能據此擴大為“改變了”世界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項;拱門形制是民族文化的表現之一,但是僅依據圖片并不能得出“重塑”的結論,排除D項。6.(2023·浙江高考)下為古代世界兩個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示意圖(陰影部分)。與下列兩圖所示疆域對應的帝國是A.波斯帝國、拜占庭帝國B.波斯帝國、羅馬帝國C.亞歷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D.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解析】 據圖可知,上圖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下圖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故選A項;羅馬帝國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排除B項;亞歷山大帝國包括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一部分,排除C、D項。7.(2023·全國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羅馬部分訴訟中,敗訴方須將用于擔保的牛羊祭神,以贖偽誓之罪。擔保的牛羊多超出訴訟物價值,且影響農牧生產。共和國早期,敗訴方改向國家繳納罰金,到公元前3世紀末,罰金已無足輕重。這一變化表明羅馬共和國時期A. 系統完備的羅馬法體系形成B. 法律注重保護公民的利益C. 法律事務受到神權嚴格控制D. 貴族對法律的解釋權擴大【解析】 根據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羅馬部分訴訟中,……且影響農牧生產。共和國早期,敗訴方改向國家繳納罰金,到公元3世紀末,罰金已無足輕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羅馬共和時期,敗訴方承擔的敗訴成本越來越少,更多的維護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護公民的利益,B項正確;公元六世紀,查士丁尼編纂民法大全,系統完備的羅馬體系形成,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法律事務受到神權嚴格控制,且神權對法律事務的控制逐漸削弱,排除C項;羅馬共和國雖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但材料未涉及貴族對法律的解釋權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8.(2023·北京高考)羅馬共和國時期,元老貴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經商,往往由奴隸或奴釋民(奴隸獲得釋放后成為公民)代為經營。經商發財后的奴釋民也多購買土地,甚至不再經商。西塞羅說:“沒有什么比農業更好……更適合自由人的。”這說明,在羅馬共和國①貴族因無利可圖而不愿經商 ②占有和買賣土地是公民的權利③奴隸經商致富可獲得公民權 ④社會的重農輕商觀念比較濃厚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 據材料“經商發財后的奴釋民也多購買土地”說明經商是有利可圖的,貴族不愿經商是輕視商業,故①錯誤;據材料“(奴隸……公民)代為經營……購買土地”可知,奴隸釋放后才能成為公民,才能購買土地,因此,占有和買賣土地是公民的權利,故②正確;奴隸獲得釋放后成為公民,并非經商致富后獲得公民權,故③錯誤;“沒有什么比農業更好……更適合自由人的”說明重農輕商觀念濃厚,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9.(2023·廣東高考)下圖所示歷史事件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解析】 據材料中的圖片信息,圖片中的擴張起點位于南歐地區的巴爾干半島,經小亞細亞、埃及、西亞進入了波斯、中亞和北印度地區,最終返回巴比倫,整個路線圖與亞歷山大東征的過程相吻合,由此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故選C項;阿拉伯帝國時期的阿拉伯商人將阿拉伯數字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島地區,排除A項;羅馬帝國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但是圖片并未將意大利地區包含其中,排除B項;印刷術在13、14世紀經蒙古西征傳入了西方,亞歷山大東征時尚未出現印刷術,排除D項。10.(2023·湖南高考)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組織元首顧問議事會,成員包括執政官、行政長官等官員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維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議題,事先都經過這個議事會討論。這一機構的設立A.推動了民主進程B.顛覆了寡頭統治C.削弱了元首權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解析】 據材料可知,屋大維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議題,事先都經過元首顧問議事會討論,羅馬帝國的重大議題不是由屋大維獨裁決定,延續了共和時代的政治傳統,故選D項;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逐漸實行獨裁統治,排除A項;元首顧問議事會是寡頭政治的繼續存在的表現,排除B項;元首顧問議事會有利于元首優化決策,提高效率,強化元首的權力,排除C項。思維導圖: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31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