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必修2 《經濟與社會》專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1、我國收入分配的具體形式★2、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意義★★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措施★★4、我國社會化保障的形式★★5、社會保障的意義★背誦清單課標要求 必備知識 考向預測1.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2.評析實現(xiàn)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3.闡明勞動對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 1個制度環(huán)境: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個重要作用:社會保障的作用。 2條主線:個人收入的分配與社會保障。 2類分配方式: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2大完善措施: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 3種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4種主要形式: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yōu)撫。 1.近年來對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的考查,主要圍繞分配方式、促進收入分配的措施、三次分配、社會保障等進行綜合考查,出現(xiàn)頻次較高,難度相對適中。2.結合完善分配制度的舉措和我國扶貧成就,考查實現(xiàn)共同富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意義和途徑;3.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背景,考查數(shù)據(jù)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意義;4.選取全國勞動模范的典型事跡,考查熱愛勞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結合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考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和措施;6.結合我國連續(xù)提高養(yǎng)老保險金的案例,考查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措施。學習目標2024全國新課標 選擇題 個人收入分配2024湖北 選擇題 居民收入結構2024山東 選擇題 社會保障形式與范圍2024湖南 非選擇題 個人收入分配2024廣東 選擇題 社會保障基金2024江西 選擇題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024浙江1月 選擇題 社會保障的基本形式2023全國新課標 選擇題2題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居民收入與支出結構2023海南 選擇題 居民收入途徑2023廣東 選擇題 社會保險—養(yǎng)老保險2023山東 選擇題 社會保險—醫(yī)療保險2023湖南 選擇題 社會保險—生育支持2023河北 選擇題 第三次分配2023福建 選擇題 社會保障制度2023重慶 選擇題 社會保障的基本形式2023浙江1月 選擇題 個人收入分配近年考情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性質、地位(主體)、適用范圍(公有制)、基本內容和要求原因:(必要性+重要性)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物質基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直接原因:勞動的性質和特點要素: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shù)據(jù)等意義:一切要素活力迸發(fā),優(yōu)化資源配置原因: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xiàn)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措施:根本措施、制度基礎、理順關系、兩個同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收入途徑: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怎么做?①社會保險:核心;②社會救助:最后一道防線;③社會福利:最高層次;④社會優(yōu)撫:特殊的社會保障含義: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安全網(wǎng)”內容:是什么?為什么?功能+意義:社會穩(wěn)定、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措施:公平對待、量力而行、權責統(tǒng)一、應保盡保思維導圖1.按勞分配性質地位適用 范圍基本內容 和要求是什么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①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②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③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①提高效率: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②體現(xiàn)公平:體現(xiàn)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在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①按勞分配適用公有制(包括國有企業(yè)、國有控股企業(yè)、集體企業(yè))經濟中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 ②農村集體經濟中農民承包土地獲得的經營性收入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shù)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勞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但公有制經濟中除了按勞分配,也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2.按生產要素分配要素分類 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土地知識數(shù)據(jù)意義 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等儲蓄存款獲得的利息、購買債券獲得的利息、購買股票獲得的股息或股權轉讓收入、私營企業(yè)主的稅后利潤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獲得的收入等企業(yè)管理人才憑借其管理才能在生產經營中獲得的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三權分置”農民轉讓土地經營權獲得的收入等知識成果的使用、轉讓等獲得的收入(如出書、拍短視頻等獲得收入)數(shù)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收集/篩選/加工/處理的“大數(shù)據(jù)”獲得的收入,比如微信、支付寶的信用分等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yōu)化配置,促進經濟發(fā)展。局限性:單純按要素分配不會促進公平,易導致收入差距拉大。適用范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主要來源 勞動性收入 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 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其他來源 經營性收入 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 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3.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公有制:按勞分配非公有制:按勞動要素分配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專利轉讓、土地流轉的租金、購買股票債券獲得的收益等,一般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如開小店、擺小攤的收入,屬于初次分配的范疇包括養(yǎng)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種糧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家電下鄉(xiāng)和以舊換新等)、救災款等。屬于再分配的范疇融資成本時政熱點融資成本是指資金使用者支付給資金所有者的報酬。由于企業(yè)融資是一種市場交易行為,資金使用時者為了能夠獲得資金使用權,就必須支付相關的費用。如委托金融機構代理發(fā)行股票、債券而支付的注冊費和電車代理費,向銀行借款支付的手續(xù)費,等等。(1)按勞分配的形式:①公務員、公有制企事業(yè)單位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②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yè)中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③農村集體經濟中: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經營、農民承包本村土地獲得的收入。特別注意:(3)不能認為“公有制范圍內只有按勞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按勞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勞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但公有制經濟中除了按勞分配,還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會保障收入。(4)不能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既可以與非公有制經濟相適應,也可以與公有制經濟相適應。(5)我國農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體所有制,因此農民承包土地獲得的經營收入屬于按勞分配,農民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土地要素分配。(2)不能認為“按勞分配意味著等量勞動必然獲得等量報酬?!卑磩诜峙涞膶崿F(xiàn)程度與本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按勞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與勞動性收入的關系①按勞分配與按勞動要素分配所得都屬于勞動性收入,但按勞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經濟中,是非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②按勞分配所得屬于勞動性收入,但并非勞動性收入就是按勞分配,只有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性收入才是按勞分配,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性收入不屬于按勞分配。易錯點撥【考點精講】考點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1)原因:我國現(xiàn)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途徑 含義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2)途徑:從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4、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元化)是指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動產+不動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股票債券等投資收益等(通過出讓或營運財產獲得)是指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yǎng)老金、社會救分配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再分配)五、考點梳理弘揚勞動精神①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chuàng)造。要求:要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速愿勞為恥的勞動觀。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致富。②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③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了不平凡的業(yè)績,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人民具有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④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guī)律的重要詮釋。⑤勞動沒有高低費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yè)都很光榮。要求:廣大勞動群眾要立足本職崗位誠實勞動。無論從事什么勞動,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考點一: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1.為什么要完善收入分配?(原因)(1)共同富裕: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2)主要矛盾: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完善收入分配(3)改善民生: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xiàn)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4)效率與公平: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實現(xiàn)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全體人民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6)分配與生產、消費:有利于縮小差距,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發(fā)揮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構建新發(fā)展格局(7)發(fā)展思想和理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堅持協(xié)調發(fā)展和共享發(fā)展的要求。有利于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8)高質量發(fā)展:建設體現(xiàn)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1體系,有利于建設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促進供給側改革,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根本途徑制度保證兩個同步初次分配再分配分配秩序第三次分配①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著力推動高質量發(fā)展③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④完善個人收人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眾要素收人,多渠道增加城鄉(xiāng)居民財產性收入。⑤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jié)力度⑦重視發(fā)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yè)。兩個同步對應準確②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xié)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xiàn)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P47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規(guī)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人,取締非法收人。2.怎樣完善收入分配(措施)國民收入分配圖表知識拓展: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比較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范圍 物質生產部門內部, 主要為工業(yè)企業(yè) 全社會 全社會主體 主要是企業(yè) 國家、政府 企業(yè)、組織、個人手段 市場機制決定 (靠市場) 政府宏觀調控(靠政府) (稅收、政策、法律) 通過個人自愿捐贈而進行的分配(靠自愿)目的 提高效率,體現(xiàn)公平 主要是更加體現(xiàn)公平 更加體現(xiàn)公平舉例 按勞分配收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收入(如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等)、增值稅、關稅等 事業(yè)單位工資、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社會保障制度等轉移支付,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yōu)撫等 捐贈、慈善、志愿行動等社會公益事業(yè),助學、救災、濟困、解危、安老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地位 資金來源 保障對象 作用 主要內容社會 保險社會 救助社會 福利社會 優(yōu)撫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承擔 公民(繳納社會保險的勞動者)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yè)、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 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工傷、失業(yè)、生育保險(五險)最先形成,歷史最悠久;最后一道防線 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無償) 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 保障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維持最低生活水平 災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政府和社會提供 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 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福利津貼特殊社會保障 國家和社會提供 現(xiàn)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優(yōu)撫對象 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鼓舞士氣 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1、社會保障的內容(1)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yè)、養(yǎng)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必須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體系。2、為什么完善社會保障(2)地位: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3)社會保障功能作用/意義:①保障功能:①社會保障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wěn)定,發(fā)揮民生保障安全網(wǎng)作用。②調節(jié)功能:②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發(fā)揮收入分配調節(jié)器作用,能夠調節(jié)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③互助功能:助推器:互助功能:③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fā)揮社會互助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角度 措施 具體要求全覆蓋 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 ①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wǎng)”;(要全面——織密網(wǎng))②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有重點——兜準、兜牢、兜住民生底線)適度原則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堅持社保水平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適應 ①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②建立起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xù)發(fā)展權責統(tǒng)一 要做到權責清晰 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jiān)管總目標 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wǎng)、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tǒng)籌城鄉(xiāng)、 公平統(tǒng)一、安全規(guī)范、可持續(xù)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3、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1.(2023·浙江·高考真題)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進個體工商戶發(fā)展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個體工商戶的法律地位,明確了各部門、各地區(qū)在促進個體工商戶發(fā)展方面的職責任務,并提出幫扶的各種具體措施。這將有助于( )A.貫徹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 B.創(chuàng)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C.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 D.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真題演練】B2.(2024·湖北高考)下表反映了2023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來源結構情況。據(jù)此可以推斷出( )①經營凈收入是農村居民最大的收入來源②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較上年有所上升③經濟回升向好,農民外出務工形勢好轉④與農村居民相比,城鎮(zhèn)居民的財產凈收入占比更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真題演練】3.(2023·河北·高考真題)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北省逐步形成了組織化、專業(yè)化、多元化的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新格局。截至2023年3月,全省注冊志愿者1203.8萬人。某國有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以來,累計捐款1億多元,詮釋了企業(yè)、企業(yè)家的責任和擔當。慈善( )①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 ②在社會福利事業(yè)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③有利于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④是再分配的調節(jié)手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真題演練】c4.(2024江西,3,3分)某村現(xiàn)有2663人,其中“一老一小”占35.94%,該村將閑置校舍改造成各類功能室,提供老年助餐、老年活動、兒童關愛、殘疾人康復、勞動就業(yè)等服務,打造“一老一小幸福院”,讓“一老一小”笑容更燦爛??梢姡鲞M民生福祉需要( )①立足地方實際,優(yōu)化資源配置②強化政府主導,完善市場機制②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完善社會保障④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經濟效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真題演練】5.(2024·浙江1月高考)下表為2020~2022年浙江省社會保障相關指標變動情況。數(shù)據(jù)來源:2020~2022年浙江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由表中信息可知,浙江省( )①基本養(yǎng)老保險覆蓋人數(shù)逐年增加②人均領取基礎養(yǎng)老金逐年上升③社會救助人數(shù)逐年下降④社會救助的部分標準逐年提高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B【真題演練】6.(2022.江蘇.高考真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貧富差距,對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下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路徑中合理的是( )A.健全初次分配——增加資本收入——優(yōu)化投資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B.壓縮落后產能——增加就業(yè)人口——實現(xiàn)共享發(fā)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按生產要素分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D.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促進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提高農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真題演練】D(2024·湖南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8—2022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轉移凈收人情況(注:數(shù)據(jù)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為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人均可支配轉移凈收入增長為名義增長)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我國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關系,并說明其政策啟示,(8分)【真題演練】(1)關系:農村居民的轉移凈收入是構成其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轉移凈收入的增加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創(chuàng)造動力,對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政策啟示: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完善再分配調節(jié)機制,增加財政轉移支出,提高農村居民的轉移凈收入,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增強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參考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