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地球運動與海陸分布第一節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第1課時(教材分析)本節的內容是由兩大部分組成,其一是地球自轉及其地理意義,其二是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地球運動的特點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是引導學生理解晝夜更替、四季變化和五帶劃分的關鍵,對于認識和學習地理后續知識也都有著重要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地球的自轉周期和自轉方向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理解在北極上空俯視和在南極上空俯視時地球的自轉方向;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具備時差的知識。2、過程與方法:(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并熟悉其基本的運動規律。(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了解地球自轉的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宇宙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教學難點:地球自轉方向的描述及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教學方法)閱讀法 觀察法 習題法 分析法(課前準備)地球儀、手電筒、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導入]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么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后,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一、地球的自轉(一)、自轉運動規律1.概念2.方向3.周期演示: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學生觀察分析提問: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么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注意: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觀察老師的地球儀的演示,首先要知道哪是北極哪是南極。并且通過觀察鐘表的時針的轉動方向,明白什么是順時針什么是逆時針。老師轉動地球儀,注意觀察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到的現象,并把觀察到的地球轉動的方向用箭頭畫在課本上,同時觀察南極上空地球轉動的現象,也畫到課本上。學生上講臺演示。老師演示講述: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學生讀圖: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呢?(二)、自轉的地理意義1、產生晝夜更替演示: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如北京和紐約),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時,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么情況?(晝夜更替)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轉)2、時間的差異指導學生看書圖B。甲、乙、丙三地的時間是一樣的嗎?此時當地的居民最適宜進行的活動是什么?完成書上的思考題。老師進一步演示“早晨”、“正午”、“黃昏”、“深夜”等,并提出“晨昏線”的概念。并請學生解釋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么時間不同?總結:由于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位置偏東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時間要早些。小結地球自轉有關知識。項目 自轉概念 地球繞著地軸旋轉方向 自西向東周期 約24小時地理意義 產生了晝夜更替 產生了時間的差異(教學反思)地球的運動產生了很多自然現象:晝夜更替、地方時差、四季的冷熱變化……,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但很多同學只注意到了這些現象,沒有去深入的思考產生這現象的原因。因此要積極的運用教具地球儀以及動畫課件,層層設問,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地球的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