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課件(共6課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課件(共6課時)

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1節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
知識點 內外力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巖層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壓力、張力等,從而發生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變
形或變位
巖漿活動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變質作用 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 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固結成巖
區域 主導性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區 風力侵蝕、風力堆積
濕潤、半濕潤地區 流水侵蝕、流水堆積
高緯度、高山地區 冰川侵蝕、冰川堆積
特別注意:①地表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總的
趨勢是使地表起伏趨于平緩。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不同的作用有主次之分。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外力作用判斷
[人教選必1-P20圖2.4、知識變式]倒石堆是一種發育在巖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狀的巖屑堆積而成的坡地地貌。倒石堆地貌在冰緣環境下的高山地區發育廣泛。下圖為倒石堆地貌素描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高山冰緣環境下倒石堆發育廣泛的原因是( )
B
A.冰川侵蝕作用強 B.凍融風化作用強 C.風力侵蝕作用強 D.流水侵蝕作用強
【解析】高山冰緣環境下的地表巖石空隙和裂縫中存有一定水分,該地區氣候寒冷,加上高山冰緣地區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使巖石發生冷熱收縮,凍融風化作用強烈,巖體易破裂,堆積形成倒石堆,故B正確;冰川侵蝕作用一般形成于冰川廣布的地帶,常形成刀刃狀山脊、多面錐體山峰、冰川槽谷等,而圖示為堆積體,不符合, A錯誤;風力侵蝕和流水侵蝕作用一般不會形成由松散且呈棱角狀的巖屑堆積而成的坡地地貌,C、D錯誤。
知識鏈接
風化作用
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受溫度、光照、流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影響,巖石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原地形成松散物,這個過程稱為風化作用。有物理風化(機械破碎)、熱膨脹(巖石熱脹冷縮)、凍融風化(水在裂隙中結冰后膨脹)、鹽結晶(含有鹽分的溶液滲入巖石裂縫及接口處,留下鹽晶體,鹽晶受熱膨脹)、生物風化(植物根系破壞、酸性物質釋放改變巖石化石性質等)等作用形式。
2.倒石堆地貌沉積物( )
C
A.粒徑上大下小 B.層理結構明顯 C.結構松散雜亂 D.結構緊密堅實
【解析】倒石堆是高山冰緣地區地表巖石因風化作用崩解傾卸式就地堆積下來的,因此其堆積物的結構松散、雜亂、多孔隙、大小混雜無層理,C正確, B、D錯誤;受重力作用影響,一般較大的巖塊滾落到倒石堆的邊緣部位才停止下來,而一些較小的碎石多堆積在倒石堆的頂部,其粒徑分布體現為上部小、下部大,A錯誤。
易混辨析
流水堆積地貌、風力堆積地貌與冰川堆積地貌的差異
(1)從地表形態上看:流水堆積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總體上比較平坦,而冰川堆積地貌多呈波狀起伏。
(2)從堆積物質上看:流水堆積和風力堆積的物質分選性較好,冰川堆積物則大小混雜在一起,分選性差。
變式2 內外力共同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人教選必1-P19、21知識變式,2023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 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定。據此完成3—5題。
3.推測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是由于( )
A
A.板塊擠壓 B.火山不斷噴發 C.板塊張裂 D.巖漿持續侵入
【解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山脈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受板塊擠壓影響,山脈會持續升高,A正確,排除C;結合材料可知,該山脈并沒有火山持續噴發,排除B;巖漿侵入不會對山脈升高產生直接影響,排除D。
4.假設不受內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
A
A.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
C.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定
【解析】根據該山脈的緯度范圍可知,該地常年受盛行西風控制,西風挾帶的來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響下易形成降水,山脈西坡的侵蝕作用比東坡更強烈,如果不考慮內力作用,西坡遭受強烈侵蝕后,山脊線會向東移動,故A正確。
5.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
C
A.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板塊運動逐漸減弱 C.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外力作用逐漸減弱
【解析】地貌的演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使該地山脈持續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蝕作用增強。根據材料可知,目前山脈高度持續增加,說明內力作用強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定,是因為隨著山體升高,外力作用逐漸加強,內外力作用趨于平衡,故C正確。
思維線索
大量實證和模擬研究表明,在構造運動活躍的造山帶,地貌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特點決定了地形高差的增加有一定的上限,不會無限增加。地形升高的同時,遭受的外力侵蝕作用也在增強,最終外力侵蝕作用與內力抬升作用達到均衡,山體高度將逐漸趨于穩定。
知識點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三大類巖石特征
巖石類型 特點 舉例
巖漿巖 侵入巖 礦物結晶顆粒較大,結構致密,比較堅硬 花崗巖
噴出巖 礦物結晶顆粒細小,有的有流紋或氣孔 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
沉積巖 具有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 具有片理構造 大理巖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三大類巖石的比較
類型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有用成分舉例
巖漿巖 侵入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1]______ 地殼上部,冷卻凝固形成 礦物結晶顆粒較大 花崗巖 花崗巖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
噴出巖 地下巖漿在內力作用下,沿地殼薄 弱地帶[2]______地表冷凝而成 礦物結晶顆粒細小、有流紋或氣孔 玄武巖、安山巖 侵入
噴出
類型 形成 特點 常見巖石 有用成分舉例
沉積巖 地表巖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 壞,碎屑物質被搬運到低處沉 積、[3]______而成 層理結 構,常含 有[4]_____ 石灰巖、砂巖、頁巖 石灰巖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
變質巖 巖石受到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 影響,在一定[5]______、壓力條 件下使原來的成分、結構發生改 變而形成 片理構造 大理巖、板巖 大理巖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固結
化石
溫度
續表
巖石圈物質循環
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可歸納如下:
代碼 原物質 地質作用 生成物質
① 巖漿 冷卻凝固作用 [6]______巖
② 巖漿巖、變質巖和已生成的沉積巖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沉積巖
巖漿
代碼 原物質 地質作用 生成物質
③ 巖漿巖、沉積巖和已生成的變質巖 [7]______作用(高溫、高 壓) 變質巖
④ 各類巖石 重熔再生作用 [8]______
巖石圈物質循環與內外力之間的關系
變質
巖漿
續表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巖石類型的判斷及成因分析
[湘教選必1-P26活動變式]梅花石為玄武巖,是我國特有的石種。石中的氣孔和裂隙被方解石、綠簾石充填后,呈大小不等的圓球狀和細脈狀,在巖石表面形成似梅花盛開的圖案。在山溪里經千百萬年的自然磨礪而成,多見于河流上游峽谷。圖1示意梅花石景觀,圖2示意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據此完成1—3題。
1.梅花石的巖石類型對應于圖2中的( )
D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梅花石為玄武巖,屬于噴出巖。圖中甲為沉積巖,A錯;乙由沉積巖演變而成,為變質巖,B錯;丙、丁由巖漿演化而成,丁出露于地表為噴出巖,丙未出露于地表為侵入巖,C錯、D對。
技巧點撥
巖石類型的判斷
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分。
①巖漿:三進一出。
②巖漿巖:一進三出。
③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注意:
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巖漿活動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
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
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
指向巖漿的箭頭——重熔再生作用,是內力作用。
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
2.下列關于梅花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A.硬度較大,不易磨損 B.花紋均勻,排列整齊 C.石質粗糙,顏色暗淡 D.密度較大,常具裂痕
【解析】梅花石經千百萬年的自然磨礪而成,說明硬度較大,不易磨損,A對;原石氣孔大小不等,難以形成有序的花紋,B錯;玄武巖中的氣孔被填充,加上流水打磨時間長,石質并不粗糙,顏色光亮,C錯;梅花石為噴出巖,密度較小,被填充時,會有裂痕,D錯。
3.梅花石出現在河流上游峽谷處,其經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B
A.風力搬運作用 B.流水搬運作用 C.風力沉積作用 D.流水沉積作用
【解析】梅花石為噴出巖,產于山區,卻在河流峽谷中被發現,可推測是被流水搬運所致,B對;與沉積作用關系不大,C、D錯;風力搬運作用強度較小,A錯。
變式2 巖石形成的地質過程推斷
[人教選必1-P22活動、P24圖2.10變式]千層薄餅巖(下圖)位于新西蘭南島西海岸,形成于三千萬年前。該期間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交替埋于海底,產生了硬石灰石和軟砂巖互層巖石。上述過程長期反復,形成層層疊疊的巖石,如同千層薄餅。據此完成4—5題。
4.千層薄餅巖屬于( )
C
A.花崗巖 B.玄武巖 C.沉積巖 D.變質巖
【解析】由材料可知,千層薄餅巖是由海洋生物和沙土互層沉積形成的沉積巖,C正確;花崗巖是巖漿巖中的侵入巖,玄武巖是巖漿巖中的噴出巖,變質巖是原有巖石經變質作用形成的,均不是千層薄餅巖所屬的巖石類型,A、B、D錯誤。
5.推測千層薄餅巖形成的地質過程是( )
D
A.地殼抬升—固結成巖—風化侵蝕—海相沉積 B.地殼抬升—風化侵蝕—固結成巖—海相沉積
C.風化侵蝕—海相沉積—地殼抬升—固結成巖 D.海相沉積—固結成巖—地殼抬升—風化侵蝕
【解析】由材料可知,千層薄餅巖是海相沉積巖,故其形成先要經歷海相沉積,再經歷固結成巖;目前,千層薄餅巖位于新西蘭南島西海岸,出露海面,說明固結成巖后,經歷了地殼抬升過程;圖中顯示千層薄餅巖高低不一,參差不平,說明遭受了外力風化侵蝕作用。D正確。
思維線索
地質作用過程的分析思路
地球上的地貌絕大部分是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般采用“高侵蝕、低沉積”的思路進行內外力作用的判斷,即內力作用使地殼抬升,則外力作用以侵蝕作用為主;內力作用使地殼下沉,則外力作用以堆積作用為主。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14張PPT)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問題研究3 地貌的未來演化
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
問題解讀:
地貌的演化過程受自然與人為雙重因素的影響,地貌的變化深刻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研究地貌的未來演化,
有助于人類未雨綢繆、趨利避害。
研究思路:
實踐應用:
1.[人教選必1-P39、40問題研究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東江在半封閉海灣內堆積而成的復合三角洲,其中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占其總面積的93.4%,東江三角洲占6.6%。近百年來,三角洲中河道的形成和人類活動等因素使三角洲向外海推進的速度加快。下圖示意珠江三角洲海岸線的歷史變遷。
(1)概括近8 000年珠江三角洲海岸線的變化特征。 (6分)
【答案】海岸線向外海推移;推移速度呈加快趨勢;相同時段內西江和北江三角洲的沉積作用更明顯,海岸線推移速度更快(或東江三角洲的沉積作用較弱,推移速度較慢);不同區域的三角洲同時發育,海岸線多向擴展。(每點2分,任答3點即可)
【解題思路】概括地理事物的變化特征,既要看到總體變化特征,又要看到局部差異。從總體上看,各時期的海岸線向外海推移,推移速度呈加快趨勢;從局部差異看,西江三角洲、北江三角洲沉積速度較快,東江三角洲沉積速度較慢,三個三角洲擴展方向不同,導致海岸線多向擴展。
(2)列出研究人員推論珠江三角洲海岸線變遷所依據的材料。(4分)
【答案】遺跡(化石、沉積物等);遺址;文獻資料等。(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
【解題思路】研究人員推論珠江三角洲海岸線變遷所依據的材料主要從自然和人類活動兩方面思考。自然方面,珠江三角洲海岸線變遷是河流泥沙沉積的結果,因此沉積物的性質、化石都是研究人員推論的依據。人類活動方面,人類活動留下的遺址和足跡,以及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料等都可以作為研究人員推論的依據。
(3)判斷珠江三角洲泥沙沉積量最大的季節,并說明理由。(8分)
【答案】季節:夏季。(2分)理由: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豐富且集中;(2分)河流徑流量大,挾帶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積;(2分)受夏季風影響,海水頂托作用強,利于泥沙沉積。(2分)
【解題思路】分析如下:
(4)分析近百年來珠江三角洲沉積速度加快的人為原因。(4分)
【答案】人類活動(砍伐、墾殖等)使珠江來沙量顯著增多;人工圍墾加速了三角洲沉積;人為束窄河道,流水搬運作用加強,沉積物被輸送到外海。(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
【解題思路】具體分析如下:
(5)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未來珠江三角洲的面積可能縮小還是擴大 表明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6分)
【答案】縮小。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部分三角洲;(2分)海水侵蝕加劇;(2分)海水溫度上升,風暴潮增多,對海岸的侵蝕加劇。(2分)
或擴大。全球氣候變暖,生態失調影響植被生長,河流含沙量增加; (2分)暴雨等強降水天氣增多,河流流量增多,侵蝕和搬運作用增強,含沙量加大; (2分)海平面上升,河流入海口與海面高差減小,海水的頂托作用增強,泥沙易沉積。(2分)
【解題思路】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河流和海水(波浪或潮汐)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海水侵蝕作用強于河流堆積作用時,三角洲海岸線會出現后退;當河流堆積作用強于海水侵蝕作用時,三角洲海岸線會向海洋推進,面積擴大。因此,若選擇三角洲面積縮小,則從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沒、侵蝕部分三角洲的角度分析;若選擇三角洲面積擴大,則從全球氣候變暖,生態失調影響植被生長,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加,以及河流入海口與海平面高差減小,海水的頂托作用增強等角度分析。
2.[人教選必1-P40分析預測變式]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地裂縫是一種在內外力作用下地表淺表部發生線性破裂的地質現象。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橫貫其中部,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2018年雨季,在持續降雨的影響下,肯尼亞中部的東非裂谷區出現了一條數千米長的巨大地裂縫(圖1),研究發現:肯尼亞地裂縫常與斷層相伴而生;地裂縫形成處地表土層孔隙較大、結構松散;肯尼亞東非裂谷區內的地下水最終會沿斷裂注入裂谷南部的湖泊。圖2示意肯尼亞地裂縫的形成過程。
(1)指出與肯尼亞地裂縫形成有關的主要內、外力作用。(4分)
【答案】地殼斷裂,流水侵蝕,流水搬運,重力塌陷。(4分)
【解題思路】肯尼亞地裂縫是在東非裂谷帶上,常與斷層相伴而生,因此首先受地殼斷裂影響,地裂縫形成處地表土層孔隙較大、結構松散,由于持續降水,流水沿孔隙下滲,發生流水侵蝕,流水搬運,最后發生重力塌陷。
(2)說明在肯尼亞地裂縫形成過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空間遷移的過程。(4分)
【答案】地表水沿土層孔隙、斷裂面等下滲到地下;(2分)地下水在地下渠道內順勢流動,地下水最終排泄至東非裂谷區中海拔較低處(湖泊)。(2分)
【解題思路】分析如下:
(3)肯尼亞地裂縫具有“自我修復性和原地復發性”,試推測其原因。(6分)
【答案】肯尼亞雨季降水集中,水量大;(2分)質地疏松的土層在雨季易被侵蝕、搬運至地裂縫內,地裂縫在較短時間內會被淤積填滿;(2分)地裂縫的形成受控于當地的活動斷裂帶,斷裂帶內的地下徑流會持續侵蝕周圍土層,使淤積后的地裂縫重新開裂。(2分)
【解題思路】第一步,分析設問。“自我修復性”即是指地裂縫被填滿;“原地復發性”即是指原地開裂。從內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地殼運動形成的斷裂不會如此反復,故應是由外力作用影響形成的。第二步,調用知識,建立聯系。肯尼亞為熱帶草原氣候,有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降水集中,水量大;質地疏松的土層在雨季易被侵蝕、搬運至地裂縫內,地裂縫在較短時間內會被淤積填滿;地裂縫的形成受控于當地的活動斷裂帶,斷裂帶內有地下徑流,地下徑流會持續侵蝕周圍土層,使淤積后的地裂縫重新開裂。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38張PPT)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3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
知識點 河谷的演變
1.河流侵蝕作用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含義 向河流源頭侵蝕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蝕 向河岸兩側侵蝕
影響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谷地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
特別注意:影響流水侵蝕的因素有河流落差、徑流量大小、水流速度、地面物質抗侵蝕能力(巖性軟硬)等。
2.河谷的發育過程
河谷的演變
1.原因
河流對流經的河谷不斷侵蝕和堆積,使河谷形態發生變化。
2.過程
河谷發育階段 侵蝕類型和影響 地貌特點 河流橫剖面
初期(A) 河流侵蝕作用以[1]___________ ___侵蝕為主,使河谷不斷加深 和延長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橫剖面呈[2]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期(B) 向下的侵蝕作用減弱,向河谷兩岸的侵蝕作用加強,河道開始變得彎曲 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 積,使得河道更為彎曲, 河谷[3]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期(C) 以向河谷兩岸的侵蝕作用為主,使河道變寬 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 淺的[4]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下和向源頭
”形
拓寬
槽形
河流不同侵蝕類型及其影響
河流的侵蝕類型包括溯源侵蝕、下蝕、側蝕三種類型,三種侵蝕類型對河流的影響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類型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概念 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 是指河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蝕 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
對河流的影響 使河流不斷向源頭方向延伸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河谷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
發生地區 河源、河流上游 中上游(多為構造抬升的山區) 下游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河谷發育與階地
[人教選必1-P38自學窗變式]下圖示意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金沙江過雞公石(屹立于金沙江中心的島嶼)的河谷橫剖面。據此完成1—3題。
1.圖示河段金沙江兩岸地殼變動的特點最可能是( )
A
A.西岸地殼間歇性上升,東岸相對穩定 B.西岸地殼持續隆升,東岸持續下陷
C.西岸地殼間歇性下陷,東岸相對穩定 D.西岸地殼持續下陷,東岸持續隆升
【解析】圖示顯示西岸階地較多,東岸階地較少,故兩岸存在構造差異。階地主要是受地殼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西岸階地有多個平坦面,說明地殼間歇性上升,東岸僅形成一級階地,說明地殼運動相對穩定,A對。
2.關于雞公石的說法正確的有( )
C
①由地殼斷裂下陷而成 ②由流水沖刷脫離陸地而成
③與西岸構造運動相近 ④與東岸構造運動相近
【解析】雞公石為金沙江中的一個小島,該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金沙江切割作用顯著,雞公石應為流水沖刷脫離陸地而成,與內力作用關系不大,①錯、②對;雞公石與河谷東岸都形成了一級階地,且階地面積差異不大,由此可推測其與東岸構造運動相近,③錯、④對。故選C。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與其他階地相比,T5階地地表組分顆粒較小的原因主要是( )
B
A.地表侵蝕嚴重 B.地表風化程度高 C.流水搬運距離長 D.耕種時間長
【解析】T5表層為紅色黏土,是南方地區的地帶性土壤,主要與風化作用有關,該處距河較遠,地勢最高,風化時間長,B對;地表侵蝕嚴重會造成水土流失,但對土壤性質影響較小,A錯;T5階地與其他階地同處一個河谷橫剖面,與河源距離相差不大,各階地地表組分差異應較小,因此與流水搬運距離長短關系不大,C錯;T5階地地表組分顆粒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D錯。
拓展延伸
河流階地
1.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上,這種地貌稱為河流階地。階地的形成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階地面形成時期,河流的側蝕或堆積作用占優勢;階地斜坡形成時期,河流的下切作用占優勢。有幾級階地,就有過幾次地殼抬升運動。
2.多級階地的標注:高于河漫灘的最低一級階地稱第一級階地,向上的另一級階地稱第二級階地,以此類推。階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老,完整性越差。
3.河流階地的成因
(1)氣候變化
①氣候變冷,流域內物理風化加強,碎屑物質豐富,或者氣候變干,流域內植被覆蓋度減小,坡面侵蝕強度加大,流域補給河流的水量減少,含沙量增加,造成河床堆積;②氣候變濕熱,流域內植被茂密,河流中泥沙量減少,徑流量增加,導致河床下切侵蝕增強,形成階地。長期的氣候干濕變化引起堆積和侵蝕作用的交替,便會形成一系列階地。
(2)構造運動
①地殼運動是間歇性的,在地殼相對穩定期間,河流以側蝕和堆積為主,此時塑造出河漫灘。②當河流流經地區的地殼上升時,河床縱剖面的比降加大,流水侵蝕作用加強,使河流下切,原來的河漫灘成了河谷兩側階地。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便在河谷兩側形成多級階地。
(3)侵蝕基準面變化
侵蝕基準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蝕,最先發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斷溯源(向源頭)侵蝕,由于侵蝕基準面下降形成的階地是從下游不斷向上游擴展,因而同一級階地下游形成的年代比上游形成的年代要早。
變式2 河谷演變過程與瀑布發育
4.[人教選必1-P33圖2.27、湘教選必1-P39閱讀變式]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越溪河位于川東丘陵區,是嘉陵江的支流。流域廣泛分布有硬度較大的砂巖,其下為較軟的泥巖。由于干、支流河道下切侵蝕速率的差異,越溪河河口出現裂點(河谷縱剖面上的坡度轉折點),裂點不斷向河流上游移動,在距河口2.3千米處,裂點發育為瀑布。以瀑布為界,上游河道寬淺,而下游河道則為“V”形。下圖為瀑布所在河段地質圖。
(1)簡述河口處形成裂點并發育為瀑布的地質過程。(6分)
【答案】嘉陵江流量大于越溪河流量,下切侵蝕速率快,使越溪河河口處出現裂點;(2分)在溯源侵蝕的作用下,裂點不斷地向河流上游移動;(2分)不同硬度巖石的下切侵蝕程度存在差異,形成瀑布。(2分)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分析可知,越溪河屬于嘉陵江支流,其中嘉陵江流量大、流速快,下切速率快,由于越溪河下切速率較慢,因此越溪河河口處出現裂點;在河流溯源侵蝕的作用下,裂點不斷沿越溪河向上游移動;同時由于越溪河流域廣泛分布有硬度較大的砂巖,其下為較軟的泥巖,不同硬度巖石遭受侵蝕的速度存在差異,最終形成瀑布。
(2)分析越溪河瀑布上下游河道形態差異的成因。(8分)
【答案】以瀑布為界,越溪河上游河床巖石為砂巖,巖性較硬,抗侵蝕能力強,(2分)以側蝕為主, 形成相對平坦開闊的槽形河谷;(2分)下游河床為泥巖,巖性較軟,抗侵蝕能力弱,(2分)流水下切侵蝕作用強烈,形成深度較大的“V”形河谷。(2分)
【解題思路】第一步,拆解設問,找方向。可拆解為3個小問題,①越溪河上下游河道形態各有什么特征,差異是什么?②各種特征的形成條件是什么?③越溪河流域上下游分別有什么條件形成了這種差異?第二步,建立聯系,找答案。
拓展延伸
瀑布的成因
瀑布存在的一個常見原因:巖石類型的差異。河流對軟硬不同的巖石產生差異侵蝕,較堅硬的巖石不容易遭受侵蝕,而較松軟的巖石容易遭受侵蝕。河流從較堅硬的巖石河床流向較松軟的巖石河床時,在河流的下蝕作用下,逐漸形成瀑布。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蝕,瀑布逐漸向河流源頭方向延伸,由于側蝕,瀑布逐漸加寬。
知識點 沖積平原的形成
1.河流堆積地貌形成機制
2.常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
類型 洪積(沖積)扇 河漫灘 三角洲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區
形成 過程 山區河流挾帶大量礫石和泥 沙,在出山口處地勢突然開 闊,水流減緩,物質沉積, 形成沖積扇 地勢平坦,河流側蝕作用強,凸岸 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不 斷升高擴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 形成河漫灘 河流中上游泥沙來源豐富;河流入海
(湖)口處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
(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
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
特別注意:①河口處不一定都會形成三角洲。泥沙來源少或無沉積空間(河口地勢陡峻、沿岸洋流帶走泥沙、地
殼沉降等)也可能無三角洲形成。②三角洲面積的大小會隨泥沙來源變化、海平面變化等而變化。
沖積平原的形成
1.主要的河流堆積地貌
類型 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1]________ 河口地區
中下游
類型 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機制 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勢突然變得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搬運能力降低→泥沙等沉積→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水下堆積體→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已廢棄河漫灘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入海口處水下坡度小+海水[2]
______作用,河水流速減慢
→泥沙堆積→堆積物不斷向
海洋一側延伸形成三角洲平

頂托
續表
類型 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點 以谷口為頂點呈[3] ______,沖積扇頂端 到邊緣地勢逐漸降 低,堆積物顆粒由粗 變細 地勢平坦、寬廣 多呈三角形,地勢平坦,河
網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
海洋方向呈[4]______狀
圖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扇形
放射
續表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沖積扇特點及影響因素
[人教選必1-P35思考變式]青海湖北岸發育有許多沖積扇,沙柳河(落差1 500米、 長度105.8千米、流域面積1 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 108米、 長度65千米、流域面積567平方千米)形成的沖積扇最典型。下圖示意青海湖北岸沖積扇分布。據此完成1—2題。
1.由M到N沉積物平均粒徑的變化趨勢是( )
A
A.&1& B.&2& C.&3& D.&4&
【解析】讀圖可知,M位于沖積扇頂端,N位于沖積扇邊緣。沖積扇是河流沖出出山口時地勢突然平坦開闊,挾帶的物質沉積而形成的,沉積時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故由M到N沉積物平均粒徑由大變小,故選A。
2.與泉吉河相比,沙柳河沖積扇面積大的原因是( )
C
A.植被覆蓋率低,碎屑物質多 B.流域面積廣,搬運能力較弱
C.河流徑流量大,挾帶泥沙多 D.年降水量豐富,河流汛期長
【解析】據材料可知,與泉吉河相比,沙柳河流域面積廣,河流徑流量大,落差大,對地表的侵蝕能力強,挾帶沉積物多,故沖積扇面積大, B錯誤,C正確;沙柳河與泉吉河所處流域植被和氣候差異較小,河流汛期長短差別也較小,A、D錯誤。
變式2 河漫灘特點及成因分析
[人教選必1-P35圖2.32變式]泛濫平原即河漫灘,是指河床與谷坡
間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水淹沒的部分。泛濫平原是由河流的橫向遷移
和洪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具有明顯的沉積物二元結構:下部由較大的
河床沖積層(主要是粗砂和礫石)組成,上部由較細的泛濫平原沉積物
(主要是細砂和黏土)組成。極寬的泛濫平原又被稱為河漫灘平原。下圖示意某泛濫平原剖面。據此完成3—4題。
3.形成面積寬廣泛濫區的自然原因是( )
C
A.物理風化強,風化物具有分選性 B.積雪冰川分布廣,河谷長而寬闊
C.徑流季節變化大,地勢平坦開闊 D.地勢低洼,有利于地表徑流匯集
【解析】泛濫平原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氣候濕潤,水量大,物理風化弱,積雪冰川分布較少,A、B錯誤;河流流經平坦開闊的地形區,河流橫向流動沉積顯著,利于河床沖積層形成,降水季節變化較大,河流有明顯的洪水期,洪水期時會有較細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泛濫平原沉積物,洪水退去,河漫灘出露地表,形成面積寬廣的泛濫區,C正確;地勢低洼對河流水量季節變化影響較小,D錯誤。
4.泛濫平原上部沉積物形成的主要時期是( )
B
A.洪水期之后 B.洪水期 C.枯水期之前 D.枯水期
【解析】河漫灘位于河床一側或兩側,平水期(洪水期之后、枯水期之前為河流的平水期)和枯水期出露地表,洪水期被淹沒。洪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洪水位的時期)河漫灘處洪水較淺,流速較緩,粒徑較小的泥沙沉積下來形成泛濫平原上部沉積物。B正確。
變式3 三角洲地貌及變化分析
[人教選必1-P36圖2.33變式]黃河三角洲是以黃河入海處的河道為中心形成的巨大扇形地。每年,黃河水將超過億噸的泥沙從黃土高原搬運到入海口。這些泥沙不斷把海岸線向前推進,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土地面積增長速度緩慢。下圖示意黃河三角洲的變化。據此完成5—6題。
5.關于圖中甲區域海岸線在40年間的變化情況及原因描述正確的是( )
B
A.蝕退—淤進,氣候變暖 B.淤進—蝕退,河流改道 C.蝕退—淤進,徑流變化 D.淤進—蝕退,洋流影響
【解析】依據圖示信息,從1964年至1999年,甲區域海岸線向外拓展;從1999年至2004年,海岸線向內收縮,海岸線呈現出淤進—蝕退的變化特征,這種變化與河流改道,輸送泥沙減少密切相關,B對、C錯;40年時間較短,氣候變暖、洋流對黃河三角洲的影響不大,A、D錯。
6.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土地面積增長速度緩慢的原因主要是( )
A
A.植被保護成效顯著 B.干支流跨流域調水 C.大規模引水灌溉 D.大量拆除水電站
【解析】近年來由于黃土高原植被保護成效顯著,泥沙輸送量減少,使得黃河三角洲增長緩慢,A對;干支流跨流域調水對總體入海輸沙量影響不大,故對黃河三角洲土地面積增長速度影響較小,B錯;引水灌溉是導致黃河水量減少的原因,但并非導致三角洲面積減小的主要原因,C錯;黃河干支流水力資源豐富,未出現大量拆除水電站的現象,D錯。
思維線索
沖淤平衡原理
變式4 曲流河道變化過程分析
7.[人教選必1-P36活動變式]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
長江武漢城區段兩岸由濱江平原和一系列對峙磯頭(龜山—蛇山,青山—湛家磯等)構成。由于磯頭形成的“卡口”約束,河道平面形態呈寬窄相間的“藕節狀”。明清時期以來,長江武漢城區段的河道形態有較大變化:左岸變化較小,右岸經歷了河—洲—湖—陸的演化,形成武昌北濱江平原。下圖示意長江武漢城區段明清時期以來的演化。
(1)從河流差異侵蝕的角度,分析長江武漢城區段河道平面形態呈“藕節狀”的原因。(6分)
【答案】磯頭由基巖構成,不易被侵蝕(側蝕),河道較窄;(2分)濱江平原由泥沙堆積形成,在側蝕作用下,河道展寬;(2分)一系列對峙磯頭和濱江平原相間分布使得長江武漢城區段河道平面形態呈“藕節狀”。 (2分)
【解題思路】據材料可知,龜山—蛇山,青山—湛家磯為磯頭,磯頭主要由基巖構成,硬度較大,不易被侵蝕;受到磯頭的影響,河道擺動幅度較小,使河道相對較窄;由于濱江平原主要是泥沙堆積而成,在水流的側蝕作用影響下,此處河道容易展寬;由于河段上下游的一系列對峙磯頭的存在,河道較窄,而濱江平原處河道又較寬,兩者相間分布,使得長江武漢城區段的河道平面形態呈“藕節狀”。
(2)分析武昌北濱江平原利于泥沙沉積的環境條件。(6分)
【答案】漢江匯入長江,受長江干流的頂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積;(2分)位于長江干流開闊的河段(或干流流出磯頭河段,河流展寬),泥沙易淤積;(2分)岸線呈拋物線狀,河道彎曲,流速較緩,泥沙易淤積。(2分)
【解題思路】漢江在匯入長江過程中,其水流受到了長江干流的頂托作用,使漢江挾帶的泥沙大量淤積;漢江注入長江的河段屬于干流流出磯頭的相對開闊的河段,此處河段相對寬闊,泥沙可淤積的空間相對較大;右岸河道向東彎曲,水流速度較慢,有利于泥沙淤積。
(3)說明明清時期以來,長江武漢城區段右岸湖泊的形成、演化過程。(6分)
【答案】形成:泥沙淤積(或沙洲合并)使得河道由多分汊河道演化為單分汊河道,其中右汊河道淤塞形成余家湖、沙湖、白楊湖等多個“串珠狀湖泊”。(3分)演化:沙洲與陸地逐漸合并,湖泊補給減少(或湖泊繼續淤積),余家湖、白楊湖消失,僅剩沙湖殘留,由狹長水道連接長江。(3分)
【解題思路】分析過程如下: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47張PPT)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2節 構造地貌的形成
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
知識點32 地質構造與地貌
知識點 地質構造與地貌
地質構造與地貌
1.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項目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態 巖層向上拱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巖層向下彎曲
項目 背 斜 向 斜
巖層新老關系(主要依據) 中間老,兩翼新 中間新,兩翼老
常見地形 山嶺 谷地
倒置地形(差別侵蝕) 成因 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物質破 碎易被侵蝕而成[1]______ 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堅實,不
易被侵蝕,反而形成[2]______
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谷地
山嶺
續表
2.斷層的判斷
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有兩個:一是巖層受力斷裂,二是巖層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例如,下圖中A、B、C三處巖石既受力斷裂,又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所以A、B、C三處都是斷層;而D處巖石雖然受力斷裂但無位移,故不是斷層。
3.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研究地質構造規律有很強的實踐性,對生產有指導作用,具體應用見下表:
領域 應用
找水 ①[3]______構造有利于地下水補給和儲藏,兩翼的水易向中間匯集、下滲
形成地下水;②斷層處往往有地下水出露,因此利用斷層可以找水
找油氣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天然氣最輕,分布于背斜頂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間為石油
確定鉆礦位置 巖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如煤、鐵等,它們往往保留在向斜構造的地下,因此鉆探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會被侵蝕搬運掉
向斜
領域 應用
工程選址 ①建筑工程,如隧道選址應避開[4]______,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建設易
誘發地質災害,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②開鑿地下隧道應避
開向斜部位,向斜是地下水的匯集區,若開鑿,隧道可能會變為水道
斷層
續表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地質構造的判斷
[人教選必1-P26圖2.14變式]下圖為某地質構造剖面景觀照片。據此完成1—3題。
1.從圖中可以直接觀察到( )
C
A.褶皺 B.兩側巖層向上拱起 C.斷層 D.中間巖層斷裂上升
【解析】讀圖可知,圖示甲、丙處巖層沿著斷裂面向下錯位,應為斷層, C正確,D錯誤;褶皺巖層是彎曲變形的,而圖示巖層平直,A、B錯誤。
2.圖中地質構造的形成,主要是受到( )
A
A.張力作用 B.壓力作用 C.滑坡作用 D.變質作用
【解析】讀圖可知,圖示甲、丙處巖層沿著斷裂面發生斷裂并向下錯位,說明此處斷層是巖層受到張力斷裂下陷形成的,故A正確;受壓力作用巖層會彎曲變形,如果有斷層,巖塊會上升,B錯誤;滑坡作用、變質作用一般不會使巖層斷裂,C、D錯誤。
3.關于圖中巖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
D
A.甲比乙形成的時間更晚 B.甲、乙、丙巖層具有大量氣孔
C.丙比乙的巖層厚度更大 D.甲與乙錯位距離約為1米
【解析】讀圖可知,甲、乙為同一巖層,形成時間一樣, A錯誤;甲、乙、丙均為沉積巖,沒有大量氣孔,B錯誤;乙的巖層厚度比丙的大,C錯誤;圖中下方有一成年人,對比可知,甲與乙錯位超過半人高,距離約1米,D正確。
變式2 地質構造形成的過程分析
[人教選必1-P28活動變式]世界地質公園廬山是一座塊狀山。下圖為沿廬山西北—東南向繪制的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4—5題。
4.圖中屬于背斜山的是( )
C
A.虎背嶺 B.牯嶺 C.大月山 D.五老峰
【解析】虎背嶺、五老峰處巖層發生斷裂、位移,屬于斷層構造,為斷塊山,A、D錯誤。牯嶺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構造,B錯誤。大月山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地勢高于周圍區域,為背斜山,C正確。
5.推測廬山的地質形成過程是( )
B
A.擠壓彎曲—地殼抬升—巖層斷裂—外力侵蝕 B.擠壓彎曲—巖層斷裂—地殼抬升—外力侵蝕
C.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巖層斷裂—擠壓彎曲 D.擠壓彎曲—外力侵蝕—巖層斷裂—地殼抬升
【解析】廬山是一座塊狀山,兩側是地勢低平的長江和鄱陽湖,其形成過程應首先經歷巖層擠壓彎曲,擠壓力超過巖層的承受能力,巖層發生斷裂,并向上位移,形成塊狀山地,然后受流水、風力等外力作用侵蝕,地表起伏不平,B正確。
知識點 板塊運動與地貌
板塊運動與地貌
1.板塊的劃分
全球巖石圈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1]______板塊、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美洲
2.板塊運動及地殼活動
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2]______地殼比較穩
定,兩個板塊之間的[3]______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3.板塊運動與地貌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板塊相對運動對全球構造地貌的影響可總結如下:
內部
交界
板塊運動 張裂 相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對地球表面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大山脈和巨大高原 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亞洲東部島弧、馬里亞納海溝
邊界類型 [4]______邊界 _________ [5]______邊界 _________ 圖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長
消亡
特殊板塊及地區分布
1.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位于印度洋板塊;小亞細亞半島、太平洋西部島弧鏈位于亞歐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塊;馬達加斯加島屬于非洲板塊。
2.冰島—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大西洋“ ”形海嶺上—生長邊界;
新西蘭南、北二島—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消亡邊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脈由美洲板塊與另一小板塊碰撞形成。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板塊運動與山脈
[人教選必1-P29圖2.20、圖2.21變式]蘇門答臘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島上河流眾多,有90余座火山,其中最高峰海拔達3 800米。下圖示意蘇門答臘島山脈、河流、沼澤分布。據此完成1—2題。
1.巴里桑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是因為( )
B
A.亞歐板塊向東南俯沖 B.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擠壓 C.地殼活躍程度的差異 D.島嶼呈西北—東南走向
【解析】讀圖文并結合所學知識,蘇門答臘島西南部邊緣為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邊界,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擠壓,使地殼抬升,形成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B正確;亞歐板塊海拔較高,印度洋板塊海拔較低,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下面,A錯誤;地殼活躍程度的差異與之無關,C錯誤;島嶼與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均是板塊擠壓的結果,D錯誤。
2.蘇門答臘島的地質環境特點是( )
C
A.變質巖深厚 B.多巖溶地貌 C.火山巖廣布 D.風力作用強
【解析】由材料可知,蘇門答臘島上有90余座火山,說明地殼活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因而火山巖廣布,C正確;變質巖一般出現在巖石與巖漿接觸的地方,厚度較小,A錯誤;巖溶地貌多分布于石灰巖廣布區,石灰巖是淺水環境形成的沉積巖,而該處多火山巖,B錯誤;位于赤道無風帶,風力作用較弱,D錯誤。
變式2 板塊運動與火山
[湘教選必1-P36活動變式]夏威夷—皇帝海山鏈由兩部分組成:沒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鏈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島鏈(圖1)。這些海底火山從西北到東南逐漸變“年輕”,“身高”也在增長。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提出了地球“熱點”理論:隨著板塊運動,板塊漂移過地幔柱時,地幔柱的“羽流”沖破巖石圈造成火山噴發(圖2)。據此完成3—4題。
3.圖示區域太平洋板塊的運動方向是( )
C
A.自西北向東南 B.自東北向西南 C.自東南向西北 D.自西南向東北
【解析】分析如下:
4.皇帝海山鏈中的海山均沒于海面以下,最可能是因為( )
C
A.海洋地殼下沉 B.火山噴發規模小 C.受外力侵蝕 D.海平面上升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皇帝海山鏈中的海山是地幔柱“羽流”噴發形成的。海洋地殼下沉或海平面上升不會使海山鏈中的海山均沒于海面之下,而夏威夷島鏈均出露海面,A、D錯誤;火山噴發規模小只是不會使海山繼續“長高”,但不會使其均沒于海面以下,B錯誤;皇帝海山鏈形成時間早于夏威夷島鏈,隨著板塊移動,皇帝海山鏈逐漸遠離海底地幔柱,沒有新的巖漿物質冷卻,其在漫長的外力作用,如海浪侵蝕作用下,會被侵蝕沒于海面以下,C正確。
圖像突破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常見問題 判斷方法
判斷地殼運 動性質 ①若出現大面積成層巖石,說明地殼處于下沉運動中;
#b#
②若上覆巖層發生侵蝕,說明地殼處于上升運動中;
#b#
③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
了沉積巖,后來地殼上升,該巖層被全部侵蝕掉了。
判斷巖層新 老關系 ①根據地層層序:沉積巖層→下老上新;
#b#
②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含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巖層比含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巖層新;
#b#
③根據巖層的接觸關系:噴出巖的巖層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巖層;變
質巖多受巖漿活動影響,晚于與其相鄰的巖漿巖;
#b#
④根據海底地形發展過程:同一海嶺或海溝內,離海嶺越近,巖層形成的年代越晚;離海溝越近,
巖層形成的年代越早。
判斷地質構 造 中心巖層老,兩側巖層新,為背斜;
中心巖層新,兩側巖層老,為向斜。
如右圖中A為背斜,B為向斜。
讀圖專練
類型1 地質剖面圖
[人教選必1-P28圖2.19變式]下圖為松嫩平原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 )
A
A.鐵力處花崗巖形成年代最早 B.剖面線西端的巖層為侵入巖
C.通肯河與呼蘭河間有向斜構造 D.林甸處第四紀沉積物厚400米
【解析】讀圖可知,鐵力處的花崗巖形成于古生代,比圖中其他地層的形成年代都早,A正確;玄武巖是常見的噴出巖,因此剖面線西端的巖層為噴出巖,B錯誤;通肯河與呼蘭河之間中生代沉積層向上彎曲,為背斜構造,C錯誤;林甸處第四紀沉積物厚約200米,D錯誤。
2.綏化處地層形成的主要地質過程是( )
C
A.古生代巖漿侵入—古生代沉積—抬升侵蝕—下沉第四紀沉積
B.中生代沉積—抬升侵蝕—下沉第四紀沉積—古生代巖漿侵入
C.中生代沉積—擠壓褶皺—抬升侵蝕—下沉第四紀沉積
D.古生代巖漿侵入—抬升侵蝕—第四紀沉積—擠壓褶皺
【解析】讀圖可知,綏化處地層下部有彎曲的中生代沉積層,其上面存在不整合面,上部為第四紀沉積層,因此該處地層形成的主要地質過程是中生代地殼下降接受沉積、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巖,然后受到地殼運動擠壓,形成褶皺,接著巖層隨地殼抬升并受外力作用侵蝕形成不整合面,最后地殼再次下沉并接受第四紀沉積,故選C。
[鏈接人教選必1-P28活動]下圖示意某區域地質剖面。據此完成3—5題。
3.有關圖中各處巖石的說法正確的是( )
C
A.甲處巖層彎曲是由斷層所致 B.M處巖石有明顯的層理構造
C.乙處巖石可能變質成大理巖 D.N處巖石材質致密宜作建筑材料
【解析】甲處巖層向上拱起是由擠壓作用造成的,且發生在斷層之前,A錯;讀圖例可知,M處巖石為巖漿巖,沒有層理構造,B錯;大理巖是石灰巖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形成的變質巖,可能出現在與巖漿通道接觸的石灰巖分布區的乙處,C對;N處為噴出巖,巖石常有氣孔,不宜作建筑材料,D錯。
4.下列關于圖示區域的說法正確的是( )
D
A.丙處巖石形成時間晚于乙處 B.丁處可能發現化石
C.N處巖漿冷凝速度慢于P處 D.斷層發生在褶皺之后
【解析】讀圖可知,丙處巖石上覆有乙處巖石同類巖層,且位于斷層上升側,故丙處巖石形成時間早于乙處,A錯;丁處為巖漿巖,不含化石,B錯;N處巖漿噴發出地表后迅速冷凝,冷凝速度快于P處巖漿,(【提示】地下溫度較高,巖漿冷凝速度慢)C錯;斷層是巖層或巖體沿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的構造,圖示斷層發生在褶皺之后,D對。
5.Q巖石形成前圖示范圍內發生過的明顯地表侵蝕過程最可能有( )
C
A.4次 B.3次 C.2次 D.1次
【解析】分析如下:
易錯提醒
解答該題的關鍵詞是“明顯地表侵蝕”。學生在解答該題時,往往會認為Q巖石穿越的巖層都會發生侵蝕過程,因而作答時,只依據該巖石穿越的巖層層數來確定侵蝕次數。其實,有些巖層并未發生“明顯”的侵蝕過程。
[鏈接人教選必1-P25自學窗]下圖為我國橫斷山區某地地質構造圖,該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為湖泊環境。據此完成6—8題。
6.該區域最古老的巖層是( )
A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分析如下:
7.該地區湖泊在地質歷史時期的變化主要表現為( )
C
A.湖泊面積持續擴大 B.湖泊面積持續縮小 C.湖水出現頻繁進退 D.湖泊面積保持穩定
【解析】由圖可以看出,在地質歷史時期該地區湖泊底部形成了細砂巖、含礫粗砂巖、砂質泥巖等,且呈現交替分布,構成這些巖石的礦物顆粒大小不同,這與流水搬運作用有關。據此可以判斷,在地質歷史時期該地區湖泊面積出現了多次擴張和收縮的變化,即湖水出現了頻繁的進退現象,C正確。
解后反思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湖泊水量與搬運能力的關系,即湖泊水量大時,搬運能力強,沉積物顆粒大;湖泊水量小時,搬運能力弱,沉積物顆粒小。
8.據圖判斷該地一定發生過劇烈的( )
B
A.地震活動 B.火山噴發活動 C.板塊張裂活動 D.巖漿侵入活動
【解析】該地有大面積的玄武巖分布,說明該地發生過劇烈的火山噴發活動,B正確。據圖無法判斷是否發生過強烈的地震活動,排除A;橫斷山區位于板塊消亡邊界,發生劇烈的板塊張裂活動的可能性小,排除C;巖漿侵入多形成花崗巖而不是玄武巖,排除D。
類型2 平面地質圖
[湘教選必1-P35活動變式,2023年1月浙江卷]下圖為某地地質圖。據此完成9—10題。
9.圖中巖漿巖( )
A
①沿斷層F侵入 ②切穿背斜軸部 ③切穿向斜軸部 ④早于寒武紀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由圖可知,巖漿巖位于斷層線延伸區域,且兩側巖層發生錯位,可判斷巖漿巖沿斷層F侵入,①正確;從圖例中讀取巖層的新老關系,可知圖中區域巖層中間老、兩翼新,地質構造為背斜,說明巖漿巖切穿的是背斜軸部,②正確、③錯誤;巖漿巖沿斷層F侵入,由背斜軸部切穿所有巖層,侵入了寒武紀巖層,因此巖漿巖形成時間晚于寒武紀,④錯誤。A正確。
10.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
C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 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
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 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
【解析】該地區先是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各種巖石(巖層);形成的巖層受到擠壓,褶皺隆升出現背斜構造;圖中的斷層穿過背斜軸部,說明斷層形成時間晚于褶皺形成時間。因此,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為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C正確。
柳江盆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北部,為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盆地歷經多次地質事件,發育多個不整合面(上下相鄰地層時代不連續)。下圖為柳江盆地局部地質圖。據此完成11—13題。
11.圖示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勢特征為( )
A
A.向斜 西陡東緩 B.背斜 西陡東緩 C.向斜 西緩東陡 D.背斜 西緩東陡
【解析】讀圖可知,“義院口”及其以南的地層以較為年輕的侏羅紀巖層為主,由該巖層向東西兩側巖層變老,為向斜地質構造。西部地區巖層近南北走向,巖層產狀(【提示】巖層產狀三要素為巖層的空間方位,巖層走向、傾向和傾角)變化急劇,這說明該地巖層受到強烈的擠壓,巖層厚度變薄,甚至缺失,加上斷層發育,西側較陡,東側地區巖層變化平穩,說明東側巖層地勢相對平緩,A正確。
12.圖示區域,典型的不整合面分布在( )
B
A.P—C B.C—O C.O— C D.C— Z
【解析】不整合面是指上下相鄰地層時代不連續。據圖例可知,P和C是二疊紀和石炭紀,地層時代連續,不符合不整合面特征,A錯誤;C是石炭紀地層,O是奧陶紀地層,地層時代不連續,但圖中顯示二者為相鄰地層,說明地層之間存在不整合面,B正確;O地層和 C 地層時代連續, C 地層和Z地層時代連續,都不符合不整合面特征,C、D錯誤。
13.志留紀到泥盆紀期間,該區域的古地理環境表現為( )
B
A.陸地,接受沉積 B.陸地,遭受剝蝕 C.海洋,接受沉積 D.海洋,遭受剝蝕
【解析】圖中奧陶紀O到二疊紀P兩個時代的地層直接接觸,中間缺失了志留紀S到泥盆紀D的地層,說明志留紀到泥盆紀時期,該地區處在陸相(山地或高原)環境,遭受風化和剝蝕,缺失兩個地層,B正確。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40張PPT)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4節 其他外力作用地貌
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
知識點 喀斯特地貌
特別注意:隨著地殼的緩慢上升或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暗河高出地下水位,就成為溶洞;反之,地殼下沉或地下
水位上升,溶洞充滿地下水或部分充填地下水,就成為暗河。一些高原山區,有不同海拔的溶洞分布,可能與地
殼間歇性抬升運動有關。
喀斯特地貌
形成:[1]________巖石在適當條件下,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
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態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
類型 形態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叢→孤峰→殘峰 溶蝕
溶溝→溶蝕洼地→溶蝕谷地 可溶性
地面喀斯特地貌 落水洞 溶蝕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淀積
石鐘乳、石筍、石柱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 喀斯特地貌演變過程
[湘教必修1-P57圖2.36變式]天坑是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溶洞因頂部多次崩塌裸露出地面而形成的。下圖為重慶小寨天坑二次崩塌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天坑形成的過程為( )
A
A.沉積作用—地殼抬升—巖石裂隙—地下溶洞—重力崩塌
B.巖石裂隙—沉積作用—地下溶洞—剝落巖塊—重力崩塌
C.地下溶洞—重力坍塌—裂隙滲水—地下溶洞—二次崩塌
D.地殼下沉—巖石裂隙—裂隙滲水—地下溶洞—二次崩塌
【解析】天坑位于喀斯特地區,而喀斯特地區巖石為石灰巖,是淺海環境下沉積形成的;后經地殼抬升成陸地;在外力作用下,巖石出現裂隙,地表水沿巖石裂隙下滲,不斷對巖石進行沖刷與溶蝕,形成巨大地下溶洞;后來溶洞洞頂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天坑。故天坑形成的過程為沉積作用—地殼抬升—巖石裂隙—地下溶洞—重力崩塌,A正確。
2.抑制二次崩塌的主要因素是( )
B
A.年降水量 B.隔水層 C.地殼抬升 D.地下河
【解析】二次崩塌指的是上層天坑與下層溶洞之間的部分逐漸被溶蝕、沖刷變薄,最后坍塌的過程。從圖中可以看出,地下溶洞上部有一隔水層,隔水層可減少水分下滲,減緩地下溶洞洞頂被裂隙水穿透的速度,成為抑制二次崩塌的主要因素,B正確。年降水量、地殼抬升、地下河都會促進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但不是抑制二次崩塌的主要因素,A、C、D錯誤。
拓展延伸
塌陷型天坑的類型及形成條件
天坑有兩類,一種是塌陷型,一種是沖蝕型。
塌陷型天坑是由地下河強烈的溶蝕作用造成巖層不斷崩塌并達到地表而成的,通俗地講就是被地下水掏出來的。其發展由地下到地面,經歷了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廳、地表天坑幾個主要階段。
其形成應具備以下必要條件:①有連續沉積、厚度巨大的碳酸鹽巖層,并有較廣泛的連續出露與分布;②巖層水平或平緩產狀,尤以寬平的背斜軸部最為有利;③位置相對很低的排水基準面和較厚含水層的包氣帶;④溫和多雨的熱帶或亞熱帶氣候條件;⑤含水層中存在著物質、能量輸入與輸出功能強大的動力系統。
3.[人教必修1-P67圖4.2變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
石灰巖形成的高原被溝壑切割,呈現出方山群、墻狀山、孤立方山的地貌組合,其中墻狀山高度在百米以上,寬僅十余米,延伸可達數千米。下圖為墻狀山演化示意圖。
(1)指出石灰巖高原形成過程中受到的主要內、外力作用。(4分)
【答案】地殼運動(內力抬升),(2分)沉積作用。(2分)
【解題思路】石灰巖高原的形成主要經過了兩個過程,一是石灰巖的形成,即沉積作用;二是高原的形成,即地殼運動。
(2)從內外力作用角度簡述石灰巖高原演化出墻狀山的過程。(4分)
【答案】石灰巖高原抬升過程中出現平行裂隙,(2分)受流水侵蝕等外力作用,裂隙加寬加深,形成墻狀山。(2分)
【解題思路】石灰巖高原演化出墻狀山的過程顯示在示意圖中,階段Ⅰ石灰巖高原抬升過程中出現平行裂隙,階段Ⅱ至階段Ⅲ石灰巖高原受流水侵蝕等外力作用,裂隙加寬加深,直至階段Ⅳ形成墻狀山。
(3)簡述墻狀山廣布地區聚落的特點。(4分)
【答案】多為鄉村聚落,規模小,(2分)相對分散(稀疏),聚居的人口少。(2分)
【解題思路】墻狀山廣布地區,平原面積小,主要聚落類型是鄉村,規模小、人口少。
知識點 風沙地貌
風沙地貌
類型 典型景觀 地貌特點 形成過程
風蝕地貌 風蝕柱 垂直裂隙發育的巖石,在風長期吹蝕下,形成的孤立石柱 風及其挾帶的沙粒沖擊和摩擦巖石,形成風蝕柱、風蝕蘑菇、雅丹等地貌
風蝕蘑菇 上部寬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狀 雅丹 由不規則的溝槽和壟脊相間構成,壟脊高度和長度不一,走向與主風向一致,溝槽內常有沙子堆積 風積地貌 新月形沙丘 平面圖形呈新月形,沙丘的兩側有順著風向向前 伸出的兩個獸角(翼)。迎風坡較[5]____,背風 坡較[6]____ 風力吹揚沙塵,當風力減弱或氣流受阻時,沙塵便降落到地表,形成沙丘、沙壟和黃土堆積
縱向沙壟 順風向,呈互相平行的長條形 緩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風沙地貌的特征判讀
[人教必修1-P73思考變式]植物線性沙丘一般是指在沙漠地區受到呈銳角相交且風力大小不等的兩個方向的風交互作用,風中沙粒沉積形成的壟狀沙鏈。下圖是植物線性沙丘形成過程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風向。據此完成1—2題。
1.在植物線性沙丘發育過程中( )
C
①沙礫沉積形成水平層理 ②沙丘主體增高變寬伸長 ③沙丘表面成土作用加快 ④沙丘表面沙礫粒徑增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由于植被阻擋,風中挾帶的沙礫發生沉積,沙丘主體會增高變寬伸長,但是由于植被和坡向的影響,不可能形成水平層理,故①錯誤,②正確。植物線性沙丘發育過程中,灌叢植被增多,說明沙丘成土作用加快,故③正確。沙丘主體在增高,粒徑較大的沙礫不易被搬至沙丘表面,故沙丘表面沙礫粒徑減小,故④錯誤。故選C。
2.影響圖示沙丘形成的主導風向是( )
B
A.甲和乙,且甲風力大于乙 B.甲和丙,且甲風力大于丙
C.丙和丁,且丙風力大于丁 D.乙和丁,且丁風力大于乙
【解析】讀圖可知,圖示沙丘從a到d發育過程中,獨立小沙丘從左向右延伸,直至連接成線性沙丘,發育方向與甲、丙風向一致,故主導風向是甲和丙;d階段顯示甲風向一側距離沙丘脊線更近,說明甲風向風力更大,吹動沙粒向丙風向一側沉積,故B正確。
變式2 風沙地貌的形成條件分析
3.[湘教必修1-P50圖2.24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甘肅瓜州縣灌溉農業區面積廣,區域內湖泊萎縮,湖床出露。瓜州素有“風庫”之稱,多大風和沙暴,沙暴中挾帶了大量的鹽類物質。疏勒河北側廣泛分布著具有裂隙的土狀沉積物黏土,在此發育了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土丘、灘地交錯分布,造型各異。圖1為瓜州雅丹地貌景觀圖,圖2為瓜州及周邊區域圖。
(1)說明瓜州雅丹地貌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植被稀疏,地表干燥,黏土層相對松軟,多裂隙;(3分)位于西北地區,多大風,大風沿黏土層裂隙侵蝕,裂隙兩側殘留,形成土丘。(3分)
【解題思路】雅丹地貌形成的自然條件主要立足當地的氣候要素去分析。由光照條件,可推測河湖相沉積物已被風化;由大風條件,可推測風蝕強度;由降水條件,可推測植被狀況及對風力的阻擋作用等。
(2)指出瓜州沙塵中鹽類物質的來源。(3分)
【答案】開墾的耕地因土地鹽堿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積累的鹽分;(1分)周圍地區風力挾帶的鹽分;(1分)湖面縮減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鹽分。(1分)
【解題思路】,鹽分的來源既有當地自然原因產生的,也有人為耕作產生的,還有來自周邊地區的。
(3)請你為蘭新高鐵防御風沙侵襲提出合理化建議。(3分)
【答案】修建擋風墻或擋風屏;(1分)修建地上通風隧道;(1分)設置石(草)方格等固沙。(1分)
【解題思路】防御風沙侵襲主要從阻滯和疏導兩方面去思考。
知識點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類型 典型景觀 地貌特點 形成過程
海蝕地貌 海蝕崖 高出海面的[7]______ 由巖石構成的海岸,不斷受到海浪的擊打和侵蝕,導致巖石破碎,巖壁崩落,最終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平臺等
海蝕平臺 微微向海傾斜的基巖平臺,臺面上基巖裸露或覆蓋有很薄的沙礫和淤泥層 海蝕拱橋 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 海積地貌 沙灘、沙洲、貝殼堤及泥質灘涂 沿海灘涂,地形平坦 在潮汐、[8]______等海水運動的
作用下,砂礫、泥土、貝殼或者珊
瑚礁等物質在海岸地區堆積而成
陡崖
海浪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 海岸地貌形成過程及趨勢分析
[人教必修1-P74圖4.18變式]“潮汐樹”是潮水在上漲、回落過程中侵蝕海灘形成的一種潮間帶地貌。從天空俯瞰,一條條潮溝猶如生長在潮間帶上的參天大樹,主干朝向大海,枝杈朝向陸地。下圖是錢塘江入海口的“潮汐樹”照片。據此完成1—3題。
1.“潮汐樹”最有可能分布的海岸是( )
C
A.沙質海岸 B.基巖海岸 C.泥質海岸 D.人工海岸
【解析】據材料可知,“潮汐樹”是發育在潮灘上的潮溝(海灘上受退潮水流的侵蝕形成的), 故“潮汐樹”最可能發生在質地松軟易被侵蝕的泥質海岸,C正確;沙質海岸較為疏松,易被侵蝕,但穩定性差,不易形成“潮汐樹”,A錯誤;基巖海岸巖石比較堅硬,潮水侵蝕能力較弱,不易形成“潮汐樹”,B錯誤;人工海岸人類活動影響大,不易形成“潮汐樹”,D錯誤。
2.“潮汐樹”的形成過程是( )
C
①潮漲潮落,匯流面積增加 ②潮溝加深,分汊增多
③落潮,灘面沖蝕 ④漲潮,泥沙淤積
【解析】落潮流速快于漲潮,漲潮時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動,速度較慢,以淤積為主;落潮時海水離岸,流速加快,在灘面上進行沖蝕,形成最初的潮溝;隨著每天潮漲潮落,伴隨著溯源侵蝕和側蝕等活動,匯流面積不斷增加,潮溝逐漸加寬加深,分汊也不斷增加,最終形成“潮汐樹”。因此“潮汐樹”的形成過程是④③①②。故選C。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3.對圖中“潮汐樹”潮溝的形成解釋合理的是( )
C
A.漲潮水流速度慢,侵蝕作用強 B.漲潮水流速度慢,堆積作用強
C.退潮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 D.退潮水流速度快,堆積作用強
【解析】“潮汐樹”是潮水在上漲、回落過程中侵蝕海灘形成的,故潮溝的形成以侵蝕作用為主,B、D錯誤;漲潮時為上坡,水流速度慢,侵蝕作用弱,A錯誤;退潮時為下坡,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形成潮溝,C正確。
4.[人教選必1-P22活動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碳酸鈣是石灰巖未固結前的形態,呈白色,且碳酸鈣越純,顏色越白。英國多佛爾海峽沿岸(如圖)因發育大規模潔白的崖壁而聞名。多佛爾白崖的碳酸鈣沉積形成于溫暖的白堊紀,海洋浮游生物的骨架碎屑演化形成疏松多孔、柔軟脆弱的海相沉積碳酸鈣,白崖海蝕后退速率高,且白崖表面狀況利于光線的多次反射和散射。與一般的石灰巖崖壁相比,多佛爾白崖顏色更加潔白。
(1)多佛爾白崖較一般石灰巖崖壁更加潔白,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6分)
【答案】白堊紀時期氣候溫暖,海平面較高,(大片陸地被淹沒)缺少陸源風化物,雜質少,碳酸鈣純度高;(2分)巖性脆弱,海蝕后退速率快,崖面新鮮光滑,地衣等植被難以生長;(2分)崖壁疏松多孔,表面粗糙,多碎屑粉末,光線多次反射、散射,增加崖壁亮度。(2分)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碳酸鈣越純,顏色越白”,反推多佛爾白崖碳酸鈣純度高。碳酸鈣是海洋生物沉積的產物,白堊紀氣候溫暖,海平面上升,大片陸地被淹沒,該地缺少陸源風化物,碳酸鈣中的雜質少,純度高。根據材料“疏松多孔、柔軟脆弱”可以推測崖壁多碎屑粉末,碎屑粉末能使得光線多次散射、反射,從而增加崖壁亮度。此外,碳酸巖巖性脆弱,該地西風風向與海峽走向一致,海浪侵蝕作用促使崖壁后退速度較快,崖面新鮮光滑,地衣等植被難以生長。
(2)預測英吉利海峽白崖崖壁的變化趨勢,并說明理由。(4分)
【答案】變化趨勢:白崖崖壁后退,景觀破碎,面積減少。(2分)理由:碳酸鈣規模有限,受海浪侵蝕作用影響,不斷減少;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2分,1點即可)
【解題思路】英吉利海峽白崖崖壁變化趨勢主要從海平面位置、物質來源、外力侵蝕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為島嶼的崖壁,碳酸鈣規模有限,受海浪侵蝕作用影響,崖壁會不斷后退;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崖壁會被淹沒,所以白崖崖壁會不斷后退,景觀破碎,面積減小。
知識點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1)冰川侵蝕地貌
①冰斗:分布在雪線附近、呈圈椅狀的半圓形凹地。
②冰川槽谷:冰川過量下蝕和展寬形成的典型冰川谷,兩壁陡立,谷底開闊,橫剖
面呈“ ”形。
③角峰:[9]________形的尖峰,周圍有冰斗發育。
金字塔
④刃脊:山嶺兩側的冰斗不斷擴大,冰斗壁后退,相鄰冰斗之間的山脊形成刀刃狀。
(2)冰川堆積地貌
冰磧丘陵:冰川消融后挾帶的物質堆積形成的波狀起伏的地表形態。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冰川地貌的特征判斷
[湘教必修1-P63活動1變式]冰川槽谷橫剖面一般呈“U”形,其形態的沿程變化反映了冰川侵蝕特征的沿程分異。下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橫剖面形態。據此完成1—2題。
1.推測該冰川不同部位槽谷從上游到下游的順序依次是( )
B
A.甲丙乙丁 B.甲乙丙丁 C.乙丙丁甲 D.丁甲乙丙
【解析】冰川的流動過程受重力作用的影響較大,遵循冰川由高處流向低處的原則可以判斷槽谷的上下游位置。由圖可知,從甲到丁,槽谷底部海拔逐漸降低,則不同部位槽谷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應為甲、乙、丙、丁, B正確。
2.與乙處相比,丙處槽谷橫剖面展寬更大,可能是因為丙處( )
D
A.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匯流處,流水堆積強 B.位于上游,垂直高差大,冰川侵蝕強
C.位于冰川的交匯處,流水側蝕強 D.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匯流處,冰川側蝕強
【解析】冰川槽谷由冰蝕作用形成,冰川活動的地區氣溫低,缺少液態的流水,流水作用弱,A、C錯誤;結合上題可知,乙槽谷位于丙槽谷上游,B錯誤;槽谷展寬程度與冰川側蝕作用的大小有關,在主冰川和支冰川匯流處,冰層厚度增大,會導致冰川對槽谷兩側的側蝕作用加大,故推測丙處附近槽谷橫剖面展寬更大,最可能是因為處于支冰川匯入主冰川的位置,D正確。
[湘教必修1-P62閱讀變式]山岳冰川常發育在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帶。凍結在冰川體內的各種碎屑物隨著冰川體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緩慢地向下移動。在寬闊的冰川谷地,冰川體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眾多碎屑物堆積組成的冰磧壟,并發育出辮狀水系。如圖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在任一條冰磧壟的形成過程中,冰川體消融的前端( )
C
A.向海拔低處推進 B.向海拔高處后退 C.位置穩定 D.反復進退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川體挾帶大量的碎屑物沿冰川谷向下滑動,隨著海拔降低,氣溫升高,冰川體前端融化,所挾帶的碎屑物沉積,沉積物隨著冰川的運動源源不斷地在此累積,受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冰川退縮,碎屑物堆積體在冰川體前端顯露出來,形成冰磧壟。因此,在任一條冰磧壟的形成過程中,冰川體消融的前端位置穩定。選C。
易錯提醒
本題易錯選B,學生易忽略“任一條冰磧壟”這一限定條件,而是根據圖中多條冰磧壟的位置變化,推出冰川體消融的前端向海拔高處后退的錯誤結論。
4.與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磧壟堆積物( )
B
A.顆粒較小 B.粗細混雜 C.大小均勻 D.碎屑表面光滑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川運動過程中侵蝕巖層,并將巨大石塊搬運至冰川末端,末端冰川融化,巖石碎塊大量堆積,因此冰川沉積物具有以下特點:①大小混雜,缺乏分選性;②絕大部分棱角鮮明;③有的角礫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B正確。
變式2 冰川地貌的形成過程分析
5.[湘教必修1-P62圖2.43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冰蝕地貌是冰川侵蝕所遺留下來的地貌,主要包括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等(圖1)。圖2示意梁王山(位于云南省)部分地區等高線和冰川侵蝕地貌分布狀況。
圖1
圖2
(1)說出該地區冰斗的主要分布位置,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分布位置:冰斗主要分布在山體海拔較高處山脊的北面。(2分)原因:山體頂部海拔較高,地質時期有冰川活動;(2分)山脊北面為陰坡,降雪積累較多,冰川侵蝕作用較強,因此冰斗發育多。(2分)
【解題思路】冰斗的分布位置主要結合圖中地形特征去描述。冰斗位于三面環以峭壁、呈半圓形的洼地,其成因主要立足冰的形成和侵蝕去分析。
(2)推斷該地區冰川侵蝕地貌的發育過程。(6分)
【答案】雪線附近的山勢低洼處,積雪反復凍融造成巖石崩解,崩解的巖石隨著冰川運動被搬走,洼地不斷拓寬、加深,形成冰斗;(2分)相鄰冰斗不斷靠近,或向山脊方向后退,最終致使其夾持區域或山脊呈刀刃狀即為刃脊;(2分)朝向不同的冰斗受其內部冰體侵蝕作用,后壁后退,使得冰斗所圍區域的山峰呈尖銳狀即角峰。(2分)
【解題思路】冰川侵蝕作用會使得地貌變崎嶇,圖中顯示該地區冰川地貌主要類型為角峰、刃脊和冰斗,且角峰和刃脊位于冰斗合圍區域,結合地貌尖銳程度推斷形成順序應為冰斗→刃脊→角峰。刃脊、角峰應是冰斗冰川不斷侵蝕山地巖石形成的;冰斗海拔較低,地勢低洼,有積雪反復凍融,應是巖石因反復凍融崩解,被冰川搬運,使洼地不斷拓寬、加深形成的。完整描述其過程即可。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13張PPT)
專題五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5節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
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
知識點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1.山地的特征及其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2.山區交通運輸布局的一般原則及原因
項目 交通運輸方式 交通運輸線路選址及走向
一般原則 首選[1]_____ ,其次是鐵路 ①在地形相對和緩的山麓、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選線,線路往
往迂回前進;②翻越山嶺時,一般采用盤山曲折的線路設計,
線路一般呈[2]______字狀或“8”字狀(盡量與[3]________平
行);③最大程度地保護生態環境,有效防范自然災害,盡量
減少對山地景觀的破壞和對[4]______、林地的占用;④避開
陡坡、斷層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⑤在適宜的
過河點跨過河流;⑥盡量選擇兩點間最[5]____的線路、經過
盡可能多的[6]________
公路
“之”
等高線
耕地

居民點
項目 交通運輸方式 交通運輸線路選址及走向
原因 ①山區修建交通運輸線路的成本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較低、技術難度相對較小 ①節約建設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術難度的需要;③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降低運營成本和保障運行安全的需要
續表
教材素材變式
變式1 山地對交通選線及建設的影響
[人教選必1-P31圖2.24變式]下圖是拉林(拉薩—林芝)鐵路橋梁隧道相連處景觀圖,圖中江邊公路是拉林公路。據此完成1—2題。
1.拉林鐵路沿途橋梁隧道眾多的原因是( )
C
A.高寒缺氧 B.風力強勁 C.地勢起伏大 D.地層不穩定
【解析】鐵路要選擇較平直且起伏較小的線路,才能安全運行,因此在修建鐵路時遇山要開挖隧道,遇河流要修建橋梁。拉薩至林芝段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地勢起伏大,因此鐵路沿線橋梁隧道眾多,C正確;橋隧的修建與高寒缺氧、風力強勁和地層不穩定關系不大,A、B、D錯誤。
2.圖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為了( )
A
A.降低路面坡度 B.減輕洪水威脅 C.避開斷裂帶 D.避開泥石流
【解析】在山區修建公路時要大致沿等高線延伸方向修建,從而降低路面坡度,以保證行車安全,因此道路常呈S形,A正確;公路形態與減輕洪水威脅關系不大,B錯誤;從圖中看不出斷裂帶,與避開斷裂帶關系不大,C錯誤;在山坡修建S形公路無法避開泥石流,D錯誤。
變式2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3.[人教選必1-P37圖2.35、圖2.36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香溪河位于湖北省西部,全長97.3千米,自然落差約1 540米,流域呈扇形。香溪河有東西兩源,東源在神農架林區,河長64.5千米;西源在大神農架山南,河長54千米。人們習慣上將兩河匯合后至匯入長江處的河段稱作香溪河,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高地上。下圖示意香溪河流域聚落分布狀況。
(1)指出香溪河流域聚落的規模及分布特點。(4分)
【答案】以小聚落為主,較大聚落少。(2分)聚落多分布于河流沿岸或河流交匯處。(2分)
【解題思路】依據圖文信息可知,香溪河流程短,流域面積小,聚落規模不大,聚落分散且較小,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流交匯處。
(2)分析聚落多位于河流沿岸高地上的原因。(6分)
【答案】香溪河流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河流水位變化大;(2分)山區河流,落差大,易發洪水;(2分)河流干流較短,支流多,易出現暴漲暴落現象,因此聚落多建在高地上。(2分)
【解題思路】聚落多位于河流沿岸高地上的原因主要從洪水威脅的角度作答。香溪河流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山區流程長,支流多,干流短,易出現暴漲暴落現象。
(3)分析香溪河下游難以形成城市的原因。(4分)
【答案】香溪河位于湖北省西部,位置偏僻;(2分)地勢起伏大,流域面積小,地勢不夠開闊。(2分)
【解題思路】香溪河下游難以形成城市的原因主要從河流下游的地勢開闊程度、位置特點等角度作答。
易錯提醒
分析山區聚落尤其是河谷上游聚落多分布于高地上的原因時,學生一般都能理解是為了避開洪災,而對于洪災產生的原因解釋不清。對山區河流而言,易發生洪災的原因一是降水,主要考慮當地所處的氣候類型;二是匯水,主要考慮支流的數量和密度;三是排水,主要考慮干流的長度、地形、排水方式。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河县| 哈巴河县| 大同市| 色达县| 辽阳市| 南岸区| 同仁县| 油尖旺区| 新沂市| 长兴县| 民和| 蓬安县| 赤水市| 平阳县| 英吉沙县| 邛崃市| 龙州县| 宾川县| 景谷| 阳泉市| 三明市| 郎溪县| 祁门县| 江西省| 黎城县| 游戏| 兴海县| 大邑县| 宁都县| 收藏| 咸宁市| 清水河县| 南岸区| 英超| 周宁县| 嘉鱼县| 桑植县| 芒康县| 河东区| 玛曲县|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