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9張PPT)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3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知識點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世界氣候類型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以北半球為例)陸地地域分異規律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導因素 熱量 水分成因 太陽輻射由低緯向兩極遞減 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規律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注意:也有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情 況,如南北美洲西海 岸的自然帶受山脈和洋流的影響,南 北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東西更替典型地區 低緯、高緯 中緯度地區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規律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規律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1]______方向(東西方向) [2]______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 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 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熱量(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重要因素 水分 熱量成因總結 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3] ______,即以熱量為基礎 水分從沿海向內陸[4]_____,即以水分為基礎典型地區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 中緯度地區緯線經線遞減遞減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規律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規律典型景觀變化例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續表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陸地自然帶分布及影響因素判斷[人教選必1-P87圖5.7變式]我國第二、三級階梯地形過渡帶受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影響,氣候多樣、植被差異顯著。下圖示意我國第二、三級階梯過渡帶的植被分區與物候觀測站分布。據此完成1—3題。1.M自然帶的地帶性植被屬于( )CA.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B.溫帶常綠闊葉林 C.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D.寒溫帶落葉針葉林【解析】根據M自然帶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判斷,M自然帶應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C正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分布在地中海氣候區,在我國沒有分布,A錯誤;溫帶為落葉闊葉林,亞熱帶以常綠闊葉林為主,B錯誤;寒溫帶針葉林分布緯度較高,D錯誤。2.下列物候觀測站生長季最長的是( )CA.奈曼站 B.大興安嶺站 C.會同站 D.北京森林站【解析】緯度較低的地區,熱量條件好,適宜植物生長的時間長,植物的生長季長。會同站緯度最低,物候觀測站生長季最長,C正確。3.奈曼站的自然植被與東西兩側地帶性植被差異大,主要影響因素是( )BA.氣溫 B.降水 C.土壤 D.光照【解析】奈曼站的自然植被為溫帶草原,東側為溫帶落葉林帶,西側為溫帶草原帶,東西兩側熱量條件差異小,造成森林和草原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降水,B正確;東西兩側處在相差不大的緯度范圍內,氣溫差異不大,A錯誤;土壤和植被均受水熱條件等影響,C錯誤;東西兩側光照條件差異不大,不是主要影響因素,D錯誤。變式2 陸地自然帶分布及變化[人教選必1-P87圖5.7變式]苔原帶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蘚地衣組成,大多數灌木為極地特有種。苔原帶橫跨亞歐大陸與北美大陸,呈東西向延伸,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陸地及島嶼,寬度較小。第四紀冰期,苔原帶一度擴展至我國阿爾泰山—陰山一線。其后,隨著氣溫升高,苔原不斷向北及高海拔退卻。據此完成4—6題。4.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亞歐大陸苔原帶將( )DA.整體向北移動 B.整體向南移動 C.面積擴大 D.面積縮小【解析】全球氣候變暖后,氣溫會升高。根據材料可知,氣溫升高后,苔原帶不斷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區退卻,B錯。北半球苔原帶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陸地及島嶼,因此其向北退卻后面積會變小,并不是整體向北移動,A、C錯,D對。5.苔原帶橫跨亞歐大陸,表明( )BA.苔原植被對溫度差異不敏感 B.亞歐大陸北部濕度東西向差異小C.苔原植被對濕度差異不敏感 D.亞歐大陸降水北部最多【解析】氣候是影響陸地自然帶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的植被適宜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植被對溫度(熱量)差異和濕度(水分)差異都比較敏感,A、C錯誤;苔原帶橫跨亞歐大陸,呈東西向延伸,說明苔原帶所處的亞歐大陸北部地區,在東西方向上熱量(溫度)和水分(濕度)條件差異較小,B正確;亞歐大陸北部地區緯度高,氣溫低,水循環不活躍,且冬半年受比較干燥的極地東風影響,降水較少,D錯誤。6.祁連山地針葉林帶以上未發現極地特有種灌木,可能是因為祁連山地( )DA.目前針葉林帶以上氣溫高 B.目前基帶氣溫高C.冰期針葉林帶以上氣溫高 D.冰期基帶氣溫高【解析】由材料可知,第四紀冰期,苔原帶一度擴展至我國阿爾泰山—陰山一線,相較于阿爾泰山和陰山,祁連山所處地區緯度較低,基帶氣溫較高,不適宜苔原帶植被的生長,且阿爾泰山—陰山一線與祁連山之間的廣大地區,氣候條件也不適宜苔原植被的生長,從而使得從極地向南擴展的苔原帶沒有擴展到祁連山地區;此外,植物種子的傳播媒介主要有風、流水、動物等,阿爾泰山—陰山一線與祁連山相距較遠,植物種子跨地區傳播的難度很大,因此第四紀冰期,分布在阿爾泰山—陰山一線的苔原植被的種子很難通過風、流水、動物等媒介傳播到祁連山海拔較高的地區。因此祁連山地針葉林帶以上未發現極地特有種灌木。D正確。關鍵點撥解答該題的關鍵是苔原帶所處的地理位置,由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確定其所處的氣候類型,再由其所處的氣候類型確定其所適應的環境。拓展延伸極地苔原帶植被類型的特點①植物種類組成很貧乏,植物種的數目通常為100—200種。②群落結構簡單,層次少且不明顯,其中蘚類地衣層在群落中起著特殊的作用。③苔原植物通常是多年生的。④多數物種為常綠植物,包括貼地的針葉灌木,如矮檜、牙疙瘩等。⑤多數植物矮生,如極柳。⑥植物通常生長緩慢,極柳在一年中枝條增長僅1—5毫米。⑦大多數是長日照植物,常具大型和鮮艷的花和花序。知識點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1.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高大的山體隨著海拔變化,水熱狀況不同,自然環境差異很大,構成垂直帶譜。特別注意:山麓基帶與所在地陸地自然帶一致。有些基帶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山腰由于降水增多,可能出現森林帶。垂直地域分異規律1.形成基礎:熱量、水分隨[1]______的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下,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2]______,降水隨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減少。2.分異特點:與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具有相似性。海拔降低3.自然帶分布特點(1)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譜變化,與從當地向高緯方向的水平自然帶譜變化相似。(2)山麓的自然帶基本上與當地[3]______自然帶相一致。(3)山地自然帶的發育程度往往與該山體所在緯度和海拔有關,通常是緯度越低、山體海拔越高,自然帶越[4]______。水平豐富(4)同一自然帶:同一山體,陽坡高于陰坡,迎風坡高于背風坡。不同山體,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5)通常山地陽坡自然帶數目[5]______陰坡。多于影響雪線分布的因素溫度(熱量或緯度)因素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積雪保存,雪線越高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使雪線上升;土地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使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增多,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影響林線分布的因素2.山地垂直帶譜的影響因素緯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緯度越低,自然帶譜越復雜;同一自然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較低。(如右圖)海拔——緯度相當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帶譜越復雜。坡向——同一山地,同一類自然帶,陽坡較高,陰坡較低;迎風坡較高,背風坡較低。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分析比較[人教選必1-P89活動變式]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1.②自然帶的類型為( )DA.溫帶荒漠 B.溫帶草原 C.高山草甸 D.荒漠草原【解析】由圖可知,山地兩坡同一自然帶在西坡海拔較高。賀蘭山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西側以溫帶荒漠帶為主,其山麓①自然帶應為溫帶荒漠,隨著海拔升高,水分條件稍有好轉,②自然帶位于①自然帶之上,最可能出現荒漠草原,D符合題意。2.東坡森林帶下限低于西坡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A.水分 B.熱量 C.海拔 D.坡度【解析】賀蘭山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其東坡為迎風坡,降水較多,西坡為背風坡,降水少,兩坡同一自然帶的高度差異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A正確;山脈的坡面是東坡和西坡,坡面的熱量條件相差不大,B錯誤;山脈東坡和西坡的海拔相差很小,C錯誤;從圖中看不出東西兩坡坡度大小,D錯誤。3.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的主要原因是( )BA.海拔高,氣溫低 B.山頂面積小 C.坡度大,土層薄 D.光照差異小【解析】讀圖可知,⑥自然帶位于山頂。在山頂處,海拔基本一致,面積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熱量交換作用較強,水熱條件基本一致,因此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B正確。變式2 林線與樹線[湘教選必1-P113閱讀變式]高山林線交錯帶是山地森林與高山灌叢、草地之間的過渡地帶,其上邊界為樹線,由孤立的樹木連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樹木生長的最高海拔界限;下邊界為林線,是封閉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下圖示意我國白馬雪山和博格達山林線和樹線高程的累積頻率(累積頻率是指某一數值以下的頻率之和)。據此完成4—5題。4.根據圖示林線和樹線的分布可知( )CA.白馬雪山水分條件較差 B.博格達山積溫條件較好C.白馬雪山林線交錯帶面積較小 D.博格達山林線交錯帶海拔較高【解析】林線分布海拔高低可以反映山地的水熱條件狀況,水熱條件好,則分布海拔高。該圖可知,白馬雪山林線和樹線海拔更高,說明水分和熱量條件都較好,A、B錯誤。白馬雪山的林線交錯帶范圍為3 700—3 800米到4 400— 4 500米,其高差約600—800米,同理博格達山的林線交錯帶高差約1 600—2 000米,故白馬雪山林線交錯帶面積較小,C正確。總體上看,博格達山林線和樹線海拔較低,林線交錯帶海拔較低,D錯誤。5.博格達山海拔3 000 m附近植被主要為( )A①針葉林 ②高山草甸 ③闊葉林 ④高寒荒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圖可知,博格達山海拔3 000 m處處于林線交錯帶,為分布最高的森林(針葉林)和其上方的高山草甸的過渡地帶,①②正確;闊葉林應分布在林線之下,海拔應較3 000 m更低,高寒荒漠應分布在樹線之上,海拔較3 000 m更高,③④錯誤。故選A。圖像突破 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圖的判讀讀圖專練下圖示意我國西部甲、乙兩山地的垂直自然帶譜。讀圖,完成1—2題。1.圖中山地( )CA.均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B.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基帶水熱條件好C.乙山北坡較南坡水分條件好,雪線低 D.各自然帶的界線隨季節變化而移動【解析】由圖文信息可知,甲、乙兩山地位于我國西部,甲位于95° E,海拔近8 000 m,且南坡基帶為熱帶季雨林帶;乙位于80° E,海拔超過7 000 m,南、北坡基帶分別為溫帶荒漠帶和山地草原帶,可判斷甲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乙位于天山山脈,甲位于乙的東南方,A、B錯誤。讀圖可知,乙山北坡雪線低于南坡,說明北坡降水較多(【必備結論】天山山脈北坡為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氣流的迎風坡,形成較多地形雨,較南坡水分條件好),C對。自然帶的界線較穩定,不隨季節變化而移動,D錯。思維線索雪線的簡化分析思路及影響因素2.乙山脈中,①表示的自然帶是( )CA.山地荒漠帶 B.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C.山地針葉林帶 D.山地針闊混交林帶【解析】由乙山脈北坡自然帶譜可知,從山麓至山頂降水量先增后減,故植被狀況應先變好再變差。乙山脈北坡從山麓至山頂自然帶呈現“草原帶→草甸帶(【易混概念】解題時要特別注意草原和草甸的區別:①面積大小不同。草甸較小,草原相對面積大。②植物種類不同。草甸主要生長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原主要生長一年生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樹木。③干濕狀況不同。草甸較濕,草原相對較干)→①→草甸帶……”的變化,因此①自然帶的生物量應大于草甸帶,排除A。①自然帶位于與基帶相隔一個自然帶的高處,不會出現溫帶闊葉林帶,排除B、D。選C。研究表明,大部分植物在山區的垂直帶幅在1 000米以內。秦嶺中部的太白山南北坡的落葉闊葉林帶從海拔500 m向上一直分布到海拔2 800m,可分為基帶、典型垂直帶和仍處于演化階段的先鋒性垂直帶等亞帶,形成了世界上帶幅最寬、結構最復雜的山地落葉闊葉林帶。下圖為秦嶺太白山南、北坡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3—5題。3.太白山山地落葉闊葉林帶帶幅最寬、結構最復雜的原因是( )C①落葉木本植物豐富 ②地處氣候過渡地帶 ③地理位置緯度低 ④山體相對高度適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太白山山地落葉木本植物豐富,耐寒和耐熱物種較多,其中耐熱物種較多有利于太白山山地落葉闊葉林帶下限位置下降,耐寒物種較多有利于太白山山地落葉闊葉林帶上限位置升高,這使得落葉闊葉林帶得以充分發育,帶幅變寬、結構更復雜,①正確。太白山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環境復雜,適合多種落葉闊葉樹種生存,形成了多個亞帶,②正確。太白山位于中緯度,緯度并不低,③錯誤。太白山山體相對高度較大,水熱條件垂直變化明顯,為多個落葉闊葉林亞帶形成、分布提供了生存空間和生長條件,④正確。故選C。4.太白山落葉闊葉林帶中的先鋒性垂直帶是( )BA.秦嶺紅杉林亞帶 B.糙皮樺林亞帶 C.蒙古櫟林亞帶 D.栓皮櫟林亞帶【解析】由材料可知,太白山的落葉闊葉林亞帶從海拔500 m向上一直分布到海拔2 800 m,對應圖中包括落葉闊葉林帶和樺木林帶;其分為基帶、典型垂直帶和先鋒性垂直亞帶,基帶應位于下部,典型垂直帶應位于中部,先鋒性垂直帶應是位于典型落葉闊葉林上部的樺木林帶,即糙皮樺林亞帶和紅樺林亞帶,選項中B項符合,選B。5.該先鋒性垂直帶的發育拓寬了落葉闊葉林帶的帶幅,與其關聯較大的生長習性是( )AA.耐寒 B.耐旱 C.喜濕 D.耐貧瘠【解析】讀圖可知,糙皮樺林亞帶占據了針葉林分布區下部的部分空間,其分布區較典型落葉闊葉林帶海拔高,氣溫低,說明其耐寒習性增強,A正確。樺木林分布海拔較高,分布區域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水分條件可能更好,不能突出反映其耐旱的習性,B錯誤;樺木林分布較高,無法體現其喜濕的習性,C錯誤;樺木林分布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較少,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較高,肥力較高,無法得出其有耐貧瘠的習性,D錯誤。知識點 地方性分異規律小區域受地形、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的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地方性分異規律地帶性與非地帶性支配著自然地理環境的大、中尺度地域分異規律。而局部地區的小范圍地域分異則由[1]________支配。地方性分異是自然地理環境最低級的地域分異。地方性分異影響因素:[2]__________的差異、小氣候的差異、巖石風化物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作用、互相[3]______,其中某一因素可能成為主導的分異因素,支配著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異。地方性地貌部位聯系①地貌部位引起的分異局部地形(中等地貌形態)往往可以進一步分異為一系列的地貌部位。例如,從河谷低地到分水高地出現的變化:河床—河漫灘—階地—谷坡—山坡—山頂。局部地形的這種分異,進一步引起了地表物質和能量的再分配,從而影響了植被、土壤的地方性分布。②小氣候引起的分異小氣候的形成原因是下墊面的局部差異,主要是地形差異,不同坡向和坡度具有不同的日照和通風條件。陰、陽坡以及迎風、背風坡的差異,常通過[4]______的差異顯示出來。植被局部地形與小氣候條件結合在一起,共同制約了局部地區的干濕狀況,這是地方性分異的重要因素。不同干濕程度的局部環境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也就構成了小范圍的地域分異。③巖石風化物引起的分異土壤中的礦物質部分來源于巖石風化物(土質),不同性質的巖石,風化后發育的土壤性質不同,從而造成生物生境的差異。④人類活動引起的分異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地方性分異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隨著農業發展和城鎮化,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現代[5]__________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地貌營力”,它可以改造自然的地表形態,形成農田、道路、礦場、水庫等局部環境,如丘陵山地區域的梯田系統;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防護林體系和灌溉系統;城鎮化形成的城區環境等。人類活動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小區域內地方性分異現象分析[人教選必1-P89知識變式]西拉木倫河發源于大興安嶺西側的內蒙古高原。下圖是西拉木倫河上游河谷的景觀照片,照片中河谷近處段呈東西向延伸,一側坡面植被茂密,另一側坡面植被稀少。據此完成1—2題。1.與植被稀少一側坡面相比,另一側坡面植被茂密主要是因為( )CA.河谷北坡光照充足 B.夏季風迎風坡降水較多 C.河谷南坡蒸發較弱 D.冬季風背風坡氣溫較高【解析】大興安嶺西側的內蒙古高原降水較少,氣候較為干旱,影響植被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河谷北坡光照充足,蒸發旺盛,土壤水分較少,植被稀疏,A錯誤;當地位于大興安嶺西側,受夏季風影響小,B錯誤;河谷南坡蒸發較弱,土壤水分條件好,植被茂密,C正確;冬季風主要影響冬季,當地植被生長主要在夏季,D錯誤。2.照片拍攝時間是( )BA.夏半年上午 B.夏半年下午 C.冬半年上午 D.冬半年下午【解析】大興安嶺西側的內蒙古高原位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冬半年植被枯萎,C、D排除;由上題分析可知,植被茂密一側是南坡,結合地物陰影區可知,太陽此時位于西北方,應接近日落,即照片拍攝時間是夏半年下午,B正確,A錯誤。變式2 不同區域地方性分異現象對比[人教選必1-P90自學窗變式]武功山位于江西境內,最高海拔1 918米,山頂附近罕見分布著起伏和緩、廣袤連片的高山草甸(周邊山地同海拔分布的是森林),草甸下方約10—30 cm深度為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紀的花崗巖。同為花崗巖山體的華山和黃山的巖石形成于中生代白堊紀。據此完成3—4題。3.武功山山頂附近分布的不是森林而是草甸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 )AA.土層淺薄 B.降水較少 C.氣溫較低 D.人為伐木【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武功山山頂草甸下方土壤淺薄,只有10—30 cm厚,不利于根系較深的森林生長,但適宜根系較淺的草甸生長,A正確。江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和降水較充足,能夠生長森林,且周邊同海拔山地都有森林分布,說明氣溫與降水都不是主要影響因素,B、C排除;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較好,森林若遭人類砍伐,在較短時間內就可恢復成次生林,D排除。4.黃山和華山地表多為裸露巖石,而武功山山頂卻有大片草甸,是因為武功山( )BA.形成年代較新,上覆巖土尚未完全剝離 B.形成年代久遠,花崗巖體遭風化成土壤C.山體坡度較陡,巖石被重力搬運至山麓 D.山體降水豐富,地表遭到流水侵蝕嚴重【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武功山的花崗巖形成于古生代,而華山和黃山的花崗巖形成于中生代,武功山形成年代更久遠,風化作用更強,花崗巖遭剝蝕出露后進一步風化形成土壤并保存,故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土壤,可以滿足草甸生長,故A排除,B正確;武功山山頂附近地形起伏和緩,重力搬運和流水侵蝕作用較弱,故C、D錯誤。思維線索地方性分異規律的判斷思路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地方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分異規律判斷應該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不一致時,要對比分析實際自然帶與理論自然帶的差異,分析是哪些因素缺失、約束或改變了其分布。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39張PPT)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1節 植被與土壤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知識點 主要植被類型及其影響因素影響因素 植物形態或分布 熱量 水平分布 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苔原垂直分布 熱帶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山地落葉闊葉林→山地針葉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水分 濕生植物 葉子碩大柔嫩,根系退化,莖內有孔,如蓮藕、蘆葦等旱生植物 葉子退化為刺,根系發達,葉面有蠟質,莖粗大,如仙人掌、駱駝刺等光照 喜光植物 對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如樹林上部的馬尾松等喜陰植物 對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陰暗處,如樹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蘚等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1.植被類型及特征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景觀特征森林 熱帶雨林(季雨林) 終年[1]__________ 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和熱帶季風氣候區 植被高大茂密,物種豐富,垂直結構復雜,常見莖花、板根等現象常綠闊葉林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主要分布在[2]_____ ___季風和季風性濕 潤氣候區 森林常綠,喬木多革質葉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結構較簡單高溫多雨亞熱帶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景觀特征森林 常綠硬葉林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氣候區 森林常綠,喬木多[3]______葉片,具有光澤,無毛、稍硬落葉闊葉林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溫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喬木葉片寬闊,春季發葉,秋冬季落葉亞寒帶針葉林 夏季短促溫和,冬季漫長寒冷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亞寒帶地區 葉子呈[4]______革質針狀續表類型 氣候特征 分布地區 景觀特征草原 熱帶 草原 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一般分布在熱帶雨林帶的南北兩側 濕季草原蔥綠;干季草類枯黃溫帶 草原 夏季溫暖,冬季寒冷,氣候干燥 主要分布在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草原夏綠冬枯,植被高度較熱帶草原低荒漠 熱帶 荒漠 全年[5]__________ 主要分布在熱帶沙漠氣候區 荒漠景觀,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為主,具有耐旱的形態與結構溫帶 荒漠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高溫少雨續表2.植被與地理環境的關系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環境特征(1)指示環境的干濕狀況植被類型 葉特征 根特征 指示環境 原因水生植被 柔嫩碩大 不發達 水生環境 水分充足旱生植被 細刺狀 發達 干旱環境 水分不足(2)指示土壤性質:鐵芒萁的分布反映[6]______土壤環境,堿蓬的分布反映[7]______土壤環境。酸性堿性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主要植被類型及影響因素[人教必修1-P84—86知識變式]下圖是我國某區域植被覆蓋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甲、乙、丙依次是( )CA.森林灌叢、荒漠、草原 B.草原、荒漠、森林灌叢 C.森林灌叢、草原、荒漠 D.草原、森林灌叢、荒漠【解析】圖示區域位于我國四大區域的過渡地帶,干濕狀況的差異變化較大。甲、乙、丙三地逐漸深入內陸,降水逐漸減少,植被分布最可能是森林灌叢、草原、荒漠,C正確。2.影響甲、乙、丙植被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AA.降水 B.地形 C.熱量 D.光照【解析】甲、乙、丙三地由東南向西北遞變,降水逐漸減少,且植被類型所需水分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故影響植被更替的因素是降水,A正確;圖示區域地形有一定的差異,但植被的演替與地形的變化并不吻合,B錯誤;圖示區域位于暖溫帶向中溫帶的過渡地帶,其景觀變化與熱量的差異關聯不大,C錯誤;圖示區域光照條件都比較優越,D錯誤。變式2 植物特征對環境的適應性[人教必修1-P85活動變式]植物性狀是指植物在演化過程中為實現生存效率最大化產生的一系列植物屬性,如葉片大小、枝干形態等。性狀變異能提高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云貴高原某喀斯特天坑因環境封閉,形成獨特的小氣候,與坑外地表相比植物多樣性更豐富。某團隊在該天坑不同坡向布設樣帶調查植被性狀的變異程度。下圖示意該天坑樣帶分布。據此完成3—4題。3.植被類型最豐富的是( )DA.樣帶甲 B.樣帶乙 C.樣帶丙 D.樣帶丁【解析】第一步,分析題干。影響植被類型的因素主要是熱量和水分。由材料可知,該地位于喀斯特地貌區,典型特征是地表水不易儲存,水分是制約植被生存的重要因素。第二步,分析選項。樣帶甲和乙位于陽坡,蒸發旺盛,水分條件差,植被較少,A、B錯誤。樣帶丙和丁地處陰坡,蒸發較弱,水分條件較好,且坡度較緩,利于水分的儲存;與樣帶丙相比,樣帶丁還經過一小段陡崖,有崖面植被,植被類型更豐富,C錯誤,D正確。4.樣帶甲的植被葉片普遍偏厚,主要是為了適應( )DA.強烈光照 B.夜間冷害 C.異常高溫 D.干旱缺水【解析】葉片薄厚和光照關系較小,A錯誤;該地位于云貴高原,緯度較低,海拔較高,當地出現長時期異常高溫的可能性小,夜晚溫和,不易受冷害影響,B、C錯誤;樣帶甲地處陽坡,蒸發旺盛,且坡度大,土層淺薄,土壤不易儲水,植被葉片較厚能夠儲存水分,適應干旱缺水環境,D正確。知識點 土壤的組成及形成因素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空氣、水分。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主要影響土壤質地。生物——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土壤肥力與生物作用密切相關。氣候——直接影響巖石風化和生物作用,進而影響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地貌——地形坡度影響土壤發育厚度;山地垂直水熱變化也會影響土壤垂直變化。3.土壤的形成過程2.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與養護1.土壤的形成過程2.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質 土壤發育的[1]______基礎,決定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 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地貌 海拔:山區的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而發生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氣候帶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2]______分化。坡度和坡向: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時間 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3]______物質垂直明顯因素 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氣候 影響巖石風化的強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影響土壤的分布規律人類活動 自然土壤經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續表3.自然地理要素與土壤的關系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土壤的性質[人教必修1-P89知識、P92活動變式]下圖示意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南坡河谷谷坡上的土壤垂直帶譜。據此完成1—2題。1.圖中M處發育的土壤類型是( )CA.黑土 B.燥紅土 C.黃壤 D.寒漠土【解析】該地位于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南坡河谷谷坡,溫暖濕潤的西南風在該拐彎處受地形抬升影響,形成大量降水。M地位于谷地,熱量較充足,氣候整體表現為溫暖濕潤。結合選項中不同類型土壤形成的氣候特征可判斷,C正確。選項 分析 結論A 黑土是溫帶濕潤氣候草甸草原植被環境下發育的土壤,形成環境較冷濕 A錯誤B 燥紅土是在熱帶干熱地區稀樹草原環境下形成的,形成環境高溫 B錯誤C 黃壤發育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環境下,形成環境較為溫暖濕潤 C正確D 寒漠土發育在氣候嚴寒干旱的地區 D錯誤2.隨海拔變化,各類土壤( )BA.最干燥的土壤出現在最下部 B.最濕潤的土壤出現在最下部C.最肥沃的土壤出現在最上部 D.最黏重的土壤出現在最上部【解析】該山地坡度較大,坡地的含水量較差,隨海拔降低,土壤含水量增加,故最濕潤的土壤出現在最下部,A錯誤、B正確;最肥沃的土壤應出現在水熱配合較好的某一坡度內,不在底部或頂部,C錯誤;最黏重的土壤應是含水量最大的土壤,在最底部,D錯誤。變式2 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人教必修1-P90活動、P95自學窗變式]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某科研團隊以廣東省佛岡縣為研究區,通過采集與分析土壤樣品發現,研究區內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來源為主,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下圖示意研究區內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硒含量垂直分布情況。據此完成3—5題。3.土壤中硒元素主要來源于( )AA.成土母質 B.土壤酸堿性 C.土壤有機質 D.地表植被【解析】硒元素屬于礦物養分,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A正確;土壤酸堿性、有機質、地表植被會影響硒元素的含量,但并不是硒元素的來源,B、C、D錯誤。知識鏈接成土母質成土母質是指地表巖石經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質改變所形成的疏松風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4.在三類土地利用方式中,表層土壤硒含量均高于深層土壤的原因是( )DA.地下水蒸發挾帶硒元素在地表不斷積累 B.地殼運動導致含硒物質抬升至地表分解C.農產品生長后期大量施用含硒元素化肥 D.生物循環促進土壤深層硒元素到達表層【解析】當地為濕潤區,降水量大于蒸發量 (【提示】淋鹽作用強),會造成硒元素的淋失,不會導致地表硒元素積累,A錯誤;地殼運動影響范圍較大,若含硒物質在地表分解,各類型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層土壤含硒量應大致相同,與圖中數據不符,B錯誤;由材料可知,研究區內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來源為主,受人為因素影響小,C錯誤;植物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硒元素,儲存在體內,枯枝落葉分解時又將硒元素釋放到土壤表層,使硒元素在土壤表層富集,D正確。5.采集土壤標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為確保實驗數據的精確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C①采樣位置要兼顧典型性和均勻性 ②采樣選擇在降雨過程時段內進行③每次采集前要清理工具上的泥土 ④封裝標本應保留根系石塊等雜物【解析】土壤采樣采取典型地塊布點的方法,取樣位置分布在具有代表性地塊內,同時也考慮空間分布的均勻性,避免特殊性和局限性,①正確;采樣時應避開降雨過程,減少地表徑流所挾帶的非研究區域土壤物質的干擾,②錯誤;采集完每個樣本后,都要對采樣工具上的泥土進行清理,才可用于下個樣品采集,避免前后兩個樣本的混雜,③正確;樣本封裝前應剔除雜物,減少后期因雜物導致的測重誤差,④錯誤。故選C。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知識點 土壤的功能與養護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土壤的蓄水功能及影響因素分析[人教必修1-P93知識變式]吳起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年均降水量478.3 mm。土壤水分狀況是制約該地植被恢復的重要因素。長期研究發現,植被根系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響土壤水分分布。下圖示意該縣某地草類、灌木、喬木三種植被類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1—3題。1.甲、乙、丙三種植被分別對應( )BA.草類、灌木、喬木 B.喬木、灌木、草類 C.灌木、喬木、草類 D.喬木、草類、灌木【解析】三種植被相比,喬木根系最深,樹冠最大,蒸騰作用最強,耗水量最大,且該地氣候干旱,林地植被覆蓋度較差,透光性好,地表蒸發量大,土壤含水量小;草本植被根系較淺、地上植冠小,蒸騰作用弱,耗水量小,土壤含水量大。B正確。2.三個監測點的土壤含水量均隨深度增加大致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原因是( )CA.地下水埋藏淺 B.淺層水蒸發量大 C.植被根系截留 D.植被覆蓋率低【解析】由材料可知,植被根系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響土壤水分分布。植被根系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層,對地表水的下滲起到了截留作用,使根系附近土壤含水量較大,故土壤含水量隨深度增加大致呈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C正確;黃土高原溝壑區氣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A錯誤;淺層水蒸發量大會使土壤表層含水量較小,但不會使深層土壤呈現圖示變化,B錯誤;該地喬木高大,樹冠大,對水分需求量大,植被覆蓋率相對較低,而灌木、草類植被覆蓋率不低,D錯誤。3.維持區域穩定的土壤含水量宜( )B①建立完整的植被演替系列 ②建立以灌—草為主體的植被系列③倡導植被的自然恢復 ④倡導植被的人工恢復【解析】建立完整的植被演替系列,有利于從高、中、低層等不同角度維持土壤含水量,而植被種類少,生態系統難以穩定,①正確、②錯誤;倡導植被的自然恢復,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小,利于土壤含水量的穩定,③正確、④錯誤。故選B。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變式2 改良土壤的措施及影響[人教必修1-P94圖5.22變式]秸稈還田是指將小麥、玉米和水稻等農作物秸稈覆蓋土壤或碎混、堆積發酵后施入土壤。2022年,江蘇某鄉村秸稈還田后,小麥卻出現了空殼、缺穗、死麥等現象。據此完成4—5題。4.秸稈還田的最主要目的是( )AA.提高土壤肥力 B.增加土壤孔隙度 C.保持土壤水分 D.提高土壤溫度【解析】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質,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A正確;粉碎的秸稈孔隙較大,與土壤混合后,會增加土壤孔隙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B錯誤;秸稈覆蓋表層,可保持土壤水分,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錯誤;秸稈還田不能提高土壤溫度,D錯誤。5.江蘇某鄉村秸稈還田使小麥出現空殼、缺穗、死麥的主要原因是( )C①秸稈還田發酵產生微生物會爭奪土壤養分 ②秸稈碎混導致土壤疏松,出現嚴重旱情③秸稈含有蟲卵,可誘發農作物病蟲害 ④秸稈腐爛后呈酸性,使土壤板結【解析】秸稈還田后發酵產生微生物會爭奪土壤養分,導致土壤養分供應不足,①正確;秸稈碎混還田會導致土壤疏松,土壤水分易蒸發,出現嚴重的旱情,②正確;秸稈含有蟲卵,可誘發農作物病蟲害,③正確;土壤呈酸性不會造成土壤板結,④錯誤。故選C。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規律總結土壤板結的主要原因1.農田土壤質地黏重,耕作層淺;2.有機物料投入少;3.塑料廢棄物污染;4.長期單一地偏施化肥;5.農業機械碾壓導致上層土壤結構板結;6.有害物質的積累。[人教必修1-P94案例變式]耕排鹽是我國東北平原治理鹽堿地的重要手段。深耕是指用犁把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表層的土壤覆下去的一種耕作方式。據此完成6—8題。6.深耕能治理鹽堿化,主要是因為( )BA.減少了水分蒸發 B.降低了表土含鹽量 C.加速了鹽分溶解 D.降低了土壤潛水位【解析】翻耕之后,地表土壤變疏松,接觸空氣的面積變大,會增加水分蒸發,A錯誤;深耕把下層含鹽量較低的土壤翻耕到表面,緩解了表層土壤的鹽堿化,降低了表土含鹽量,B正確;水分大量增多才會加速鹽分溶解,深耕并沒有增加水分,不會加速鹽分溶解,C錯誤;深耕對土壤潛水位影響較小,D錯誤。7.為促進土壤有機質積累,東北地區深耕最宜選擇( )DA.1月 B.4月 C.7月 D.10月【解析】我國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寒冷,不適宜農作物種植,秋末作物收獲后,留有殘茬,這時將地面的殘茬和雜草翻入土中,可促使其腐爛成肥,增加土壤有機質積累。D正確。8.深耕之后平整土地,可增強排鹽效果,是因為平整土地可以( )AA.使水分均勻下滲 B.加大地表徑流量 C.增強土壤透氣性 D.降低地表反射率【解析】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A正確;地表徑流多少取決于降水和下滲關系,平整土地一定程度上可增強水分下滲,使徑流量減少,B錯誤;增強土壤透氣性主要是疏松土壤,和平整土地關系不大,C錯誤;地表反射率和下墊面性質關系更大,平整土地未改變下墊面性質,D錯誤。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28張PPT)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2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2025年高考地理專項復習知識點 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與統一演化自然環境的演化,是要素間物質遷移的結果,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一的。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間的協調,下面以內陸干旱地區自然環境特征進行說明。整體性1.自然環境地理要素間的聯系自然地理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過水循環、[1]______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2]______的整體,一旦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其他要素乃至自然環境整體也會發生[3]______。生物聯系變化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如圖所示:地理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氣候與地貌 氣候→地貌 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4]______的氣候環境中;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氣候環境中地貌→氣候 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溫和降水的垂直差異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濕熱地理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氣候與水文 氣候→水文 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小水文→氣候 在湖泊、水庫周圍,空氣濕度[5]____,晝夜溫差小氣候與生物 氣候→生物 赤道附近多雨林,動物耐熱;亞寒帶地區多針葉林,動物耐寒植物→氣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氣候相對濕潤;我國西北地區植被稀少,加劇干旱氣候與土壤 氣候→土壤 東南丘陵地區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快,形成貧瘠的紅壤土壤→氣候 凍土加劇了氣候的寒冷程度大續表地理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地貌與水文 地貌→水文 剛果河的向心狀水系與盆地地形有關;北歐高地上的湖泊由冰川地貌積水形成水文→地貌 黃土高原的溝壑地表是流水[6]______的結果;長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與生物 地貌→生物 陰坡與陽坡植物不同,如馬尾松分布在陽坡,冷杉分布在陰坡生物→地貌 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快巖石的[7]______進程,改變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具有保持水土、減少侵蝕的作用,保護了原始的地表形態侵蝕風化續表地理要素 相互影響 典例水文與生物 水文→生物 駱駝刺生長在干旱的環境,蘆葦生長在濕潤的環境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過生命活動,不斷改變水的化學成分土壤與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紅壤適合茶樹的生長生物→土壤 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續表2.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整體性的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自然地理環境具有 [8]______的演化過 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遵循自然地理環境的[9]________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統一整體性整體性的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其他地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續表教材素材變式變式1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1.[人教選必1-P82活動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優勢鼠種,喜食植物根、芽,采食量大,穴居且繁殖能力強,是當地眾多肉食動物的食物來源,其存在有利于維持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多樣性。隨著草地退化,高原鼠兔密度呈增加趨勢。2022年春季,某畜牧縣預計投放毒餌70噸,可消滅高原鼠兔8萬只,但有專家認為此做法欠妥。(1)高原鼠兔大多棲息在偏南坡向的緩坡,推測其原因。(4分)【答案】高原鼠兔喜食植物根、芽,青藏高原南坡位于陽坡,溫度較高,利于植物生長,高原鼠兔食物來源廣;(2分)同時南坡溫暖的氣候環境也更適宜高原鼠兔生活。(2分)【解題思路】第一步,拆解設問,找方向。可拆解成2個小問題:①高原鼠兔的棲息環境(氣候、食物、生存空間、天敵等)是什么樣的?②偏南坡向的緩坡有什么條件可以滿足高原鼠兔的棲息環境?第二步,分析材料,建立聯系。(2)分別說明該畜牧縣滅鼠的原因以及專家認為做法不妥的理由。(6分)【答案】滅鼠原因:高原鼠兔密度呈增加趨勢,加劇了植被退化速度,不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2分)不妥的理由:消滅高原鼠兔,導致其他肉食動物失去了食物來源,不利于當地生態系統穩定;毒餌也較容易被其他動物誤食,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同時因毒餌死亡的高原鼠兔也會破壞該地的生態環境。(4分,2點即可)【解題思路】滅鼠原因:根據材料可知,隨著草地退化,高原鼠兔密度呈增加趨勢,會加劇當地草地退化。不妥理由:根據所學知識,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相對較少,且鼠兔是其他肉食性動物的食物來源。采取投放毒餌方式,不僅毒餌容易被其他動物誤食,也會短時間導致其他肉食性動物失去食物來源,影響生物多樣性;鼠兔死亡之后腐爛的尸體本身也會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3)為該縣提供兩條控制高原鼠兔大量繁殖的合理化措施。(4分)【答案】人工破壞高原鼠兔的洞穴,達到趕殺鼠兔的目的;(2分)研究掌握高原鼠免的生活繁衍規律,在合適的時間采取捕殺或者對環境干預較小的其他滅殺方式。(2分)【解題思路】可從鼠兔的兩大生存條件(食物、生存空間)進行思考。食物 認真研究鼠兔的生活繁衍規律,可以在鼠兔食物匱乏時期采取誘殺的方式獵殺鼠兔,或者采取其他對環境干預較小的方式干預鼠兔的正常繁殖生存空間 鼠兔多采取穴居的生存方式,因此可以采取人為破壞其洞穴等行為,破壞它的棲息環境,來達到減緩繁殖的目的思維線索生物生存條件分析的思考角度變式2 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2.[人教選必1-P83案例變式]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有機碳在凍土中處于凍結狀態,多年凍土層儲存的碳大致相當于目前陸地植物和大氣碳含量的總和。熱喀斯特是指由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引起的富冰多年凍土融化或大量地下冰局部融化后,造成地表沉降甚至塌陷的一類地貌。熱喀斯特湖是凍土熱融沉陷后積水形成的湖塘。(1)指出影響熱喀斯特湖形成的因素。(4分)【答案】自然因素:氣候變暖、溫差增大等。(2分)人為因素:破壞植被;開荒;挖溝;修水庫等。(2分)【解題思路】熱喀斯特是一種熱融塌陷地貌,其形成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應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分析。自然因素方面,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氣候變暖、溫差增大引起富冰多年凍土融化或大量地下冰局部融化。人為因素方面,人類破壞植被、開荒、挖溝、修水庫等活動都加劇了地表沉降甚至塌陷,進而形成熱喀斯特湖。(2)簡述熱喀斯特湖的形成過程與發展趨勢。(8分)【答案】形成過程:在地下冰融化初期,地面開始發生傾斜或者沉陷;(2分)多年凍土或地下冰融水匯入到沉陷區,逐步形成湖塘。(2分)發展趨勢:湖水的潛熱會進一步融化地下冰,導致開放水域持續加深和擴張,形成一個相對較深的湖塘;(2分)地下冰基本融化,湖水發生滲漏或側流,湖塘逐漸干涸。(2分)【解題思路】由材料可知,熱喀斯特湖的形成過程可簡單拆解為:地下冰局部融化→地表沉降塌陷→塌陷處積水→形成湖塘。其發展趨勢可從地下冰進一步融化可能導致的湖塘變化(湖盆的變化、湖水的變化)角度思考。(3)從自然環境整體性方面,分析熱喀斯特湖形成對地理環境的影響。(6分)【答案】改變當地原有地表形態;使地下有機碳加速釋放,加劇全球氣候變暖;改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狀況;增加地表土壤水分,改變土壤理化性質;破壞地表植被,使生物多樣性減少;凍土融化可能會釋放封凍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影響生態平衡。(6分,3點即可)【解題思路】熱喀斯特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可從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生物等方面分析。地貌 熱喀斯特湖形成,會導致多年凍土層繼續融化,地表塌陷,湖岸坍塌后退,改變當地的地貌形態氣候 加快凍土的融化速度,使土壤中儲存的碳大量釋放,加劇全球氣候變暖水文 熱喀斯特湖大量蓄水,局地蒸發和降水受到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狀況也會隨之改變土壤 土壤水分含量發生變化,凍土的土壤質地、養分等發生改變植被 熱喀斯特湖的演化(地面沉陷、土壤流失)會嚴重破壞地表植被,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生物 凍土融化可能會釋放被封凍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影響生態平衡知識點 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某一自然環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擾發生變化,進而改變了該要素與其他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其他要素發生連鎖變化,最終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發生改變。以修建水庫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為例進行說明:教材素材變式[人教選必1-P83知識變式]金沙江干熱河谷山高谷深,南北連綿,平均蒸發量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常過著自給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圖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植被演替趨勢。據此完成1—3題。1.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分別對應圖中的( )B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解析】依據圖示信息,甲地濕潤河谷,原生植被出現季雨林,為熱帶植被,對應南部干熱河谷;乙地箐溝濕處原生植被出現常綠闊葉林、河谷處出現常綠硬葉林,為亞熱帶植被,對應中部干暖河谷;丙地河谷原生植被出現常綠針葉林植被,為溫帶植被,對應北部干溫河谷,B對。2.整個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原因及趨勢是( )DA.氣候變暖—多向進化 B.人為破壞—多向退化 C.焚風效應—單向進化 D.人為破壞—同向退化【解析】居住在金沙江干熱河谷的人們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導致原生植被演替為次生植被,植被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原因,不是自然原因,A、C錯;南部、中部、北部次生植被幾乎都演替為低矮的灌叢,說明演替方向單一,B錯、D對。3.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后( )BA.植被覆蓋度增加 B.物理風化增強 C.地表沖蝕作用減弱 D.生物風化增強【解析】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后,植株矮化,郁閉度降低,即植被覆蓋度降低,A錯;進而會導致地表沖蝕作用加強,地表物理風化增強,B對、C錯;植被減少,生物風化會減輕,D錯。[人教選必1-P83案例變式]2022年夏季為我國1961年以來最熱的夏季,極端高溫天氣頻發。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了眾多湖泊,但只是暫時性積水,沙漠湖泊演變為永久性綠洲的概率并不大,卻會影響區域自然地理環境。下圖為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湖泊景觀圖。據此完成4—6題。4.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原因是( )AA.冰川融水和降水均增加 B.地下水出露量大 C.凍土加速融化 D.植被覆蓋率提高【解析】該地2022年夏季氣溫異常升高,冰川融水增加,同時降水增加,使得沙漠出現暫時性湖泊,A正確。湖泊是暫時性積水,而不是永久性湖泊,地下水的出露、凍土的融化與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存在影響,但影響較小,不是主要原因,B、C、D錯誤。5.沙漠湖泊演變為永久性綠洲的概率小的原因可能有( )B①農業需水量大 ②蒸發旺盛 ③下滲量大 ④生活用水量大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當地降水量極少,多晴天,蒸發旺盛,沙漠下滲量大,沙漠中的湖泊水量會不斷減少,最終將消失,故沙漠湖泊演變為永久性綠洲的概率小,②③正確;塔克拉瑪干沙漠人類活動少,生活和生產用水量小,①④錯誤。故選B。6.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后,湖區周邊( )DA.地下水位下降 B.物種減少 C.氣候徹底濕潤化 D.土地鹽堿化加劇【解析】干旱的沙漠中出現地表積水并形成湖泊,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A錯誤;蒸發增強,空氣濕度增大,土壤水分條件有所改善,利于植被生長,物種增加,B錯誤;該沙漠湖泊是氣候異常形成的,該地距海較遠,氣候不可能徹底濕潤化,C錯誤;沙漠地區氣候干旱,蒸發旺盛,地下水位升高,容易導致土地鹽堿化,D正確。關鍵點撥在沙漠地區,蒸發量往往遠大于降水量。如果沙漠湖泊面積較大,會導致蒸發率高,湖泊中的水分很容易被蒸發掉,導致湖泊干涸,難以演變為永久性綠洲。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1節 植被與土壤.pptx 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2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pptx 專題六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3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