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陸變遷【教學內容】海陸變遷——海陸的運動和變化【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能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2)理解大陸漂移學說的基本內容和證據;(3)通過讀圖掌握海陸分布及變遷歷史。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大陸漂移學說”,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和陸地、海洋之間相對位置是怎樣變化的。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海陸變遷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海陸是不斷變化的唯物主義科學觀點,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勇于探索的學習精神。【教學重點】1.海陸變遷的原因;2.“大陸漂移學說”。【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學習態度。【教學方法】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提問: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嗎?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現在用來比喻什么?(學生回答)明確:滄海桑田說的是陸地會變成海洋,海洋也會變成陸地。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變遷。現在用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滄海桑田”這個成語說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海陸變遷的相關知識。二、新課學習實驗演示“海陸”變遷的原因。動物園要新增一些小海龜。由于海龜是兩棲動物,飼養員為它們準備的新家是一個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陸地”。動物專家看了以后,建議將水面縮小一些。三個飼養員馬上行動,每個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提問:1.他們的辦法是否可以讓水面縮小?2.三個方案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使“海”和“陸”發生變遷的?(學生討論回答)明確:1.三種方案都可以讓水面縮小,發生“海”、“陸”變遷。2.老李方案:模擬地殼變動導致海陸變遷;小張方案:模擬海平面的升降導致海陸變遷;大周方案:模擬人類活動導致海陸變遷。過渡: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有些地方會由海洋變成陸地,有些地方會由陸地變成海洋。那么,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一)海陸的運動和變化展示“落基山脈上的三葉蟲化石”。提問:科學家在北美洲落基山脈上發現了大量的三葉蟲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明確:三葉蟲生活在距今約2.4億~5.6億年前的海洋中,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運動,形成了山脈。(地殼運動是造成海陸變遷的首要原因。)提問:臺灣海峽海底發現了森林遺跡和古河道,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學生回答)明確:說明臺灣海峽曾經是陸地,后來由于海平面上升,變成了海洋。(造成海陸變遷的第二個原因是海平面的變化。)展示“日本的填海造陸”圖片。提問:日本是一個地窄人稠的島國,多年來通過填海的方式擴大陸地面積。這說明影響海陸變遷的原因還有哪些?(學生回答)明確:人類活動是造成海陸變遷的第三個原因。想一想:人類在填海造陸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學生回答)明確:要注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小結:地殼變動、海平面的升降都是造成海陸變遷的自然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人類活動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人為原因,也是造成海陸變遷的較為重要的原因。活動:下面是科學家在研究海陸分布時發現的一系列現象,請你指出哪些能夠證明海陸分布是變化的。(1)在臺灣海峽底部發現了森林的遺跡。(2)印度發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沒了萬頃良田,洪水一個月之后才退去。(3)在渤海發現了海河故道遺跡。(4)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18個小島。(5)圖瓦盧,這個陸地最高處只比海平面高出4.5米的太平洋島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遷移的國家。(學生回答)明確:第1項、第3項、第4項、第5項都會引起海陸變遷。第1項是海平面的升降,第3項是海平面的升降,第4項是人類活動,第5項是海平面的升降。(二)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講解:162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指出大西洋兩岸可能是連接在一起的。19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洪堡也指出南美洲和非洲之間海岸輪廓的凹凸吻合。19世紀末,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認為南半球各大陸上的地層非常相似,可以虛擬地將它們拼合成一個大陸。1912年1月6日,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提問:一張撕裂的報紙,你有什么辦法將它重新拼接在一起?(學生回答)明確:輪廓對接和文字對接。提問:大陸漂移學說有哪些證據?(學生回答)展示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圖。明確:按照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輪廓剪下來的地圖,可以拼合在一起。展示: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層的對接圖。明確:這好比一張撕碎了的報紙,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能一一對應。展示南美洲和非洲動物的相似性圖。提問:生活在熱帶淺海的海牛和不會飛的鴕鳥都沒有能力遠涉重洋,為什么在這兩個地方都有分布呢?(學生討論回答)明確:這說明南美洲和非洲是曾經連接在一起的。展示海陸分布變化示意圖。提問: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海陸是怎樣變化的?(學生發言)明確:2億年前,各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稱為泛大陸,其周圍是廣闊的海洋,稱為泛大洋。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幾塊,每一塊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海陸分布狀況。思考:觀察海陸分布變化示意圖,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相對位置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明確:距離越來越遠。講解:今天我們看到的海陸分布只是地球海陸變遷的一個“瞬間”,現在的海陸分布輪廓,是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變化而形成的,它還將繼續變化。播放視頻:大陸漂移。拓展延伸:討論:南極地區發現煤層,你能解釋其原因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南極地區在遠古時期地處溫暖濕潤地帶,在那時形成了煤,后來經過大陸漂移,才到了今天的位置。展示教材中的圖片:魏格納和同伴、魏格納到格陵蘭島進行考察探險。講解:第一幅圖片是1930年11月1日,在愛斯密特基地慶祝完50歲生日后,魏格納(左)和同伴的最后合照。第二幅圖片是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第四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不幸的是,就在這里他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提問: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回答)明確: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三、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習了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主要有:地殼運動、海平面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德國的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