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 學年第一學期文元教育集團期中考試七年級 中國歷史與人文地理試題卷提示:1.本試卷為閉卷考試,考試時間 90分鐘,滿分 100分。2.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請務必注意答題序號的對應位置。答題前在答題卷上填涂姓名、班級、座位號、考號。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 2分,共 20 小題,共 40 分)1.為保障我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江北區各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組成“巡防隊”,在社區內展開巡邏,這是社區在履行 ( )A.政治功能 B.管理功能 C.文化功能 D.經濟功能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城市聚落是在鄉村聚落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B.上海屬于以政治活動為主的城市C.每一座城市的功能都是單一的D.鄉村居民主要從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工作3.小嘉正在進行環球航行,他向朋友介紹自己現在的位置正處于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上,請問以下哪幅圖最有可能是他所在的區域 ( )A. B.C. D.4..下列“世界之最”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②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③尼羅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地中海,是世界第一長河1④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北美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讀下圖“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可知甲、乙兩水域分別為 ( )A.地中海、大西洋 B.大西洋、印度洋C. 印度洋、北冰洋 D.北冰洋、地中海6.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中國境內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類經歷了“知道使用火——長時間保存火種——懂得人工取火”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的順序是 ( )A. 山頂洞人——北京人——元謀人 B.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C. 元謀人——山頂洞人——北京人 D. 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7.距今 8000 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這里出土精致的石器、陶器(如圖)和骨器。遺址中還出土了碳化的稻粒(如圖)和家豬的骨骼。這表明 ( )A. 原始農業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 B. 賈湖先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C. 賈湖遺址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 D. 該遺址應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8.如果把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與黃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為一個學習主題,那么這個學習主題應該是 ( )A.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9.2023 年 4 月 22 日,癸卯年黃帝拜祖大典在鄭州市新鄭黃帝故里舉行,其主題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同根同祖同源”表明黃帝 ( )A.與炎帝結盟打敗了蚩尤 B.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C.編制了樂譜發明了文字 D.教民開墾制作生產工具10.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及其建立者分別是 ( )A.西周 紂 B.夏朝 禹 C. 商朝 湯 D.夏朝 啟211.郭沫若說:“一片甲骨驚天下。”主要因為甲骨文 ( )A.目前我國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B.商代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12. 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美稱的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是 ( )A.靈渠 B.大運河 C.都江堰 D.通濟堰13. 《論語》 中記載:“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這是古人對下列哪一歷史時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14.下列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表述正確的是 ( )A.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B.墨子主張“無為”,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C.老子主張“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D.荀子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要保持獨立人格15.在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中,成為維系中華文明重要紐帶的是 ( )A.焚書坑儒 B.大修馳到 C.統一貨幣 D.統一文字16.中國古代有一部史學巨著,后人對它的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其作者“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體例則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它是 ( )A.《史記》 B.《漢書》 C.《通史》 D.《資治通鑒》17.小楠和的同學利用暑假去實地探訪古代“絲綢之路”,他們去的地方應包括( )①西安 ②銀川 ③河西走廊 ④敦煌 ⑤太原A.①②③ B.②③⑤ C. ①③④ D.②③④18.下列為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作出過貢獻的有 ( )①主父偃 ②董仲舒 ③王昭君 ④孔子A.③④ B. ①③ C.②③ D.①②19.“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這一場景出自蘇軾的名篇,它描述了 ( )A.巨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320.下圖是東漢以后政權更替示意圖,對該圖的解釋不符合史實的是 ( )A.東漢和西晉都是全國統一的朝代 B.西晉結束了三國并立的局面C.東晉時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權 D.西晉與東晉曾經南北對峙二、非選擇題(共 6大題,每大題各 10 分,共 60 分)21.(10 分)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寫出甲、乙地形部位的名稱。甲 乙 。(2 分)(2)甲與丁的相對高度為 米;同一時間甲的氣溫比丁的氣溫約低 °C。(2 分)(3)丁位于丙的 方向;若丙、丁兩地圖上距離約 2 厘米,兩地實際距離是米。(2 分)(4)此地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的特點。(2 分)(5)如果你在此山上迷路,該怎樣擺脫困境?(2 分)422.(10 分)讀世界地圖,回答下列問題。fEF(1)既在北半球又在西半球的大洲是 。A 國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填國家名): (2 分)(2)B 國所在的大洲與美國所在的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e 是 運河,從我國出發,可以乘專機直接橫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到達 B 國。(2 分)(3)C 國位于 洲的最南端;E 是世界最大的半島 ;從亞洲地理分區來看D 國屬于 ,該國的一艘貨船駛向中國,最近的航行路線是要經過 a 海峽。(4 分)(4)F 所代表的大洲的氣候是 氣候, f 氣候類型主要是 。(2 分)23.(10 分)歷史上生產工具的革新或者變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觀察下列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片5材料二: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1)從材料一的兩幅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2 分)(2)材料二中的“決裂阡陌”指的是什么?“教民耕戰”的具體措施有哪些?(3分)(3)材料一中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與材料二中商鞅變法的發生之間有什么聯系?根據材料二,你是怎樣理解“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的?(5 分)24.(10 分)中國古代曾創造出許多制度,制度的創新影響了社會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禮記 禮運篇》(1)材料一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天下為公”轉向“天下為家”從哪個王朝開始?它破壞了原有的制度后,采取了什么制度?(3分)材料二:圖一.西周分封諸侯國示意圖 圖二.周代貴族等級示意圖(2)材料二的兩幅圖反映了西周初年實行的哪種政治制度?請在對應的橫線A: ;B: 上填寫圖中人物相應的身份(3 分)。材料三:西周王朝通過對四土、四國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藏和遼闊的四土、四國之地已緊密地聯為一體,……一統于周天子的統治之下。(3)分封的對象是哪些人?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實行該制度的作用(4 分)。25. (10分)中國歷史上一直把“秦皇”“漢武”并稱。兩人在鞏固政權、維護國家統一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嘗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6材料一: 圖一 圖二(1)根據圖一、圖二,指出秦始皇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圖片二的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材料二: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諸子皆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由漢廷定封號。漢武帝把大的王國分為若干小侯國,封國越分越小,不復為中央政權的威脅。同時武帝還利用各種機會對諸侯王實行削爵、奪地、除國。(2)材料二中,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該措施實施后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材料三:“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3)材料二中提到的孔子作為百家爭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對后世有什么影響(4分)?26.(10 分)經濟發展、政治改革、民族交融是中國歷史上的常見的歷史現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中原人口的南遷,不但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而且也帶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這就使得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在量和質兩個方面都得到提高,從而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摘編自岳麓版《經濟成長歷程》(1)根據材料一,概括促進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2 分)材料二 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移風易俗,信為甚難。”(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孝文帝為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采取的重要措施及歷史影響。(4 分)——摘編自魏收《魏書·任城王傳》材料三 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人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7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3)根據材料三,列舉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表現(提示:可從生產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習俗、民族心理角度等列舉,至少要從兩個不同角度,各列舉 1 個事例),并指出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作用。(4 分)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