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陸變遷【學習目標】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并能用實例說明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化。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從這些“學說”中感悟科學發現的重要作用,懂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3.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學習重點】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學習難點】激活思維,培養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學習過程】一、知識輔導1.海陸變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2.大陸漂移學說――德國·魏格納(1)內容: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漂移分離,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2)證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板塊運動(1)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的,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例,東非大裂谷和紅海不斷擴張,喜馬拉雅山不斷隆起。)(2)板塊內部比較穩定,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帶。(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同步測評1.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處在不停地運動和變化當中。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三種:一是 ,二是 ,三是 。其中 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2.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是 (國家)的科學家 。3.“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大約在2億年前,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 ,周圍被 所環抱。后來,這塊 分裂成幾塊,每一塊大陸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 狀況。4.20世紀60年代,地質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表面由 拼合而成,它們是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各大板塊都處于不斷的 之中,正是板塊的 使得陸地與海洋的相對位置不斷地發生變化。5.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 活動比較頻繁。世界上的 、 就主要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6.六大板塊之中,范圍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大西洋板塊 D.北冰洋板塊7.根據板塊構造理論,未來地中海面積應該是( )A.擴大 B.縮小 C.不變 D.有時擴大,有時縮小8.臺灣海峽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遺跡,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殼下陷,海水淹沒C.砍伐的森林丟到海里 D.地上樹木被水沖到海中9.下列地區中,地殼較穩定,不易發生地震和火山噴發的是( )A.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 B.板塊內部 C.日本 D.中國10.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地震的亞洲國家有( )A.日本 B.俄羅斯 C.美國 D.加拿大1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