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百合花》同步學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課文導航】一、學習目標1.厘清全文的線索、情節,分析通訊員、新媳婦、“我”等人物的形象。2.學習以小見大以及用心理活動、典型細節來刻畫人物形象的表現手法。 3.掌握題目的象征意義,體會小說表現出的戰爭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二、學法指導1.從小說的情節發展入手,梳理出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進而把握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特點。2.從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入手,分析小說中鮮明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3.從題目的意蘊入手,思考“百合花”的多層含義,進而理解文章主旨。三、知識拓展>>1.作者作品 茹志鵑(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1943年參加新四軍,1955年轉業到上海,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3月,在《延河》月刊發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標志著她的藝術風格開始形成。這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曾被茅盾譽為當時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小說。茹志鵑的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情節簡單明了,細節豐富傳神,善于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她的代表作品有《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三走嚴莊》等,一些作品被譯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2.背景資料《百合花》是茹志鵑前期的代表作。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斗爭后不久,茹志鵑的家人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回憶起1946年那個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戰爭中遇到的各種人和事。回首往事,茹志鵑感到“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鐘,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里,便能膽肝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3.知識鏈接《人民日報》發布的鮮花花語:百合花:順利、心想事成、百年好合、純潔、神圣。茅盾評《百合花》:《百合花》結構上細致嚴密,同時富于節奏感。它的人物描寫也有特點,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濃,好比一個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讓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它的風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結構謹嚴、沒有閑筆的短篇小說,但同時它又富于抒情詩的風味。四、整體感知>>1.預習檢查撂(liào)下 憨(hān)憨 訕(shàn)訕 憎(zēng)惡 掂(diān)量擦拭(shì) 發髻(jì) 瞅(chǒu)見 耽(dān)擱 抿(mǐn)嘴忸怩(niǔní) 尷尬(gān gà) 虔(qián)誠 嬤嬤(mó mo)【扎】(zā)包扎(zhā)駐扎(zhá)掙扎【拗】(niù)執拗(ǎo)拗斷(ào)拗口【似】(shì)似的(sì)似乎>>2.圖文導航>>3.主旨點睛小說以解放戰爭初期的一場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通訊員送“我”到前沿包扎所,我們一起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后來通訊員舍已救人,英勇獻身,新媳婦為犧牲的通訊員獻出新被子的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純潔的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4.重點難點「重點」(1)通訊員有著怎樣的性格特征?他與“百合花”有關嗎?①天真純潔,充滿朝氣,對生活與自然無比熱愛。如文中寫他的槍筒里插著幾根樹枝和一枝野菊花。②憨厚樸實,拘謹靦腆。如文中寫“我”面對小通訊員坐著時,他“張皇”“局促不安”“臉漲得像個關公”。③不善言辭,質樸純潔。如他認識到自己借被子的方法不對,可能會給群眾造成不良影響時,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釋;借到被子后,當他知道這是新媳婦唯一的嫁妝時,又立刻感到不安,想要把被子再送回去。④不畏犧牲,舍己為人。如為了保護擔架隊員英勇捐軀。他純潔高尚、無比美好的心靈像美麗的百合花一樣。(2)小說中的“我”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在小說中有什么作用?小說中的“我”不僅是一個線索人物,更是一個主要人物。“我”和通訊員一樣,是小說中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讀者理解小說主旨的關鍵。 從小說的結構線索來看,小說始終圍繞著“我”和通訊員之間的交往展開敘事:“我”與通訊員去前沿包扎所、“我”與通訊員一起借被子、“我”與通訊員在前沿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見(通訊員犧牲)。圍繞這個線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對通訊員的感情變化融入其中:從開始生氣、產生興趣到逐漸熟悉,接著從心底愛上這個傻乎乎的小同鄉,然后是中秋夜的思念、牽掛,到最后通訊員犧牲,“我”的內心無限悲痛。這樣,“我”的感情始終流貫起伏在整個小說的故事情節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漸豐滿起來,一個熱情大方、活潑開朗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正是由于“我”這一角色的凸顯,才有了這場“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作者正是以此建構了小說最基本的框架。 小說中正是有了“我”的介入,通訊員的靦腆與羞澀、純樸與善良才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這種文學的描寫與渲染,讓讀者看到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愛的解放軍戰士,看到了他們的勇敢和忠誠。(3)作者是如何表現新媳婦性格特點的?請簡要分析。在“借被”“獻被”這兩個情節中,小說通過新媳婦對百合花被子處置過程的描寫,表現了新媳婦的性格及其變化。剛過門三天,通訊員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妝——一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她當然舍不得,但當聽說借被子是為了打仗,打仗是為了老百姓之后,新媳婦“一邊聽著,一邊不斷向房里瞅著”“半晌,她轉身進去抱被子了”。在包扎所幫忙時,她又主動把自己的被子“鋪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當衛生員動手要揭掉通訊員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時,新媳婦“劈手奪過被子”,“劈手”集中寫出了新媳婦用自己的新被子為通訊員入殮時的那種果斷、堅毅、不容商量的態度,這與先前她嫻靜羞澀的樣子形成對比。 新媳婦性格的變化,還通過以下情節與細節表現出來:①剛剛開始做救護工作時,她害羞靦腆,“我”跟她說了半天,她才紅了臉答應做“我”的下手。可當看到通訊員為了保護擔架員而受重傷時,“她剛才那種忸怩羞澀已經完全消失,只是莊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②新媳婦知道通訊員已經犧牲了,可她還是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當“我”勸她“不要縫了”時,她“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小說通過對新媳婦動作和細節的描寫,不僅寫出了新媳婦對通訊員態度的變化,更展示了新媳婦嫻靜、純樸、善良、純真、高潔,如百合花一樣美麗的人性美。「難點」(1)小說中精彩的細節描寫有哪些?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些細節描寫來安排情節和塑造人物的?①通訊員給“我”兩個饅頭。這一細節描寫在文中出現兩次:第一次,通訊員要回去時給“我”留下兩個饅頭,說是給“我”開飯,這是他對同志的關心、體貼;第二次是通訊員犧牲后,“我”無意中碰到他給“我”開的飯——兩個干硬的饅頭,睹物思人,通訊員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如今物存人亡,讓人感到無比痛心。②通訊員衣服上的破洞。這一細節描寫在文中前后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借被子時因慌張而掛破上衣,衣服上有了破洞:第二次是通訊員要回部隊時,“我”看到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第三次是“我”看見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最后一次是新媳婦縫通訊員衣服上的破洞。通過這前后呼應的細節描寫,一方面表現通訊員不顧個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的高貴品質;另一方面表現新媳婦對通訊員的關心、痛惜。③新媳婦的百合花新被。這一細節描寫在文中出現過三次,第一次是借被時,第二次是新媳婦剛來包扎所鋪被子時,第三次是獻被給犧牲的通訊員時。百合花新被的出現不僅起到了刻畫人物的作用,說明新媳婦對解放軍的真摯情感,而且巧妙地點明小說的主題:解放軍戰士是高尚的,他們得到人民的熱愛是無愧的。戰士們的高尚情操,戰士們對人民群眾的赤誠感情,猶如百合花那樣純潔、美好。總之,文中的這些細節描寫不僅使作品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而且將人物塑造得個性鮮明,血肉豐滿。(2)小說最后的結局,似乎出人意料,又好像在情理之中。請談談你的看法。戰爭中總有人會犧牲,每一個逝去的人都值得人們為他傷心流淚。新媳婦與通訊員之間雖有過別扭,但軍民之間的情誼是不會消失的。新媳婦看到傷員是通訊員時,那一聲短促的“啊”震顫人心。之后她莊嚴而虔誠地給通訊員拭著身子,一針一針細細地為他補衣服,好像什么也沒看到,什么也沒聽到。她一直都是安靜的,唯一氣洶洶地嚷了半句“是我的——”,也是在衛生員要阻止她將百合花被鋪在棺材底的時候。在她心里,通訊員就像她的弟弟一樣,之前的別扭也只是開玩笑而已。現在通訊員死了,她就用承載著生活希望的百合花被包裹著他。所以,小說的結局是符合情理的。【同步練習】基礎過關練(2023江西吉安期末,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文學評論與文學創作本為文學之雙翼,是一種相互砥礪、并駕齊驅的關系。但很長時間以來,文學評論似乎只會說“好話”了。并非文學評論不能褒揚,也并非文學評論必須吹毛求疵,這里所說的“好話”,實際上指的是那種“強將笑語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話”,或是那種“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話”,或是那種“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話”。假如文學作品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又何嘗不可以拍手稱贊、逢人說項呢 這種毫無保留的“叫好”,同樣亦是“有力量”的評論,而且意義重大。1958年3月,茹志鵑在《延河》發表短篇小說《百合花》。茹志鵑并不擅長在行動中表現人物性格,而善于通過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百合花》中,“我”、年輕媳婦、通訊員的那些感人的細節描寫使人物性格更鮮明。茹志鵑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人;即使是寫英雄人物,也常從側面去烘托他們,而不是從正面謳歌他們。她尤其擅長描寫女性,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情感豐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輕媳婦。《百合花》以靈妙之筆寫殘酷的戰爭題材,講究鋪墊與神韻,講究留白與象征,與當時流行的英雄書寫風格迥異,卻令人內心深受震撼。茅盾慧眼識金,讀后立即為之撰寫精彩評論,通篇都是贊語。《百合花》得以轉載于當年《人民文學》第6期,贏得好評如潮,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設若當年沒有茅盾的披沙揀金和著意推舉,《百合花》銷聲匿跡于當時的文化語境之中,恐怕是極有可能的。1.請根據上面語段中第三段的內容概括茹志鵑的作品刻畫人物的特點。 2.賞析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2023陜西咸陽期末,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有了浸潤和充盈著情與愛的軍民魚水情,十送紅軍,又怎么舍得送完 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對這些望眼欲穿的親人來說,十萬紅軍是由親人組成的隊伍,革命的目的就是為饑寒交迫的窮苦人爭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勝利之后回家過日子。多么樸素平實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象征著參加革命的初心,詮釋著中國革命的真諦。長征的偉大正在這里,長征的溫柔也正在這里。“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緊緊拉住親人手,革命勝利早還鄉”,每個字每個音,都訴說著對親人無盡的牽掛和囑咐,( ① ),都跳動著勝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纏纏綿綿唱不完的紅歌小調,訴說著一段段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往事。是的,紅軍,就是一支在硝煙彌漫中帶著情與愛跋涉前行的隊伍,而漫漫長征路,就是革命戰士用鮮血和生命鋪筑的對家園和國家的大愛之道。紅軍的長征已經結束,( ② )。作為文學工作者,需要重拾長征精神,團結一心,目光堅定,沿著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遠,甚至永恒。3.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社區廣場上,那個有“素質”的人正在隨地吐痰。B.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C.那樣的“看”根本就不能算是看,頂多只能算是一種感覺而已。D.為了經常提醒自己,魯迅在書簽上寫了“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三到”。4.文中有三個重疊形式“平平凡凡”“緊緊”“纏纏綿綿”,說說它們和“平凡”“緊”“纏綿”相比,語義上各有什么不同。 5.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4個字。 鞏固提升練(2023廣東汕頭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6分)給我一支槍茹志鵑記得我第二次向營長要求一支槍,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們部隊過沂水,進入了魯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敵人嚴重踐踏的地方。誰見過死去的村莊嗎 四外沒有莊稼,村里沒有樹,聽不見狗叫,更沒有雞啼,屋上不冒煙,路上不見人。一進去,人會渾身起一層雞皮疙瘩。那個時候,那個地區,就盡是這樣的“村莊”。部隊在這樣的地區作戰,是相當艱苦的,要打仗,要行軍,要挨餓。那一天,天還沒透亮,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村莊宿營。營部住在一個從前我們的村干部家里。這一家好像沒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個兩歲光景的孩子。房東是個大嫂,呆板著臉,給我們開門、騰地方,是歡迎我們的,可是總不開口,似乎沒有其他地區的老鄉那樣親熱。弄好了鋪,我便和通信員商量:我們放倒頭睡了,不吃東西不要緊;但是營長,他還要工作呢!無論如何,得設法給他弄點吃的來。我們兩個人商量來,商量去,除了找群眾想辦法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可想。于是就決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臉的房東大嫂。不用說,這任務當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沒有她的影子,炕上那個孩子倒醒了,有氣無力地哭著要娘,不用說,這又是我的任務了!于是我過去抱著她,哄著她,不到一盞茶的工夫,大嫂來了。她見我在哄孩子,好像有點高興,但不等我開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個手電筒。我把手電筒交給她,同時迅速地提出了問題。她聽了,臉上什么表情也沒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沒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大嫂,咱們上哪里 ”我看她領我走出了大門。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努了努。反正這一帶都是我們的部隊,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東人一般稱女人的丈夫叫大爺、大哥,我想和她攀談攀談。她沒有回答,還是用嘴向村外努了努。這時,東方已經露白,可望見村外是光禿禿的一片,什么人也沒有,只有村邊邊上,拱起幾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問道:“他 ……”“犧牲了。”大嫂撮起手指頭,在我面前搖了搖說:“一起七個。”“什么時候 ”我這時才看見她腰上束了一條麻繩。她沒有回答,只是走,走過一盤石碾旁邊的時候,她停下了,輕輕地用腳點了點碾旁的土地說:“在這里,上鍘刀鍘的。”我看見,這塊土地的顏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償還。營長同志,你給我一支槍吧!“沒有槍!”大嫂的臉仍是呆板的,好像總結似的說了一句,接著又喃喃地說:“咱們沒有槍!沒有,手榴彈也沒有……”她帶我到一片被搶過、被踐踏過的黃豆地里,我們打著手電筒,尋揀著掉落在地上的黃豆。拾了有兩大把,捧回家,放在鍋里炒,大嫂一邊炒,一邊呆呆地睨著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噴香,大嫂把它盛進我們的茶缸,孩子微微張著嘴,滿懷希望地看著娘,大嫂頓了頓,就用兩個手指取出兩顆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把茶缸拿到堂屋里,放在營長面前。營長大概也知道這家房東的事,他望著茶缸,久久地沉默著。最后,他把那孩子抱過來,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黃豆一顆一顆地排在桌上,擺成了二列橫隊。他和孩子說著笑著,把豆子當作敵人,他喊著口令:“出列!”“齊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黃豆便一顆顆地走進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還不能同時咬兩顆豆子呢!她吐出一顆帶著口水的“敵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對付嘴里那一顆。我從來也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這樣的柔嫩,小紅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軟軟的,就連那幾顆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樣細軟無力。咬一顆豆,都需要她全神貫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氣。營長拿起“橫隊”前面的一顆大黃豆,還沒塞進孩子的嘴,突然,響起了空襲警報的號聲。天拂曉了,敵人的轟炸機嗡嗡地又出動了。村里的部隊迅速地作了防空準備,能進屋的都進屋,不能進屋的馬匹、物資,全部密密地插上樹枝。黃豆是黃豆,不是敵人。敵人,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就在前面,離我們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們頭頂上,他們有炸彈、機槍,有坦克、大炮,還有……鍘刀。營長聽到號聲,立即將孩子交給了我,把一顆已經“一二一”走出隊來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將駁殼槍轉到胸前,出去了。通訊員立即挎上槍,跟在后面。孩子信賴地靠在我懷里,圓圓的小嘴,還在挪啊挪的扭動。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貫注,眼睛擠成一條縫,才咔嚓一聲咬開了。我聞見些許黃豆夾著奶花的香味……敵機在上空盤旋,尋找著目標。營長啊,親愛的同志們,給我一支槍吧!哪怕是一支短槍也好,為了沂蒙山臂上的槍眼,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為了這花似的小嘴,為了幸福和理想,給我一支槍吧!(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呆板著臉”“不露笑臉”等神態表現了房東大嫂喪夫后的情緒,表面的麻木呆滯下凸顯的是其內心的哀痛。B.孩子等待炒黃豆的場景與營長喂孩子吃黃豆的場景,凸顯出戰爭時期條件的艱苦和軍民間的魚水情。C.作者以黃豆為“小道具”,圍繞找黃豆、炒黃豆、吃黃豆展開情節,這讓小說情節更加集中緊湊。D.小說語言帶有濃郁的抒情性,作者對“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刻畫細致,呈現出浪漫主義的風格。2.關于文中營長喂孩子吃黃豆的場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營長把黃豆“擺成了二列橫隊”“把豆子當作敵人”“喊著口令”等細節,契合人物身份和戰爭背景。B.作者通過對營長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營造出溫馨美好的氛圍,極富感染力。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黃豆仿佛是另一場“戰爭”,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襯現實戰爭的殘酷。D.該場景與下文空襲警報的號聲響起時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在比較中強烈感受到和平安寧的珍貴。3.文中三次呼告“給我一支槍吧”,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我”的內心活動。(4分)教材考點三次 呼告 文本對應內容 描寫 方法 心理分析第一次 只有村邊邊上,拱起幾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 (1) 看到新墳,得知房東大嫂的丈夫已死時的(2) 續表三次 呼告 文本對應內容 描寫 方法 心理分析第一次 我看見,這塊土地的顏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償還。營長同志,你給我一支槍吧! (3) 聽房東大嫂講述她的丈夫和其他人犧牲的慘狀時,對敵人的(4) 之心 第二、 三次 敵機在上空盤旋,尋找著目標……給我一支槍吧!哪怕是一支短槍也好,為了沂蒙山臂上的槍眼,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為了這花似的小嘴,為了幸福和理想,給我一支槍吧! 心理 描寫 屋外敵機轟鳴時,我急需一支槍來保護懷中的孩子,表達了“我”(5) 整理 作答 (6) 4.茅盾先生曾評價茹志鵑的戰爭題材小說具有獨特風格,請就本文的“獨特性”談談你的理解。(6分) 鏈接高考小說人物形象之分析人物心理(2023全國乙,7—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5分)長出一地的好蕎麥曹多勇這年里,德貴最后一次來種河灘地已是臘月里。這期間,他先后種過一次黃豆,兩次綠豆,兩次麥子,莊稼還是顆粒無收。這情況,德貴還有歲數更大的犁都沒經歷過。兒子兒媳說這怪氣候叫厄爾尼諾現象,德貴不聽這道理,罵天,說這是要絕人啊!大河灣土地分兩種:一種在圍堤壩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灣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種地在堤壩外,無遮無攔地緊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麥就不錯了,秋季天都荒著——這地叫河灘地,也叫荒地。大河灣只德貴一人秋季天還耕種河灘地。村人說德貴,那點河灘地還能結出金豆豆、銀豆豆 德貴家人也說德貴,年年秋季天見你河灘地種呀種呀種,可臨了收幾次 德貴先是不愿搭理話,落后才說,俺見河灘地長草就像長俺心口窩,痛得夜夜睡不著覺呀!河灘地位于村東兩里地。德貴村東里出了莊,趕頭牛,扛張犁,沿河堤一直往東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邁得很遲緩,遠處里還以為牛是站堤壩上不動彈。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掛一張犁,側斜身顯得更佝。犁呢是犁鏵小,犁把細,還滿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紋,像老人手上臉上的皺紋皮。牛前邊領,德貴后面跟,牛韁繩牽連他們倆,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弄不清是德貴趕牛,還是牛牽德貴。至河灘地頭,德貴說一聲“吁——”,牛停下蹄,瞪一對大牛眼瞧德貴。德貴下堤壩往河灘地里走,牛也側轉身頭低屁股撅,挺住蹄緩下堤壩追德貴。關鍵時才分出牛還是受人支配著。 德貴沒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還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氣。犁榫眼松,趴德貴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貴說犁,俺知道你榫眼咧著嘴,不濕潤濕潤水,你準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貴說牛,俺知你嗓子眼冒著火,得去淮河里喝個飽。于是,德貴、牛和犁三個老貨徑直朝淮河走去。牛飲水,人喝水,犁干脆丟河里。德貴喝幾口水站起身,罵犁,你個老貨還真能憋氣呢;罵牛,你個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飲水 淮河水這會兒還溫溫順順躺河床里,波浪一疊壓一疊有條不紊地浪過來又浪過來。德貴、牛,還有那只淹沒水里的犁構成一幅溫馨的田園畫。但德貴卻在這寧靜貌似溫順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濫的跡象。這跡象是幾縷混濁的泥絲,曲曲折折隱河邊的水里搖曳流過。這幾縷混濁的泥絲就是上游山水下來的前兆,就像暴風雨過來之前的一陣涼風。牛飲飽水抬起頭,潤濕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貴問牛,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 牛兩眼盯著水面瞧著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瞧。德貴又問犁,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 德貴問犁沒見犁,這才彎腰伸手撈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這清脆的水滴聲像是回答德貴的問話。德貴說還是犁說得對,不能害怕漲水淹河灘地,俺們就不種河灘地。不知怎么的,德貴感覺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這天上午,德貴犁過河灘地;這天下午,德貴耙過河灘地;這天挨傍晚,德貴撒開黃豆種。一天時間,這塊河灘地就暄暄騰騰像塊餅被德貴精心制作好,擺放在淮河邊上。然而,還沒等德貴的鋤伸進去,淮河的水便漲出來。德貴赤腳跑進黃豆地,眼前那些沒頂的禾苗還使勁地舉著枝葉在河水里掙扎。德貴站立的地方原本還是一處干地,河水舔舔地漫過腳面,德貴往后退,罵河水,說俺是一棵會挪動的莊稼,你們想淹也淹不住。就這么河水淹過種、種過淹,德貴從夏日里一口氣趕進臘月天。臘月里天寒地凍,德貴這回出村沒牽牛,沒扯犁,只扛一把大掃帚。河灘地經河水反復浸泡幾個月,晃晃蕩蕩地如鋪展一地的嫩豆腐。這樣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開犁。德貴扛的大掃帚是牛也是犁。德貴脫下鞋,“咔嚓”踩碎表層的薄冰走進去,冰泥一下沒過小腿肚,德貴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種。這一次撒的是蕎麥。臘月天,只能種蕎麥。德貴畢竟是上歲數的人,又加兩腿淤進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氣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窩那里涌。德貴仍不罷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種子,而后再把蕎麥種拍進泥水里。德貴知道停下手,這些拍碎的冰泥又會凝結起來。德貴還知道蕎麥種在這樣的冰泥里是長不出芽的,即使長出芽,也會被凍死,但德貴仍是一點一點地種。這天,德貴回家燒兩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來。夢里的河灘地綠油油長滿一地的好蕎麥,長呀長呀一個勁地往上長。(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以一年里多次耕種都顆粒無收的事實開篇,為下文在人與大自然的激烈沖突中塑造德貴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筆。B.面對村人與家人的不理解,德貴說“俺見河灘地長草就像長俺心口窩”,形象地表達了他對土地的那種深厚感情。C.小說最后以德貴夢見地里長出了好蕎麥結尾,這樣的藝術處理既照應了題目,也增強了小說的溫情意味與向上的力量。D.德貴與《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處,德貴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老人的永不言敗,都是他們堅韌執著性格的體現。2.文中畫線部分的描寫,人、牛、犁渾然一體,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請簡要賞析。(6分) 3.德貴與牛、犁對話,表現了德貴什么樣的心理 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 ---答案與解析---基礎過關練1.答案 ①善于通過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②善于刻畫普通人的形象,尤其擅長描寫女性。解析 根據“善于通過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更鮮明”可概括出:善于通過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根據“茹志鵑的作品中,主人公……普通人”“她尤其擅長描寫女性”可概括出:善于刻畫普通人的形象,尤其擅長描寫女性。2.答案 ①綜合運用排比、反語、引用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對所謂“好話”的種種表現進行概括,對其本質進行揭露。②句式整齊,嘲諷意味突出,強化了作者對虛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學評論現象的批評態度。解析 賞析句子,可從修辭、句式、煉字、語言風格等角度入手。從修辭的角度看,“是那種……是那種……是那種……”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概括了所謂“好話”的種種展現,增強了句子的氣勢;“好話”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和修飾語“言不由衷”“人云亦云”“自欺欺人”一起揭示了“好話”的本質,表達了對虛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學評論現象的否定和批評;“強將笑語供主人”“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既列舉了所謂的“好話”,又增加了句子的文采。從句式的角度看,“是那種……或是那種……或是那種”句式整齊,列舉文學評論的不良現象,嘲諷意味突出,從而強化了作者對虛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學評論現象的批評態度。3.D 文中“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的引號表示直接引用。A.表示反語。B.表示特殊含義。C.表示強調。D.表示直接引用。故選D。4.答案 ①“平平凡凡”與“平凡”相比,更能強調普通的程度,突出了革命目的之樸實。②“緊緊”與“緊”相比,顯得力度較大,突出了送別時的不舍。③“纏纏綿綿”與“纏綿”相比,顯得情誼更為深厚,凸顯了紅歌小調的情感深沉。解析 疊詞的主要作用有:使描繪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藝術魅力;通過摹聲或摹色,使表達的意象更加確切;增強語言的韻律感和節奏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起強調作用。題干要求分析“語義上各有什么不同”,故可從強調語義、形象性等角度作答。結合語境分析可知,文中的三個重疊形式相較而言,都使語義得到了強化。“平平凡凡”接近口語,與“平凡”相比,顯得更為普通,結合“多么樸素平實的愿望啊”可知,“平平凡凡”更能突出革命目的之樸實。“緊緊”與“緊”相比,更口語化,由“拉住親人手,革命勝利早還鄉”可知,“緊緊”更能表達離別時的不舍。“纏纏綿綿”與“纏綿”相比,更能強調情誼的深厚,由“‘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每個字每個音,都訴說著……往事”可知,語境強調紅歌小調中蘊含著深沉的情感,“纏纏綿綿”更能凸顯這一點。5.答案 ①都飽含著對故鄉和土地的眷戀 ②文學的長征剛剛開始解析 ①處,前后句子都是“都……”,此處也應該用相同的句式;再由前文“每個字每個音,都訴說著對親人無盡的牽掛和囑咐”和后文“都跳動著勝利回家的渴望”可知,這些歌詞中都飽含著對故鄉和土地的眷戀,故可填“都飽含著對故鄉和土地的眷戀”之類的內容。②處,此句與前句“紅軍的長征已經結束”是對照句,由后文“作為文學工作者,需要重拾長征精神……甚至永恒”分析可知,此處是說文學的長征,其中“直至永遠,甚至永恒”說明文學的長征剛剛開始,故可填“文學的長征剛剛開始”之類的內容。鞏固提升練1.D “呈現出浪漫主義的風格”錯,作者對“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刻畫細致,呈現出現實主義的風格,并沒有呈現出浪漫主義的風格。2.B “作者通過對營長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的描寫”錯,沒有心理描寫。“他把那孩子抱過來……擺成了二列橫隊”是動作描寫,“他喊著口令:‘出列!’‘齊步走!’”是語言描寫,“他望著茶缸,久久地沉默著”是動作、神態描寫。3.答案 (1)細節描寫 (2)震驚 (3)心理描寫 (4)痛恨和復仇 (5)對和平生活的期盼(6)①第一次呼告是“我”聽房東大嫂陳述丈夫被敵人殺害時,“我”急需一支槍來手刃仇敵,表達了一名戰士對敵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敵機轟鳴時,“我”急需一支槍來保護懷中的孩子,表達了“我”對和平生活的期盼。(每點2分)解析 分析人物心理解題思路:(1)心理描寫主要分兩類: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直接描寫包括心理狀態描寫、內心獨白、夢境幻覺、心理剖析等,直白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間接描寫包括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環境烘托等。答題時,先從文中找出能揭示人物心理的相關信息,如事件的起因、人物的表現等。(2)①分析人物心理要綜合全篇內容,按情節發展的先后順序梳理故事情節,揣摩人物的心理,切不可斷章取義,片面地分析。②在整體把握情節的前提下,細讀對應的原文,找出原文中描寫人物的詞句,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抓住描寫中的關鍵詞語,分析其凸顯了人物什么樣的心理。③規范答題:分點表述,力求做到語言準確精練,可采用“什么心理(用一兩個詞語準確概括)+情節分析”的格式來表述。4.答案 ①選材獨特:本文主要寫了大嫂給戰士炒黃豆、戰士喂孩子吃黃豆的小事,避開宏大事件,另辟蹊徑。②人物獨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我”(一名小戰士)、大嫂、孩子,均為小人物,在戰爭題材小說中顯得獨特。③語言風格獨特:本文細致描寫了孩子吃黃豆的樣子,細膩感人,語言平實真摯。④主題呈現方式獨特:本文通過寫“我”對槍的思考,呈現出解放軍的崇高品質、軍民魚水情的宏大主題,切口獨特。(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滿分,如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解析 所謂“獨特風格”,可以理解為把茹志鵑的戰爭題材小說與普通的戰爭題材小說進行對比,從選材、人物、語言、主題等角度分析。分析茹志鵑的戰爭題材小說的獨特風格,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①選材方面。本文以戰爭為背景,以“我”向房東大嫂尋點吃食為主體事件,寫了大嫂給戰士炒黃豆、戰士喂孩子吃黃豆的小事,雖避開慘烈的戰爭場面的描寫,卻能既揭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的殘酷,又展現軍民情深的溫馨,可謂獨具匠心。②人物方面。故事的主要人物中,軍隊方面的“我”是一名小戰士,民眾方面的大嫂、孩子都是普通群眾,人物甚至連名字都沒有,這一點在戰爭題材小說中顯得獨特。③語言風格方面。結合“孩子信賴地靠在我懷里,圓圓的小嘴……眼睛擠成一條縫……夾著奶花的香味……”分析可知,本文細致描寫了孩子吃黃豆的樣子,細膩感人,語言平實真摯。④主題呈現方式方面。結合“走過一盤石碾旁邊的時候,她停下了……你給我一支槍吧”“營長啊,親愛的同志們,給我一支槍吧……給我一支槍吧”分析可知,本文通過寫“我”對槍的思考,呈現出解放軍的崇高品質、軍民魚水情的宏大主題,切口獨特。鏈接高考1.A A項,“人與大自然的激烈沖突”錯誤,從全文來看,人與大自然的沖突并不激烈;“埋下了伏筆”錯誤,“一年里多次耕種都顆粒無收”為下文德貴堅持犁地、種黃豆、種蕎麥等情節做了鋪墊,突出了德貴對土地的堅守。2.答案 ①“人老,牛老,犁也老”,總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邁特征;②對人、牛、犁的描寫一視同仁,不區分人與物,互為參照;③將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寫;④行文舒緩,與人、牛遲緩的步態和諧一致。(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解析 人老,佝僂著背;牛老,蹄邁得很遲緩;犁老,滿身暗裂紋。“老”為三者的共同特征,據此可得出第①點。犁,滿身的暗裂紋像老人手上臉上的皺紋皮;牛,和人一樣懶散遲緩。作者對人、牛、犁一視同仁,平分筆墨,據此可得出第②點。畫線部分中作者對牛、人、犁進行了交替描寫,據此可得出第③點。牛韁繩牽連著牛和人,二者遲緩地走在路上,“弄不清是德貴趕牛,還是牛牽德貴”,緩慢的步調與全文舒緩的行文節奏一致,據此可得出第④點。3.答案 ①讓牛、犁飲水以及對它們的笑罵,表現了德貴對牛和犁的親近與愛惜;②問牛與犁“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借犁的“回答”表達了德貴堅持耕種到底的決心;③對牛與犁的絮絮叨叨,表現了德貴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感。(每點2分)解析 “牛”老,“犁”也老,下地后,德貴并未讓其即刻勞作,而是與其對話,體貼地表示要讓它們“喝個飽”“濕潤濕潤水”,體現了他對牛、犁的親近、疼惜,據此得出答案①。對于是否耕種,德貴問牛又問犁,其實他內心已經有了肯定的答案,這里表現出他對耕種的執著與堅定,據此得出答案②。德貴問牛和犁,牛和犁不會回答;德貴下地耕種,只有牛和犁陪伴。再結合上文村里人和家人對德貴的不理解、不支持,可見德貴的孤獨,據此得出答案③。16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