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芣苢》同步學案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文導航】一、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jīng)》的內(nèi)容及其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風格。2.掌握本課中的重點字,背誦并默寫詩歌中的名句。3.掌握《詩經(jīng)》“賦、比、興”的藝術(shù)手法及其詩歌韻律和諧、語言優(yōu)美的特點。4.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深刻領(lǐng)會勞動之樂,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二、學法指導1.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詩經(jīng)》的相關(guān)知識;采用朗讀和吟誦相結(jié)合的方式,理解這首詩歌的大意。2.積累詩歌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掌握其意義和用法。3.從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shù)手法入手,分析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表達效果。4.了解詩歌中人物形象的特點,把握詩歌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情感變化。三、知識拓展>>1.作者作品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漢代時被尊為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15國風,共160篇,大都是民間歌謠(它是《詩經(jīng)》的核心內(nèi)容);“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宮廷樂歌;“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其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2.背景資料古代社會,戰(zhàn)亂頻繁,除去賦稅之后,農(nóng)民耕地所得的糧食不足以果腹,易于繁殖的芣苢自然成為窮苦人賴以生存的食物。冬糧不足,春天來后,也正是青黃不接之時,這時萬物復蘇,田野里長出大片鮮嫩的車前草。因而,每當春天到來,就有成群的婦女一邊歡快地采著車前子的嫩苗,一邊唱著“采采芣苢”的歌。>>3.文題解讀芣苢又名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荒地或路旁常見。嫩葉可食,有些地區(qū)用作飼料;全草與種子都可入藥,能利尿、清熱、止咳;全草搗爛與肥皂(或與苦楝、菖蒲)配制成農(nóng)藥可以有效防治棉蚜或蚜蟲。詩歌以“芣苢”為題,表現(xiàn)的是周代一群婦女一邊唱著描述自己勞動過程的歌謠,一邊采摘車前草的情景。>>4.知識鏈接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被稱為《詩經(jīng)》的“六義”。“風、雅、頌”是內(nèi)容上的分類,而“賦、比、興”指的是詩的表現(xiàn)手法。賦,鋪陳直敘,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guān)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jié)合在一起用的,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huán)境、氣氛和情緒。比,類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個事物進行類比,一般來說,用來作比的事物要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于人們聯(lián)想和想象。這種手法形象生動,能夠鮮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就是以其他事物為發(fā)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時,詩人往往觸物生情,由自然界中的事物聯(lián)想到所要歌詠的內(nèi)容。這種手法可以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5.原文解讀芣 苢《詩經(jīng)·周南》【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大意】茂盛鮮嫩的車前草啊,采呀快快采起來。茂盛鮮嫩的車前草啊,我們一起采起來。【解讀】第一章是勞動的序曲。車前草茂盛鮮嫩,女子們呼朋引伴一起去采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大意】茂盛鮮嫩的車前草啊,一顆一顆摘下來。茂盛鮮嫩的車前草啊,一把一把捋下來。【解讀】第二章是勞動的進行曲。女子們一邊唱著勞動號子,一邊快樂地采摘芣苢,洋溢著勞動的熱情。【原文】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大意】茂盛鮮嫩的車前草啊,提起衣襟兜起來。茂盛鮮嫩的車前草啊,掖起衣襟兜回來。【解讀】第三章是勞動的尾音。女子們把收獲的芣苢用衣襟兜著滿載而歸,表現(xiàn)了收獲之豐和勞動的喜悅。四、整體感知>>1.預習檢查(1)識記字音。芣苢(fú yǐ) 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2)古今異義。薄言采之(古義:助詞,無實義。今義:淺薄的話,多用作謙辭)(3)一詞多義。>>2.圖文導航>>3.主旨點睛《芣苢》表現(xiàn)的是周代一群婦女一邊唱著描述自己勞動過程的歌謠,一邊采摘車前草的情景,她們的勞作雖然艱辛,但卻有一種出自天性、熱情開朗的歡樂,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樂觀情緒和苦樂相隨的精神狀態(tài)。>>4.重點難點「重點」(1)請從意象的角度分析詞中關(guān)于湘江秋景的描寫。【參考示例】 詞人在上闋中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取了極具典型性的意象——“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來描寫。詞人用“紅遍”“盡染”“碧透”“爭流”“擊”“翔”等詞將眼前景象寫得生機勃勃,通過提出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xiàn)出其博大的胸懷和獻身革命的凌云壯志。(2)這首詞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體現(xiàn)出來的?【參考示例】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寫景抒情詩歌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即在景物描寫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而不是寫景和抒情“兩張皮”。這首詞的上片,雖然是寫秋,但這秋景卻全是詞人眼中景,打上了詞人鮮明的情感烙印。無論是樹葉經(jīng)霜變紅似染過的“萬山”,還是湘江中百舸爭流的場面,或是搏擊長空的雄鷹和水中自在來往的游魚,都是經(jīng)詞人篩選過的景物,并經(jīng)過詞人的眼睛折射出來。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給人的感覺不是“悲”,不是“愁”,而是“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熱烈、喜人,詞人傳達給讀者的是一種樂觀、昂揚向上的情緒。「難點」(1)全詩細微變化的六個字是隨便用的,還是作者有用心的?可以調(diào)換順序嗎?【參考示例】婦女們開始是一葉一葉地掐取,接著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裝。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過程,生動地表明她們愈采愈多、愈采愈快,勞動熱情也愈來愈高漲。通過她們彎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手扯衣襟兜裝的連續(xù)動作的真切描寫,更突現(xiàn)了她們心靈手巧、操作嫻熟的勞動技能與本色。所以,六個字是作者有用心的,不可以調(diào)換順序。(2)這首詩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采集野菜的勞動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參考示例】①綜觀《芣苢》一詩,“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的變換運用,將勞動的細節(jié)和勞動的過程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②《芣苢》中疊字用得很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復沓中將勞動者的精神和情緒自然地吟唱出來,將女子勞作的過程和勞作的心情自然地表達了出來。(3)涵詠詩歌,賞析詩歌的意境,請你寫一段優(yōu)美的鑒賞文字。【參考示例】艷陽高照之際,漫山遍野披紅帶綠,妙齡女子三五成群,攜筐提籠,行于阡陌山徑,衣沾木葉之芳,手染蘭芷之香,競相采芣苢之實。一人起領(lǐng),百千人和之,遙聞“采采”之聲,有如雷喑,轉(zhuǎn)而寂寂,歌聲似幽訴之寒蛩,未及完結(jié),彼處“采采”之聲又起,此起彼伏,遙相呼應,群女遂樂而相嬉,令聞者不禁駐足,往來之人相視覷覷,亦為其樂所感。如此情景豈不妙哉?(4)《芣苢》描寫了周代先民的日常生活與勞作場景,展現(xiàn)出他們勞動時的歡樂與情趣。試結(jié)合詩歌說說“樂”從何來。【參考示例】從《芣苢》中我們仿佛看到,風和日麗之日,三三兩兩的美麗姑娘行走在田野間,看到滿山遍野的芣苢綠得鮮亮,她們喊著:“咱們一起采芣苢吧!”一開始,姑娘們是一顆顆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們興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之,她們一邊采摘一邊對歌,清亮的歌聲在田野里飄蕩。整個勞動場面充滿了采擷之樂五、文本特色重章疊唱,回環(huán)往復(1)重章疊句,回環(huán)往復。通篇“采采”二字重疊最多,可以解釋為“采而又采”,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就整首詩來說,還是“采而又采”這個解釋比較恰當。第二句,“薄言”是無實義的助詞,“采之”與前句相比,意義也相近。第三句重復第一句,第四句較第二句只改動一字。第二章、第三章也只改動了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用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來變換語意,其余全是重疊。在這樣的回環(huán)往復中,使得詩歌有了遞進感和動作美,發(fā)乎自然,來自生活,活現(xiàn)了采摘場景。(2)形象、質(zhì)樸、凝練的語言。這首詩雖然只換了六個字,但實際上在回環(huán)往復中演唱了一個故事。用了最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一幅饒有情致、自由歡暢的勞動場面,令人身臨其境。而且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全詩不斷變化的六個動詞可以分為三組,首先是“采”和“有”,“采”就是采摘、采得,“有”則多了一層收獲的意思,第一章中的兩個動詞概述了采集勞動的過程。接下來是“掇”“捋”,是對采芣苢動作的具體描寫,“掇”是一片片、一顆顆地摘取、拾取,“捋”是由少而多,進而成把地握取。通過動詞的變換,體現(xiàn)出勞動節(jié)奏不斷加快,勞動者采摘時的熱情也隨之浮現(xiàn)出來。最后是“袺”和“襭”,“袺”是說將成把捋取的芣苢放到提起的衣角里,提起的衣角都放不下了,于是便“襭”——把裝滿野菜的衣襟掖在腰上。六個動詞的變化,涵蓋了從采集到豐收,直至滿載而歸的情景,也將勞動的快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步練習】 基礎(chǔ)過關(guān)練(2024湖北宜昌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麥子的成熟就像一場聲勢顯赫的慶典,在一系列的鋪墊中開始頻頻亮相。饑餓之中的期盼和高溫之下的煎熬,把農(nóng)人們關(guān)于夏收的心情調(diào)動到了極點。無數(shù)次急切的觀望和深情的撫摸之后,終于盼到了開鐮割麥的日子。( )好鋼要使在刀刃上,好鐮要用在割麥上,好漢得走在麥趟上。麥地是莊稼漢的戰(zhàn)場,男人們當仁不讓,婦女們不讓須眉。前“鞠”后“躬”,彎腰伸臂,刀光過處,一片齊刷刷的麥子順勢倒下。橙黃的麥地在很短的片刻之間出現(xiàn)殘缺,一塊,一片,一行,大有風卷殘云的架勢和撼天動地的氣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場里搬運。七月地里無閑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著茶杯滿地找人,就是在收過的麥地里撿拾那些被遺漏的麥穗。麥稈刺啦的聲音,車子咯吱的聲音,老人訓斥晚輩、孩子哭鬧和年輕人打情罵俏的聲音,交響樂一樣,在高溫的天空里喧囂起來。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渾身憋足了勁的男人和女人,迫不及待地從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里沖出來,推著裝載著鐮刀、水罐、鐵耙的轆轤車。B.裝載著鐮刀、水罐、鐵耙的轆轤車從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里沖出來,車子后面是迫不及待地渾身憋足了勁的男人和女人。C.裝載著鐮刀、水罐、鐵耙的轆轤車迫不及待地從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里沖出來,車子后面是渾身憋足了勁的男人和女人。D.渾身憋足了勁的男人和女人,推著迫不及待地裝載著鐮刀、水罐、鐵耙的轆轤車,從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里沖出來。2.下列各項和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B.鷹擊長空,魚翔淺底。C.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D.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 (2024湖南邵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勞動,是與大地肌膚相親。在田地邊,以裸露的腳趾觸碰大地,小心地觸碰。縮回,又伸展。伸展,再縮回。看稻們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縮腳,藍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擻的樣子,我就感覺羞愧。人不如稻 試試,再試試,果然就不燙腳了。把兩只腳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進大地深處。田泥包裹,溫暖如春,血脈相通。我把鐵耙舉起,又放下。放下,又舉起。沙地是一本大書,我一頁一頁,努力地翻閱腳下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氣息讓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開又覆蓋,卻不知道到底是在尋找什么。勞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親一樣舉起耙,像父親一樣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親一樣握緊耙柄,像父親一樣用泥土搓手。我感覺自己和父親、祖先們,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汗水是自發(fā)根出發(fā)的,沿額頭,至鼻尖,繞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與父親的,與先人的,也是一個模樣。4.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xiàn)力。請分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的逗號是怎樣增強表現(xiàn)力的。 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可以改寫成“我舉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緊耙柄,用泥土搓手”,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6.文中有兩處動詞的回環(huán)往復,請任選一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鞏固提升練一、(2024陜西西安期中)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9分)芣 苢《詩經(jīng)·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十畝之間《詩經(jīng)·魏風》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①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與子逝兮。[注] ①閑閑:寬閑、悠閑。②泄泄:和樂的樣子。1.下面對兩首詩歌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芣苢》中,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對采摘過程的細膩觀察。從一棵一棵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取下,層層遞進。B.《芣苢》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這種看似單調(diào)的重疊,產(chǎn)生了簡單明快、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感。C.《十畝之間》以輕松的旋律表達愉悅的心情,短短幾句就勾畫出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風光圖,抒寫了采桑女結(jié)束勞動后輕松愉快的心情。D.《十畝之間》不僅寫了桑園之大、桑樹之多和女子們采桑歸來時的情景,還具體描寫了采桑的勞動場景,宛然一幅怡然悅目的圖畫。2.《十畝之間》全詩無一“樂”字,卻處處透露著“桑者”的歡樂,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該詩是如何藝術(shù)地表現(xiàn)“桑者”之樂的。(6分) 二、(2024河北保定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田 舍范成大①呼喚攜鋤至,安排筑圃②忙。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煙火村聲遠,林菁③野氣香。樂哉今歲事,天末④稻云黃。[注] 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詩人,詩歌題材廣泛,以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②筑圃:修筑打谷場。③菁:水草。④天末:天邊。這里指成熟的稻子一望無際。3.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寫農(nóng)人相互吆喝著扛著鋤頭前去修筑打谷場,能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的情景,渲染了農(nóng)忙的氣氛。B.本詩寫了農(nóng)人筑場、兒童眠葉等幾組跳躍性鏡頭,看似不相統(tǒng)屬,實則一線貫串。C.本詩和楊萬里《插秧歌》相同點頗多:均為五言律詩,均反映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勞動的艱辛。D.尾聯(lián)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結(jié)情,金黃的稻子直鋪天邊,凸顯了水稻豐收在望的場景。4.賞析頷聯(lián)的景物描寫,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三、(2024蘇州調(diào)研)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材料一:古籍今譯是一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廣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來,成果豐碩。從宏觀上講,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或影響上層建筑,使其對經(jīng)濟基礎(chǔ)產(chǎn)生反作用,從而調(diào)節(jié)或改變?nèi)说默F(xiàn)實生存條件,間接地參與對經(jīng)濟基礎(chǔ)的鞏固或變革;從細節(jié)上看,它以其認識功能影響人的意識,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達到影響社會生活的目的。這類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樣來得直接,也不具有強制性,它就像杜甫說的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浸潤人們心田,陶冶情操。它雖不能與國計民生活動并駕齊驅(qū),但從生存發(fā)展的意義上講,社會是受益于它的。在翻譯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標準,受到人們的推崇。我們現(xiàn)在沿用“信、達、雅”三個詞,并賦予它們以新的含義。“信”是指忠實地反映原作的內(nèi)容,包括思想、風格、精神等。“達”是譯文要暢達明白,用現(xiàn)代漢語將原作的內(nèi)容準確地表達出來。“雅”是規(guī)范、典雅。雅是有條件的,原作雅,譯文才能雅。“信、達、雅”之間,信是基礎(chǔ),是第一位的,達與雅是第二位的。沒有信,達與雅就失去了基礎(chǔ)。達是信的翅膀,沒有達,信也就失去了憑借。雅是達的發(fā)展,沒有達,不可能有雅。今譯的過程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這里存在古今漢語表達形式之間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與譯者的理解之間的矛盾等。當譯者將原作的內(nèi)容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忠實地、準確地表達出來,達到了信達雅的統(tǒng)一,上述這些矛盾基本上解決了,今譯也就完成了。翻譯界歷來有直譯和意譯之說,有人主張直譯,有人主張意譯,雙方進行了長期的爭論。主張直譯的人批評意譯隨意胡譯、亂譯,主張意譯的人批評直譯逐字呆譯、死譯。實踐證明,直譯、意譯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譯方法。直譯與意譯具有共同性,亦有差異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實于原作。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方法上.前者強調(diào)按原文的結(jié)構(gòu)、語序翻譯。其優(yōu)點在內(nèi)容上易于忠實地、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意義,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又的語氣及語言上的特色。后者強調(diào)反映原文的風格神韻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譯。其優(yōu)點,在內(nèi)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風格神韻,在形式上易于再現(xiàn)原文的體裁、風貌!需要指出的是,與直譯相比,意譯帶有更大的主觀性。對于這一點,譯者應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異性,所以各自都有它們的適應性。直譯適宜于翻譯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意譯適宜于翻譯文藝作品,如詩、詞、賦、曲等。當然,用直譯還是用意譯,沒有十分嚴格的界限。能直譯者不妨直譯,不能直譯者須用意譯,兼及二者,方為妥當。不管采用哪種方式,今譯中原作信息的丟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問題。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多媒體的介入,為古籍今譯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徑,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譯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典籍里的中國”,對古籍的活化、詮釋做了積極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譯作品正在日益涌現(xiàn),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摘編自尹波、郭齊《古籍今譯的理論與方法》)材料二:古籍今譯“為什么”的問題,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從根本上說,古籍今譯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今譯作為古籍資源的轉(zhuǎn)化利用,既是“存亡繼絕的工作”,也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橋梁”。令譯的讀者群體是非常明確的,主要是非專業(yè)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者和愛好者。要讓廣大讀者走進古籍、熱愛古籍,今譯無疑是最好的門徑。從先秦到晚清,我國古籍浩如煙海,古籍的形態(tài)除了它的本然狀態(tài)之外,還有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本然狀態(tài)當然非常重要,這是它的文物價值。但是,對社會大眾而言,所接觸到的還是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視的更是其閱讀價值。今譯就是古籍現(xiàn)代形態(tài)的一種特殊體現(xiàn)。說“特殊”,是因為它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古今語言轉(zhuǎn)換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態(tài);可是,從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來說,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內(nèi)容依賴于原始文本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今譯不是古籍的復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譯文也不能獨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則它是沒有意義的。今譯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現(xiàn)代闡釋,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價值就在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隨著時代發(fā)展,古籍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現(xiàn)代社會有著很大的差異,諸如語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規(guī)范、禮儀、習俗、觀念、思想等,許多已經(jīng)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不能很好地為現(xiàn)代讀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譯就是對古代文化信息的綜合闡釋,是將古籍內(nèi)容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重新“呈現(xiàn)”。它力求古籍內(nèi)容完整、準確地再現(xiàn),同時更要求便于現(xiàn)代讀者的理解接受,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蟬子轉(zhuǎn)世”與“七仙女下凡”:“佛弟轉(zhuǎn)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婦,雖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譯就是對古代文化信息忠實、完整、準確、優(yōu)美的再現(xiàn),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現(xiàn)代闡釋,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當代傳承。(摘編自馬世年《為什么要古籍今譯》)5.不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古籍今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作用于經(jīng)濟基礎(chǔ),亦可作用于上層建筑和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等。B.“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達”“雅”,而沒有“信”的譯文毫無意義。C.翻譯者對古籍的理解與古籍本身的思想內(nèi)容之間存在著矛盾,只有解決這一矛盾,今譯才有可能完成。D.今譯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復制品,今譯無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6.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古籍今譯的過程中必定會有信息的丟失,所以譯者選擇合適的方法就是為了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B.古籍以不同形態(tài)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有著不同的價值,在當今社會,閱讀價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C.與其他類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載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更直觀便捷。D.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籍里許多內(nèi)容與當今社會有較大的差異,如果沒有譯文,現(xiàn)代讀者將完全無法理解。7.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關(guān)于“直譯”“意譯”論述觀點的一項是( )(3分)A.鄭振鐸:譯書自以能存真為第一要義,最好的一面極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譯文流暢。B.茅盾:(翻譯)就我的私見下個判斷,覺得與其失“神韻”而留“形貌”,還不如“形貌”上有所差異而保留“神韻”。C.鄒韜奮:鄙意以為譯書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覺得暢快舒服,若使人看了頭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勸人看書,反使人懶于看書。D.郭沫若:原作是詩,他的譯文也應是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應該允許譯者有部分的自由。8.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側(cè)重點各有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9.下面是《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的部分原文和譯文,請結(jié)合材料分析這則譯文好在哪里。(4分)原文 譯文手如柔荑, 手像春荑好柔嫩,膚如凝脂, 膚如凝脂多白潤,螓首蛾眉, 額角豐滿眉細長,巧笑倩兮, 嫣然一笑動人心,美目盼兮。 秋波一轉(zhuǎn)攝人魂。 ---答案與解析---基礎(chǔ)過關(guān)練1.C 根據(jù)后文“好鋼要使在刀刃上,好鐮要用在割麥上,好漢得走在麥趟上”中“好鋼”“好鐮”“好漢”的順序可知,應該是工具在前,人在后,據(jù)此排除A、D兩項。“迫不及待”作狀語應該放在動詞前面,據(jù)此排除B項。故選C。2.D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麥子的成熟”比作“一場聲勢顯赫的慶典”。A.擬人,“花濺淚”“鳥驚心”賦予花和鳥人的行為。B.對偶,上下兩句對仗工整,“鷹”對“魚”,“擊”對“翔”,“長空”對“淺底”。C.借代,“朱門”代指豪門貴族。D.比喻、夸張。“梨花開”把雪比作梨花,是比喻;“千樹萬樹”,是夸張。3.答案 (示例)橙黃的麥地在片刻之間出現(xiàn)殘缺,一行,一塊,一片,大有風卷殘云的架勢和撼天動地的氣概。解析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一是“很短的片刻之間”成分贅余,“很短的”和“片刻之間”語義重復,可刪去“很短的”;二是“一塊,一片,一行”語序不當,可改為“一行,一塊,一片”。4.答案 四個逗號將“出發(fā)”“沿”“至”“繞”“爬”五個動作分隔開來,敘述完每個動作后停頓,寫出了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情景,突出了勞作的艱辛。解析 畫橫線的句子“汗水是自發(fā)根出發(fā)的,沿額頭,至鼻尖,繞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四個逗號將“出發(fā)”“沿”“至”“繞”“爬”五個動作分隔開來,敘述完每個動作后停頓,“自發(fā)根出發(fā)的,沿額頭,至鼻尖,繞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寫出了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情景,突出了勞作的艱辛。5.答案 ①原文采用“像父親一樣……”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齊,增強了氣勢;而改句是一個陳述句,表達效果一般。②原文寫出了“我”像父親一樣在土地上勞動的場景,突出了父親對“我”的影響之大,強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是寫出了“我”勞動時的動作,看不出父親對“我”的影響。解析 原文采用“像父親一樣……”的相同句式,“像父親一樣舉起耙”“像父親一樣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親一樣握緊耙柄”“像父親一樣用泥土搓手”形成排比,句式整齊,增強了氣勢;而改句“我舉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緊耙柄,用泥土搓手”是普通的陳述句,表達效果不如原句。原文“我像父親一樣舉起耙,像父親一樣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親一樣握緊耙柄,像父親一樣用泥土搓手”寫出了“我”像父親一樣在土地上勞動的場景,突出了父親對“我”的影響之大,強化了情感;而改句“我舉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緊耙柄,用泥土搓手”只是寫出了“我”勞動時的動作,沒有任何與父親有關(guān)的信息,無法體現(xiàn)父親對“我”的影響。6.答案 “縮回,又伸展。伸展,再縮回”形象地展示了“我”下地時的動作,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我”在下地時試探、遲疑的心理。(或:“我把鐵耙舉起,又放下。放下,又舉起”表現(xiàn)了“我”不停地勞作又享受勞作的情形。)好處:使語句整齊勻稱,給人以循環(huán)往復的美感,增強了表現(xiàn)力。解析 結(jié)合“在田地邊,以裸露的腳趾觸碰大地,小心地觸碰。縮回,又伸展。伸展,再縮回。看稻們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縮腳,藍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擻的樣子,我就感覺羞愧”可知,“縮回,又伸展。伸展,再縮回”形象地展示了“我”下地時的動作,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我”在下地時試探、遲疑的心理。結(jié)合“我把鐵耙舉起,又放下。放下,又舉起。沙地是一本大書,我一頁一頁,努力地翻閱腳下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氣息讓人陶醉”可知,“我把鐵耙舉起,又放下。放下,又舉起”表現(xiàn)了“我”不停地勞作又享受勞作的情形。這兩處動詞的回環(huán)往復,使語句整齊勻稱,給人以循環(huán)往復的美感,增強了表現(xiàn)力。任選一處進行分析即可。知識拓展 回環(huán):把前后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huán)往復的形式,用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有機聯(lián)系。回環(huán)修辭的好處:①使語句整齊勻稱,給人以循環(huán)往復的美感;②能更好地揭示事物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使讀者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③使語言活潑有趣,耐人尋味。鞏固提升練1.D “還具體描寫了采桑的勞動場景”錯誤。這首詩沒有具體描寫采桑的勞動場景,“桑者閑閑兮”“桑者泄泄兮”描寫的是采桑女結(jié)束勞動后輕松愉快的心情。2.答案 ①運用疊詞表現(xiàn)快樂。“閑閑”“泄泄”,節(jié)奏明快,寫出了采桑姑娘的輕松歡樂。②運用語氣詞“兮”,使全詩節(jié)奏舒緩而輕松。這“兮”字里,包含了緊張的勞動結(jié)束后輕松而舒緩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對一天的勞動成果滿意而愉快的感嘆。③重章疊唱,回環(huán)往復。以輕松的旋律,表達愉悅的心情。解析 結(jié)合“桑者閑閑兮”“桑者泄泄兮”以及注釋可知,“閑閑”“泄泄”這兩個表現(xiàn)人輕松、快樂的疊詞,節(jié)奏明快,寫出了采桑姑娘的自在、愜意。詩中的“兮”為語氣詞,大體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運用“兮”字,表現(xiàn)了采桑姑娘勞動后舒緩而輕松的心情,有著“勞逸結(jié)合”的快樂。作者采用了重章疊唱的表現(xiàn)手法,在詩歌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使相近的語句重復出現(xiàn),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用輕松的旋律表達出采桑姑娘愉悅的心情,有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感。3.C “均為五言律詩”錯,《插秧歌》不是五言律詩。“表現(xiàn)了勞動的艱辛”錯,《插秧歌》通過描寫全家人一齊上陣,有條不紊地協(xié)作勞動,表現(xiàn)的是勞動的艱辛;本詩則通過描寫農(nóng)人修筑打谷場的勞動,表現(xiàn)的是豐收在望的喜悅。4.答案 ①頷聯(lián)描寫的是兒童在鋪著落葉的地上安眠,鳥雀在夕陽中鳴叫的場景。(詩句采用散文化表述,可添加合理想象)②動靜結(jié)合。“兒童眠落葉”為靜景,“鳥雀噪斜陽”為動景,動靜結(jié)合,描繪了一幅溫馨和諧的畫面。③視聽結(jié)合。兒童眠于落葉為視覺,鳥雀鳴叫為聽覺,視聽結(jié)合,如在眼前。④寓情于景。有兒童,有鳥雀,以景襯情,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村恬靜美好的生活的喜愛之情。(也可從煉字角度,抓住“眠”和“噪”分析)。解析 答題時,首先描述畫面,然后找出詩句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并分析表達效果。首先描述畫面。“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描寫的是兒童在鋪著落葉的地上安眠,鳥雀在夕陽中鳴叫的場景,一幅寧靜和諧的畫面躍然紙上。然后找出詩句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從繪景手法上看,頷聯(lián)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兒童眠落葉”為靜景,“鳥雀噪斜陽”為動景,著力對農(nóng)村生活進行描寫,落葉、鳥雀都點明節(jié)令是秋天,即收獲的季節(jié),畫面溫馨和諧,寫出了喜慶豐收的景象。從觀察角度上看,頷聯(lián)運用視聽結(jié)合的手法。兒童眠于落葉為視覺,鳥雀鳴叫為聽覺,寫兒童無憂無慮地安眠,鳥雀歡樂地鳴叫,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抒情手法上看,頷聯(lián)寓情于景。頷聯(lián)中有兒童,有鳥雀,詩人所描寫的每一幅場景都帶有歡樂的氣息,以景襯情,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村恬靜美好生活的喜愛之情。此外,從煉字上看,“眠”字寫出了兒童可愛的神態(tài),“噪”在此處是指鳴叫之聲,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鳥雀的歡快,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樂景襯樂情,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喜愛之情。5.D【詳解】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脫離彼此”錯。原文“從這個意義上說,今譯不是古籍的復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譯文也不能獨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則它是沒有意義的”是說今譯不能脫離古籍而存在。6.A【詳解】B.“閱讀價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錯。材料二“對社會大眾而言,所接觸到的還是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視的更是其閱讀價值”是針對社會大眾而言,選項缺少必要的條件。C.“古籍承載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更直觀便捷”于文無據(jù),材料二是說“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價值就在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沒有“更多”“更直觀便捷”的表述。D.“如果沒有譯文,現(xiàn)代讀者將完全無法理解”過于絕對。7.C【詳解】C.“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覺得暢快舒服,若使人看了頭痛或糊里糊涂”強調(diào)了翻譯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沒有涉及直譯、意譯。8.①材料一側(cè)重論述古籍今譯的方式、方法及標準。②材料二側(cè)重論述古籍今譯的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意義和價值。9.①綜合運用直譯和意譯的方法,如“手如柔黃”的譯文,除基本信息外,補充了“好柔嫩”,符合“信、達、雅”的翻譯標準。②譯文既傳達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譯文分別用“動人心”“攝人魂”巧妙地進行了解釋,讓人更好理解。16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