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高一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知識梳理手冊10.1 勸學基礎知識一、文言知識通假字輮以為輪(“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雖有槁暴(“有”同“又”,再)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見識)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性)一詞多義絕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動詞,橫渡)佗之絕技,凡此類也(形容詞,獨一無二的,絕妙的)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形容詞,與世隔絕的)佛印絕類彌勒(副詞,非常)絡繹不絕(動詞,間斷)強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形容詞,壯健,強盛)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名詞,強勁有力的弓)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形容詞,有余)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副詞,勉強)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動詞,借助)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動詞,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副詞,假裝)望吾嘗歧而望矣(動詞,向遠處看)先達德隆望尊(名詞,聲望,名望)聞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動詞,聽見)博聞強識(名詞,見聞,見識)聲聞于野(動詞,傳播)于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青,取之于藍(介詞,可譯為“從”)善假于物也(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不譯)者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助詞,表停頓)假輿馬者,非利足也(代詞,……的人)子瑜者,亮兄瑾也(“……者,……也”結構,表判斷)而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因果)吾嘗跂而望矣(連詞,表修飾)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古今異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聲非加疾也(古義:勁疾。今義:疾病。)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詞類活用(1)動詞的活用不積小流(動詞作名詞,水流)(2)名詞的活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上”,向上;“下”,向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泳)(3)形容詞的活用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積善成德(形容詞作名詞,善事)故木受繩則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句式積累(1)判斷句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斷)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也”表判斷)(2)倒裝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即“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即“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冰,水為之,而于水寒”)二、常識積累文化常識君子:春秋時對貴族的通稱。春秋末年,逐漸成為“有德者”的稱謂。在儒家系統中,君子是“圣人之下,富有禮儀規范的人”。文中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蛟龍:蛟龍和龍都有強大的力量,但是有邪正之分。我國古代傳說中,蛟龍在冰冷的水中潛藏五百年之后,能夠羽化成龍,升天而去。騏驥:駿馬。騏,指有青黑色紋理的馬。驥,指千里馬。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眭”,跨出兩腳為“步”。駕:一天的行程。文學常識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齊國稷下講學,后游歷秦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令。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認為,自然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類可以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在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主要作品為《荀子》。《荀子》:現存32篇,大部分為荀子自著,其余為荀子弟子記錄的荀子言論等。該書是中國古代儒、法、道、墨等諸子學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論說文的進一步成熟。主要內容:(1)“重人輕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論,認為人不能決定自然規律的存亡,天也不能決定人類的治亂、吉兇和命運。天與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禮重法”學說。這是基于人性惡的理論基礎,強調發揮“禮義”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來不良的人性,同時還要用刑罰約束性情頑劣之人。《荀子》一書不僅提出了法家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而且全面總結了法家前輩的教育主張和教育實踐經驗,提出一套明法革新的教育思想,成為法家重要理論的奠基之作。《荀子》一書中關于禮法、名實關系的學說符合當時新建立的封建制經濟基礎的需要,對于鞏固和發展這種經濟基礎和新興地主階級政權,起了重要作用。10.2 師說基礎知識一、文言知識通假字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傳授)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一詞多義傳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傳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俱傳父祖業(動詞,延續,繼承)舍相如廣成傳(名詞,招待賓客的館舍)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動詞,傳遞,傳送)賢其賢不及孔子(名詞,才德優秀)師不必賢于弟子(動詞,超過)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天惟降災,震驚朕師(名詞,眾人)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動詞,效法,學習)五旅為師(名詞,軍隊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為師)王師北定中原日(名詞,軍隊)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名詞,榜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惑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之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相當于“的”)擇師而教之(第三人稱代詞,他)郯子之徒(指示代詞,那,那些)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其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推測,大概,或許)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詞,從)于其身也(介詞,對于)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詞,表停頓)古今異義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義:用來……的。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今之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小學而大遺(古義:小的方面要學習。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給兒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礎教育。)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則群聚而笑之(名詞作狀語,成群)(2)形容詞的活用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明的人;愚,愚昧的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句式積累(1)判斷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2)被動句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3)倒裝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即“不知句讀,不解惑”)而恥學于師(狀語后置,即“而于師恥學”)(4)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后省略賓語“之”)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前省略主語“人”)(5)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即“哪里用得著……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表示得出結論,即“因此……”)二、常識積累文化常識句讀:斷開句子的知識。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古書沒有標點,所以要學習句讀。巫醫、樂師、百工:“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故并舉。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等為業,也為人治病。“樂師”指以演奏音樂為職業的人。“百工”泛指各種工匠。六藝經傳: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樂》久已失傳。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文學常識說:古代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說”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種現象來表達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篇幅一般不長。跟雜文大體相似。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每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著有《昌黎先生集》。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同時他也是杰出的文學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稱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思維方法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重難點。它是學生準確理解、翻譯文言文的基礎。一詞多義是如何形成的呢?在造字之初,漢字表達的意義往往比較單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意義層出不窮,而漢字常用字的數量卻并沒有大幅增長。這樣,眾多的意義必然依附在有限的常用漢字上,其結果就是漢字承載的意義不斷增加,這就自然產生了一詞多義現象。漢字引申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1)由具體實在意義虛化為抽象概括的意義。如甲骨文“兵”字,是雙手持斧的形象,本義是兵器,如“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接著引申為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如“兵強馬壯”;然后引申出抽象的含義,如“兵連禍結”中的“兵”解釋為“戰爭”。(2)由詞性變化產生新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師說》)中的“傳”是名詞,解釋為“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到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傳”成了動詞,解釋為“流傳”,而在“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則解釋為“傳授”。(3)由本義經過通假現象變成通假字。如“君子生非異也”(《勸學》)中的“生”同“性”,即天性,屬于字形相近通假。另外還有字音相同或相近通假,如“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中的“知”同“智”。(4)借助修辭手法產生新義。如“假舟楫者”(《勸學》)中的“楫”原本是劃船工具,在這里指船,這是用了借代的修辭。一詞多義如何推斷?主要有以下方法:根據上下文判斷典例中,“適”之所以不能解釋為“出嫁”,是因為上下文都著重突出太夫人的孝道、德行,她操持家務,侍奉婆婆盡職盡責,故“適”同“事”,意為“侍奉”。學生要將每個翻譯放到文中去檢驗,看是否成立。根據詞語在語句中所處的位置判斷如《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放在“能”的后面,應該是動詞,因此解釋為“游泳”。根據偏旁、相關成語等要素判斷因為文言文中重要的字多屬于形聲字,偏旁基本都與意思相關,結合偏旁可以推斷出解釋是否正確。再者,文言文中的重要詞語的意思可以從其在成語中的含義切入判斷,如“求全責備”中的“責”與前面的“求”意思一致,都是“要求”的意思,了解了這個意思。要有一定的通假字積累和判斷通假字的方法通假字有音與形兩種類型的通假。如“糅以為輪”(《勸學》)中的“輮”同“煣”,屬于同音通假;“或師焉,或不焉”(《師說》)中的“不”同“否”,屬于字形相似通假。11 反對黨八股(節選)基礎知識一、常考易錯成語無的放矢:沒有箭靶亂射箭,比喻言語、行動沒有明確目標或不切合實際。蠅營狗茍:像蒼蠅那樣飛來飛去,像狗那樣茍且偷生,形容人不顧廉恥,到處鉆營。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壞了它旁邊的器物,比喻想打擊壞人而又有所顧忌。云譎波詭: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樣千姿百態。后多用來形容事態或文筆變幻莫測。禍起蕭墻:禍亂發生在家里,泛指內部發生禍亂。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借指內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它們的花和果實會把人吸引過去,樹下踩出小路來(語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二、常識積累文學常識八股文章:即八股文,是明清兩代科舉制度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每篇由破題(說破題目要義)、承題(承破題之意引申而言)、起講(闡發議論)、入題(引入本題,為議論入手處)、起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雙行文字開始發議論)、中股(全篇重點,必須盡情發揮)、后股(或推開,或墊襯,振起全篇精神)、束股(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八部分組成,所以叫“八股文”,也稱“八比”。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到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注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并未完全廢除讀“經”。宋代自王安石秉政,改考“經義”,學子任治一經,考試時發揮“經義”為文字。元代考試,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出題范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明太祖朱元璋時,詔定科舉法,應試文仿宋代“經義”。明憲宗成化年間,經多名大臣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八股文在形式上僵化死板,在內容上只許代圣賢立言,不許作者自由發揮,是封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維護自身統治的工具。12 拿來主義基礎知識一、常考易錯成語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嘩眾取寵:用言論行動迎合眾人,以博得好感或擁護。蓋棺論定:指人的是非功過到死后做出結論。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徹說明問題,深中要害。沆瀣一氣: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諱莫如深:緊緊隱瞞。有的放矢:對準靶子射箭,比喻言論、行動目標明確。量體裁衣:按照身材剪裁衣裳,比喻根據實際情況辦事。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從善如流:形容能很快接受別人的好意見,像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一樣順暢自然。光風霽月:雨過天晴時風清月明的景象。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二、常識積累文學常識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作品主要有:小說集《吶喊》,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故鄉》等14篇作品;小說集《彷徨》,包括《傷逝》《祝福》等11篇作品;小說集《故事新編》,包括《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詩集《野草》,包括《秋夜》《過客》等23篇散文詩。雜文集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雜文:現代散文中的一種,一般以議論為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其特點是短小活潑、尖刻犀利、風趣諷刺,議論說理形象化。其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有關社會生活、文化動態以及政治事件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都可歸入這一類。思維方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試題解題攻略信息性文本閱讀一個重要考點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概念”,是指含義豐富深刻,與文章主題思想、作者觀點態度關系密切的概念。理解概念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概念的內涵,這是對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如“商品”的內涵就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二是概念的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對象范圍,如“人”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題分為客觀題與主觀題。解答這類客觀題,可主要采用將選項與原文對照的方式。這種對比,一般從三個角度展開:比對概念 概念的內涵,有沒有被篡改概念的外延,有沒有被擴大或縮小概念有沒有被偷換1.對比原文中概念的內涵,看有沒有被篡改2.對比原文中概念的外延,看有沒有被擴大或縮小3.對比原文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判斷13 讀書:目的和前提 *上圖書館基礎知識一、常考易錯成語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牽強附會: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螳臂當車:比喻不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去做辦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敗。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綿里藏針:①比喻柔中有剛。②比喻外貌柔和,內心刻毒。高談闊論:漫無邊際地大發議論(多含貶義)。齊大非偶:指門第不相當,不敢高攀聯姻。二、常識積累文學常識黑塞德:德國作家、詩人。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后來甚至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的一個騎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等。王佐良:當代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從事文化交流和文學研究,把中國戲劇文學名著《雷雨》等作品譯成英文,把英詩譯為中文,主張以詩譯詩,保存原詩風貌。他翻譯的培根的《論學習》語言精練傳神,被廣大讀者視為最權威的版本。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與許國璋、吳景榮被譽為“三大英語權威”。思維方法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謂文本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訴讀者的內容,是一種認識、發現和感受,也指通過閱讀而得到的知識、信息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詞語、符號、數據等。而篩選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經過辨別,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所謂整合信息,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將文中相關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并加以處理。對于信息性閱讀文本中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一考點,在高考中,有如下命題方式:命題形式1 客觀性試題:只需篩選,不需整合命題形式2 主觀性試題:既需篩選,又需整合著眼于“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一考點,應注意什么?“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點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觀點,以及最能表達文章主旨和作者寫作意圖的語句等。該考點包含三個前后緊密聯系的關鍵詞,即辨別、篩選和整合。所謂“辨別”,就是分辨什么是重要信息。所謂“篩選”,即根據題目要求搜尋、辨別、提取文中的相關信息,區分主次、輕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挑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信息。所謂“整合”,就是對篩選出的信息進行轉換、組合、概括等再加工,綜合歸納,使之符合題目要求。在選擇題中,各選項已經對相關信息進行了整合,要求判斷所作的整合是否正確。對于這類試題,可以按照如下方法作答。審清題意,確定范圍按照考題要求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內容,然后再對諸多信息進行篩選。在篩選信息時,要有目標意識,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路。借助標志,抓住關鍵(1)從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獲取信息。一般信息性閱讀文本總是要運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義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2)要善于抓住關鍵性詞語。如關聯詞語、表順序的詞語、指代性詞語等。(3)從重要的句子中獲取信息。這里說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現作者觀點態度、介紹某種情況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位置特殊、結構復雜、信息量大的句子。如首括句、總結句、過渡句、呼應句、設問句、反問句等。(4)從文本論據材料中獲取信息。文本中運用的材料總是明示著或隱含著一定的信息。把它們提取出來,是判斷所給選項中的信息是否正確的有效途徑。認真比較,去偽存真文中信息有顯性信息,也有隱性信息;題干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實信息,也有命題者編擬的作為錯誤選項的虛假信息。作答時,要反復認真地分析比較,去偽存真,對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內容時會變換不同的說法,但這些不同說法體現的信息是一樣的;或者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變換一種說法,其實這種說法和文本中的說法是一個意思。判斷信息是否同一是作答選擇題時辨別選項說法真偽的一個難點。(2)遙遠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說同一觀點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鄰的段落,可能相距較遠;或能支持某觀點的推斷、引用、事例相距較遠。因此,作答時要全面關注。(3)潛在信息。“潛在”,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有隱含意思,如果離開具體的語境,該句就不再是這個意思了。(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分散在文章的各個段落。但這些分散的信息組合在一起,恰恰說明某一個事實或觀點;或者某幾句話組合起來,說明某一個事實或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