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海陸變遷【課程標準】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和人類活動。2.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3.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理論的基本觀點。4.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例圖片,探究并歸納總結出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和人類活動是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2.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理論,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3.通過實驗演示板塊運動,理解理解火山地震發生的基本原理,并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學習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論證,直到被世人公認的過程,以及魏格納的執著與創新精神。2.讓學生認識到機會與成功總是垂青于敢于創新、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人。【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2.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難點: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法】自學指導法、討論法、模擬實驗法等【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展示實例圖片: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臺灣海峽的森林遺林遺跡和古河道、澳門的海陸形態發生了變化。 認真讀圖,從實例中體會海陸變遷。 激起學生興趣,并且對海陸變遷形成感性認識。任務驅動, 導學達標 第一部分 “海陸變遷實例和原因”的教學 獨立思考:1.請推斷,圖中各個地區曾經是海洋還是陸地? 2.請猜想,圖中海陸變遷的原因。 引導學生分析,并進行歸納總結,指出地殼運動是造成海陸變遷的首要原因。 獨立思考,推測出海陸變遷有三個主要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和人類活動。 將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實例說明是學習成果的展現,而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才是關鍵。第二部分 “大陸漂移學說”的教學 過渡:這些實例說明局部地區會發生海陸變遷,那么從全球來看,七大洲四大洋是否也是不斷變化呢?先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來看看世界地圖,說說你得到的啟示。展示材料:演示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輪廓大致吻合,提問:你有什么啟示呢? 介紹: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不僅發現了這一問題,提出了假設,還搜集證據,得出了有理論支持的結論。搜集證據的過程是艱辛的,展示圖片,魏格納為探求科學真理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提問:請分析魏格納搜集的證據,能否證明曾經各大陸是彼此相連的?點撥:綜合各種證據,你推斷曾經各大陸的分布格局是什么?后來的變化趨勢又是什么呢?總結:可見地球的表面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中。 過渡: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動了大陸的漂移呢?展示:大陸漂移動力來源示意圖和板塊運動視頻。提問:通過觀察,你推測1.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哪里?2.地球表面的巖石圈是完整的一塊還是由多塊拼合而成? 學生認真觀察演示,提出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經可能連接在一起猜想。 閱讀材料,了解魏格納,學習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論證,直到被世人公認的過程。 學生認真思考,分析證據,得出結論。 認真看圖和視頻,理解大陸漂移的原因。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讓學生認識到機會與成功總是垂青于敢于創新、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人。 通過分析材料,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出大陸漂移學生的基本觀點。第三部分“板塊構造學說”的教學 過渡:地質學家在大陸漂移和海地擴張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提問:請看圖K六大板塊分布圖,觀察:1. 該理論認為地球表層的巖石圈是由幾大板塊構成?2. 相鄰板塊之間有兩種不同的箭頭,推測分別表示了板塊間的什么運動?教師點撥講解。 小組合作,回答問題: 1.說名字:對照書本K圖,說說各個板塊的名字。 2.找特殊:全部位于海洋之中的板塊是誰? 3.善動手:用兩本地理書代表兩個板塊模擬以上兩種運動,推斷板塊運動對現實的影響。 4.巧驗證:在世界地形圖和Q圖中找到板塊運動的位置,找出實例驗證板塊運動的影響。 過渡:讀圖思考為什么我國的火山地震頻繁?有必要的防震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請做防震小游戲。 學生讀圖回答問題。 學生積極討論,合作完成問題。進而能達到用自己的語言逐條說出構造理論的觀點的程度。 讀圖觀察我國處于兩大火山地震帶上,了解地震危害,掌握防震小常識。 為學生小組活動做鋪墊。 幫助學生理解板塊構造理論,火山地震發生的基本原理,進而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處。 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知識盤點, 鞏固收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在知識、方法和情感上有什么收獲?并展示板書。 學生暢所欲言,并通過板書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總結盤點。 用板書呈現本節課的內容,能夠條理化、直觀化地反映教學內容和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便于學生對知識的儲存,有助于突出重點、難點,并從宏觀上把握本節知識內在聯系。【達標體驗】明智之選1.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說明海洋可變為陸地B、地震、火山活動可在短時間內改變地形C、臺灣海峽底部有古代森林遺跡,說明陸也可變為海洋D、大地非常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2.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巖石圈分成( )A、五大板塊 B、六大板塊 C、七大板塊 D、八大板塊3.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哪兩大板塊擠壓形成的( )A、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 B、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C、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 D、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4.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國土狹小 B、日本經濟發達動C、日本人口眾多 D、日本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小小預言家用板塊構造學說預測下列現象:1.喜馬拉雅山會長高嗎?2.地中海會變大還是變小 3.紅海會變大還是變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