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講 中國古代的法治教化、商業(yè)貿易及貨幣與賦稅制度課程標準 核心概念詞提示1.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 2.了解中外歷史上貨幣發(fā)行和使用情況,以及現(xiàn)代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3.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4.了解商業(yè)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 1.中國古代的法律與教化:“敬天保民”、德治、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議》、《大明律》、《呂氏鄉(xiāng)約》 2.商業(yè)貿易:工商食官、坊市制度、商幫、朝貢貿易、十三行、信貸、匯票、飛錢、當鋪、契約、世界市場、東印度公司、股票 3.賦稅制度:人頭稅、兩稅法、租庸調制、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交子、鈔、白銀貨幣化【知識梳理】【鏈接·選擇性必修1·P44-47】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1.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1)背景(2)表現(xiàn)派別 代表人物 觀點儒家(德治) 孔子 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不要過度消耗民力孟子 建議統(tǒng)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法家(法治) 商鞅 頒行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韓非 提倡君主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3)結果: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2.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秦漢時期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②漢朝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背景 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 ②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影響 此后,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3)唐朝——律令體系完備法律 ①發(fā)展:唐高宗時修訂《唐律疏議》,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教化 ①提倡禮治:頒行《大唐開元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層教化:在社會層面,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3.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2)教化——儒學向基層滲透①北宋呂大鈞兄弟創(chuàng)造鄉(xiāng)約,《呂氏鄉(xiāng)約》成為儒學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鄉(xiāng)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逐漸帶有強制力。③清朝鄉(xiāng)約宣講內容為“圣諭十六條”和《圣諭廣訓》,常引用《大清律例》。④原本由儒學士人發(fā)起的教化百姓的鄉(xiāng)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鏈接·選擇性必修2·P35-37】知識點二 商業(yè)貿易的起源與發(fā)展1.古代商業(yè)時期 表現(xiàn)商朝 出現(xiàn)了商人,商業(yè)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春秋戰(zhàn)國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漢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tǒng)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隋唐到兩宋 城市坊市分區(qū)制度逐步瓦解,商業(yè)進一步繁榮元、明、清 ①農產品和手工業(yè)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yè)貿易網絡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2.古代貿易(1)絲綢之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2)唐宋以后的海上貿易: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3)朝貢貿易: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鏈接·選擇性必修1·P86-87】知識點三 古代中國的貨幣時間 表現(xiàn)商朝后期 開始岀現(xiàn)銅鑄幣春秋戰(zhàn)國 各國分別使用多種樣式的銅鑄幣秦朝 貨幣統(tǒng)一為圓形方孔錢__北宋 “交子”(世界最早的紙幣)。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元朝 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fā)行,稱為“鈔”明朝 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自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 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鏈接·選擇性必修1·P92-93】知識點四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秦漢時期:征收田賦、人頭稅和徭役。2.隋唐時期(1)隋朝:征收租調役。(2)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780年,改行兩稅法,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3.宋朝:宋承唐制,征收兩稅;王安石推行募役法。4.元朝: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在稅糧外又有“科差”。5.明清(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2)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①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②意義: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3)清朝【拓展補充】1.學術觀點——古代中國的治國策略美國學者列文森認為:“中國皇朝體制有著一個‘自相矛盾’的運行規(guī)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礎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則。”想一想 列文森認為古代中國的治國策略是什么?提示 外儒內法。2.圖解歷史——朱熹《家禮》想一想 朱熹《家禮》在古代中國有何作用?提示 規(guī)范了家庭的行為規(guī)范,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3.重要概念——市舶、市舶使與市舶司市舶是指中國古代中外互市的船舶,含義在各代不一。市舶使設于唐代,市舶司設于兩宋,其主要職能都是管理對外貿易。市舶使與市舶司有一定的區(qū)別:市舶使是官職名,是我國最早設置的專管海外貿易的官職;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國最早設置的專管海外貿易的機構。想一想 市舶、市舶使與市舶司的出現(xiàn)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提示 唐宋以后商業(yè)繁榮,海上貿易興盛;政府加強對外貿易的管理,設立了專門機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