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導學案5.2珍惜師生情誼課題 5.2珍惜師生情誼 課型 新授課 課時:1學習目標 了解師生關系,積極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增進與老師的感情。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師生交往作出正確的分析,提高搜集資料、解讀資料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了解師生關系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正確對待老師的引領和指導、表揚和批評,掌握正確與老師交往的方法。重點 怎樣建設美好師生關系難點 怎樣建設美好師生關系課前案自主預習參照《知識清單》,(鉛筆)標劃出重點段、核心句、關鍵詞,落實在課本上。課堂案(一)基礎知識點背誦過關填空(10分鐘)1、美好師生關系彼此尊重、教學相長、攜手共進,是師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狀態。2、怎樣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①表揚意味著肯定、鼓勵和期待,激勵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應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爭取做得更好②批評意味著關心、提醒和勸誡,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完善自我。③把注意力放在批評的內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3、怎樣對待風格不同的老師?(1)試著主動和老師交往,表達自己對老師的親切感(2)嘗試了解老師的初衷和用意,更好地理解老師(3)從多角度了解老師的職業和生活,發現不同風格老師的優點。(4)承認老師的差別,才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老師4、怎樣建設美好師生關系(1)老師是我們敬重的長輩,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我們應主動理解、關心老師。(2)真誠接受老師的引領和指導。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悉心教導。我們應該發自內心地尊重老師,善于從老師的教誨中汲取成長的營養,以勤學好問、積極主動的態度與老師交流。(3)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老師的表揚意味著肯定、鼓勵和期待,激勵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對待老師的表揚,我們應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爭取做得更好。老師的批評意味著關心、提醒和勸誡,幫助我們反省自己、完善自我。對待老師的批評,我們應把注意力放在老師批評的內容上,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4)尊重并適應不同風格的老師。由于年齡、專業、閱歷、性格等差異,每位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不同風格的老師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二)(交流合作→共享共長) 20分鐘組內交流,達到共識;【學習任務一】《啟思導航》P41思考:1. 王亞南與老師的交往經歷對你的啟發?老師的哪些做法對你有很大的幫助?2. 如果不喜歡某位老師我們還要尊重他嗎?為什么?【學習任務二】1.你曾經得到老師的表揚嗎?你怎么看待老師的表揚?2.你曾經被老師批評過嗎?你怎么看待老師的批評?【學習任務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老師發生矛盾應該怎么做?2.至今為止,你有遇到過你喜歡的老師嗎?3.你為什么喜歡這位老師?小組課堂特色展示活動(三)歸納凝練→內化升華 10分鐘內化運用:1.某化學老師跟學生說:“正如過氧化氫常溫下產生氧氣較慢,加入二氧化錳會加快反應速率。在學習遇到困難時,試著調整方法提高效率,一定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對此,你贊成以下哪位同學的觀點?( )A.小晴:在高溫高壓環境才能取得好成績B.小粵:要用自我評價的方式來認識自己C.小慶: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關懷D.小紅:啟示我們要用心建立和呵護友誼2.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正所謂“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這段話旨在告訴我們( )A.教師是一個古老而神圣的職業 B.老師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C.要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D.老師有一顆金子般閃閃發光的心3.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千篇新詩園丁贊;下聯:萬首衷曲育人歌。你認為最適合的橫批是( )A.嚴于律己 B.孝親敬長 C.尊師重道 D.助人為樂4.在課堂上,面對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小華主動參與,順著老師的思路努力學習并善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師從中受益,不斷修正授課方式,推進學習進程。由此可見( )①學生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引領和指導②與老師交流互動,能促進老師更好地“教”③教與學是師生相互陪伴、共同成長的過程④尊敬老師,就要對老師的指導言聽計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教師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引導者和參與者,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和諧的師生關系應該是( )①師生之間真誠相待②亦師亦友、相互關心③堅決服從老師要求④教學相長、共同成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下圖啟示我們( )A.教育就應只表揚不批評B.愛表揚學生的老師才是好老師C.要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D.要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課后案(一)布置作業:背默本節的核心觀點和核心考點。(與在作業本上)(二)反思總結姓名 課前 課堂參與 課后 總分預習 提評 提評 提評 提評 提評 作業 檢測10分 10分 40分 10分 30分答案:1C 2.C 3.C 4.A 5.B 6.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