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程標準 核心概念詞提示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1.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三家分晉、鐵農具、孔子、“仁”、“為政以德”、老子、“道”、無為而治、士階層 2.戰國時期:戰國七雄、華夏認同、商鞅變法、廢井田、縣制、“仁政”、隆禮重法、“兼愛”、中央集權【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1)概況:“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2)影響: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2.華夏認同(1)時間:春秋到戰國時期。(2)表現: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知識點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1)農業: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推廣,興建水利工程。(2)工商業:手工業分工細密,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2.變法運動——商鞅變法時間 開始于公元前356年目的 富國強兵內容 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②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③“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④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⑤普遍推行縣制,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結果 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鏈接·選擇性必修1·P30】3.官員選拔(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2)舉薦和軍功授爵制①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②方式: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知識點三 孔子和老子1.孔子(1)主要思想①核心觀念是“仁”,主張“為政以德”。②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③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2)教育成就①“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②整理文獻,對夏、商、西周的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2.老子(1)思想(2)著作:《老子》。知識點四 百家爭鳴1.歷史背景(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2)階級關系: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3)統治者重視: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2.重要派別儒家 ①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 代表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 鄒衍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法家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3.影響(1)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拓展補充】1.學術研究——華夏觀念“華”“夏”在春秋之前并不連用,“華”意為光鮮、榮耀、輝煌;“夏”原指夏王朝,后演變為指有文采、有道德的中國人。春秋時期列國諸族的分布犬牙交錯,中原諸侯國的文化認同凸顯,華夏開始連用作為一詞,并逐漸成為中原諸侯國塑造文化認同的重要概念,意為禮樂文教發達的中國。想一想 推動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 長期的爭霸戰爭;各民族的頻繁交往。2.重要概念——士階層西周時期,士是貴族的最底層。隨著周朝傳統政治經濟秩序的崩壞,士成為可以自由流動的“四民”之首,成為士的標準也從政治、經濟的地位轉變為個人的才能和人格。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爭相招攬人才,士階層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這個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創造了主觀條件。想一想 春秋戰國時期,新興士階層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社會經濟發展。3.重要觀點——“仁”與“禮”“仁”是良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禮”是外在約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制;反過來,外在禮制的規范能促進人們追求“仁”的境界,即“禮”以“仁”為基礎,“仁”靠“禮”來維護,兩者相互制約。想一想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既有進步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哪一思想主張最能體現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提示 恢復周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