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冊 八年級上冊 教材版本 部編版課題名稱 第七課積極奉獻社會 第一框關愛他人難點名稱 如何關愛他人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知識點本身內容復雜:如何關愛他人容易讓學生單純到意識到知識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對幫助他人的方法和策略,卻容易忽視,從而產生好心辦壞事的現象。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學生對認知問題有片面性,容易出現用力過猛,忽視他人的感受,甚至面臨艱難選擇時,會不顧個人的能力和安危,無限制、無原則的去關愛、幫助他人。難點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思考法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 用小視頻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升華學生的情感,為學習奠定基礎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視頻感悟:這個廣告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一個小小的善舉,給他人帶來寒夜里的溫暖,夏夜里的清涼,我們也要學著去關注身邊的人,用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去關愛。①關愛他人,要心懷善意。我們應該在道義上給予支持,物質上給予幫助,精神上給予關懷。案例分析:對于網絡愛心籌,某班的三位同學發表了不同的意見:小明:現在社會上的騙子太多了,對愛心籌上的信息我不相信,不能捐款。小華:管它真假,我們現在還小,沒能力幫助他們,捐個一元兩元也不起作用。 小軒:能貢獻一點是一點,我把我的零花錢捐上。對此,你怎么認識?②關愛他人,還要盡己所能。關愛不分大小,貴在有愛心。年齡小不是我們可以不去關愛他人的理由。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心,社會就會充滿愛的陽光。案例分析:班主任知道學生小梅家中非常困難,就寫了一份倡議書,號召全校同學為小梅捐款,還請來了電視臺為小梅做宣傳。可小梅對此卻非常反感。思考:小梅為什么會反感班主任這種行為?歸納:③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幫助他人時,要考慮他人的內心感受,不傷害他人的自尊。材料四:一天,中學生甲、乙、丙、丁放學回家,走到學校附近的河邊時,忽然聽見有人大喊“救命”。原來是同學小剛在河邊玩,不慎滑進河里,甲乙丙丁四個學生均不會游泳,在此危急關頭,四個同學有三種不同表現. 甲:縱身一躍跳進河中,試圖拉小剛上岸,結果河水湍急,不會游泳的倆人抱在一起在河中掙扎乙:自己不會游泳,也沒有法定的救助義務,還是自身安全重要,于是揚長而去丙、丁:一邊大聲呼救,一邊找救人工具,發現旁邊有一根三米長的木棍,倆人馬上抄起木棍,將另一頭伸向河中,讓小剛抓住。這時幾個成年人跑來,有的跳進河里救人,有的幫著拉木棍,大家齊心協力將小剛救上岸。你最贊成誰的做法?為什么?總結: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1、面對復雜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斷,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動。總結筆記:如何關愛他人?(做法)①關愛他人,要心懷善意。我們應該在道義上給予支持,物質上給予幫助,精神上給予關懷。②關愛他人,還要盡己所能。關愛不分大小,貴在有愛心。③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要考慮他人的內心感受,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動。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1、新學期開始,許多部門都在搞助學活動。一些貧困學生告訴記者:"作為貧困生,我真心感謝社會上好心人的幫助,可是,我不愿意總是當眾講述我的故事,這會讓我很傷心。"這告訴我們( ) ①關愛他人要注意方式,否則會傷害被幫助者 ②不動聲色的幫助更有利于被貧困生所接受 ③關愛是一門藝術,當你樂于助人時,一定要考慮對方的心理感受 ④要大力鼓動貧困生在捐贈儀式上痛哭流涕地訴說家庭的不幸遭遇和窘困現狀,以獲得更多的愛心幫助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2、居委會在小區開展向貧困山區孩子獻愛心活動,小區居民紛紛捐款捐物。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①獻愛心是大人的事情,我們小孩子還是以后再說吧 ②我又不認識他們,跟我有什么關系? ③我要把我珍愛的書和手里的壓歲錢捐給他們④我要把自 己的衣服捐給他們,給山區孩子寫封信,鼓勵他們努力學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3、寫一寫:關愛他人的倡議書:今天,你關愛他人了嗎?要求: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讓愛傳遞,讓關愛與你我同行。小結 教師寄語:如果世界是一間小屋,那么關愛就是這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關愛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盞明燈。被人關愛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關愛他人是一種高尚的品德。關愛是一種態度,它會讓人變得可愛而溫存;關愛是一個火爐,讓人從中得到了溫暖。學會關愛他人,就像擁有了一個奇異的三棱鏡,哪怕是一縷微弱的陽光,都會折射出斑斕的光彩。教師姓名 ×× 單位名稱 ×× 填寫時間 ×年×月×日學科 語文 年級/冊 五年級(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課題名稱 第七單元 21《長相思》難點名稱 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要通過理解詩句,展開想象,將凝固的語言轉化為可感的畫面,具有一定的難度。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這首詞中,詞人的內心矛盾和沖突學生較難感受,因為這高于五年級學生的情感經驗和生活經驗。難點教學方法 1.通過情境誦讀和想象,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過討論及問題探究,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導入 1.如果用一個詞表達你讀完這首詞的感受,你想到了哪個詞?(艱難、悲壯、思鄉、危險、豪邁、思念)2.指名學生朗讀(讀出自己體會)知識講解(難點突破) 3.理解詩句。(1)從哪一句詞中讀出了這種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①作者此時身處何地?②想象:這邊是故園,那邊是榆關,中間隔著“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個詞?(跋山涉水)故園的人思念親人,榆關的人走過了怎樣的山,怎樣的水?將士們走過“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遠,思念越走越長。身在故園的人“遙望這山一程,水一程”,牽掛前方的親人。③由晚上的“千帳燈”想到了什么? 故園人的牽掛,榆關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艱難 身向榆關的豪邁,壯觀。(2)“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①“更”在古代分為五更,每更大約2小時,風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體會邊關環境的惡劣。②借助注釋理解“聒碎”, 體會“聒碎鄉心夢不成”實為“聒碎鄉心夢難成”,就是因為那份思念。③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上闋“一程一程”、下闋“一更一更”對仗應和,“一”雖為數字之首,卻有連綿不絕之意,實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④“故園無此聲”想象:身在征途的將士們此時會想些什么?故園的親人又會想些什么?難道故園真的無此聲嗎?故園的人看到風雪也會想念遠在塞外的親人。將士們思念故園的寧靜,山水分隔的只是距離,但卻隔不開牽掛思念的心。⑤指導朗讀:讀出風雪的肆虐、讀出將士難以入睡、讀出對家人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斷思念的心,“風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鄉的情。難怪作者長相思。齊讀。那就讓這風雪帶去故園的人對將士們的牽掛和思念吧。此時,身在榆關外的將士們,他們也讓這風這雪帶去自己對故園人的思念和懷念。⑥如果將這首詞定格成一幅幅畫面,當你的耳畔響起這樣的聲音,你的眼前會出現哪些畫面讓你印象深刻。配樂朗讀課堂練習(難點鞏固) 4.提到“思鄉”,在古詩詞中,表達對家鄉思念的詩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鄉聯系起來,比如:(指名回答)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么多古詩詞當中,有明月寓相思,有書信寓相思,還有佳節寓相思。在納蘭性德這首《長相思》當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納蘭性德,他生在關內,長在關內,在這個初春的季節,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涼,寂寞。難怪他會思念。寒冷的帳外,帳內的點點燈光應該是最溫暖的,這一暖一寒,更讓納蘭性德和無數將士們心里想著故園。帶著這份思念,帶著這份想念,一起走進《長相思》。在納蘭性德的筆下,他將思鄉之情寓于風雪之中,將這份不得不離,不得不別的牽掛寫在這首長相思中。配樂朗讀。小結 當一個人的身和他的內心相統一的時候,我們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時的納蘭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無數次,他早已厭倦了這樣的征途,所以這種離別是不得不忍的離別,這種跋山涉水是不得不進行了山一程,水一程,這種聽風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當他的身和心分開的時候,此時,納蘭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園)全班配樂朗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