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高一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知識梳理手冊
7 短歌行 *歸園田居(其一)
基礎知識
一、文言知識
通假字
契闊談讌(“讌”,同“宴”,宴飲,宴會)
一詞多義
去
一去三十年(動詞,離開)
相去復幾許(動詞,距離)
為漢家除殘去穢(動詞,除去,去掉)
汝可去應之(動詞,前去)
只恐夜深花睡去(表行為的趨向)
間
草屋八九間(量詞,用于房間)
盈盈一水間(動詞,間隔)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動詞,夾雜)
方
方宅十余畝(名詞,方圓,周圍)
博學而無方(名詞,方向)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名詞,邊,一面)
古今異義
明明如月【古義:光明,明亮。今義:副詞,表示顯然如此或確實(下文意思往往轉折)。】
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烏鵲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
對酒當歌(名詞作動詞,唱歌)
鼓瑟吹笙(名詞作動詞,彈)
(2)形容詞的活用
去日苦多(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苦)
(3)動詞的活用
天下歸心(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歸服)
句式積累
(1)省略句
誤落塵網中【省略介詞“于”,即“誤落(于)塵網中”】
開荒南野際【省略介詞“于”,即“開荒(于)南野際”】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省略介詞“于”,即“狗吠(于)深巷中,雞鳴(于)桑樹顛”】
(2)倒裝句
何以解憂(賓語前置,即“以何解憂”)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主謂倒裝,即“遠人村曖曖,墟里煙依依”)
二、常識積累
文化常識
青衿:周代讀書人青色交領的服裝,詩中指代有學識的人。衿,衣服的交領。
阡陌:指縱橫交錯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田間小路;“陌”指東西走向的田間小路。
文學常識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是重振四言詩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詩也頗具樂府民歌的色彩,文章更是簡約嚴明、不拘舊格。他的作品多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其中散文清峻平整,開創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行:我國古詩的一種體裁。其篇幅可長可短;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句式比較靈活,可采用五言、七言等;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年詩人、辭賦家,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境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山水田園詩派。著有《陶淵明集》。
思維方法
用典,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主要是指借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經典語句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情感。用典,能使詩詞顯得典雅風趣、含蓄有致,也可以使詩詞言簡意賅,辭近旨遠。
用典之別
古代詩歌中的用典,根據典故的類型,可分為用事典(借用具體的人物或事例)和用語典(借用經典語句等)兩類;根據典故使用的明顯程度,可分為明用與暗用等;根據典故使用的角度,可分為正用、反用等。
《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里,曹操信手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表現詩人對招賢納士的熱情,對賢能之人的渴盼,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這里當是“用語典”,通過引用《詩經》詩句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周公吐哺”一句則是“用事典”。《史記》中記載,周公廣納賢才,當吃飯時,聽到門外有士子求見,來不及嚼咽下嘴里的食物,把東西一吐就趕緊去接見。這里,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示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
用典之妙
首先,便于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其次,便于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再次,便于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最后,使得語言精練,內涵豐富。
8 夢游天姥吟留別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基礎知識
一、文言知識
通假字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列”同“裂”)
一詞多義
欲
我欲因之夢吳越(動詞,想)
云青青兮欲雨(副詞,將要)
行
世間行樂亦如此(動詞,實行,在此指“享受”的意思)
須行即騎訪名山(動詞,走)
忽
忽魂悸以魄動(副詞,忽然)
臣等為宗廟社稷計,不敢忽(動詞,不重視,不注意)
事
古來萬事東流水(名詞,事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動詞,侍奉)
急
風急天高猿嘯哀(形容詞,迅疾)
白帝城高急暮砧(形容詞,急促的)
大王必欲急臣(動詞,逼迫)
言
感斯人言(名詞,話)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詞,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動詞,說)
命
遂命酒(動詞,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動詞,命名)
辭
我從去年辭帝京(動詞,離開)
莫辭更坐彈一曲(動詞,推辭)
古今異義
煙濤微茫信難求(古義:確實、實在。今義:指書信、信息等。)
云霞明滅或可睹(古義:暗。今義:使熄滅;滅亡;消亡。)
淥水蕩漾清猿啼(古義:凄清。今義:干凈;寂靜;公正廉潔;一,點兒不留。)
百年多病獨登臺(古義:借指晚年。今義:指很多年或很長時期;人的一生,終身。)
艱難苦恨繁霜鬢(古義:遺憾。今義:仇視,怨恨。)
明年秋(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因為長句(古義:兩個單音節詞,“因”,于是;“為”,創作。今義:表示原因的連詞。)
暮去朝來顏色故(古義:容貌。今義:由物體發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
老大嫁作商人婦(古義:年紀大了。今義:排行第一的人。)
鐵騎突出刀槍鳴(古義:“突”,副詞,突然;“出”,動詞,沖出。今義:鼓出來;超過一般地顯露出來等。)
曲終收撥當心畫(古義:在……中間。今義:小心,留神。)
又聞此語重唧唧(古義:嘆息。今義:擬聲詞,蟲叫聲。)
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傾”的趨向,向東南)
云青青兮欲雨(名詞作動詞,下雨)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作動詞,彈奏)
訇然中開(方位名詞作狀語,從中間)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名詞作動詞,擺酒)
歌以贈之(名詞作動詞,作歌)
夢啼妝淚紅闌干(名詞作狀語,在夢里)
(2)動詞的活用
栗深林兮驚層巔(動詞的使動用法,栗,使……戰栗;驚,使……震驚)
(3)形容詞的活用
商人重利輕別離(形容詞作動詞,重,看重;輕,輕視)
二、常識積累
文化常識
五岳:中國五大名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青冥:天空。
金銀臺:金銀筑成的樓臺,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鸞:傳說中的神鳥。
司馬:西周始置,掌管軍政和軍賦,職權大小不定。漢武帝時,罷太尉,設大司馬。從隋代始,不再設大司馬。唐代各州置司馬,名義為郡守之佐,實為閑職,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管弦: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琵琶之類的弦樂。
教坊:古時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舞蹈、百戲的教習、排練、演出等事務。
出官:京官貶黜往地方任職。
遷謫:官吏因罪降職并流放。
左遷:貶官、降職的委婉說法。
文學常識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唐代偉大詩人,有“詩仙”之譽。李白眾體兼善,但最擅長寫古風及絕句。前者多用樂府古題而自出新意,后者多為七絕。他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與杜甫并稱“大李杜”。其詩歌總體風格豪放俊逸,清新飄逸,氣勢磅礴。現存詩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靜夜思》《早發白帝城》《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
浪漫主義: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代表人物有屈原、李白等,代表作有《離騷》《蜀道難》等。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等。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別”等名作。他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的詩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近體詩:與古體詩(又稱古風)相對,是唐代形成的新詩體,嚴格講究格律,分為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律詩格律要求嚴密,常見的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它們在格律上的規定如下:
規定 內容
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為四聯,分別叫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定韻腳 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調平仄 詩句中每個字用平聲或仄聲,都有基本的規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則處理。
講對仗 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對仗又分為工對、寬對等。工對要求詞性和意義嚴格對偶,寬對只要求詞性相近,意義大體相對即可。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曾官居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他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會黑暗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等。
思維方法
賞析古代詩歌的思想感情
抒情性是詩歌最本質的藝術特征。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感情有憂國傷時之思、志向抱負之慨、思鄉懷人之愁、送別惜留之情、人生雜感之抒等。
了解古代詩歌常見的情感類別,用整體觀探究詩歌思想感情,最終達到鑒賞詩歌的目的,是賞析古代詩歌的思想感情這一考點的學習方向。
對于賞析古代詩歌的思想感情,在高考中,有如下命題角度:
命題角度1:直接設題,整體把握詩中的情感
命題角度2:直接設題,問某一詩句表達的情感
命題角度3:與形象、語言、技巧等結合起來隱性考查情感
著眼于賞析古代詩歌思想感情這一考點,應注意什么?
知人論世
從作者及創作背景入手把握情感。要關注著名詩人的相關遭遇、處境,所處朝代的國勢等。如介紹詩歌是作者被貶某地時所作,則要考慮是否有懷才不遇、報國思用等情感。
抓標題詩眼
標題或提示詩歌題材類型,或直接間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詩眼往往是全詩感情的核心所在。
抓意象意境
在詩歌中,總有一些特定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含義,也往往寄托著特定的情感。
抓典故內涵
詩人有時會借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情感。
抓注釋暗示
注釋是詩歌鑒賞中極值得注意的內容,雖字數較少,卻是出題人給的提示。
9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聲聲慢
基礎知識
一、文言知識
一詞多義
故
故壘西邊(形容詞,舊時的)
君安與項伯有故(名詞,交情)
暮去朝來顏色故(形容詞,舊、老)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連詞,所以)
廣故數言欲亡(副詞,故意)
大人故嫌遲(副詞,仍然)
道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動詞,說)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動詞,取道)
伐無道,誅暴秦(名詞,道義)
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詞,天道,自然的規律)
國
故國神游(名詞,地區、地域,此處指赤壁古戰場)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名詞,諸侯國)
驚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形容詞,氣勢大而猛)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動詞,涌動)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動詞,吃驚,驚訝)
顧
贏得倉皇北顧(動詞,望)
顧計不知所出耳(副詞,不過,只是)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動詞,照顧)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動詞,拜訪)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詞,表反問,難道)
曾
人道寄奴曾住(céng,副詞,曾經)
曾益其所不能(zēng,動詞,增加)
曾不若孀妻弱子(zēng,副詞,竟然)
華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形容詞,花白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名詞,花)
歃血于華屋之下(形容詞,華麗的)
物華天寶(名詞,精華)
華誕(贊美之辭)
相
卻是舊時相識(副詞,交互、互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副詞,表他稱,一方對另一方)
伯樂學相馬(動詞,察看,相看)
兒已薄祿相(名詞,面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動詞,輔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名詞,輔佐君主的大臣,后專指宰相)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贏得倉皇北顧(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名詞作動詞,吃飯)
句式積累
倒裝句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賓語前置,應為“無處覓英雄孫仲謀”)
烽火揚州路(賓語前置,應為“揚州路烽火”)
二、常識積累
文化常識
大江:即長江,又稱江水。元、明、清三代皆沿用“大江”的稱呼。
故壘:舊時軍隊營壘的遺跡。壘,防御工事。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
周公瑾:即周瑜,東漢末年名將,二十四歲時即出任要職,軍中皆呼為“周郎”。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羽扇綸巾:常見的儒生打扮,本是蘇軾對周瑜的描繪,后來卻多化用在諸葛亮身上,成了諸葛亮的經典形象。綸巾,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路:宋時行政區劃名。
社鼓:社日(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祀土地神的鼓聲。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貍祠當作一般祠廟來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宮。
文學常識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二十多歲便投身抗金。南渡后曾任建康通判、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等職。他一生主張收復中原,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詡,力主抗金,所作《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愛國熱情。但一生壯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氣化為慷慨豪放的詩詞。
辛棄疾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其詞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善于創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傳統,創造性地運用比興、象征手法,善于用典,風格多樣,給詞帶來了新鮮活潑的氣息,形成了“稼軒體”的獨特風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婉約詞宗,在兩宋之交的詞壇上擁有特殊地位,是中國古代藝術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金石的搜集整理研究。金兵占據中原,她流寓南方,趙明誠病死后,其境遇孤苦。故其詞前期多寫悠閑生活、閨情相思;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其詞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倡“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代表作有《如夢令》《聲聲慢》《武陵春》等,后人輯有《漱玉詞》。
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與婉約派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
豪放作為文學風格,見于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豪放派作品氣勢豪邁,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多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典故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后來趙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體狀況。廉頗在使者面前吃下飯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頗之仇人郭開之賄,回來報告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趙王以為廉頗已老,遂不召。
封狼居胥: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后世用其代稱建功立業。封,登山祭天,以紀功勛。
思維方法
詩歌鑒賞之知人論世法
“知人論世”最早見于《孟子》。《孟子·萬章下》說:“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與普天下的優秀人物交友還不夠,就去崇尚追憶古代的優秀人物。但吟誦他們的詩歌、閱讀他們的著作,卻不了解他們的為人,是不行的,還要求證他們所處的時代。這就是孟子所謂“知人論世”。后經文論家的發展,其成為鑒賞詩文的一種方法,即“知人論世法”。所謂“知其人”,是指閱讀作品時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狀況及寫作動機等;“論其世”,是指應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去思考作品的內容。
知人論世之妙
現代文學大家魯迅強調在文學鑒賞中必須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經歷,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等。這種“知人論世”的文學鑒賞方式,不但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而且有助于學生進入作品,感悟作品的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運用知人論世法賞析詩歌,可以很快掌握詩詞的思想主旨,明辨作品的情感取向。詩人進行創作的時候,往往會受到時代環境或自身性格等因素的影響,有時所描寫的意境比較朦朧,所要表達的情感較為含蓄委婉,再加上時空的局限性和詩詞語言的模糊性,令一些詩詞不容易理解。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可以把握時代的脈搏,進而明確作者的情感傾向,甚至明確作品的價值取向。
運用知人論世法賞析詩歌,可以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強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高中學生古典詩詞閱讀量小,又缺少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再加上生活經歷比較少,對人生、社會和情感的體驗欠缺,對古典詩詞所彰顯的美感包括自然美、情感美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并進行有效升華。如果懂得知人論世的技巧,就可以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比如,理解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東坡的影響,你才能真正讀懂蘇軾的達觀。
知人論世之用
在用知人論世法解讀詩歌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詩歌創作的背景,還要聯系詩人詩歌創作的技法與風格等,可以借助小序、注解、典故等作進一步的整理與歸納。具體來說,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橫向聯系。在鑒賞詩歌時,可以將同一時期的不同人物或者是不同時期的有著相似點的人物進行聯系,通過聯系,相互驗證,以求得共性的東西。比如鑒賞潘大臨的《江間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隱龍宮…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尾聯點到了“漁竿客”,我們可以橫向聯系張志和的《漁歌子》、柳宗元的《江雪》等作品。這樣一來,漁父與歸隱的關系就很清楚了。
其次,要縱向聯系。在鑒賞詩人的作品時,可以與該詩人其他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鑒賞,這樣便于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思想與風格。比如李清照,她早期的作品明麗清快,而到了晚期則變得哀婉凄苦。這與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有著過人的文學天賦,嫁與趙明誠為妻后,二人志趣相投。此時的李清照生活平靜而幸福,所以她這一時期的作品特點是明麗清快。“靖康之雅”后,夫妻二人倉皇南渡,趙明誠又因病去世,一個弱女子,輾轉東西,舉目無親,飽受流離之苦。如此遭遇,化作詞句,怎能不滿紙凄風苦雨,字字血淚?
再次,要抓住時代特征。運用知人論世法,可以借助時代特征把握作品整體風格。詩詞作品是時代的產物,自然帶有深深的時代特征。比如李白的作品雄渾飄逸,氣象宏大,固然與李白個人的心胸氣度、學識修養有關,但與他所生活的時代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盛唐時國家的經濟空前繁榮,政治清明,國力強大,文化昌盛。泱泱大國的氣度,包容一切的情懷,給了李白廣闊自由的創作空間。當時,儒釋道三教并行,其他學術流派也自由發展。如此背景之下,出現一位震古爍今的“詩仙”是不足為奇的。
知人論世是解讀詩歌的一種方法,這就要求鑒賞者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包括時代背景、作家作品、創作背景以及相關的典故等,但這并不是說要求我們用歷史的眼光解讀詩歌,也不是說所有的資料都可恰到好處地用來解讀一首詩歌。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進行解讀,有些借助常識就可以讀透。此外,要注意,在使用資料的時候不可牽強附會、生拉硬扯、生搬硬套,要學會選擇性地使用材料;要結合他人的個性化解讀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進而提出新的見解。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