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第三節 冰川地貌第三章 地球表面形態課程標準素養目標區域認知:結合動畫、圖像,描述冰川地貌的含義和特點,并掌握冰川地貌的分布區域綜合思維:結合不同區域景觀圖,分析冰川地貌的形成過程。地理實踐力:結合實踐觀察,辨認主要的冰川地貌類型及成因;應用所學知識理解和指導不同地貌區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人地協調觀:理解不同地貌類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目 錄冰川概況第一部分1.形成過程 2.冰川類型3.冰川分布 4.冰川作用冰川地貌第二部分1.冰蝕地貌2.冰磧地貌3.冰積地貌4.典型冰川地貌分布冰川地貌一、冰川概念是指終年冰封的極地或高山地區,多年存在的積雪經重力或壓力,沿地面緩慢運動的天然冰體。冰山是指已經脫離冰川,在海上漂浮的,像山一樣形狀的巨大冰體。一、冰川形成過程在高山和高緯地區,氣候嚴寒,年平均溫度在0°C以下,常年積雪,當降雪的積累大于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積雪逐漸變成粒雪,再由粒雪變成微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層壓力作用沿斜坡緩慢運動,就形成冰川。冰川由積累區和沉降區兩大部分組成,新雪在積累區沉降成為冰川冰之后,逐步向下流動最終從消融區流出而融化形成冰川水。,一、冰川類型按冰川的形態和規模大陸冰川是在兩極地區發育的冰川,它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又稱為“冰坡”或“冰原”,是覆蓋著整個島嶼與大陸的巨大冰體。大陸冰川,山岳冰川一、冰川類型按冰川的形態和規模山岳冰川又稱為“高山冰川”,是發育在高山頂上的冰川,雪線比較的高,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大陸冰川山岳冰川大陸冰川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山岳冰川一、冰川分布一、冰川成冰作用是積雪轉化成粒雪,在經過變質作用形成冰川冰的過程。有重結晶、滲透、凍結三個基本類型。作用廣義的冰川作用泛指冰川的生成、運動和后退。狹義的僅指冰川運動對地殼表面的改變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蝕、冰川堆積三個方面。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1、冰川的侵蝕作用一、冰川作用拔蝕作用冰川侵蝕是指由冰川運動對地表土石體造成機械破壞的一系列作用。分為拔蝕作用和磨蝕作用。冰川體積、質量巨大、且呈固態、對地表的侵蝕破壞能力極強。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巖,沿節理反復凍融而松動,若這些松動的巖石和冰川凍結在一起,則當冰川運動時就把巖塊拔起帶走,這稱為拔蝕作用。冰川拔蝕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巖塊。經拔蝕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線是崎嶇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線。1、冰川的侵蝕作用一、冰川作用是冰川運動時形成底部滑動,使凍結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銼刀一樣,不斷地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稱為磨蝕作用。冰川磨蝕作用可在基巖上形成擦痕和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其方向可以用來指示冰川行進的方向。磨蝕作用2、冰川的搬運作用一、冰川作用冰川是固態物質,冰運物相對位置在搬運途中很少變化,因此冰川搬運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選現象(無分選性)。冰川侵蝕產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來的石塊,進入冰川體后,隨冰川運動一起向下坡方向移動,冰川可以將巖石搬運得很遠,還有可能抬至很高。巨大的礫石稱為漂礫。冰川搬運能力很大,可將粒徑10~20米以上的巨大巖塊搬走。粒徑大于1米的巖塊稱為冰川漂礫。冰川被搬運的碎屑物(巖屑)統稱為冰磧物。冰川運動到溫暖區域(雪線附近)或氣候轉暖,冰川攜帶的砂石,常沿途拋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便形成相應的各種冰川堆積物。冰川堆積物的特點:分選差,大小混雜,無分選,無磨圓(礫石磨圓度低),較大的礫石有擦痕。3、冰川的堆積作用一、冰川作用冰川消融后,冰川搬運物質就堆積下來。二、冰川地貌常見的冰川地貌主要分為冰蝕地貌與冰磧地貌(堆積地貌)。概念冰川作用導致地表形態變化所形成的地貌稱為冰川地貌。分類二、冰川地貌1、冰蝕地貌因冰川侵蝕作用而造成的地貌稱為冰蝕地貌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蝕地貌之一,一般形成于雪線附近,位于冰川的源頭。典型的冰斗是一個圍椅狀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巖壁,底部是磨光的巖石斗底,向下坡有一開口,開口處常有一高起的巖檻。①.冰斗二、冰川地貌1、冰蝕地貌若冰斗因為挖蝕和凍裂的侵蝕作用而不斷的擴大,冰斗壁后退,相鄰冰斗間的山脊逐漸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狀,稱為刃脊。角峰平面圖形呈放射狀。②.刃脊、角峰1、冰蝕地貌刃脊而幾個冰斗繼續侵蝕,(一般由三個以上)冰斗后壁所交匯的山峰,峰高頂尖,稱為角峰。如我國的珠穆朗瑪峰和歐洲的勃朗峰都屬于角峰。角峰③.冰川谷1、冰蝕地貌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蝕和展寬的結果。冰川谷的橫剖面形似“U”形,故稱“U”形谷,也稱槽谷。谷底自上游向下游變窄,底部寬而平。其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V形河谷,后由冰川切割而成。U型谷的形成:當冰川占據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不斷進行撥蝕和磨蝕,同時兩岸山坡巖石經風化作用不斷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來的谷地被改造成橫剖面呈拋物線形狀,稱U形谷。③.冰川谷1、冰蝕地貌挪威以峽灣聞名,有“峽灣國家”之稱。2005 年,挪威西峽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挪威西峽灣——蓋朗厄爾峽灣和納柔依峽灣,具有壯觀的自然美景和獨特的美學價值。④.峽灣1、冰蝕地貌挪威松恩峽灣:挪威西海岸向東延伸204公里,崖壁陡峭、曲折幽深,是世界上最長(220km)、最深(1308m)的峽灣。在高緯地區,大陸冰川和島狀冰蓋能當冰體入海尚未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漂離之前,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槽谷,當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后退,海水倒灌進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峽灣。1、冰蝕地貌特點:狹長;深入陸地數十至數百千米,海水很深,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④.峽灣世界上有80%的峽灣分布在歐洲,而歐洲的大部分峽灣分布在北歐,也有少部分在新西蘭、智利等國。最典型的分布在斯堪迪納維亞半島上的挪威。1.為什么挪威西海岸峽灣眾多 2.簡述挪威峽灣的形成過程。提示:緯度高,氣溫低,冰川廣布,冰川侵蝕強烈。提示:冰川侵蝕形成冰川槽谷(U形谷),后來地殼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槽谷而形成。質疑探究冰川運動過程中刨蝕地表使其成為洼地,冰川融化后洼地內積水形成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⑤.冰蝕湖1、冰蝕地貌在第四紀大冰期,歐亞大陸、北美大陸的很多地區被連綿的冰川覆蓋,留下了大量的冰蝕湖、峽灣等冰川地貌遺跡.美國湖泊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蝕而成,第四紀冰期時,五大湖地區冰蓋厚2400米,侵蝕力極強,原有低洼谷底的軟弱巖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擴大而成今日的湖盆,當大陸冰川后退時,冰水聚集于冰蝕洼地中,形成五大湖的水面。1、冰蝕地貌⑤.冰蝕湖羊背石磨光面冰川擦痕⑥.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1、冰蝕地貌2、冰磧地貌是冰川堆積形成的地貌,冰磧物堆積的各種地形總稱冰磧地貌。【概念】【類型】包含冰磧湖、終磧壟、側磧壟、 冰磧丘陵、 槽磧、鼓丘等2、冰磧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復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意義】冰磧物特點:粒度懸殊,大小混雜,分選差,棱角分明,多有擦痕、磨痕。2、冰磧地貌①.冰磧湖形成原因:指冰川消退時,冰磧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磧物阻塞河床、冰川谷后,形成洼地,積水而成的湖泊。分布區域:基本上是在大陸冰川區域冰磧湖冰磧湖芬蘭湖泊芬蘭湖泊大約18.8萬個,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有“千湖之國”之稱,這與其所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所受的強烈冰川作用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眾多美麗的湖泊都是冰川的杰作,而芬蘭也是世界上冰磧湖、冰蝕湖分布最為密集的國家之一。2、冰磧地貌①.冰磧湖①.冰磧湖形成原因:冰磧湖是冰川消融,冰磧物堵塞河道形成積水湖分布區域:基本上是在大陸冰川區域冰蝕湖冰磧湖與冰蝕湖的差異終磧壟冰磧湖形成原因:冰蝕湖則是冰川侵蝕凹陷積水形成,最典型是北美五大湖。分布區域:冰磧湖基本上是在大陸冰川區域,冰蝕湖在一些高山或高緯地區出現。冰蝕湖冰川末端的弧形壟狀地形,外側陡而內側緩,山岳冰川冰磧堤高達百米。2、冰磧地貌②.終磧堤③.側磧堤冰川兩側長堤狀壟崗,高度一般在數十米,向上可延伸至雪線附近,末端與終磧堤相連。兩條冰川匯合后,其側磧合并成中磧,冰川融化后,在冰川谷中部沿谷地延伸方向堆積成垅狀砂礫堤,稱為磧堤。④.中磧堤西歐冰磧丘陵2、冰磧地貌⑤.冰磧丘陵高度由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呈橢圓形或長條形,有平頂的和尖頂的.冰磧物在冰層內通常分布不均勻,其在冰川融化時沉落成厚度不同并且有波動起伏的冰磧蓋層冰川消融后,原來的冰磧物沉落到冰川谷底,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稱冰磧丘陵。【概念】【成因】【形態】 冰積地貌是冰融水將原來冰川搬運堆積的物質經過再搬運堆積而成,冰水堆積地貌因分布位置,物質結構和形態特征不同,可以分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外沖平原、季候泥、冰礫阜和冰礫阜階地、鍋穴、蛇形丘等幾類。3、冰積地貌世界典型的冰川地貌在以下幾個地方,即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分現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指第四紀古冰川塑造的地貌)兩種,前者僅限于約占地球陸地面積11%的現代冰川分布區,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后者主要指第四紀古冰川(最大覆蓋范圍占陸地面積的32%)塑造的地貌,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廣泛分布于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識窗波狀起伏的波德平原1、西歐典型冰川地貌冰蝕湖:冰蝕作用,阿爾卑斯山脈南部峰巒挺拔,多寬谷、尖峰、冰蝕湖,山脈兩側有湖泊。峽灣:冰川作用,崖壁陡峭,曲折幽深,典型景觀有挪威海峽、芬蘭湖。波狀平原:冰磧作用,波狀起伏,有低緩的波狀丘陵,典型景觀有波德平原。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識窗2、北美洲典型冰川地貌最典型是北美五大湖,冰川侵蝕作用形成。五大湖中的蘇必利爾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是冰川刨蝕作用形成的冰蝕湖,除密歇根湖外均為美、加兩國共有。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大部分在北溫帶。地形對氣候影響大。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識窗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昆侖山脈冰川,唐古拉山脈冰川。3.中國典型冰川地貌我國雖地處中、低緯,但是在西部(大致東經102°線以西)卻有巨大的高山和高原,由于特殊的地勢條件和氣候條件,所以廣泛發育了現代高山冰川。北起阿爾泰山(雪線高度3000~3400m),南至喜馬拉雅山(北坡雪線高度6000~6200m,南坡為5000 m),西自帕米爾高原(雪線高度約5000 m),東到川滇橫斷山系(雪線高度4600~4700 m),分布著各種類型的現代高山冰川及其塑造的地貌。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識窗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昆侖山脈冰川,唐古拉山脈冰川。3.中國典型冰川地貌典型冰川地貌的分布知識窗V形谷U形谷1.比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與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態差異。項目 U形谷 V形谷形態 谷地直且加深、加寬,谷壁陡,谷底平,橫剖面變為“U”字形。 呈現“上寬下窄”的“V”字形原因 冰川沿由地面滑動侵蝕形成的溝谷,在冰川的刨蝕作用下不斷加深、加寬,山嘴部分因阻擋冰川流動而被刨蝕掉。在谷底和谷坡的基巖上,可能有冰擦痕和磨光面。 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區河流,河流表層流速比底層和兩岸流速快,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沖刷侵蝕作用大,這樣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寬速度,從而在橫斷面上呈V形谷。質疑探究 ?。?)結合青藏高原組、內蒙古高原組、黃土高原組和云貴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說出這些高原上常見的地貌類型及其主要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完成相關任務。 ?。?)若對長江流域進行流水地貌考察,在上游、中下游及河口分別可觀察到哪些地貌類型?說出判斷理由。青藏高原上冰川地貌較為常見,內蒙古高原上風成地貌較為常見,黃土高原上流水侵蝕地貌較為常見,云貴高原上喀斯特地貌較為常見。長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流速急,流水侵蝕作用顯著,流水侵蝕地貌較為常見,例如深邃的V形峽谷。長江中下游河段及河口地區地形起伏趨緩,流速變慢,流水堆積作用顯著,流水堆積地貌較為常見,例如沙洲、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質疑探究2.我國青藏高原以東少數山地尚保留有古冰川遺跡,如陜西太白山、四川螺髻山、臺灣玉山、我國與朝鮮交界處的長白山等。利用外出旅游的機會,或上網查詢,觀察、了解這些山地的古冰川遺跡學生自主完成:冰川遺跡是冰川在發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堆積物和地貌。如由于冰蝕作用產生的U形谷、角峰、冰斗等;由于冰積作用形成的冰磧丘陵和冰磧階地等。(1)收集家鄉所在地區的地形圖、遙感影像、考察報告等資料進行研究,設計考察路線,擬定觀察內容;分析考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明確規避風險的措施。(2)開展實地考察,進行地貌觀察,做好觀察記錄。觀察中可拍照或畫素描圖。(3)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考察報告,并與同學分享野外觀察、識別地貌的要領。4.觀察家鄉的地貌。質疑探究1.該外力作用是( )A.風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海浪作用2.以下地區典型地貌與甲處地貌的成因類似的是( )A.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B.阿拉伯半島C.朝鮮半島 D.佛羅里達半島下圖為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小題。CA基礎過關讀某高緯度高山地區局部等高線分布圖(該山地有冰川分布),完成下列各題。3、圖中甲處為典型的冰川地貌,應是( )A.角峰 B.刃脊 C.冰川 D.U形谷4、按成因圖中的湖泊是( )A.構造湖 B.冰蝕湖 C.火山湖 D.堰塞湖BB素養提升5.形成圖中U形谷的外力主要來自( )A.風 B.流水 C.冰川 D.海浪6.形成圖中U形谷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沉積作用 B.侵蝕作用C.變質作用 D.風化作用CB基礎過關7.下列關于峽灣地貌形成的敘述,正確的是( )A.冰川沉積,后氣候變冷B.海浪沉積,后氣候變暖C.冰川侵蝕,后氣候變暖D.海浪侵蝕,后氣候變冷 峽灣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槽谷,為海侵后被淹沒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種特殊形式。如圖為峽灣地貌形成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地形剖面圖。據此完成7-8題。8.能正確演示峽灣地貌形成過程的是( ?。?br/>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①—② D.②—③—①CB基礎過關冰蓋冰川中流動速度明顯大于其周圍冰體的部分叫作冰流。在格陵蘭島海岸線附近,能看到巨大的冰川在蜿蜒的峽谷中游走,冰流前鋒探入大海,峽谷中橫臥的冰川與峽灣共存,這種地貌便是冰峽灣(下圖)。據此完成9-10小題。10.冰峽灣的形成過程可能是( )A.冰蓋—冰流—U形谷—冰流前鋒入海—冰峽灣B.冰蓋—U形谷—冰流—冰峽灣—冰流前鋒入海C.冰流—冰蓋—冰流前鋒入?!猆形谷—冰峽灣D.冰流—冰蓋—冰峽灣—U形谷—冰流前鋒入海9.我國冰峽灣地貌缺乏的原因主要是( )A.冰川缺乏 B.緯度C.地形平坦 D.海拔偏低AB素養提升本節知識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