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空氣能占據空間嗎》 課時教學目標 (1)理解空氣能占據空間的概念。 (2)認識到空氣和水在不同條件下會發生相互作用。 (3)了解空氣占據空間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4)通過實驗觀察、記錄和分析,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學重難點 (1)通過實驗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 (2)理解空氣和水在不同條件下的相互作用。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 (2)幫助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多媒體課件,包括實驗演示視頻、圖片等。 (2)實驗器材:水槽、透明塑料杯、紙、雙面膠、塑料泡沫、打孔器、打氣筒、球針、羽絨服等。 學生準備 (1)科學記錄本、鉛筆。 (2)課前預習相關內容,收集生活中與空氣占據空間有關的例子。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張被水浸濕的紙和一個干燥的杯子,提問學生:“紙遇水會變濕,那如果把紙團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將杯子倒扣在水里,里面的紙團會濕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有的說會濕,有的說不會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猜測呢?在這種情況下,空氣、水和紙團之間會發生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空氣是否能占據空間這個問題。”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回憶生活中與水和空氣相關的場景,比如下雨天水面上的氣泡、將杯子放入水中時的感覺等,引導學生初步思考空氣和水的關系。 (二)聚焦問題,引發思考 教師提出問題:“空氣能占據空間嗎?請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說說你們的想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到氣球、輪胎等里面有空氣,說明空氣能占據一定的空間;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疑問,不確定空氣是否真的能占據空間。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接下來的實驗探究。教師可以展示一些氣球、輪胎等物品的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空氣占據空間的現象。同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如:“為什么氣球和輪胎充氣后會變大呢?這說明了空氣有什么特點?” 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 (三)探索活動 實驗一:壓杯入水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紙、雙面膠、塑料泡沫等。 教師逐一展示實驗材料,介紹它們的用途和特點。例如,透明塑料杯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杯子內部的情況;雙面膠用于固定紙團,確保紙團不會在實驗過程中掉落;塑料泡沫可以作為水位變化的標志物,幫助學生更準確地觀察水位的變化。 (2)教師講解實驗步驟: 在塑料杯內的底部貼一小塊雙面膠。 將紙揉成一個紙團,緊塞在杯底并粘牢。 在水槽內裝滿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以便觀察水位變化。 把杯子慢慢地豎直倒扣在水里,要壓到水槽內的水面淹沒杯底為止,再豎直提起杯子。 教師在講解實驗步驟時,可以邊講解邊演示,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實驗的操作方法。同時,教師可以強調每個步驟的注意事項,如貼雙面膠時要貼牢固,以免紙團掉落;倒扣杯子時要慢慢進行,避免杯子傾斜或晃動等。 (3)教師強調實驗注意事項: 操作要輕緩,避免杯子傾斜或晃動,影響實驗結果。 觀察要仔細,注意水位變化和紙團的狀態。 教師可以讓學生重復實驗注意事項,確保每個學生都清楚實驗的要求。同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保持安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以便更好地得出實驗結論。 (4)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實驗,每個小組可以安排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實驗和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并給予指導和幫助。例如,如果學生在倒扣杯子時出現傾斜或晃動的情況,教師可以及時提醒學生調整操作方法;如果學生觀察不仔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仔細地觀察水位變化和紙團的狀態。 (5)實驗結束后,各小組匯報實驗現象及結論。 如果操作恰當,杯子里的紙團不會被浸濕。 結論:這是因為空氣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水無法進入,說明空氣可以占據一定的空間。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實驗現象和結論,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和提問。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匯報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實驗結果和分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實驗現象背后的原因,如為什么空氣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水就無法進入呢?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 實驗二:扎孔觀察 (1)教師介紹實驗步驟: 在塑料杯底扎一個小孔。 再把杯子豎直壓入水里。 教師可以展示一個已經扎好孔的塑料杯,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實驗步驟。同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扎孔后會發生什么現象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進行預測,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教師提問:“大家猜猜看,這次杯中的紙團會濕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進行預測。 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測進行回答,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紙團會濕,因為扎孔后空氣會流出,水會進入杯子;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紙團不會濕,因為空氣可能不會全部流出,或者水進入杯子的速度很慢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并說明自己的理由。 (3)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小孔處的冒泡情況、水進入杯子的速度、紙團的狀態等。 (4)實驗現象:杯底扎小孔后,小孔處會開始冒泡,水進入杯中,杯中的紙團被水浸濕,杯子里的水位上升。 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后,要及時記錄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杯底扎孔后,杯子里的空氣會從小孔中流出,騰出了杯子里的空間,杯子外的水就流了進來,證明空氣原本占據了杯子里的空間。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冒泡、水進入杯子、紙團被浸濕等現象。學生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空氣原本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扎孔后空氣流出,水進入杯子的結論。教師要對學生的分析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實驗三:打氣觀察 (1)教師介紹實驗步驟: 用打氣筒連著球針,把球針插入杯底的小孔。 從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氣。 教師可以展示打氣筒和球針,讓學生了解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同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打入空氣后會發生什么現象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進行預測,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教師提問:“大家猜猜看,這次會發生什么現象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進行預測。 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測進行回答,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水位會下降,因為打入空氣后空氣會占據杯子的空間,擠出一部分水;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水位不會變化,因為打入的空氣可能很少,不足以影響水位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并說明自己的理由。 (3)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水位的變化情況、空氣進入杯子的聲音等。 (4)實驗現象:能夠看到杯中的水位有明顯的下降。 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后,要及時記錄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當向杯中打入空氣時,空氣進入杯中,擠出了杯中的水,再次證明了空氣能占據空間并且具有可被壓縮的性質。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水位會下降。學生通過分析,可以得出打入空氣后空氣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擠出了一部分水的結論。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空氣的可壓縮性,讓學生明白空氣可以被壓縮,從而占據更小的空間。教師要對學生的分析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知識匯總與拓展 研討 (1)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上面的實驗中,杯中的水和空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例如:“在實驗一中,空氣是如何阻止水進入杯子的?在實驗二中,空氣為什么會從小孔中流出?在實驗三中,打入空氣后水為什么會被擠出杯子?” 等。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空氣和水在不同條件下的相互作用。 (2)學生分組討論,記錄討論結果。 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小組可以安排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討論結果。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參與學生的討論,給予指導和幫助。例如,如果學生討論不深入,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如果學生討論出現分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辯論,通過辯論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總結: 在實驗一中,空氣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水無法進入,紙團保持干燥。 在實驗二中,杯底扎孔后,空氣流出,水進入杯子,紙團被浸濕。 在實驗三中,向杯中打入空氣,空氣擠出了水,水位下降。這說明空氣和水在不同條件下會發生相互作用,空氣能占據空間,并且具有可被壓縮的性質。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和提問。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匯報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和分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空氣和水的相互作用,如:“空氣和水還有哪些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現象來觀察空氣和水的相互作用?” 等。 (五)課堂總結 教師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1)通過三個實驗,我們證明了空氣能占據空間,并且空氣和水在不同條件下會發生相互作用。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顧三個實驗的過程和結論,加深學生對空氣能占據空間的理解。例如:“在實驗一中,我們是如何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的?在實驗二中,扎孔后為什么紙團會被浸濕?在實驗三中,打入空氣后水位為什么會下降?” 等。 (2)我們了解了空氣占據空間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如羽絨服的保暖原理等。 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空氣占據空間的實際應用,如氣球、輪胎、游泳圈、保溫杯、保溫瓶等,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氣的性質和應用。同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空氣占據空間的原理來實現其功能的?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如何利用空氣的性質來發明創造一些新的物品?” 等,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空氣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 學生可以從空氣能占據空間、空氣和水的相互作用、空氣的性質和應用等方面回答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和進步,同時提出一些建議和期望,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探索更多的科學知識。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請同學們在課后繼續觀察生活中與空氣占據空間有關的現象,并思考如何利用空氣的這一性質設計一個小發明或小制作。” 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參考資料和建議,如讓學生查閱相關書籍、網站,了解更多關于空氣的性質和應用;讓學生與家長一起討論,共同設計一個小發明或小制作等。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合理利用材料,保護環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們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深入理解了空氣能占據空間的概念,以及空氣和水在不同條件下的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猜測、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驗操作能力。同時,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增加實驗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