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6張PPT)專題十四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第2節 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知識點 資源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資源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人教選必3-P24知識變式,2023年6月浙江卷]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穩定是國內經濟循環暢通的保障,也是國內國際相互融合的關鍵。我國鎢礦資源豐富,卻將其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下圖為某企業鎢全產業鏈內涵框架示意圖。完成1—2題。1.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DA.防止鎢礦供應鏈發生中斷 B.主導鎢礦上游產業鏈發展C.推進鎢礦產業鏈綠色發展 D.實現鎢資源領域安全可控【解析】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并不能控制鎢的供應鏈,A錯;列入戰略性資源只是一個國家決策,無法主導鎢礦上游產業鏈發展,B錯;推進鎢礦產業鏈綠色發展,是發展的一大方向,但不是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主要原因,C錯;材料中強調了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穩定對國內經濟的作用,因此將鎢列入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主要原因是實現資源領域的安全可控,D對。2.位于該企業鎢全產業鏈下游的是( )AA.鎢制品的回收 B.鎢礦石的貿易 C.鎢礦勘探采掘 D.鎢礦冶煉加工【解析】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鎢礦勘探采掘、鎢礦石的貿易,位于產業鏈上游,B、C錯;鎢礦的冶煉加工,位于產業鏈中游,D錯;產品消費和資源回收,位于產業鏈下游,因此鎢制品的回收位于鎢全產業鏈下游,A對。變式2 保障資源安全的措施[人教選必3-P27案例變式]由于沿海區域人口密集,基礎設施眾多,符合核電廠建設的優良廠址越來越少,選取海島作為核電廠址成為一種新思路。海島核電廠的建設需開展設計基準水位的研究。下圖示意我國某海島核電廠址及沿海坎門水文觀測站位置。據此完成3—5題。3.選取海島作為核電廠址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是( )DA.土地 B.水源 C.市場 D.安全【解析】核能發電會產生一定的輻射,且核電廠發生故障的后果較為嚴重,而沿海有很多無人居住的海島,建核電廠對人類影響小,故選取海島作為核電廠址主要是出于安全考慮,D正確;與陸地相比,海島的土地面積小,A錯誤;陸地上也有水源豐富的地區,故水源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B錯誤;一般情況下,海島距陸地有一定的距離,在海島建設核電廠還需建設跨海輸電設施,距離市場較遠,C錯誤。4.針對核電廠址基準水位的研究,坎門水文站需要觀測( )C①天文高潮位 ②河流豐水位 ③最大風暴潮位 ④臺風浪高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由于海島核電廠必須要考慮防止海水侵蝕,而天文潮汐、風暴潮對海水水位影響大,故基準水位研究要考慮天文高潮位、最大風暴潮位,①③正確;我國東南沿海受臺風影響大,還需要觀測臺風浪高程,④正確;坎門站附近的河流水位變化對核電廠影響較小,并且小海島上幾乎沒有河流發育,因此河流水位對核電廠址基準水位影響較小,②錯誤。故選C。5.我國大力發展核電的意義有( )A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②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③提高裝備制造水平 ④降低能源消耗總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我國發展核電可以提高能源供應量,保障國家能源安全,①正確;核電一般不會產生廢氣、廢渣等,屬于清潔能源,可以調整我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②正確;核電廠建設過程中對相關設備設施要求高,可以提高相關裝備制造水平,③正確;國家經濟發展不斷加快,能源需求不斷增多,能源消耗總量不會降低,④錯誤。故選A。知識點 中國的能源安全1.中國能源供需特點我國能源供需特點、表現及成因特點 表現 成因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 大、增長快 ①21世紀以來,能源生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②消費量的增長大于生產量的增長 我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能源資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氣、豐水、多風”的稟賦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 煤炭約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 ,與世 界上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有 明顯的差別 油氣資源相對短缺 探明儲量少,消費量大,對外依存度高 能源供給與消費空間配置錯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供需與我國能源安全(1)我國能源安全戰略:“以煤為主自給,以引進油、氣為重心”。(2)我國的石油生產與消費項目 主要影響因素 石油供需變化歷程石油生產 石油儲量 ①我國通過理論創新,擺脫了“貧油國”的帽子;②主要分布在大慶油田、新疆地區克拉瑪依油田等陸相沉積區域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等近海海相沉積區域開采量 油田位置、地質條件、資金、技術、經濟、政治等因素 ①20世紀60年代之前,我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主要依賴進口;②大慶油田等大油田的開發,使我國在1964年實現了石油基本自給;③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為自給有余的凈出口國項目 主要影響因素 石油供需變化歷程石油消費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數量 ①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我國對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傳統大油田經過長期開采,面臨戰略儲量減少、穩產難度加大等問題,石油新增探明儲量有限。②1993年我國再次成為原油凈進口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續表(3)我國石油安全問題的成因①石油供給對國際石油市場的高度依賴:出口國社會動蕩導致可進口石油數量減少,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壟斷導致進口成本增加。②石油長距離運輸:運輸通道不暢導致石油不能夠及時運達。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措施開源 保障石油國際供給來源可靠 積極參與國外石油資源開發;拓寬石油進口渠道,保障石油進口安全保持國內石油生產的穩定 穩定石油生產,增加石油儲備;通過技術創新加強石油勘探,穩定石油產量;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能源節流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耗能少的產業;推廣應用節油新技術、新工藝;開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資源利用率;倡導節油,調節油價;對石油資源要貫徹“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適度開發 儲存 建立石油儲備基地和石油儲備洞庫 調配 建設輸油管道,實現石油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3.煤炭開發利用與我國能源安全(1)我國煤炭供需狀況: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在數量上足以滿足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需求。(2)我國煤炭安全風險①我國煤炭資源供需空間明顯錯位,導致運輸安全風險。②煤炭生產、消費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成為我國能源安全的重大隱患。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影響 生產過程 消費過程有利影響 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②促進以交通運輸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③增加收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緩解資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不利影響 ①占用耕地,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②破壞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產生粉塵、甲烷等廢氣,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③可能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④地下水漏失,廢水排放污染水源,加劇水資源緊張 ①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酸雨和嚴重霧霾,危害人體健康;②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4.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1)世界能源發展趨勢①能源生產、儲存、輸送等技術創新活躍。②能源利用向清潔、低碳、高效方向轉型,能源需求總量增長變緩。(2)我國未來的能源消費特點與保障措施消費特點 保障措施能源消費總量將繼續增長,但增速降 低 充分發掘常規能源的資源潛力,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能技術、提倡節約消費等途徑,提高能源利用率消費特點 保障措施煤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不斷降低,消費總量也將在率先達到峰值后持續下降 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氣等核能、水電、太陽能和風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顯著提高 依靠科學技術,開發新能源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但受我國油氣資源儲量和生產能力限制,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國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可能難以得到根本改善 開辟多元、穩定的國際能源供應市場,確保能源運輸通道暢通;加強國家戰略能源儲備,提高應對國際能源市場沖擊的能力續表我國應對能源安全風險的對策分析一般從開源和節流兩大方面分析。具體如下:開源措施 ①采取多元化戰略進口能源;②建立能源儲備體系,提高儲備能力;③加大能源勘探、開發力度,提高能源產量;④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⑤穩妥發展核電;⑥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水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節流措施 ①加大技術革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②促進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③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的節能意識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我國石油供需與我國能源安全[人教選必3-P32思考變式]我國石油資源供給途徑除自產以外,還有儲備、進口和開發替代能源。下圖示意我國石油供應國與我國的雙邊關系以及石油供應安全度分布。據此完成1—3題。1.從雙邊關系判斷,中國石油供應安全度較高的國家主要來自( )BA.非洲 B.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解析】讀圖可知,從雙邊關系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和伊朗的安全度較高,這些國家都位于亞洲,B正確。2.目前,我國開發替代石油的新能源主要有( )A①太陽能 ②風能 ③氫能 ④水能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我國部分地區風能、太陽能豐富,發電量大,是目前我國開發替代石油的主要新能源,①②正確;我國對氫能的開發力度不如風能、太陽能,③錯誤;水能屬于常規能源,④錯誤。故選A。3.為提高我國石油供應國的石油供應安全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BA.提高石油市場價格,維護石油市場穩定 B.維護雙邊關系,加大石油開采技術投資C.收購大型石油公司,控制石油的出口量 D.統一采用陸上運輸,降低港口運輸風險【解析】我國能源需求量大,提高石油市場價格不利于經濟發展,A錯誤;維護雙邊關系,加大石油開采技術投資可以提高我國在石油開采中的參與度,提高我國石油供應國的石油供應安全度,B正確;收購大型石油公司,控制石油的出口量不現實,C錯誤;有些石油供應國與我國有海洋相隔,無法做到統一采用陸上運輸,D錯誤。知識總結解決能源問題的措施1.開源①采取多元化策略進口能源;②建立并完善能源儲備體系;③加大能源勘探、開發力度,提高能源產量;④促進資源跨區域調配;⑤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資源。2.節流①加大技術革新力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②實施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高的工業發展;③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節能意識。變式2 煤炭開發利用與未來能源結構4.[人教選必3-P33活動、P34思考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05年的7.4%提高到16.6%,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7.7%。目前,我國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標準高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賦煤區太陽能資源儲量豐富,通過在賦煤區建設光伏發電系統、光熱系統和太陽能化學轉化系統的太陽能綜合利用系統,可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下圖示意我國賦煤區與太陽能總輻射資源分布圖。(1)分析在“雙碳”目標下,煤炭資源仍將作為我國主要能源的原因。(4分)【答案】我國煤炭資源儲量大,消費量大,開發煤炭可以提高我國能源的自主保障能力;(2分)我國煤電技術水平較高,能夠清潔高效利用煤炭。(2分)【解題思路】主要從資源稟賦和清潔利用等方面分析。獲取材料信息 解讀信息,準備答題圖中顯示我國賦煤區較多,分布廣泛 煤炭資源豐富,分布廣泛,開發煤炭可以提高我國能源的自主保障能力目前,我國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標 準高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 燃煤發電技術水平高,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標準高,能夠做到清潔高效利用煤炭(2)簡述我國賦煤區進行太陽能資源開發的優勢。(4分)【答案】賦煤區的輸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可大幅度降低太陽能開發成本;(2分)賦煤區范圍廣闊,礦區土地資源豐富,可有效解決太陽能開發過程中的土地資源約束問題。(2分)【解題思路】第一步,分析設問,找方向。太陽能開發主要選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材料顯示我國大部分賦煤區太陽能資源豐富,這是基礎條件,設問要求分析優點,即需要與非賦煤區進行對比,可結合賦煤區的特點和太陽能開發利用的特點進行分析。第二步,分析材料,調用知識,找答案。(3)簡述在賦煤區構建煤炭+太陽能耦合發展模式的意義。(4分)【答案】可實現煤炭資源與太陽能資源協同開采,同時實現煤炭資源向太陽能資源的逐漸過渡;(2分)優化賦煤區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賦煤區升級轉型,延續賦煤區生命周期。(2分)【解題思路】主要從實現資源過渡、促進賦煤區轉型升級等方面分析。知識總結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問題1.生產過程①占用耕地,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②破壞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產生粉塵、甲烷等廢氣,污染大氣,危害人體健康;③可能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④地下水漏失,廢水排放污染水源,加劇水資源緊張狀況。2.消費過程①產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酸雨和嚴重霧霾,危害人體健康;②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知識點89 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知識點 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保障措施 途徑保障糧食 數量 確保耕地數量 劃定并堅守耕地紅線;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提高耕地質量 用養結合,改良培肥;加強低產耕地的改造;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糧食單產 加強田間管理;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作物生長過程所需養分和水熱資源條件;培育推廣糧食高產品種調節手段 建立糧食儲備;進行糧食跨區域調配;加強國際貿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糧食 質量 提高耕地質量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減少土壤污染;增施有機肥,加強生物防治病蟲害保障耕地生態安全 推廣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提高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發展智慧農業特別注意:糧食生產總量取決于耕地數量和單產水平。①在單產一定的情況下,糧食安全與否取決于是否有充足的耕地數量;②對確定的糧食生產需求來說,耕地質量越高,所需耕地數量越少。1.糧食生產安全的資源基礎(1)糧食安全①糧食安全的概念及影響環節概念 是指保證人們能夠及時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影響環節 糧食生產、儲備、流通、進出口②我國糧食安全的地位和戰略地位 是國家安全的基本物質保障戰略 “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即把糧食安全建立在國內糧食生產的基礎之上,保障糧食總產量與糧食需求量大致持平③影響糧食總產量的因素糧食總產量是耕地面積與單位耕地面積產量的乘積,不僅與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有關,還與耕地所在區域的熱量、水和光照等資源的時空配置有關。(2)我國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的特征及表現特征 表現人均耕地少,后備耕地資源有限 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 ,但人均耕地面積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和各類建設用地的擴展,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可開發的后備耕地資源數量少、質量低,開發難度大耕地質量總體欠佳,退化和污染問題嚴重 我國約 的耕地為中、低產田已墾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問題已墾耕地遭受“三廢”、化肥和農藥殘留、農膜等污染特征 表現耕地空間分布不均,水土資源配置不佳 我國約 的耕地分布在季風氣候區,東部平原丘陵地區集中了我國 以上的耕地南方水熱資源充足,耕地以水田為主,多優等地和高等地;北方水熱資源有限,耕地以旱地為主,多中等地和低等地;西北地區耕地僅分布在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的綠洲農業氣象災害頻發,糧食產量年際波動大 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種類多、頻率高、強度大,平均每年約有 的播種面積受災。在重大水旱災害發生的年份,我國糧食總產量減少 以上續表2.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1)生產環節:增加糧食總產量,基本途徑是擴大耕地數量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流通環節:通過糧食的跨區調劑,解決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配置不均衡問題。(3)進出口環節: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是我國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4)儲備環節:建立糧食儲備,其具有救荒、調節國內外糧食市場秩序、應對突發事件等功能。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途徑保障措施 途徑 保障糧食數量 確保耕地數量 ①嚴格控制人口增長;②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③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提高耕地質量 ①用養結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②發展節水灌溉技術;③加強低產坡耕地的改造;④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改善耕層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②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保障措施 途徑 保障糧食數量 提高糧食單產 ①擴大農田灌溉面積與防洪排澇,平整土地;②培育推廣糧食高產品種,研發綜合配套栽培技術;③大力施用農家有機肥和增施化肥;④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⑤提高耕地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⑥發展農業機械化其他措施 ①建立糧食儲備;②進行糧食跨區域調劑;③加強國際貿易;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續表保障措施 途徑 保障糧食質量 提高耕地質量 ①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②減少工業、生活污染土壤,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③增施有機肥,加強生物防治病蟲害保障耕地生態安全 ①推廣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②提高優質糧食品種種植面積;③發展智慧農業;④加強綜合治理,改善環境安全續表3.未來糧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目標和面臨的挑戰戰略 “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目標 “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面臨的挑戰 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勉強平衡狀態糧食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矛盾突出受耕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產量繼續增長難度越來越大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宏觀調控難度加大(2)我國耕地的保障措施①保護耕地數量: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劃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紅線,確保耕地保有量在18億畝以上,確保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②提高耕地質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水土保持與坡耕地改造、高效節水等一系列水土資源保護項目。③保障耕地生態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狀況的分析方法糧食安全不僅是糧食生產安全,還與糧食儲備、流通和進出口等諸多方面密切相關。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狀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第一,從生產方面看,是否能生產足夠的糧食,產量豐歉的年際波動是否會導致某些年份出現嚴重的糧食短缺,糧食生產與消費在區域上是否均衡。第二,在總量充足的情況下,是否有相應的措施來消除豐歉波動和區域供需不均衡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第三,在總量不足的情況下,能否從國際市場穩定地進口糧食作為補充。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耕地資源問題與治理措施[人教選必3-P45表2.2變式]北大荒集團紅星農場的一片耕地,有十幾個“魚眼泡”形狀的小沼澤,面積超過60畝(1畝≈666.67 m2),經排水和秸稈填埋復墾治理后,耕地質量顯著提高。據此完成1—2題。1.“魚眼泡”對耕作業的危害有( )D①旱災風險增加 ②病蟲害多發 ③土壤鹽堿化加劇 ④機械化操作不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魚眼泡”實際上是小沼澤,可以涵養水源,不會增加旱災風險,①錯誤;“魚眼泡”與周邊耕地的地理環境相似,加上配合人工防治措施,病蟲害不會多發,②錯誤;“魚眼泡”地勢低洼,是地下水匯聚出露之地,隨著氣溫升高,蒸發增強,地下水中的鹽分會在“魚眼泡”中積累,有可能使周邊耕地的土壤鹽堿化加劇,③正確;“魚眼泡”數量多,導致該農場的耕地不能連片耕作,機械化操作不便,④正確。故選D。2.排水和秸稈填埋復墾治理技術的主要作用是( )CA.提高土壤肥力 B.保持土壤墑情 C.增加耕地面積 D.緩解土壤板結【解析】經排水和秸稈填埋復墾治理后,“魚眼泡”成為耕地,主要作用是增加了耕地面積,并不是提高土壤肥力,C正確,A錯誤;“魚眼泡”地勢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土壤水分含量高,排水措施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減少土壤中的水分,不利于保持土壤墑情,B錯誤;“魚眼泡”屬于小沼澤,一般不存在土壤板結問題,D錯誤。變式2 糧食進口與糧食安全風險3.[人教選必3-P42活動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俄羅斯濱海邊疆區與我國東北地區接壤,兩地自然地理環境有很高的相似性。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最重要的農產品產區,但80%的耕地近20年處于撂荒狀態。在我國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和推動農業“走出去”的背景下,大批中國企業到該地區投資農場種糧再返銷國內,返銷糧食因品質高而受國內消費者熱捧。下圖示意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地理位置。(1)分析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小麥品質優良的原因。(6分)【答案】緯度高,氣溫低,作物生長期長,營養物質積累多;(2分)冬季漫長,氣候寒冷,病蟲害少,農藥化肥使用少,作物品質好;(2分)黑土廣布,土壤肥沃,利于作物生長。(2分)【解題思路】 第一步,分析設問,找方向。農作物品質優良的原因主要從有機質含量、病蟲害、土壤、生態環境等方面分析。第二步,分析材料,調用知識,找答案。獲取材料信息 調用知識,建立聯系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緯度高,氣溫低 作物生長速度慢,生長周期長,積累的有機物質多冬季氣溫低,可殺死蟲卵等,來年病蟲害少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人口較少 人類活動少,污染少俄羅斯濱海邊疆區與我國東北地區接壤,兩地自然地理環 境有很高的相似性 該地區黑土廣布,土壤肥沃,利于作物生長(2)簡述全境進口俄羅斯小麥對我國糧食安全的積極影響。(6分)【答案】距離俄羅斯近,擴大俄羅斯小麥的進口數量能有效降低成本,平穩國內小麥價格;(2分)俄羅斯小麥品質高,出口量大,我國小麥進口來源穩定;(2分)有利于拓寬我國小麥進口來源,實施小麥進口多元化戰略。(2分)【解題思路】 可從農產品供應、農產品價格等角度入手,還需注意設問關鍵詞“積極影響”。俄羅斯距離我國較近,為陸鄰國,全境進口俄羅斯小麥能夠降低進口的成本,有利于穩定我國國內小麥的價格;俄羅斯的小麥品質較高,產量較大,可以出口的量較穩定,能夠給我國提供穩定的小麥供給,有利于拓寬我國的小麥進口來源,促進小麥進口的多樣化,減小國際糧食市場動蕩的沖擊。(3)為有效規避糧食進口給我國帶來的糧食安全風險,簡述我國強化糧食安全保障的措施。(6分)【答案】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避免糧食進口給國內糧食生產帶來沖擊;優化糧食進口結構,保證進口渠道多元化;建立定價機制和風險預警機制,避免對外依存度過高;通過國際合作戰略,加強海外農業投資(如租地種植、訂單農業),培育我國的國際糧商。(6分,3點即可)【解題思路】 需先分析出糧食進口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哪些風險,再針對性地提出強化我國糧食安全的措施。風險 措施“買得貴”——受國際糧食價格波動影響大 建立定價機制和風險預警機制,避免對外依存度過高“買不到”——受國際糧食供應影響大 通過國際合作戰略,加強海外農業投資(如租地種植、訂單農業),培育我國的國際糧商;優化糧食進口結構供應量增加,給國內糧食生產帶來沖擊 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避免進口糧食給國內糧食生產帶來沖擊知識點 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國家安全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1)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的原因①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二空間。②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受到關注。③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技術日漸成熟。(2)海洋的環境和生態條件①特點:復雜性和特殊性。②影響: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大、風險大。(3)人類對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歷程及意義歷程 最初 主要為海岸和近海的漁鹽之利和舟楫之便灘涂是海洋空間資源中人類開發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灘涂是位于大潮時高潮線以下、低潮線以上的亦海亦陸的特殊地帶,可為人類提供鹽田、耕地、水產養殖、旅游等多種服務20世紀60年代以來 隨著海洋工程技術逐步提高,建筑材料性能不斷改善,大規模的海洋空間利用應運而生目前 海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已成為全球的熱點;開發范圍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務于工業、農業、軍事、交通運輸等多個領域意義 對于緩解沿海地區人地矛盾、開發海洋資源、擴展人類生存空間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海洋空間資源類型劃分海洋空間資源分布 開發應用舉例海岸與海島 用于運輸、工農業、城鎮、旅游、科教等海面 可建設人工島嶼、海上機場、工廠和城市等水體 水下交通工具運行空間、觀光旅游、體育運動和人工漁場等海底 海底隧道、海底電纜、海底管道、傾廢和儲存場所等2.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國家資源安全的影響在各種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國土空間的增大意味著可從中獲得更多數量和種類的資源,這對增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給十分重要。(2)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影響國家資源安全的途徑途徑 作用對陸地空間進行擴展和延伸 圍海造地、填海造陸、建造人工島嶼或海上城市 拓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空間,緩解陸上特別是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橋梁、隧道、機場、港口和管線等設施 改善島嶼與陸地的通達性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 可豐富資源類型,緩解陸地上資源緊缺的局面,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意義重大途徑 作用海底可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資源提供儲藏場所 ①海底水溫低且變化平緩、壓力穩定,可用以儲存石油、礦石、化工原料、核廢料等。②節省日益緊缺的陸上土地資源,減少這些資源對陸上環境的潛在威脅續表3.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影響(1)海洋國土①概念:是指在國家主權管轄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是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總稱。②海洋權益:一國的內水、領海屬于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國家對其行使主權,對其內的一切人和物享有專屬管轄權;對在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上的國土并不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權,只享有某些事項的管轄權和對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2)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的意義①是宣示海洋國土主權、體現和行使海洋權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②可以提高國家對海洋國土的管控能力。③能保障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確保海上通道安全、擴展戰略縱深、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海洋空間資源利用方式及影響[人教選必3-P48圖2.33變式]2023年3月31日,我國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在海南陵水正式下水運營。海底數據中心的核心裝備“海底數據艙”應用水深超過30米,重量達1 300噸,相當于約1 000輛小汽車,艙體直徑達3.6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底數據艙。據此完成1—2題。1.與陸地數據中心相比,海底數據中心( )DA.運營能耗較高 B.受外界環境干擾較大 C.對市場需求的響應較快 D.對建設技術的要求較高【解析】海底水溫較低,數據中心在海底運營有利于設備散熱冷卻,能耗較低,A錯誤;海底數據中心受外界環境干擾小,B錯誤;相較于陸地數據中心,海底數據中心對市場的響應較慢,靈活性較差,C錯誤;數據中心在水下運營,后期維修、檢修、設備更新難度大,建設技術要求高,D正確。2.海底數據中心運營中,需要避免其產生的海洋環境危害最可能是( )BA.廢氣污染 B.熱污染 C.噪聲污染 D.引發赤潮【解析】數據中心運營過程中,設備會產生大量廢熱,造成熱污染,B正確;數據中心主要是用來存放計算機系統、通信和存儲等相關設備的基礎設施,不會產生大量廢氣和噪聲,A、C錯誤;赤潮是海洋水體污染導致的富營養化,海底數據中心運營不會引發赤潮,D錯誤。變式2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的條件及意義3.[人教選必3-P51活動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大連是中國海岸線較長的城市,近年來大連加快“耕海牧洋”,走向深藍,已建有多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現代化海洋牧場是一種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運用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進行管理,最終實現生態健康、資源豐富、產品安全的現代海洋漁業生產方式。大連市長海縣在已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中,加速推進北黃海裝備型5G智能海洋牧場項目,做強做精現代化生態漁業。圖1和圖2分別示意大連和長海縣的位置。(1)分析大連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的有利條件。(8分)【答案】緯度適宜,是寒暖交界的黃金地帶,海洋生物種類多;海岸線長,海域面積廣,可供海水養殖的空間大;與海岸有一定距離,水域受污染少,水質較好;人口多,漁業勞動力充足;有一定的科技支撐;有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交通便利,外運條件好,市場廣闊。(任答4點得8分)【解題思路】 大連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的有利條件主要從海洋生物種類、海水養殖空間、水質、歷史、勞動力、技術、政策、交通、市場等方面進行分析。(2)簡述長海縣周邊海域大規模發展海洋牧區的意義。(8分)【答案】修復(或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漁業轉型升級(或促進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及可持續利用);保障糧食安全(或減輕土地壓力);增加漁業產值(經濟);增加就業。(任答4點得8分)【解題思路】 可結合圖文材料信息從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簡述其意義。生態方面,發展海洋牧區可以修復(或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經濟方面,海洋牧區利用海洋資源的方式可以促進漁業轉型升級,增加漁業產值,提高居民收入。社會方面,除耕作農業之外,向海洋獲取食物資源可以保障糧食安全,同時產業的發展伴隨著就業崗位的增加,促進社會的發展。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37張PPT)專題十四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第1節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知識點 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1.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概念和類型(1)概念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各種益處,就是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2)類型類型 作用和價值 相互關系供給服務 一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空間;二是為人類 提供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資 源 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是同時存在的;其中,支撐服務是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基礎和前提調節服務 為人類提供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同時,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許多環境問題,需要通過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來化解 文化服務 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非物質收益,是一種精神享 受和審美體驗,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 支撐服務 包括養分循環、光合作用、水循環、土壤的形成等,其對人類利用來說是相對間接的,卻是自然環境維持自身相對穩定狀態必不可少的服務功能 2.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1)原因①自然環境提供的服務是有限度的。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具體如下表所示: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 后果供給服務方面 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數量和速度超過自然環境的供給能力 使自然資源的供給難以為繼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 后果調節服務方面 排放的廢棄物超過自然環境 的調節能力 有毒、有害物質不能完全得到凈化支撐服務方面 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受到損害 有可能打破自然環境的穩定狀態,甚至使環境向不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變化,自然環境的供給和調節服務功能也會受到影響續表②人類獲取的自然環境的不同服務有時是相互沖突的,人類從一種服務獲益時,可能危及其他服務。例如,砍伐森林獲取木材,獲取了森林的供給服務,但危及了其調節服務和支撐服務。森林服務功能遭破壞產生的后果(2)原則①人類獲取各種服務,需要控制在自然環境允許的范圍內,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極限,特別是不能超出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的極限。②人類需要對自然環境提供的不同服務,進行綜合權衡,在不損害自然環境以保證自然環境服務功能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選擇最優的利用方案。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人類對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合理利用[人教選必3-P3思考變式]下圖為寧夏局部區域生態分區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圖中Ⅰ、Ⅱ、Ⅲ區域景觀分別為( )DA.森林灌叢草原、平原灌溉農田、荒漠草原B.森林灌叢草原、荒漠草原、平原灌溉農田C.荒漠草原、森林灌叢草原、平原灌溉農田D.荒漠草原、平原灌溉農田、森林灌叢草原【解析】據圖可知,Ⅱ區域河網密集,灌溉水源充足,應位于寧夏平原上,利于發展灌溉農業,可判斷其為平原灌溉農田景觀,B、C錯誤。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因此Ⅰ區域為荒漠草原景觀;Ⅲ區域位于寧夏平原西側、賀蘭山東麓,夏季風迎風地帶,多地形雨,降水較多,為森林灌叢草原景觀,A錯誤,D正確。2.Ⅱ區域的主要發展方向是( )BA.進行生態補償,強化調節服務 B.注重現代農業發展,保障供給服務C.合理利用水源,提升支撐服務 D.封育改良牧草區域,凸顯文化服務【解析】結合上題分析可知,Ⅱ區域灌溉水源較充足,為平原灌溉農田景觀,未來應注重現代農業發展,保障食物的供給服務,B正確。Ⅰ區域為荒漠草原景觀,主要發展方向是進行生態補償,但強化調節服務應在森林灌叢草原區,A錯誤;Ⅱ區域發展應合理利用水源,提升水資源供給服務而不是支撐服務,C錯誤;應在草原區封育改良牧草,D錯誤。知識總結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類型類型 內容供給服務 主要是為人類提供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與物質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自然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調節服務 為人類提供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許多環境問題,需要通過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來化解文化服務 指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精神享受、審美體驗等非物質收益支撐服務 是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基礎和前提,并通過這些服務間接為人類提供服務變式2 自然環境服務功能變化與土地利用類型變化3.[人教選必3-P4活動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濱岸緩沖帶是指對污染物、沉積物和洪水具有一定緩沖功能,把地表水體(河流、湖泊、濕地等)與外界區域分隔開的水陸生態系統交錯帶。下圖示意1988—2018年鄱陽湖濱岸緩沖帶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變化。(1)據圖指出1988—2018年鄱陽湖濱岸緩沖帶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變化趨勢。(6分)【答案】耕地面積先增后減,總體增加;林地面積有所增加;草地面積大幅度減小,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積小幅度減小;建設用地面積逐漸增加;(4分)總體呈現出以耕地為主導,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等面積占比相對均衡的格局。(2分)【解題思路】 讀圖可知,鄱陽湖濱岸緩沖帶的土地利用類型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等,變化趨勢可從各類型土地面積變化及總體趨勢等方面描述。(2)分析鄱陽湖濱岸緩沖帶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對其生態服務價值的影響。(6分)【答案】水域和草地的減少導致緩沖帶調節水體、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減弱;(2分)林地面積有所增加,使緩沖帶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增強;(2分)耕地面積和建設用地的增加導致緩沖帶各種生態服務價值降低。(2分)【解題思路】要說清變化、生態服務價值、影響。土地利用類型 變化 生態服務價值 影響水域和草地 減少 (蓄洪補枯)調節水體、維 持生物多樣性 導致緩沖帶調節水體、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減弱林地 增加 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等 使緩沖帶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增強耕地和建設用地 增加 破壞生態系統 減弱緩沖帶各種生態服務價值(3)請為提升鄱陽湖濱岸緩沖帶生態服務價值提出合理化建議。(4分)【答案】實施退耕還湖還草;控制緩沖帶林地發展;加強流域內植被恢復,清理緩沖帶泥沙淤積;對緩沖帶土地利用合理規劃,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展;治理水體污染等。(4分,2點即可)【解題思路】可針對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提出建議。由材料可知,濱岸緩沖帶的主要生態功能是調節水體、隔離污染,水體和草地起到主要的調節作用。針對耕地、林地面積增多,可實施退耕還湖還草、控制緩沖帶林地發展;針對草地減少,可加強流域內植被恢復,減少緩沖帶泥沙淤積;建設用地會減弱緩沖帶生態服務功能,應合理規劃,控制其擴展;耕地和建設用地增多,會使水體污染增多,需治理水體污染。知識點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1.自然資源及其屬性(1)概念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從自然環境中獲得并能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的物質和能量。(2)分類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分類是相對的多數可再生資源只有在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獲得再生;當開發利用不合理時,它們的再生周期就會延長,甚至變成非可再生資源。常見的可再生資源有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非可再生資源主要指礦產資源。(3)屬性2.自然資源的特征(1)數量特征與質量特征①自然資源數量是有限的;②自然資源具有稀缺性;③自然資源的質量有優劣高低之分;④自然資源的質量可用一定的指標來刻畫;⑤不同質量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成本是有差別的。(2)空間分布特征①表現:自然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但有規律可循。各種可再生資源受地球表面水熱條件空間分異的影響,它們的分布一般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②影響:a.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是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b.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使不同地區間形成資源調配與貿易的需求,導致資源在空間上的流動,也促進了區域間的聯系和全球化進程。3.自然資源特征與人類活動(1)數量特征、質量特征與人類活動數量特征 自然資源的數量具有有限性 ①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人類能利用非可再生資源的數量有限,科技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增加非可再生資源的經濟上可開采儲量,但仍受自然環境供給資源的極限限制;②對于可再生資源,其更新能力和更新速度是有限的,一旦利用速度超過再生速度,也會變成非可再生資源數量特征 自然資源具有稀缺性 ①非可再生資源有著明顯的數量有限性,現代工業社會對石油等非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使其具有顯著的稀缺性;②可再生資源受再生速度的有限性和更新能力的影響,可利用量有限,受自然波動或變異的影響會引發短期性或區域性短缺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①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約束與限制人類社會發展。②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提升,人類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數量增多,促進社會發展。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導致自然資源出現稀缺,制約人類發展。④自然資源稀缺致使資源價格上漲,引起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方面導致資源市場需求減少;另一方面導致資源經濟價值上升,促使技術革新以尋求新的儲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尋找替代資源續表質量特征 自然資源的質量有優劣高低之分 受自然環境差異性影響,自然資源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存在組成成分、品質等的差異,因此,自然資源的質量有優劣高低之分自然資源的質量具有相對性 人類需求和用途決定評價自然資源優劣的指標。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和用途不同,選擇的評價資源質量的指標不同,因此自然資源的質量是相對于人類活動而言的,具有相對性續表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①不同質量的自然資源影響人類的開發利用成本,高品質自然資源能提高經濟和環境效益,促進社會發展;低品質自然資源會降低經濟和環境效益甚至無法被利用,制約社會發展;②人類根據自然資源的質量選擇不同的用途,可以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促進社會發展;③技術水平的提升能增加低品質資源的利用率,相當于增加資源供給,促進社會發展,但相應的經濟和環境成本會增加續表(2)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項目 內容 舉例空間分布特征 空間分布不均勻,但有規律可循。可再生資源受地球表面水熱條件空間分異的影響,分布一般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征 我國北方旱地多、熱量少、水分少,南方水田多、熱量多、水分多礦產資源的形成受地質演化歷史的制約,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區 我國北方多煤,南方多磷項目 內容 舉例空間分布影響 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是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影響區域農業生產方式 降水分布的空間差異,使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以種植業為主,干旱、半干旱地區以畜牧業為主有些自然資源高度集中的地區,可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優勢 中東的石油、中國的稀土自然資源組合較好的地區,常得到優先開發,成為同時期人口集中分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農業文明時期的文明中心,都擁有相對優越的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續表項目 內容 舉例空間分布影響 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是區域聯系的動力和前提 一些資源通過經濟、技術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區與國家間進行流動 缺水地區通過調水工程進行跨區域調水,石油缺乏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國際市場購買石油有些自然資源通過產品貿易間接進行流動 通過水果、糧食等農產品貿易,實現不同地區間土地、水等資源的再分配續表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自然資源的分布與供需分析[人教選必3-P11活動變式]2021年9月26日,在中關村舉辦的“智能+能源論壇”上,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表示,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據此完成1—3題。1.下列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向對應正確的是( )AA.廣東—風能、水能 B.遼寧—光伏、石油 C.湖北—地熱、生物質能 D.新疆—風能、天然氣【解析】廣東省位于季風區沿海地帶,風能豐富,年降水量較大,且北部有大量低山丘陵,水能豐富,A正確;石油與天然氣屬于非可再生能源,B、D錯誤;湖北不在板塊邊界處,地熱資源并不豐富,C錯誤。2.與山西省相比,長三角地區風電場分布更加密集,主要原因是( )CA.交通發達,建設材料運輸便捷 B.經濟發達,風電技術成熟C.常規能源缺乏,能源需求量大 D.海域面積廣闊,風能資源豐富【解析】與山西省相比,長三角地區常規能源缺乏,但其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缺口大,需要大力發展風電,C正確。3.新能源逐漸取代化石能源產生的影響有( )A①氣候變暖緩解 ②臭氧層空洞縮小 ③就業崗位減少 ④產業結構調整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新能源逐漸取代化石能源會使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從而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同時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使新興產業比例不斷上升,傳統產業比例不斷下降,①④正確;臭氧層空洞主要與氟利昂的排放有關,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對其影響不大,②錯誤;新能源逐漸取代化石能源,可能會使與化石能源相關的就業崗位減少,但與新能源有關的就業崗位會增加,③錯誤。故A正確。知識鏈接臭氧層空洞的形成原因大量用作制冷劑、噴霧劑、發泡劑等化工制劑的氟利昂進入平流層與平流層中的臭氧發生化學反應,就會耗損臭氧,形成臭氧層空洞。變式2 自然資源質量及開發利用條件分析4.[鏈接人教選必3-P7知識、P10圖1.11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鋰是一種重要的新型戰略資源,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等行業。我國鋰礦資源豐富,但約80%以高原鹽湖形式存在,且我國鹽湖中的鎂銀比偏高,鹽湖提鋰技術難度大。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汽車領域低碳發展,目前我國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已居世界首位。下圖為我國鋰礦分布示意圖。(1)寫出我國鹽湖鋰資源的主要分布區并說明該鋰礦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困難。(7分)【答案】青藏高原。(1分)青藏高原氣候寒冷干燥,自然條件惡劣;(2分)較為偏遠,電力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對外交通不便,生產成本較高;(2分)鹽湖提鋰技術成本高、難度大。(2分)【解題思路】讀圖可知,我國鹽湖鋰資源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第一步,分析設問,找方向。資源開采利用困難的原因一般從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等方面分析。第二步,分析材料,調用知識,找答案。(2)從鋰資源供給的角度,簡述我國為保障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可采取的措施。(6分)【答案】加大科技投入,改進鹽湖提鋰技術;加大國內勘探力度;加強鋰礦資源戰略儲備;倡導循環經濟,促進鋰產品回收循環利用;加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強國際合作,開辟國際鋰礦供應新源地,保障鋰礦多元化供給等。(6分,3點即可)【解題思路】保障資源供給的措施可從增加資源供給和保障能力、節約和優化資源利用兩方面回答。增加資源供給和保障能力 國內:圖中顯示鋰礦分布較少,可加大資源勘探力度,提高資源保有量國際:加強國際合作,開辟國際鋰礦供應資源地,保障資源供應多元化儲備:加強鋰礦資源戰略儲備節約和優化資源利用 材料顯示鹽湖提鋰技術難度大,應加大科技投入,改進提鋰技術倡導循環經濟,提高鋰產品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56張PPT)專題十四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第3節 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知識點 環境污染與國家安全1.突發環境事件影響國家安全在導致環境安全問題的環境污染中,突發環境事件較累積性環境污染更有可能影響國家安全。(1)突發環境事件概念 是指由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的、突然爆發并造成嚴重影響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舉例 突發性的大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學品和危險物質(廢棄物)泄漏等特點 發生的隨機性和瞬時性、成因與形式的多樣性、危害的廣泛性和嚴重性影響 一般發生在局地或區域,強度和規模有限或能夠得到及時應對,不至于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少數特別重大的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應對不得當或不及時,可能會觸發經濟和社會危機,威脅國家安全(2)突發環境事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影響方面 具體表現社會經濟直接損害 在短期內嚴重威脅生命財產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導致重大健康損害及人員傷亡,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自然環境直接損害 使區域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在短期內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導致一定時期內區域環境質量或宜居性惡化、經濟發展衰退乃至難以為繼社會經濟次生危機 導致公眾對環境惡化的擔憂和不滿情緒,誘發環境群體性事件,使環境安全問題轉化為公共安全問題,從而威脅正常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光化學煙霧(1)成因:自然方面,光照強烈、谷地地形不利于空氣流動;人為方面,汽車尾氣中的碳氧和氮氧化合物。(2)危害:能見度降低,損害動植物,危及人體健康。(3)治理:工業上對煤進行加工,改進燃燒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對污染物進行處理和合理排放;嚴格控制汽車尾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量。2.污染物跨國轉移影響國家安全(1)方式①污染物跨國傳輸:通過大氣環流、河流徑流等自然過程傳輸到其他國家。②廢棄物跨國轉移:一個國家通過正常貿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將在本國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輸送到其他國家。③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有毒有害物質超標或含有尚未被認識的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從一個國家進入其他國家。(2)危害①對輸入國家或地區的環境安全造成威脅。②引發跨境環境污染物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的矛盾或外交爭端。③演變為政治、經濟和軍事沖突,對雙方的國家安全均造成影響。污染物跨國轉移的原因發達國家 ①公眾對污染物問題關注度高,環境標準日趨嚴格,對污染物的處理程序復雜;②污染物處理費用和環保成本高,污染性企業失去發展空間;③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減少污染物處理費用發展中國家 ①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技術落后,資金缺乏;②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薄弱;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就業;④環保法規不健全,不法經營者違法走私3.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1)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措施跨國污染問題 通過自然過程產生影響的跨國污染問題 廢棄物跨國轉移、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類型的跨國污染問題措施 源頭防范 要加強監測預警,通過 國際合作機制促 進污染物來源國的污染 治理 需要嚴格環境準入,從源頭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輸入。嚴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的產品和高污染固體廢棄物入境,嚴格打擊走私和私自夾帶高污染固體廢棄物等行為措施 事中風險控制 一旦發生跨國污染事件,要及時采取應急響應,控制影響范圍,消除危害 對一些因國內經濟發展、就業、資源短缺等原因必須進口的有污染的廢棄物和產品,應加強無害化處理,積極發展國內替代以逐步減少進口事后治理 做好生態恢復、賠償損失等善后處理工作 對已經產生的跨國污染,要強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續表(2)跨國環境安全問題①成因:污染物跨國轉移將環境安全風險轉嫁到其他國家,可能引發跨國環境安全問題。②應對方式方式 具體表現 關系環境安全沖突 環境安全問題的責任國與受害國之間出現的緊張關系,或政治、經濟、外交等敵對行為,甚至軍事沖突,使相關國家的國家安全受到影響 在應對國家間環境安全問題上,沖突和合作兩種方式不是截然分開的。減少沖突、加強合作有利于國家安全,反之不利于國家安全環境安全合作 各國均嚴格遵守相關國際環境公約和雙邊協定,如聯合國《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不以鄰為壑,故意將污染物轉移到其他國家 一旦發生跨境的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國與受害國要密切合作,聯合應對突發的環境安全危機,以控制其危害,避免威脅其他領域的國家安全 我國針對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措施(1)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轉移的違法成本。(2)制定和完善與國際產業轉移相關的法律制度。(3)提高和完善環境標準體系,確立依法打擊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據。(4)調整產業結構和對外招商引資的方向,提高產業準入的環境門檻,嚴禁高污染和低技術的產業引入。(5)積極參與國際合作。(6)開展綠色貿易,打擊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7)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和素質。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跨國污染問題的影響[人教選必3-P69案例變式]“洋垃圾”泛指由國外進入中國的高污染固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出口,既可減少本國的環境污染,節省大量垃圾處理費用,又可獲得可觀的貿易收入。受此驅動,發達國家不斷尋求固體廢棄物出口渠道,把固體廢棄物轉移到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國已實現了固體廢棄物零進口目標。據此完成1—2題。1.“洋垃圾”流入我國屬于( )AA.廢棄物跨國轉移 B.含有毒物質的產品貿易 C.污染物跨國傳輸 D.含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解析】“洋垃圾”泛指由國外進入中國的高污染固體廢棄物,“洋垃圾”流入我國屬于廢棄物跨國轉移,A正確。廢棄物不屬于產品貿易,B、D錯誤;污染物跨國傳輸一般指的是污染性氣體或液體通過自然過程擴散,C錯誤。2.進口“洋垃圾”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是( )BA.提高廢棄物處理能力 B.加重我國環境治理負擔 C.代替國內生產的原料 D.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解析】進口“洋垃圾”提高了國內環境和人口健康風險,運輸和儲存時可能會產生霉變及重金屬泄漏,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大氣環境,廢棄垃圾占用大量土地資源,會加重我國環境治理負擔,B正確;進口“洋垃圾”加重垃圾處理負擔,不會提高廢棄物處理能力,A錯誤;進口“洋垃圾”代替國內生產的原料,不利于國家安全,C錯誤;進口“洋垃圾” 沒有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D錯誤。變式2 跨國污染問題的應對措施3.[人教選必3-P71活動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我國科考隊發現青藏高原的大氣污染物主要來自于跨境傳輸,通過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珠穆朗瑪峰東絨布冰芯、納木錯湖芯三個監測點BC(指黑碳: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燒發生熱解的產物)濃度和通量數據,發現三地樣本中的BC濃度與西風帶氣候區、季風氣候區(南亞)、青藏高原內陸區存在密切關系。下圖示意三地BC濃度(通量)變化情況。(1)如果BC濃度保持上升,推測納木錯水位和水質的變化。(8分)【答案】BC濃度上升,會降低冰川和積雪表面反射率,加快冰川和積雪消融,(2分)使納木錯水量增加,水位升高;(2分)冰雪融水將地表的BC(黑碳)帶入湖泊,(2分)納木錯水質會變差。(2分)【解題思路】第一步,分析設問,找方向。納木錯水位和水質的變化,主要考慮入湖水量變化和污染物質變化等因素,并且建立起BC濃度上升與其之間的關聯。第二步,調用知識,建立聯系。根據材料可知,BC指黑碳,是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燒發生熱解的產物,BC濃度上升→冰川和積雪表面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加→加快冰川和積雪消融→納木錯入湖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同時,BC會隨冰雪融水進入湖泊,導致納木錯水質變差。(2)為避免跨境污染物引發的國際矛盾,請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可行性建議。(6分)【答案】污染物輸出國控制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輸出國給予適度經濟賠償或生態修復技術;中國加強監測預警,通過國際合作機制促進污染物輸出國的污染治理;中國及時控制污染影響,做好生態恢復工作。(6分,3點即可)【解題思路】可從污染物的源頭防范、事中風險控制、事后治理方面提出建議。知識點 生態保護與國家安全1.生態退化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1)生態退化原因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快速增長,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和破壞不斷加強,其后果之一就是導致生態退化主要表現形式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土地荒漠化、物種滅絕等特點 通常是長期漸進的,不同區域表現各異危害 導致自然環境服務功能逐步下降 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功能降低,會導致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強度增加等后果自然環境的供給服務功能降低,會造成可再生資源的數量短缺、穩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礙等問題續表(2)生態退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①導致自然環境服務功能逐步下降。②動搖國家安全的自然環境基礎,演變為威脅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區域乃至國家安全問題。(3)生態退化的應對措施生態修復、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防治措施2.實施生態修復(1)生態修復的概念及措施概念 是指利用自然環境自身恢復能力或輔以人工措施,使受損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趨向良性循環 措施 自然恢復 主要是通過消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使未完全崩潰的生態系統依靠自我調節能力,從退化或破壞狀態中逐步恢復,維持其可更新能力,如我國沿海及江湖實行的休漁制度、林區進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場進行的圍欄封育等人工修復 主要是通過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或幫助喪失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見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國家治理生態退化的主要方式(2)我國的生態修復工作開展時間 我國是較早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國家之一重要生態工程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礦山生態修復等成就 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態系統的恢復3.建立自然保護區(1)自然保護區概念 對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護對象所在的區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保護的對象 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措施 ①對未經改造或輕微改造的生態系統,禁止人類活動干擾與破壞,使其繼續保持自然狀態;②對已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停止繼續破壞,通過科學管理使其恢復到原生或次生的穩定狀態,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功能區 核心區 嚴格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特殊的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活動)緩沖區 嚴格禁止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實驗區 可進行科研試驗、教學參觀、旅游、物種馴化繁殖等活動類別、類型 分為自然生態系統、野生生物、自然遺跡3個類別9個類型 意義 ①是保護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②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促進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續表(2)自然保護區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意義角度 意義調節服務功能 自然保護區涵蓋的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具有維持水循環、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風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調節功能,在遏制生態惡化、維持自然環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供給服務功能 自然保護區能夠有效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典型原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在戰略資源需求科學研究 自然保護區為生物、生態、農林等學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基地,是生態保護、人工種苗繁育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的基地科普教育 自然保護區是培養公眾生態文明觀、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科普與宣傳教育平臺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生態保護對象[人教選必3-P78表3.2、P79圖3.24變式]湖南省西北部多山地,東北部有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已有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53個。下圖為湖南省部分自然保護區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湖南省自然保護區的類型及分布特征是( )AA.西北部多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類型 B.東北部多古生物遺跡和地質遺跡類型C.東南部多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 D.西南部多為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解析】結合材料和湖南省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如下,選A。選項 分析 結論A 西北部多為河流源地,且與重慶接壤,多高山,森林覆蓋率較高→自然保護區應主要為森林 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類型 正確B 東北部為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自然保護區應主要為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 錯誤C 東南部為河流源頭,山地分布多,內陸濕地和水域不典型 錯誤D 西南部分布有雪峰山脈,位于我國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自然保護區應主要為古生物遺跡 和地質遺跡類型 錯誤2.湖南省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的工作重點是( )BA.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B.修復河湖濕地,維護濕地生態系統C.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珍貴自然遺跡 D.禁止砍伐植被,保護珍稀特有物種【解析】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應優先選擇適宜林草生長、生態退化較為嚴重的區域,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寶貴,不能盲目地壓縮農業用地,A錯誤。湖南省洞庭湖、湘江等流域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質、水量等方面惡化,需要重點對河湖濕地進行修復,B正確。自然遺跡范圍較大,如地質遺跡、古生物遺跡等,治理水土流失與保護珍貴自然遺跡之間并無必然聯系,C錯誤。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不同區域的植被采取的措施不同,有些區域需要封山育林,嚴禁砍伐,有些區域可以發展林果業、速生林等,可以根據需要砍伐,不能“一刀切”,D錯誤。變式2 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分3.[人教選必3-P80案例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是我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區水草豐美,棲息著上百種鳥類,蒙古族古老的漁獵文化傳承至今。1962年霍林河修建了幾座大型水庫,查干湖的主要補給水源逐年減少,到1974年,湖泊干涸。查干湖位于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水的缺失引發環境要素連鎖變化,使查干湖成為危害當地的“害湖”。1976年,當地政府(前郭縣)動員民眾,修建了一條“草原運河”——引松人工河,水的滋養使查干湖恢復了“天然寶庫”的美稱,2007年,查干湖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圖為查干湖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及引松工程示意圖。(1)說明查干湖水源枯竭導致湖泊服務功能降低的具體表現,并指出人們選擇人工修復而不是自然修復的原因。(6分)【答案】湖泊服務功能降低的具體表現為:湖泊調節能力降低,干旱頻率增加或降水變率大,湖底裸露出鹽堿灘,加劇風沙侵蝕,危害農田、草原和村舍;(2分)湖泊供給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漁業資源遭受嚴重損失,嚴重威脅漁民及農牧民的生存。(2分)原因:查干湖地處農牧交錯帶,自然生態環境脆弱,水源斷絕后,湖泊大面積萎縮,難以自我修復,人工修建引水工程,可更快修復湖泊生態系統,事實證明人工修復效果良好。(2分)【解題思路】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類型有支撐服務、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結合湖泊的特征和功能分析即可。選擇人工修復的原因可結合湖泊水環境這一特征從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的條件(水源)對比角度思考。(2)查干湖自然保護區分為三個功能區,闡述核心區的主要功能。(4分)【答案】核心區的主要功能:野生鳥類及植物分布密集,具有典型性或特有性,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儲存庫(生物多樣性豐富);原生湖泊自然環境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能保障野生動植物正常生長發育和進化(天然);是理想的科研場所。(4分,2點即可)【解題思路】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其中核心區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種原生性生態系統類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護對象最典型、最集中的地方,其主要功能可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湖區水草豐美,棲息著上百種鳥類”,所以查干湖核心區具有典型性或特有性,是重要的物種基因儲存庫,能很好地維持湖區生物多樣性;原生自然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越高,其抵抗力和穩定性越高,越能保障野生動植物正常生長發育和進化(天然);湖區“棲息著上百種鳥類”,說明核心區野生動植物分布密集,是相關科研人員研究生態系統穩定性、群落演替規律和生態系統恢復的重要場所。(3)查干湖自然保護區內是否可以開展旅游活動?請給予解釋。(4分)【答案】為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在核心區和緩沖區禁止從事旅游和各種生產經營活動;(2分)實驗區位于緩沖區外圍,可以進行對保護區內重點保護對象不構成威脅的活動,如旅游、參觀考察,還可以按規定從事一些生產活動,保留少量居民點、旅游設施,但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旅游項目。(2分)【解題思路】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以保護為前提的發展方向思考。知識點 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1.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1)全球氣候變化特征全球氣溫雖有波動,但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增溫尤其明顯,這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密切相關。(2)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①大氣的溫室效應是決定地球平均氣溫的關鍵過程之一。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使大氣的溫室效應增強,被認為是20世紀以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環過程調控。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的相對穩定。③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通過使用化石燃料和改變土地利用兩種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碳循環過程,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走出全球氣候變化的三個誤區(1)全球變暖不完全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全球變暖是自然與人為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地質歷史時期來看,當前地球恰處在間冰期,氣溫在上升,只不過近百年來氣溫上升的幅度增大是人類過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2)全球氣候變化不代表全球變暖。全球氣候始終處于冷暖、干濕交替中,呈周期性變化。而全球變暖僅指全球平均氣溫明顯上升,屬于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之一。(3)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氣溫平均狀況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個地區氣溫都在上升。2.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1)全球變暖的危害全球變暖可通過多種自然過程對人類造成不利影響,危害自然環境的各種服務功能,甚至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生產活動和社會經濟正常運轉。例如,①海平面上升,導致島嶼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環境難民問題;②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導致高溫熱浪和旱澇災害加劇,造成疾病、死亡人數增加。(2)全球變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影響 表現生存空間的喪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影響 表現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其他國家波及3.應對全球氣候變化(1)應對措施措施 方式 舉例 目的減緩措施 減少人為溫室氣體 排放 降低能耗、使用清潔能源、改善產業結構、征收碳稅、倡導節約消費等 通過有效控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減緩全球變暖速度,避免全球氣溫超過危險水平,將升溫幅度控制在人類預期目標之內增加溫室氣體吸收 減少森林破壞、植樹造林、將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等 措施 方式 舉例 目的適應措施 降低不利影響 采取預防措施、建設抗御水旱災害的水利工程、開展災害保險業務 趨利避害利用發展機遇 改種高熱量資源需求的作物類型或品種等 續表(2)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徑必要性 ①全球變暖是全球尺度的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但各國對導致全球變暖的碳排放所應承擔的責任和受全球變暖影響的程度各異;②各國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對減排與經濟發展的訴求存在明顯的分歧關鍵 資金和技術是實現減緩和適應的重要保障,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四個方面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是國際合作關注的重點主要內容體現了公平性和有效性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各國需要采取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行動,特別是對全球變暖負主要責任的發達國家要率先減排發展中國家缺少資金和技術,發達國家有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以提高后者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各國需要通過在科學、經濟和外交等多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減少不確定性,協商解決分歧,建立國際共同應對機制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氣候變暖的全球性影響[人教選必3-P84案例變式,2023海南卷]氣候變化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一些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因全球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響,他們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據此完成1—2題。1.以下區域中,此類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 )BA.歐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亞地區【解析】結合材料可知,一些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因全球變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響,此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指南太平洋上的島國,該區域地勢低平,海平面上升易淹沒該區域的國家和地區,B正確。歐洲西部為世界經濟發達區域,大多為高收入國家和地區,A錯誤;南美洲中部地勢較高,受海平面上升產生的不利影響較小,C錯誤;中亞地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海平面上升產生的不利影響很小,D錯誤。2.為減緩上述不利影響,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CA.禁止發達國家碳交易 B.加大區域間產業轉移力度C.加強碳減排國際合作 D.鼓勵發展中國家大量移民【解析】加強碳減排國際合作有利于減小人類碳排放總量,減輕溫室效應,緩解全球變暖,進而減緩海平面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C正確。碳交易可促進發達國家減少碳排放,利于緩解全球變暖,A錯誤;加大區域間產業轉移力度只能使碳排放量大的企業從一地轉移至另一地,但碳排放總量沒有發生變化,B錯誤;鼓勵發展中國家大量移民會影響世界人口分布,但并不能控制碳排放,D錯誤。知識總結海平面上升產生的不利影響變式2 碳排放與碳減排[人教選必3-P88活動變式,2023湖南卷]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下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此完成3—5題。3.乙國出口的產品中,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DA.金屬及金屬制品 B.化工制品 C.機械制造產品 D.電子產品【解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呈負相關,因此乙國出口的產品中,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應是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GDP最多的。讀圖可知,電子產品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最高,故選D。4.與乙國相比,甲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的( )AA.環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營銷成本高 D.研發成本高【解析】讀圖對照橫坐標可知,乙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時,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都大于甲國,說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甲國大于乙國,即甲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的環境成本高,A正確,圖中沒有產品制造的人力成本和營銷成本方面的信息,排除B、C;對照縱坐標可知,乙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時,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皆大于甲國,說明乙國研發成本高于甲國,D錯誤。考情解讀依托定量分析,最終實現定性評價近年來,地理高考試題越來越重視依托統計數據設置情境,要求考生通過分析統計數據,找出地理事物絕對數量增減、相對比例變化等方面的特征,進而通過原因、影響等方面的分析,最終給出定性的評價。由此可見,對統計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對地理問題的定性評價能力是需要加強的能力。5.根據圖中兩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效果, 甲國應優先考慮( )B①擴大國際市場 ②提高創新能力 ③強化產業升級 ④承接產業轉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甲國大于乙國,因此甲國應優先考慮增加技術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和強化產業升級,以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②③正確;由于甲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因此擴大產品的國際市場會進一步擴大該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①錯誤;承接產業轉移往往會接受一些別國淘汰的落后產能,這會增加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④錯誤。故選B。知識總結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十四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 第1節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pptx 專題十四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 第2節 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pptx 專題十四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 第3節 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