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郵遞馬車》一、教學目標:1、學生能通過聽賞-想象-模仿-表演,四個方面表現出郵遞員趕著馬車的快樂場景。2、學生能夠為樂曲進行簡單的打擊樂伴奏,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體驗不同的節奏、情緒、結構形象與表現特點。3、體驗郵遞員的愉快心情,感受小組合作的快樂,發掘學生的表演潛能。二、教學難點:能夠為樂曲加入打擊樂的正確演奏,感受小組合作的快樂。三、教學重點:表現郵遞員趕著馬車的快樂場景,體會郵遞員的愉快心情。四、教學準備:多媒體,鋼琴,打擊樂,信封。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隨音樂律動,走進教室。將學生分為三個小隊,男女同學穿插排列,開著小火車走進教室,就三個弧形的小組而坐。2,組織教學,師生問好。3,教師提問剛剛我們是開車小火車走進教室的,那在沒有火車的年代,人們想要出遠門就不容易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信。(引導學生回答信件是郵遞員叔叔幫我們送出去的)(二)、教授新課,感受樂曲。1、學習第一樂段。(1)、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一樂段的前半部分,發揮想象,想象出馬兒奔跑時的馬蹄聲。(2)、教師引導學生用雙手和嘴巴模仿馬蹄聲。(3)、教師指導學生準確的將節奏型x x|x x|x x|x x:‖加入到馬蹄聲中。(4)、隨音樂感知樂曲第一樂段的前半部分。(5)、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一樂段的后半部分,發揮想象,想象出馬兒奔跑時馬脖子上掛著的鈴鐺聲。(6)、教師引導學生用雙手和嘴巴模仿鈴鐺聲。(7)、教師指導學生準確的將節奏型x o|x—|x o|x—:‖加入到鈴鐺聲中。(8)、隨音樂感知樂曲第一樂段的后半部分。(9)、整體感知樂曲完整的第一樂段,并給其取名A段,并將第一封信送給學生,提示學生在課堂的最后打開。2、學習第二樂段。(1)、學生初次聆聽第二樂段,教師引導學生想象郵遞員送的第二封信走的路平坦么?這封信送的容易么?跟著幻燈片出示的旋律畫出旋律的走向,感知樂曲旋律的波蕩起伏。(2)、再次聆聽第二樂段,教師引導學生聽出什么時候走下坡路了?又什么時候走上坡路了?(教師哼出樂段的主旋律,做出音高的轉變,引導學生說出音越低,路線就越往下走,走下坡;音越高,路線就越往上走,走上坡。)(3)、第三次聆聽第二樂段,學生跟著出示的路線圖畫一畫,感知樂曲。(4)、學生第四次聆聽樂曲,并扮演郵遞員,帶著其他的“小郵遞員們”駕駛上小馬車,走一走這一段不平凡的路。(學生第四次聆聽樂曲,并自己準確的畫出路線圖)(5)第五次熟悉第二段樂曲,教師引導學生老師一起,在下坡時慢慢的蹲下,上坡時再慢慢的站起來,再一起來感受樂曲。(6)給樂曲第二樂段取名B段,并將第二封信送給學生,提示學生在課堂的最后打開。3、學習第三樂段(1)、初次欣賞第三樂段,引導學生想想第三樂段與A段和B段哪個樂段旋律相似?(2)再次聆聽第三樂段,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三樂段與A段旋律相似,同時通過手勢,引導學生說出不同之處,結尾多了三個音)(3)、教師引導學生為第三樂段結尾處的三個音創編歌詞,加深對樂曲的快樂感知。(4)第三次聆聽第三樂段,表演第三樂段。(5)、給樂曲第三樂段取名A’段,并將第三封信送給學生,提示學生在課堂的最后打開。4、完整聆聽樂曲,整體感知樂曲。(1)、教師總結三個樂段構成完整的樂曲,并讓學生完整地聆聽樂曲。(2)、教師啟發學生為樂曲創編曲名。(3)、教師揭示樂曲的曲名,簡介作者。(4)、師生共同完整的聆聽,表演樂曲。(三)、拓展延伸,總結樂曲。(1)、教師請學生打開第一封信,揭示今天的樂曲是管弦樂曲,它是由管弦樂器演奏的,并展示外國的管弦樂器的分類與圖片展示,說明今天的樂曲的主奏樂器是什么。(圓號,長號,小提琴)(2)、教師請學生打開第二封信,揭示《郵遞馬車》分為了ABA’三個樂段。原來它叫單三部曲式,也叫三段式。單三部曲式的結構類型分為兩種: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標記為ABA’,頭尾旋律相似。)和沒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標記為ABC,頭尾旋律不同)。請學生下次有機會,再來欣賞一下ABC曲式的樂曲。(3)、教師請學生打開第三封信,揭示原來不僅德國有一首樂曲叫《郵遞馬車》,在日本也有一首歌曲叫做《郵遞馬車》,并請學生一起來欣賞。(四)教師小結,結束課程。今天我們欣賞了管弦樂器《郵遞馬車》,同學們開開心心的體驗了郵遞員叔叔快樂的一天工作生活。就讓我們在這歌聲中結束這節課吧。請大家再次坐上小火車,快樂的走出教室吧。(再次播放《火車開啦》,學生隨音樂律動走出教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